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兒女」心更軟?研究發現「猴寶寶」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2020-08-28 科學網

作者:何靜

圖(A)狨猴父母背著嬰兒;圖(B)基於解救的利他行為實驗範式示意圖;圖(C)隔絕嬰兒相關的視覺信息或者直接替換為喇叭播放嬰兒叫聲可引起狨猴解救行為(囚禁盒背面透明,施救者入島後可觀察到裡面物體);圖(D)配偶間互相解救時,放置一隻隱藏的嬰兒狨猴或播放嬰兒狨猴叫聲,可增加家庭中有嬰兒的狨猴配偶間互相解救行為。(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供圖)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烈火豪情與「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是否只有人類世界才存在?這種利他行為背後的神經科學機制又有何意義?我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成果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團隊通過新建一種客觀評價狨猴利他行為的實驗範式,結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發現「猴寶寶」的叫聲可以特異性激活狨猴父母相關的大腦皮層腦區,使當了父母的狨猴「解救他人」的利他行為概率顯著提高。此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研究家庭利他行為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為進一步探索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提供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8月20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從「自我認知」到「利他行為」

「通過我們自己獨創的行為學範式,利用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類高等認知功能,是我們實驗室的研究特色。」龔能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果說以往對恆河猴(獼猴的一種)照鏡子的行為的研究是了解靈長類動物認知自我的能力,那麼我們這項研究是了解靈長類動物認知他人的能力。」

利他行為是一種自願的、對其他個體有利,但對自身沒有益處甚至付出代價的一種行為,在人類社會中廣泛存在。利他行為在以往的研究中,由於缺乏合適的模式動物,研究主要以人類為實驗對象,但無法進行侵入式操作來研究神經環路問題;也有少量研究採用嚙齒類動物作為實驗對象,但嚙齒類動物社會性弱,行為模式單一,也存在明顯弊端。

「狨猴是研究利他行為的理想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 龔能解釋說,「狨猴作為一種高度社會化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具有與人類相似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結構,它們共同撫育後代,狨猴間存在食物分享、相互幫助、安撫等豐富的社會行為。此外,狨猴體型小,約300~500克重,便於我們開展很多實驗操作。和群居的獼猴相比,狨猴更適合我們開展利他行為、特別是家庭內利他行為的研究。」

孤島實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研究人員建立了基於解救行為的實驗範式:將一隻狨猴「囚禁」在四周被水包圍的「孤島」中,在岸上的另一隻狨猴作為潛在的施救者,需要克服困難跳入「孤島」中開門將被「囚禁」者救出,回到安全的岸上。

研究人員發現,有「猴寶寶」的狨猴家庭成員(父母、哥哥姐姐)對解救活動都表現出高度的積極性,不管是自家的還是別人家的「猴寶寶」。如果用食物替換「猴寶寶」,狨猴們則不跳入孤島去獲取食物。顯然,解救行為具有很強的目的性,救「猴寶寶」的動機甚至大於獲取食物的基本生理需求。

有趣的是,研究發現,解救的行為發生概率隨著「猴寶寶」的年齡的增加而減少,當「猴寶寶」長到兩個月大之後,狨猴爸爸媽媽就不再「出手相救」。

進一步發現,單一的「猴寶寶」叫聲(不管是自家的還是別人家的「猴寶寶」的叫聲)就可以直接誘導成年狨猴採取解救行為;更有意思的是,「猴寶寶」的叫聲還可以促進狨猴父母之間的互相解救,而沒有「猴寶寶」的狨猴配偶之間很少有互相解救的行為。

據研究人員介紹,以上的所有解救行為只存在於擁有「猴寶寶」的狨猴家庭,而在新配對未生育的狨猴家庭和「猴寶寶」已經長大的狨猴家庭中則幾乎沒有類似解救行動。研究結果表明,家庭中「猴寶寶」的存在可以促進狨猴家庭成員的利他行為。

為「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研究提供基礎

「利他行為是一種高級認知功能,我們開發了一個非人靈長類狨猴模型,希望利用這個模型,可以研究人類利他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 龔能說。

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式,發現有「猴寶寶」的狨猴父母聽到「猴寶寶」的持續叫聲時,其聽皮層和島葉皮層等腦區會被特異性激活,而家中沒有「猴寶寶」的成年狨猴的相關腦區沒有被明顯激活。

