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學研究表明:猴子和人類一樣,具有自我馴化能力

2020-10-31 地球小講堂

馴化,一般是指一種生物為另一種生物,提供安全穩定的生存環境,最終讓野生動物褪其野性,獲得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滿足與依賴。馴化的結果,是被馴化方對馴化者產生,安全上的依託甚至依賴。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人類對狼的馴化,讓其對人類產生信任與依賴。

而自我馴化,這種情況,一般是適用於人類自身!科學家創新發明的一種現象,指人類在不知不覺地改變,最終消除了自己更狂野和動物特性方面的特質,表現出寬容、親社會的行為,然後最終反過來會促進或影響整個文明進程的發展。

當然,這個論調,到目前為止依舊是一個假設性的理論。換言之,所有的友好行為,對別人消除一定的攻擊性,形成信任的默契,這也是被科學家們定義為馴化特徵的一些表現。

而最近神經科學家Asif Ghazanfar,率領一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最新發現的研究成果,或許能直接論證這一點聯繫。

通過對人類曾經的近親——狨猴,這種已有高度社會包容性和社群性的動物種群的觀察。科研人員們,不僅發現了幼猴在練習發聲的過程,總是會通過輪流發聲方式來相互交流;這點,也與幼猴學習說話時,通過它們的父母不斷社會化學習的過程一致。

父母的反饋,讓它們能更好地學會了發聲,一遍又一遍地「教會」幼兒學會發聲的技巧。而被馴化後的狨猴,通常也會在額頭上顯現出一塊白色毛皮的「特殊」斑點標誌。這種有趣的蛻換色的特殊生理特徵,是否與聲音的教學交流有直接聯繫?也是科研團隊非常關切的事情。如若真的存在,這可是動物界自我馴化形式的一個重要證據了!

因此,科研人員,利用三對來自三個不同狨猴家庭的雙胞胎嬰兒,然後,用電腦不同的聲音記錄模擬的聲音,對它們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教。為此,他們設計了這樣的兩組對比實驗:

實驗一:用電腦模擬狨猴父母,用其調教幼兒狨猴發聲時,所發出的聲音進行反饋式調教;

實驗二:用電腦模擬成年狨猴,正常發聲狀態時,用以調教幼兒狨猴發聲。

經過兩個月的調教,實驗一的雙胞胎們,學習發聲的效果是實驗二的雙胞胎兄弟的10倍。並且還發現,狨猴接受聲音訓練的數量與它們頭上白色皮毛的大小有關。如果它們接受更多的調教時間,額頭上白色斑點的「馴化的標記」,會顯得更大,生長更快。

對於,這樣的現象,科研人員將次歸類為一種名叫神經嵴細胞所致。這種早期在幼兒發育期間,會遍布全身的幹細胞,會有助於黑色素細胞的沉著。而發聲馴化訓練,就像觸發這個幹細胞功能的條件之一,而最終影響幼年狨猴身體發育的這一特徵。

至於,這些神經嵴細胞,是如何參與這些發育過程,留待給科研人員,還有很多待需要探索的課題。

但這一罕見的現象,也再一次佐證了,一個物種內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若與自我馴化的定義聯繫在一起的,這或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有可能幫助科學家們發現更多的馴化中的有趣過程。

