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類人猿擁有心智,可以像人類一樣理解彼此的精神狀態

2020-10-19 成長聚焦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類人猿能夠理解彼此的心理狀態,比如對現實的欲望、信念和錯誤信念。

這種能力被稱為心智理論,曾經被認為是人類所獨有的。它是一種認知技能,可以讓個體根據自己對所處情境和所涉及的人的了解,解讀他人的想法或感受。

日本京都大學和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大猩猩、倭黑猩猩和猩猩等大型類人猿可能也具有這種能力。

猿類能參考經驗來解讀行為

研究人員之前在類人猿身上做過一次錯誤信念測試。錯誤信念測試通常被用來檢查兒童和靈長類動物的心智理論。在測試中,類人猿們觀看了一部電影,在這部電影中,一個打扮成大猩猩的人在演員不在的時候藏了一個物體。在類人猿觀看電影時,跟蹤了它們的眼球運動。

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參與研究的猿類似乎根據經驗來猜測演員接下來要做什麼。這表明它們參考了先前的經驗知識來了解行為人的精神狀態。

它們花了更長的時間看行動者最後看到物體的地方,顯然意識到行動者對物體位置的信念。然而,研究人員並沒有測試另一種解釋,即「行為規則」,即行動者傾向於走到最後看到物體的地方。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兩組猿類接觸兩種屏障中的一種:不透明屏障和透明屏障。從遠處看,兩者看起來一模一樣,但在透明度上卻有所不同。之後,兩組猿觀看了一部與之前實驗相似的電影。然而,這一次,當物體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時,一個人類演員藏在一個透明的屏障後面。

暴露在不透明屏障下的猿類預期,演員可能會走到他最後一次看到物體的地方。然而,那些暴露在「詭計屏障」下的猿類預計,演員不太可能去原來的地點。這就排除了純粹的行為解釋。這兩組類人猿根據它們自己面對障礙的經歷,對行動者的行為做出了不同的預測。

京都大學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的首席作者Fumihiro Kano說:「研究結果表明,我們和進化上的「表親」一樣擁有這種能力。」然而,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解決一些問題。例如,與人類實際所能做的相比,追蹤關於一個物體位置的錯誤信念是一個簡單的壯舉。相關動物行為,如瀕危熊類可以模仿彼此的面部表情進行交流。

未來可能通過測試類人猿是否能理解對物體身份的信念來改進它們的方法。這可以顯示如果對象被交換為其他對象會發生什麼。研究將繼續改進,在非人類的動物身上進一步測試心智理論的非精神性替代品。

這項研究表明,動物擁有此前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認知能力。另一項研究還表明,狗可以從人類的角度出發,跟隨他們的目光尋找食物。通過這樣做,狗可能能夠理解人們的所見所聞,這是心智理論不可或缺的能力。

