美國興起狨猴熱 神經學家呼籲加強研究—新聞—科學網

2021-01-17 科學網

愛社交的小狨猴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研究優勢。圖片來源:TOM LANDERS

巴掌大小的普通狨猴在實驗室中的需求量很大,但它們幾乎無處可尋。這種常見的狨猴體型小、生長快、社交能力強,已經引起神經科學家的注意。現在,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使它們的大腦更容易成像,並將其作為自閉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障礙疾病的模型。「但問題是根本就找不到這種猴子。」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神經學家Cory Miller說。 【《科學》報導】

在近日由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NASEM)實驗動物研究所召集的一次會議上,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神經學家、威斯康星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主任Jon Levine將這種需求激增比作「即將鳴響的10級火警」。作為回應,該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計劃推出擴大狨猴研究的資助。包括Miller在內的狨猴研究人員正在共同努力,幫助新的實驗室飼養動物。

當Miller的實驗室在2009年開始用狨猴作研究時,許多研究獼猴(最受歡迎的實驗室猴子種類)的同事甚至不知道狨猴也是猴子。「他們說,『那是落基山脈的花慄鼠嗎?』」他說,「現在,所有這些人都想用狨猴。」

在一項調查中,Miller和同事發現,美國狨猴研究團隊的數量已經從2009年的8個增加到目前的27個,約有40名學術帶頭人在使用1900隻狨猴。

在各類猴子中,狨猴以社會合作行為著稱:它們會通過來回對話打招呼,配偶會共同承擔撫育後代的責任。它們體型比恆河猴小,更容易安置;每年生育兩次,而非一年或兩年一次,這有助於多代遺傳實驗。由於狨猴比體型較大的猴子成熟和衰老的速度更快,它們加快了對影響發育和衰老的疾病的研究。而且絨猴大腦的溝回比獼猴少,這使得表面成像或記錄活動變得更容易。

2009年,狨猴成為第一種將遺傳修飾通過精子和卵子傳遞給後代的靈長類動物,科學家對其熱情大增。日本川崎中央實驗動物研究所(CIEA)的一個研究小組向其胚胎注射了一種螢光蛋白基因。由此產生的狨猴皮膚和毛髮在紫外線下呈現出綠光。

此後,一系列轉基因狨猴隨之而來,很多研究來自CIEA遺傳學家Erika Sasaki和東京慶應義塾大學神經科學家Hideyuki Okano。在11月5日即將於加州聖地牙哥舉行的神經科學學會會議上,其團隊將展示兩項轉基因研究的最新進展:攜帶與人類的帕金森症候群和神經發育紊亂的雷特氏症候群相關的基因突變的狨猴。研究人員希望,通過觀察疾病在狨猴體內的進展,並分析其大腦狀況,可以揭示人類致病機制,並找到和檢驗新的療法。

2014年,日本政府發起了一項400億日元(合3.5億美元)的研究,旨在繪製狨猴大腦圖譜。目前,美國若干實驗室正在開發轉基因靈長類動物。2016年,NIH國家神經疾病和中風研究所的一個團隊與Sasaki合作,建立了在興奮時腦細胞會發出螢光的狨猴模型,這是一種監測神經活動的潛在工具。今年4月,第一隻攜帶SHANK3基因突變(與某些自閉症病例有關)的狨猴在麻省理工學院誕生。

製造轉基因猴需要龐大的群體,部分原因是植入經過操縱的胚胎的雌猴並不總能懷孕。帶領麻省理工學院實驗項目的Guoping Feng估計,理想的規模至少是300隻狨猴,這遠超過美國一個機構的繁育能力。(Feng所在團隊已逐漸建立起約有200隻狨猴的實驗群體)。未來幾年,當新轉基因模型廣泛應用時,希望使用它們的實驗室可能需要自己去繁殖狨猴。此次會議的與會者還討論了如何保持美國狨猴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但是新狨猴的供應有限。一項國際協議限制從其出生地巴西出口野生動物。Feng說,而從亞洲養殖機構進口動物「非常困難」。面對來自動物權益組織的壓力,大多數航空公司已經停止運送研究動物。