研究表明,這些腦區可能與利他行為有關,為進一步探索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提供了基礎。

「在一些疾病中,比如,自閉症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利他行為異常,我們的成果也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思路。」龔能說。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狨猴具有和人類相似的一夫一妻結構,但狨猴的家庭和人類的家庭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例如,狨猴家庭內『一夫一妻』的社會結構,由其生理激素因素導致,而不是一種社會選擇的結果。通過比較研究狨猴和人類家庭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我們可以對家庭結構、家庭內部關係、利他行為等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研究。」 龔能補充道。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7.045

相關焦點

  • 上海科學家發現:家有小寶貝能促進狨猴父母的利他行為
    科研人員通過新建一種客觀評價狨猴利他行為的實驗範式,結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發現有嬰兒的狨猴家庭中,狨猴父母的解救利他行為顯著提高,而且嬰兒叫聲可以特異性激活狨猴父母相關的大腦皮層腦區。此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研究家庭利他行為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為進一步探索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提供了基礎。
  • 研究發現狨猴家庭中有幼崽會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8月20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九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研究組在Current Biology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 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2020年8月20日23點,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九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研究組在《Current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 家中有「嬰兒」,能促進狨猴利他
    2020年8月20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九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研究組在Current Biology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的合作研究。
  • 「利他主義」並非人類獨有?上海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家庭中有嬰兒能促進狨猴利他
    東方網記者解敏8月21日報導;20日晚間,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九亭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龔能團隊與梁智鋒研究組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家庭中有嬰兒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 科普一下 | 狨猴營救實驗,抱歉╮(╯-╰)╭年紀小真的是有特權
    而且狨猴像人類一樣,會做出利他舉動,對於非家庭成員的狨猴,也會和他們分享食物、不求回報。因為其社會行為和認知與人類接近,狨猴一直是生物學家對照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重要幫手。pixabay.com狨猴媽媽懷孕以後,4-5個月就會生下狨猴寶寶,它們生雙胞胎的機率高達80%,有時還有三胞胎。
  • 研究發現狨猴「有崽的家庭樂助人」 為精神類疾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狨猴利他行為研究。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21日電 (申海 鄭瑩瑩)自閉症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等一些疾病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利他行為異常,研究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 狨猴研究的前世今生
    Deinhardt、Kingston及Epple他們對狨猴的生殖、行為及俘獲後的變化進行了研究1969年狨猴們開始了實驗室的生活最早把他們飼養在實驗室的科學家是英國的科學家Hobbs,Turton及Grist▲英國實驗動物中心、英國皇家外科學院成了狨猴們的家
