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至26日,第二屆國際海洋微塑料管控研討會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來自美國、俄羅斯、西班牙、挪威、日本、越南、中國等國家的海洋塑料汙染研究領域的專家教授和環保人士等在為期3天的研討會期間,圍繞海洋微塑料在海洋中的來源和歸趨、海洋微塑料與化學汙染物的相互作用、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生態效應、公民科學家參與解決海洋垃圾問題及海洋微塑料防治措施等議題進行探討交流。
「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已成為人類迫切亟待應對解決的重大全球性海洋環境問題。」因此,與會專家呼籲加強對海洋微塑料的汙染研究和管控,採取行動消減海洋塑料垃圾汙染。
大會主席、華師大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教授在主旨報告中表示,當前海洋塑料與微塑料汙染和管控研究工作仍處於快速進展中。在未來的研究中,要研究建立全球統一的海洋微塑料觀測、分析和鑑定方法,研究確定全球入海河流和河口系統的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通量。他提出,解決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問題,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系統開展從河流到深海到極地等的海洋微塑料的調查、輸運及生命周期研究;要注重環境濃度水平海洋微塑料的毒理學效應研究,建立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物及人類健康的風險評估方法。
與會專家認為,當前尤其亟待制定阻截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的途徑,可研發河流、海洋環境中塑料垃圾的收集、處理技術,以及汙水處理過程中的攔截和降解工藝技術。同時要對涉及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問題的政策、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增補,強調河、湖、灣長制塑料垃圾的管控職責。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我國還應建立完善的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公共環境意識教育體系,加強科普宣傳教育,激發公眾的海洋環保意識。
海洋微塑料普遍被定義為直徑小於5 毫米的塑料顆粒,除來自大型塑料垃圾外,還來自如諸如牙膏、髮膠等個人護理用品中的人造微珠等。研究發現海洋微塑料無處不在,從近岸河口區域到大洋,從赤道海域到南北極,從海洋的表層,到大洋的超深淵帶。實驗研究表明,海洋微塑料顆粒能夠被海洋生物攝食,對其攝食的海洋生物可能造成物理等危害。(記者黃辛通訊員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