公眾對非人靈長類動物研究的抵制已經讓研究人員小心翼翼。美國人道協會動物研究事務副理事長Kathleen Conlee說,人們對狨猴研究越來越感興趣「令我們感到擔憂」。她說,在基因上設計會生病的動物尤其成問題。

但在一些研究中,科學家認為靈長類動物不可替代。「當涉及研究認知過程和其他複雜行為時,只有通過靈長類動物模型才能做一些事情。」馬裡蘭州貝塞斯達NIH國家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任Joshua Gordon在近日的NASEM會議上說。

同時,實驗室也在做一些事情。今年9月,若干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虛擬池,現有的狨猴團隊每年將貢獻其擁有的10%的動物供新的研究人員購買或繼承。Miller說,這是保持該領域勢頭的權宜之計,「因為這是職業生涯中難得的機會」。

(晉楠)

《中國科學報》 (2018-10-30 第3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呼籲加強對海洋微塑料的汙染研究和管控—新聞—科學網
    來自美國、俄羅斯、西班牙、挪威、日本、越南、中國等國家的海洋塑料汙染研究領域的專家教授和環保人士等在為期3天的研討會期間,圍繞海洋微塑料在海洋中的來源和歸趨、海洋微塑料與化學汙染物的相互作用、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生態效應、公民科學家參與解決海洋垃圾問題及海洋微塑料防治措施等議題進行探討交流。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已成為人類迫切亟待應對解決的重大全球性海洋環境問題。」
  • 狨猴研究的前世今生
    最早捕獲狨猴的是英國的科學家時間定格到20世紀六十年代的一天那天一位來自於大不列顛的科學家來到了位於南美洲北部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在機緣巧合下(此處省略很多字)捕獲了狨猴並將它帶回了祖國從此人類對狨猴的研究拉開了序幕 首先對狨猴進行研究的是
  • 狨猴模型助力冠狀病毒研究
    原標題:狨猴模型助力冠狀病毒研究 一種用來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極大幫助了試圖戰勝這種疾病的研究人員。之前那些為研究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而開發出的模型都存在嚴重缺陷。自2012年該病毒在沙烏地阿拉伯出現以來,已經導致近900例病例,並導致其中約1/3感染者死亡。
  • 狨猴實驗揭秘人類進化,人類特異性基因可引起新皮質擴張
    結合先前研究得出結論:ARHGAP11B引起了新皮質變大,從而促進人腦進化。他們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人類特異性基因的興起ARHGAP11B基因在人類大腦進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科學家認為生物進化過程中人類的先祖一定發生了基因組變異,刺激了腦生長。
  • 神經學家闡釋語言學習的大腦作用機理—新聞—科學網
    學外語就像開車,熟能生巧
  • 研究發現狨猴家庭中有幼崽會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8月20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九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研究組在Current Biology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 研究發現:狨猴可以作為研究帕金森症的理想模型
    德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被稱為狨猴的小型猴子可以模擬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礙,晝夜節律變化以及認知障礙等症狀。通過開發一種可以模擬帕金森病的運動和非運動症狀的有效動物模型,科學家們有更好的機會了解在疾病過程中導致大腦變化的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 一男子非法出售「狨猴」被判刑
    一男子非法出售「狨猴」被判刑 2020-07-01 03: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狨猴--拇指猴
    已知的包括獅狨、皇檉柳猴、頂檉柳猴、侏狨、黑白檉柳猴、普通狨猴等有3屬35種。狨猴科動物體小尾長,尾部具有纏繞性,頭圓、無頰囊、鼻孔側向。與其它高等靈長類不同,只有大腳趾具指甲,其餘各趾和指均為爪子。狨猴因其生理特性與人類極其相似,被廣泛飼養應用於生命科學諸多研究領域。
  • 動物|狨猴及其飼養、繁育和照護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狨猴開始被用於生物醫學研究。它們具有體型小(成年狨猴與成年大鼠大小相仿)、易操控、數量多和價格相對較低等優勢。如今,狨猴已被用於基因編輯、神經科學、行為學、生理損傷、基因治療和老齡化等多個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中。作為一種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狨猴具有一些其它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沒有的特點。
