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地球小講堂
人類,很嚮往地外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太孤獨了!藍色星球之上,除大自然外,幾乎沒有對手,具有自主思考意識的物種,幾乎是鳳毛麟角。所以,哲學家們,也忍不住感慨:如若沒有人類,這個世界會由誰統治?
猩猩?獅子?老虎?還是......
生物學家們,最靠譜的答案,或許會讓極度你訝異!
那就是烏鴉種群,因為過去的科學研究證明,在地球現存的所有物種,除了人類近親猩猩之外,烏鴉的智慧、學習能力,都遠遠高出其他動物一籌!
而最近的一項思維研究更揭示了:烏鴉不僅智商驚人,並且還存在著某種自主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僅幫助了它們自主地感知體驗周圍的環境,還懂得去思考,形成體系的知識和經驗值。從某種程度上理解,烏鴉開闢了一條除人類之外的新的進化方式,甚至會突破神經生物學條件反應的限制。
按理說,這樣的能力,對於那些不會說話、不懂交流,沒有語言的動物來說,這是很難的事情。因為,要學會從自己周圍的世界總結出「經驗」和知識,然後還要學會思考累積這些經驗值,然後舉一反三地應用到面對同類問題出現的時候,採取這些知識或經驗值去解決問題和做決策。這絕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人類,除了有語言老師,口口相授進行引導之外,還有書本這樣神奇的東西,讓學習、思維和交流變得很日常。但在動物的世界裡,這要形成基因裡的一種本能,並非容易事情。
而這種本能,被科學家們命名為:初級意識,你也別小瞧初級二字,它也分幾個等級!
第一,感知當下,就是對周邊的環境進行識別和處理;
第二,感知過去,就是從過往的經驗值與當下的環境進行識別和對比後,再進行處理;
第三,感知未來,就是從過去和現在的經驗累積不斷進化,并迭代成為新的記憶,並更新到動物大腦皮層中去。
讓生物學家非常詫異的事情就是,鳥類的腦部結構,其實跟我們人類過往認知的靈長類動物的結構有很大不同。這類獨特的哺乳類動物的大腦,相對之下是更為平滑的。但似乎不影響這種烏鴉種群的高智商的存在,不僅如此,還擁有甚至比大部分靈長動物還有厲害的認知能力。當然,它們自身是否已經意識到這樣的獨特意識,並有意識地自我進化和學習,這個能力就不得而知了!若真的也有話,那他們真就會跨入另外一個層級的思考意識水平了。
這一系列結論,是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馬丁-斯塔喬Martin Stacho教授及其團隊,通過了大量的嚴謹、科學試驗論證出來的結果。
科研人員,是從這種鳥類的視覺感官,接受刺激時的反應開始,檢測鳥類是否有主觀體驗意識。他們選來了兩隻愛吃腐肉的烏鴉,作為受試對象!然後,訓練它們的對視覺刺激的反應,讓它們學會移動自己的腦袋來表達,自己所看到LED螢屏所顯示的內容或數量,用肯定與否定,也就是最傳統的0 1二進位去表達答案內容。
並且,科研人員,通過植入的電極儀器,同時記錄下了烏鴉的腦神經元的活動情況。
這個實驗,工作人員大概向每隻烏鴉展示了約2萬個信號,分列在幾十種不同的場景會話中。實驗結果與烏鴉的腦神經波動規律對應分析,比如答案是肯定的1時,電極所測試到的神經元活動會升高,而答案是否定的0時,神經元活動值相對比較「平淡」!視覺所受到的刺激,和烏鴉主觀成分所期待的反應,也同樣被測量下來。而這樣的一個個場景,和試驗數據表明:烏鴉大腦,總是處於高級處理水平,它的腦神經細胞受到了的影響,用通俗的話說,它有自主感官體驗。
這就顛覆了過往人類對於大腦的兩個通識:一、主觀意識,為靈長動物獨有;二、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越複雜才會有複雜的主觀意識。
烏鴉種群的試驗表明,哪怕它們的大腦很平滑,但也不妨礙它們做出複雜的思考與自我意識。另外,德國團隊,再次用3G偏振光成像的技術、腦神經迴路追蹤,這些本應用於人身上的先進腦科醫學技術。他們觀測到了,不僅烏鴉,就連鴿子和貓頭鷹,這些同樣是智商不低的鳥類,與靈長哺乳類動物的大腦結構,依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所以,他們大膽提出了一個假設:鳥類和靈長動物的認知能力,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兩個獨立的分支,但也有趨同的演化。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在羊膜幹細胞中,一個古老的「微電路」的進化上,鳥類和靈長類哺乳動物,都僅僅進行了小部分修飾調整而已。
換言之,在3.2億年前,人類和烏鴉有著共同的祖先,然後從那個時候開始,這種感知意識,就從這兩個分支,一直演化傳承出不同的體驗和形式。這個自主意識體驗的能力,卻在不同的大腦結構中,各自獨立的大腦皮層體系,卻相同的方式展現出來!
科研團隊認為,這種「初級意識」,或許不僅僅存在於烏鴉種群裡,還有很多其他的鳥類,或其他人類的哺乳動物的近親也普遍存在。
因此,倘若這個藍色星球,真的沒有人類的存在的話,而且非要選出一個統治者的話,鳥類飛禽家族,或許是猿猴靈長類動物的最大競爭對手。而烏鴉,理所當然地成為第一候選對象!
有關這項研究相關知識點,也發表於《科學 Sicence》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