相關焦點

  • 類人猿也會「讀心」
    人類並非唯一能夠理解他人錯誤想法的物種
  • 最新研究表明:亞洲是類人猿的發源地
    起初人們認為人類和猿猴的祖先高等類人猿的發祥地是在非洲,但根據最新發現的化石來看,科學家們推測人類的發祥地並非非洲,而是亞洲地帶。>光明網科技配圖  2012年6月4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新聞稱,法國Poitier大學等國際研究組織研究表明
  • 人類是唯一擁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嗎?
    2014年3月,村裡的裡普·萬·溫克爾飛棍隊和射擊俱樂部,舉行了第四屆年度節日盛會,射殺動物競賽——通過客觀衡量他們的心智能力來判斷,它們可以說是和湯米一樣享有人格權利的。這些動物就是烏鴉,在帕倫維爾村的「打倒烏鴉」的呼聲中被恣意地虐殺。近年來,人們發現鴉科動物——包括烏鴉、渡鴉、藍鳥和喜鵲——擁有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和類人猿特有的認知技能。它們會製造和運用工具。
  • 人類與類人猿擁有共同祖先,為何只有人類發展成智慧生物?
    為了搞清楚這1%的區別究竟在哪裡,近日,來自瑞士生物信息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聯合洛桑大學的科研人員一起,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對大腦中的人類特異基因來進行精準定位,最終為區分人類和類人猿的根本所在,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 理解心智:塞爾意向性理論的意義
    自從1959年執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來,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塞爾的研究足跡遍及語言哲學與心智哲學的眾多領域,從《言語行為》到《表達與意義》,從《意向性》到《心靈的再發現》,從《心、腦與科學》、《意識之謎》到《心智、語言與社會》等,一系列著述記載了他不斷探求的思想軌跡,對人類心智的深刻理解作出了貢獻。在塞爾豐富的思想資源中,意向性是始終貫穿其中的一條重要線索。
  • 研究稱類人猿能分辨人類想法對錯 與嬰兒能力不相上下
    新華社北京4月7日新媒體專電;英媒稱,研究人員說,在分辨人類的想法究竟正確還是錯誤方面,類人猿與嬰兒的能力不相上下。 據英國《衛報》網站4月5日報導,雖然此前的研究已經證明,類人猿能夠理解他人的目標、意願和想法,但研究人員說,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類人猿還具備一項重要的認知能力。
  • 烏鴉也有高等智慧—渡鴉可以像猿類一樣提前計劃
    在實驗室裡,它們已經能夠完成一些非常複雜的食物任務,作為寵物,它們可以像鸚鵡一樣模仿人類的語言。而現在,研究表明他們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聰明。當談到提前計劃時,渡鴉(鴉屬鳥類)的表現和人類的近親——猿一樣好,有時甚至比猿還要好。是時候為烏鴉起義做準備了嗎?渡鴉是鴉科家族的一員,鴉科家族還包括烏鴉、松鴉、喜鵲和星鴉等其他鳥類。所有這些鳥類都被證明具有某些邪惡的智慧。
  • 社群、心智解讀與社會關係建構
    鄭磊/文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是群居的,但沒有任何高級物種能夠達到人類社會這樣複雜的形態,而且也沒有發現其他類似人類的高級物種存在。進化生物學家、進化人類學家一直在追問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羅賓·鄧巴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出版了系列專著,從考古、遺傳、解剖、腦科學、文化、宗教等多個角度回答了這些問題。《人類的算法》揭示了令人類卓爾不群的六大特質——直立行走、心智能力、伴侶關係、語言本能、高級文化和群體意識。《社群的進化》解析了人類關係建構中的秘密,《大局觀從何而來》提出了人類大腦的社會性思維來源。
  • 為何與類人猿表親不同,人類需要大量運動才能
    這篇文章有許多令人興奮的新觀點和思路,從橫向(和其他類人猿對照)和縱向(和我們的人類祖先對照)兩個維度讓我們了解和認知鍛鍊身體的重要性,但囿於本人才疏學淺,一方面不能準確體現原文的精髓,另一方面許多內容對我來說是完全的新知,理解錯誤在所難免,還望讀者明鑑。不過對於文中的一些觀點有不大理解的地方,比如作者認為鍛鍊和沒有鍛鍊,每日消耗的卡路裡沒太大區別,這個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據。
  • 思想實驗 | 中文房間:機器能否具有心智?
    在塞爾的模型中,當存在給定操作規程, 機器不需要理解所處理字符的意義, 而只須按照規程操作就可以完成任務、實現輸出。由此塞爾構造了一個不擁有任何智力、卻能完成類人的智力行為的機器。同時,改變程序僅僅意味著改變操作規程,不會增加機器的任何智力。
  • 智力僅次於人類海豚為什麼卻有不一樣的命運?
    智慧是動物特有的一項天賦,幾乎所有的動物或多或少都使用了這一特殊技能,比如:狼群會更多的捕食數量較多獵物,以保障擁有穩定的食物來源,兔子為了躲避天敵會多做幾個窩等等,一系列現象表明動物也是擁有或多或少的智慧的。
  • 如果動物擁有人類一樣的智力會怎樣?
    嗯……不會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開始,這是我們能想到的最艱苦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誰會贏呢?人類還是猴子?或者,甚至可能是大象?誰勝出的機率最大?不會的,像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這瘋狂的想法只是我的想像,僅此而已。這只會發生在奇怪的平行宇宙中,即便這樣,它也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 倭黑猩猩和人類最像?原來它們也懂合作愛面子
    ,只有人類才有能力參與「共同承諾」的社會活動,即通過集體合作,我們可以取得比單獨行動更大的成就。倭黑猩猩中也存在共同承諾現象,而且其進行方式與人類驚人的相似。在最新的共同承諾測試中,研究人員選擇在倭黑猩猩身上進行自然的社交活動,即梳理毛髮,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打斷它們,看看它們是立即恢復梳理活動還是徹底中斷,以及是否在停止梳理時進行了交流。倭黑猩猩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比較特殊。過去的研究表明,這些類人猿可以發展出與人類極為相似的社會互動活動,並建立深厚的情感紐帶。
  • 2號染色體:人類與類人猿的核心區別?
    人類的基因只有30000~50000種,甚至還沒有小麥、玉米的多,許多物種的全基因組測序的結果也表明,基因數量的不同對於物種的構造並沒有太多的貢獻,因此如果從基因數量差異入手尋找人類與其他物種的差別,結果必定錯誤。
  • 倭黑猩猩也會老花眼 有助於研究為什麼人類比類人猿更為長壽
    2016年11月8日訊,(許永新)據《每日新聞》報導,7日,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發布消息稱,類人猿倭黑猩猩也會同人一樣患上老花眼。這將有助於了解人類的老化過程。該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 科技日曆|440萬年前的「最早人類化石」被發現,揭秘人類與類人猿...
    科技日曆|440萬年前的「最早人類化石」被發現,揭秘人類與類人猿之間的進化  Evelyn Zhang • 2019-09
  • 研究表明,許多動物也會和人類一樣產生視覺錯覺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利用錯覺來探索人類視覺感知背後的心理和認知過程。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許多動物可以感知並產生一系列的視覺錯覺。了解這些錯覺在不同大腦中產生的位置,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我們如何感知世界,也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其他動物如何感知他們的世界。
  • 這種帶有傳感器的皮膚,可以讓機器人擁有像人類一樣靈敏的觸覺
    我們知道機器人可以在倉庫裡自動搬運,藉助人工智慧還可以戰勝西洋棋大師,可以駕駛汽車,在眾多方面都趕超了人類。但是觸覺是一種極為細膩的感覺,機器人在這方面做得並不理想。比如,一個機器人要去拆解路邊的炸彈,或者在給你做煎蛋的時候怎麼小心地處理一個雞蛋,這個時候,它就需要能準確地感應到,什麼時候物體正在脫離它的控制。
  • 美媒:研究表明養寵物有利人類精神健康
    美國《時代》周刊4月17日(提前出版)一期發表了題為《科學研究表明養寵物有利於精神健康》的報導。與沒有寵物的人相比,擁有寵物的人傾向於有較低的血壓、心率和心臟病風險。這些對健康的益處可能來自戲耍和遛寵物時需要進行的額外運動,以及身邊有一個固定的好朋友所帶來的壓力緩解。
  • 心智計算理論:智能即計算
    智能有幾層含義,第一層是指一種能力傾向(通常用智商來衡量);第二層則是一種理性的、像人類一樣的思維。這樣說可能還是比較籠統,就像人們對心智的認識一樣:我們都熟悉它,甚至一見到就可以判斷出對面的物體是否具有智能,但我們很難清晰描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