而這也會反過來,讓我們可以思考,人類在同樣相似的社群關係中,是如何做到同樣的自我馴化過程。這對於人類研究自身在過去與未來,同樣極其重要。

相關焦點

  • 人類如何馴化自己?
    馴化症候群  此前,有關人類自我馴化的觀點曾多次引起科學家的不滿。一些人聲稱,人類的自我馴化將我們拉低到與其他物種同樣的地位,使我們像其他馴養動物一樣脆弱和具有依賴性。達爾文觀察到,不同物種的馴養動物之間有某些共同特徵。例如,家養動物的耳朵往往比野生動物的耳朵更鬆軟,尾巴更卷;它們體型更小,下巴凹陷,牙齒也更小。
  • 「自我馴化」假說有了證據
    近日,一篇發表於《科學進展》的論文稱,一個名為BAZ1B的基因與控制面部發育有關,於是我們這些現代人類的面部特徵變得更加精緻、溫和。這項對特殊人群的遺傳學研究,填補了人類「自我馴化」假說缺失的關鍵一環。古人類比現代人類長得更粗獷:更寬的臉、更粗糙的面部、前額較短向後傾斜、眉毛粗眉骨突出等等。
  • 猴子發聲器官和人一樣:為何不會說話
    猴子被認為是人類的近親,不僅外形相似,而且在生物結構上也存在很多共同之處,比如發聲器官。最新研究發現,恆河猴擁有與人類相同的發聲器官,但為什麼不能像人類一樣講話呢?研究者表示,因為猴子沒有控制說話的腦迴路。
  • 作為智慧生物的人類,可能只是贏了一場群體自我馴化的遊戲
    群體的自我馴化如今的我們雙足直立行走、善於利用資源和使用工具,用有限的已知,探索無限的未知,這些都並非是人類祖先與生俱來的優勢,而是群體在生存適應中的自我馴化。除了保護和協作,群體之間的競爭,也是人類得以自我馴化的關鍵。
  • 貓咪與人類的相處過程並不全是自我馴化,人類定向繁育佔主要地位
    在談到貓咪和狗狗之間有什麼不同的時候,經常能看見有人這麼說:狗狗是由人類從狼馴化而來,從頭到尾都是人類馴化和繁育出來的;而喵星人則是主動靠近人類,二者是互惠互利的關係,現如今跟人類關係這麼好其實是自我馴化。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是從貓咪敏感、謹慎和以自身為重的性格這個角度來說的。
  •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新研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3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對27隻古代狗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發現所有狗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而與當今的狼不同,自馴養以來於狼群的基因流有限,但狗對狼群的基因流卻很大。到11,000年前,至少有五種主要的祖先血統已經多樣化,這表明了舊石器時代狗的悠久遺傳史。
  • 最新發現獨特大腦區域 是人比猴子聰明的關鍵
    [導讀]最新研究表明,人類大腦額極前額皮質不存在於其它靈長目動物,它可控制處理多樣化任務和複雜思維,是人類比猴子聰明的關鍵所在。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人類與其它靈長目動物之間的差別不僅在於語言能力,最主要的是人類額極前額皮質使我們比其它靈長目動物更聰明。額極前額皮質是球芽甘藍大小的腦組織區域,它負責人類諸多活動,例如:完成多樣化任務以及思考人生的意義等。最新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儘管獮猴是人類最接近的物種之一,其腦組織仍與人類保持著差異性。
  • 關於新冠病毒的幾項最新研究!猴子受到了免疫!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自2020年年初冠狀病毒開始大規模蔓延以來,抗疫形勢仍在擴大,尤其是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究更是被大部分國家提上了重要議程。根據冠狀病毒研究最新進展表明,美國總統川普所青睞的藥物其實對新冠病毒沒有任何益處,這是怎麼回事呢?事情其實是這樣的。此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等世界領導人吹捧抗瘧藥羥氯喹是COVID-19的一種治療方法,但一項針對近10萬人的研究表明,這種藥物與死亡風險增加和心律失常有關。
  • Science Advances再現力作,安諾助力山羊馴化基因起源研究
    2020年5月20日,期刊Science Advances(IF=12.804)在線發表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雨教授團隊關於山羊馴化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山羊(Capra Hircus)是最早馴化的牲畜物種之一,表現出顯著的適應性和多功能性,並與人類的傳播密切相關。
  • 萬物皆有痕,光從中生:馴化與被馴化,是人類進化史上的奇蹟
    這本書橫跨歷史學、考古學與人類學,匯集了學科領域的最新進展,講述了個物種之間相互糾纏,彼此影響的史詩故事。同時,也揭示了人類所生活的世界是怎樣發展而來,又將去往何處。這本書的作者是艾麗絲·羅伯茨,她是一個精通人類學、考古學、文明史、人類解剖學與基因科學等領域的全能型專家。
  • 研究表明人類祖先幾乎都是素食主義者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的研究表明,人類祖先幾乎都是素食主義者,他們主要通過吃水果和堅果獲得營養,素食使人類的身體和內臟得以進化。  現在,一半的美國人都在節食。總的來說,我們的體重超重了,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
  • 科學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科學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4:39:15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 揭秘:為何猴子有和人一樣的發聲器官卻不會說話
    在解剖學與身體功能方面比新大陸猴更相似於人類和類人猿),結論證明了人類獨特的語言能力源於大腦特殊的構造和進化歷程,而與人類和其他靈長類發聲器官的差異無關。該研究於2016年12月9日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雜誌。
  • 汪星人為啥和人類那麼親密?原來如此
    如果讓你評選人類最親密的動物朋友,你會選哪種動物?海豚、貓和猴子或許是熱門的候選動物,但是,冠軍的寶座一定屬於狗。狗為什麼和人那麼親密呢? 養過狗的人都知道,狗非常親近人。研究表明,狗對人意圖的領悟能力甚至超過黑猩猩。
  • 研究表明,類人猿擁有心智,可以像人類一樣理解彼此的精神狀態
    日本京都大學和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大猩猩、倭黑猩猩和猩猩等大型類人猿可能也具有這種能力然而,研究人員並沒有測試另一種解釋,即「行為規則」,即行動者傾向於走到最後看到物體的地方。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兩組猿類接觸兩種屏障中的一種:不透明屏障和透明屏障。
  • 烏鴉和人類一樣聰明,不僅有自我意識,而且有非常細緻的內心活動
    烏鴉和人類一樣聰明,不僅有自我意識,而且有非常細緻的內心活動Crows have sensory conciousness just like human species在一個研究中,烏鴉執行了一個複雜的任務,其中要激發數百個進行分析活動的感覺神經元。
  • 國際最新研究:遠古人類剩肉餵狼或促進早期犬類馴化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發表的一項考古學研究論文顯示,在末次冰期快要結束時(1.4萬年至2.9萬年前),遠古人類在寒冬中把剩餘瘦肉餵狼可能在犬類的早期馴化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 研究:動物也有「文化」 猴子鯨魚會「趕流行」
    美國《科學》雜誌日前刊載的兩篇論文,用科學證據表明動物文化是存在的——猴子和座頭鯨就有。  什麼是文化  這兩項研究成果讓學術界頗有點激動。一些科學家認為,「動物有沒有文化」的爭論從此可以結束了。  此前幾十年,科學家們對「動物文化」是否存在爭論不休,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家糾結於怎麼定義文化。
  • 研究表明,許多動物也會和人類一樣產生視覺錯覺
    例如,在8月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中,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果蠅和人類一樣,也可以被視覺愚弄。此外,通過追蹤和操縱果蠅大腦中視覺處理區域的神經元,他們能夠確定錯覺是由不同類型的動作探測神經元作用的微小失衡造成的。
  • 人類馴化狼產生了狗,為什麼沒有嘗試馴化老虎?是不敢嗎?
    在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中,狗算是具有代表性的物種。多項證據表明,狗曾是狼家族的一員。多年的人類馴化,讓灰狼家族中的一支逐漸改變了容貌,性格也變得更加溫順,開始與人類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就是如今的狗。他認為,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簡單來說,動物是否能夠被人類馴化,早已被自然所決定,並不是外部因素所決定。人類只是讓這一特徵被顯現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