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測量大腦信號,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獲得了關於 「鳥腦」 意識的神經科學證據,研究人員通過同時記錄行為和大腦活動,證明了烏鴉具備有意識的感知能力,這項研究 9 月 25 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封面上。
到目前為止,這種意識只出現在人類和與人類大腦相仿的靈長類動物身上,但鳥類大腦與靈長類的大腦結構完全不同。「我們的研究結果為觀察意識的進化,以及打破神經生物學局限性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圖賓根大學生物學院動物生理學系教授安德烈亞斯 · 尼德(Andreas Nieder)說道。
圖|這項研究登上了《科學》封面(來源:Science)
在人類和靈長類哺乳動物中,意識感知的能力通常位於大腦前額葉皮層,前額葉皮質涉及與計劃相關的高層次認知活動、性格表現、作出決策的過程,以及調節社會活動、語言功能等行為,能根據內在目標組織思考與行為,那缺乏大腦皮層的動物是否也具有這種知覺意識呢,比如鳥類?
相關研究表明,鳥類大約在 3.2 億年前與哺乳動物譜系的進化分道揚鑣,它們的大腦進化成了缺乏分層的大腦皮層。為了追蹤鳥類的意識過程,圖賓根大學的科學家專門訓練了兩隻烏鴉:它們能通過移動頭部來發出信號,以確定是否看到了屏幕上的刺激。
圖|烏鴉執行刺激檢測任務(來源:Science)
在這樣的測試中,屏幕要麼顯示了清晰的光點,要麼根本沒有顯示任何刺激,烏鴉能可靠地報告這些刺激的存在與否。
但是,某些弱刺激會比較特殊,以至於對鳥腦的感知判斷提出考驗:有時烏鴉表明它們已經看到了弱刺激,而在其他情況下則沒有刺激,這時烏鴉的主觀感知開始發揮作用。
試驗分為超閾值(兩個最高刺激強度),近閾值(在感知閾值處兩個最低刺激強度)和無刺激類別,根據信號檢測理論,烏鴉的反應分為 「命中」(對刺激的正確「是」 反應)、「正確排斥」(對刺激缺失的正確 「否」 反應)、「錯過」(對刺激存在的錯誤 「否」 反應)和 「假警報」(對缺少刺激的錯誤「是」 響應)。
當烏鴉對光刺激做出反應時,研究人員同時監測了其大腦中神經細胞的活動,記錄了 480 個神經元的單細胞活性。在鳥類中,被稱為尾狀側巢狀核(nidopallium caudolidele,NCL)的腦區與鳥類的高級認知有關,如果烏鴉報告看到了東西,則在刺激表現和行為反應之間的時間內,NCL 神經細胞處於活躍狀態。如果它他們沒有感覺到刺激,神經細胞將保持沉默。根據神經細胞的活動,可以預測烏鴉對刺激有哪些主觀經驗。
驚奇的發現是,神經元群體監測結果表明,NCL 神經元從最初主要代表刺激強度轉變為主要編碼烏鴉的主觀經驗,NCL 中意識的活動過程與靈長類大腦皮層的反應非常相似,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發現構成了鳥類感覺意識的經驗標記。
圖|神經科學數據表明,烏鴉有意識地感知到視覺輸入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以前僅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中得到證實(來源:Tobias Machts)
尼德解釋說:「代表沒有主觀成分的視覺印象的神經細胞,應該對持續的視覺刺激做出同樣的反應,然而,我們的結果得出結論,烏鴉大腦中處於較高處理水平的神經細胞受到主觀經驗的影響,或者,更準確地說,創造了主觀經驗。」
因此,從歷史上看,意識的起源在動物界可能比以前假設的要古老得多,且分布更廣。尼德說:「人類和烏鴉最後的共同祖先生活在 3.2 億年前。意識感知能力可能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並且可能從那時起就有了進一步的遺傳;另一種情況是,這些不同物種的感知意識是完全獨立於彼此發展的,有意識經驗的能力可以在不同結構的大腦中實現,乃至不依賴於複雜的大腦皮層而存在。」
這項研究排除了只有靈長類動物,或其它具有分層大腦皮層的哺乳動物才具有主觀意識的說法,結構簡單又小巧的「鳥腦」,同樣非常聰明,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