  • 研究揭示美國新冠病毒複製特性—新聞—科學網
    接種後3天vero單分子層圖像   3月3日,美國疾控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bioRxiv上發表論文,描述了從第一個美國新冠肺炎患者體內分離出的病毒,並描述了其基因組序列和複製特性。 研究人員表示,此次疫情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迫切需要為進一步研究新冠病毒提供參考試劑。公共衛生界也需要病毒裂解物作為診斷參考,而研究界需要病毒分離物測試抗病毒化合物、開發新疫苗和進行基礎研究。 美國第一例患者於1月20日被華盛頓州和美國疾控中心確診。研究人員從該患者鼻咽(NP)和口咽(OP)標本中分離出病毒,並對病毒序列、複製特性和細胞培養向性進行了表徵。
  • 人類基因植入狨猴胚胎後,狨猴大腦變強了!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科學》期刊上出現了一篇關於狨猴胚胎實驗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和日本中央實驗動物研究所展開合作,順利完成了一項特殊實驗。這項實驗就是將人類獨有的ARHGAP11B基因植入狨猴胚胎中,然後觀察實驗結果。原始人類祖先的大腦經歷了怎樣的進化過程?
  • 人類基因植入狨猴胚胎後,狨猴大腦變強了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科學》期刊上出現了一篇關於狨猴胚胎實驗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細胞生物學和日本中央實驗動物研究所展開合作,順利完成了一項特殊實驗。這項實驗就是將人類獨有的ARHGAP11B基因植入狨猴胚胎中,然後觀察實驗結果。
  • 鄰近效應影響熱紅外遙感數據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示意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簡稱資劃所)農業遙感團隊解析了鄰近效應對高空間解析度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影響他們從輻射傳輸模擬和地表溫度反演兩方面定量分析了鄰近效應的大小,為熱紅外譜段的高精度輻射傳輸模擬與地表溫度反演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環境遙感》。 論文第一作者、資劃所副研究員段四波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就開展了高空間解析度可見光遙感數據的鄰近效應影響分析。鄰近效應是指經過大氣的散射,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
  • 快速升溫實現納米晶界「熱弛豫」—新聞—科學網
    納米晶穩定性再添新發現
  • 末日時鐘逼近午夜—新聞—科學網
    該組織成員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核緊張局勢和氣候變化也影響了他們將時鐘從去年的位置提前20秒的決定。而網絡信息戰增加了新的風險。 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在關於末日時鐘調整的一份聲明中說,無法通過多邊體系解決一些問題的情況令人擔憂,比如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等破壞了合作機制。 「醒醒,美國!醒來,世界!」
  • 美國研究指出2012成最熱拉尼娜年—新聞—科學網
  • 研究發現「猴寶寶」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團隊通過新建一種客觀評價狨猴利他行為的實驗範式,結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發現「猴寶寶」的叫聲可以特異性激活狨猴父母相關的大腦皮層腦區,使當了父母的狨猴「解救他人」的利他行為概率顯著提高。
  • 雷射核聚變反應堆裡程碑:燃燒等離子體—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2010年10月,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啟動了192束雷射束,並將它們的能量集中成一個脈衝。為此,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開始了一項運動,以實現目標:通過點燃聚變反應產生比雷射注入還要多的能量。
  • 耶魯大學神經學家令豬腦死而復活?
    但這篇最近登上《自然》封面的重磅研究,可能成為雲天明大腦離體飛向外太空的理論和技術基礎。本文圖片均來自科學網故事要從一個屠宰廠(這個屠宰場非常普通,除了離耶魯大學的實驗室太近)說起。這一天,有32頭豬被宰殺了。在這個沒有紅油腦花的國度,這些豬的大腦本應直接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