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和人類一樣聰明,不僅有自我意識,而且有非常細緻的內心活動
Crows have sensory conciousness just like human species
在一個研究中,烏鴉執行了一個複雜的任務,其中要激發數百個進行分析活動的感覺神經元。
烏鴉能夠完成任務,分享知識,甚至能夠通過禮儀哀悼它們死去的同類。
這一個新研究的結果,仍然需要科學界進行解釋。
根據現在每年更新的資料,烏鴉的聰明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但它們是否真有意識呢?最新研究證明,烏鴉和其它鴉科鳥類,「懂得它們的經歷,還能仔細思考內心的內容。」這被認為是自我意識的基石,是人類以外的少數物種才具有的。
《科學》雜誌新發表一篇文章,德國科研人員讓一些烏鴉去完成一系列很難理解的任務。任務過程中,科研人員測定不同神經元的神經活動,目的是追蹤烏鴉在執行任務時,如何感知和推理。他們在努力研究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叫做感覺性意識,之所以選擇鳥類,因為它們在進化史上是先驅。
任務簡單,但要涉及一些高級的腦力活兒:
烏鴉和人類一樣聰明
「烏鴉進入試驗之後,就給它簡短地顯示各種強度的視覺刺激。稍過一會兒,又用一個表示規則的信號告知它,在看到或者沒有看到視覺刺激的情況下,該作何反應。紅色信號要求它對刺激作出反應,而藍色信號就要它不作出反應。」
研究人員寫道:「感覺性意識,是產生主觀體驗的能力,能夠明確地接觸到,並報導出來,來源於在進化史上出現的腦進化過程。今天,意識在神經方面的相互影響,主要針對靈長類大腦皮層的活動,是一個分層的結構,屬於端腦大腦皮層的一部分(telencephalic pallium)。相比之下,鳥類自從在3億2000萬年前離開哺乳類的血統之後,則進化出了不同的大腦皮層。」
爬行類和鳥類的進化離開了哺乳類
鳥類的行為方式,證實了它們有感覺性意識,科研人員們說,是指這種「意識在神經方面的相互影響」,至少可以追朔到鳥類和哺乳類那部分腦結構相同的最後時刻:
「要使鳥類和哺乳類的感覺性意識一致,我們可以假設一種情形,就是它們都從最後的共同祖先那裡,得到了這個遺傳特性。假如果真如此,就可以將意識進化追朔到至少3億2000萬年前,當時的進化,爬行類和鳥類朝著一個方向,而哺乳類朝著另一個方向,離開了最後屬於主幹-羊膜型的共同祖先。」
人類當時僅有幾千個體
在同一期的《科學》雜誌上,有一篇分析文章,另一位科研人員,是「範德比爾特大學」的蘇珊娜·賀庫拉諾-侯澤爾(Suzana Herculano-Houzel),對該研究的假設作出評論。她說,所研究的這個結構,與另一個結構相似,因為軀體的一些特性,不僅是一種共同進化,或者說是極早期意思的象徵。這些結構的大小也非常重要。
她細說道:「其複雜性,觀點和思想的創新程度,應該還可以用這個體系的單位數量來衡量。這與人類取得的綜合成就相似,當時僅有幾千個體,如今竟取得具有70億個體的巨大成就。」
如今竟取得具有70億個體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