  • 狨猴--拇指猴
    狨猴休息一般在籠底或棲木上,四肢爬行或後肢站立,但是沒有看到站立行走,他們在移動位置時,一般是跳躍、「飛行」式等迅速靈巧的行為,在爬行或移位時靠尾巴保持平衡,但是沒有看到把尾巴卷在棲木上懸掛著身子的情景;沒有看到獼猴「撓頭」的情景,但是發現它有時啃咬膝關節的情景;當發現有陌生人時它會耳旁的白毛豎立,把臉不斷地搖晃,甚至發出呲牙咧嘴地發現高頻率尖叫以表示恐懼、警示的狀態;在人類沒有明顯表現出攻擊或捕捉的情況下很少看到會有主動攻擊的行為發生
  • 美國興起狨猴熱 神經學家呼籲加強研究—新聞—科學網
    當Miller的實驗室在2009年開始用狨猴作研究時,許多研究獼猴(最受歡迎的實驗室猴子種類)的同事甚至不知道狨猴也是猴子。「他們說,『那是落基山脈的花慄鼠嗎?』」他說,「現在,所有這些人都想用狨猴。」 在一項調查中,Miller和同事發現,美國狨猴研究團隊的數量已經從2009年的8個增加到目前的27個,約有40名學術帶頭人在使用1900隻狨猴。
  • 澳金獅狨猴寶寶出生緊抱媽媽不鬆手
    據悉,這種金獅狨猴原產於巴西的大西洋沿岸地區。10月13日,小金獅狨猴出生在阿德萊德動物園,是成年金獅狨猴奧羅拉(Aurora)和裡奧(Rio)孕育的第七代。出生後的猴寶寶慢慢睜開眼睛,緊緊趴在母親的背上,不肯下來,萌態可掬。管理員米勒表示,目前還不能確定它的性別。不過,小金獅狨猴的到來給國際繁育項目帶來了福音。此前,阿德萊德動物園一直與國際繁育項目合作,致力於拯救這些瀕危物種。
  • 狨猴模型助力冠狀病毒研究
    原標題:狨猴模型助力冠狀病毒研究 一種用來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極大幫助了試圖戰勝這種疾病的研究人員。之前那些為研究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而開發出的模型都存在嚴重缺陷。自2012年該病毒在沙烏地阿拉伯出現以來,已經導致近900例病例,並導致其中約1/3感染者死亡。
  • 世界最小侏儒狨猴產雙胞胎 「家庭」成員分工明確
    世界最小侏儒狨猴產雙胞胎 「家庭」成員分工明確時間:2017-08-30 09:35   來源:巴山財經   責任編輯:曉蕊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世界最小侏儒狨猴產雙胞胎 如手指大小來源:巴山財經 據《每日郵報》報導,英國切斯特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慶祝了世界上最小的猴子侏儒狨猴的誕生。
  • 超萌寵物——狨猴
    狨科有3屬35種之多,是產於中南美洲的小型低等猿類,狨猴的尾部具有纏繞性,頭圓、無頰囊、鼻孔側向。新生猴只有蠶豆般大小,重13克。各種狨皆活潑可愛溫順且脆弱,易馴養。 狨猴的餵食要點  狨猴不像其他猴子特愛吃水果,狨猴最愛吃的是蟲子
  • 動物|狨猴及其飼養、繁育和照護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狨猴開始被用於生物醫學研究。它們具有體型小(成年狨猴與成年大鼠大小相仿)、易操控、數量多和價格相對較低等優勢。如今,狨猴已被用於基因編輯、神經科學、行為學、生理損傷、基因治療和老齡化等多個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中。作為一種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狨猴具有一些其它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沒有的特點。
  • 將人類基因植入後,科學家發現猴子的大腦更像人類了
    專家們發現,這種被稱為ARHGAP11B的基因的插入,導致了普通絨猴胎兒的新大腦皮層變大。新大腦皮層是大腦深處的溝槽外層,參與推理、語言、意識思維和其他重要功能。ARHGAP11B在人類中發現,但在非人類靈長類或其他哺乳動物中沒有發現,它觸發了猴子的腦幹細胞形成更多的幹細胞,擴大了大腦體積。
  • 研究發現:狨猴可以作為研究帕金森症的理想模型
    德克薩斯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被稱為狨猴的小型猴子可以模擬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礙,晝夜節律變化以及認知障礙等症狀。通過開發一種可以模擬帕金森病的運動和非運動症狀的有效動物模型,科學家們有更好的機會了解在疾病過程中導致大腦變化的神經迴路的分子機制。
  • 最新科學研究表明:猴子和人類一樣,具有自我馴化能力
    科學家創新發明的一種現象,指人類在不知不覺地改變,最終消除了自己更狂野和動物特性方面的特質,表現出寬容、親社會的行為,然後最終反過來會促進或影響整個文明進程的發展。換言之,所有的友好行為,對別人消除一定的攻擊性,形成信任的默契,這也是被科學家們定義為馴化特徵的一些表現。而最近神經科學家Asif Ghazanfar,率領一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的研究成果,或許能直接論證這一點聯繫。
  • 廣西:一白頭葉猴「家庭」今年添6隻「猴寶寶」
    (原標題:廣西:一白頭葉猴「家庭」今年添6隻「猴寶寶」)
  • 狨猴是雜食性動物,一般以花果、樹膠、昆蟲為食
    狨猴是狨猴科下屬物種統稱,而狨猴科包括跳猴亞科和披猴亞科。這個科有3屬35種,其中包括獅狨、皇檉柳猴、頂檉柳猴、侏狨、黑白檉柳猴、普通狨猴等。它們主要生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上遊森林中,也有部分狨猴生活在巴西西部、厄瓜多和秘魯北部的亞馬孫河上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