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研究表明,類人猿能夠理解彼此的心理狀態,比如對現實的欲望、信念和錯誤信念。
這種能力被稱為心智理論,曾經被認為是人類所獨有的。它是一種認知技能,可以讓個體根據自己對所處情境和所涉及的人的了解,解讀他人的想法或感受。
日本京都大學和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大猩猩、倭黑猩猩和猩猩等大型類人猿可能也具有這種能力。
研究人員之前在類人猿身上做過一次錯誤信念測試。錯誤信念測試通常被用來檢查兒童和靈長類動物的心智理論。在測試中,類人猿們觀看了一部電影,在這部電影中,一個打扮成大猩猩的人在演員不在的時候藏了一個物體。在類人猿觀看電影時,跟蹤了它們的眼球運動。
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參與研究的猿類似乎根據經驗來猜測演員接下來要做什麼。這表明它們參考了先前的經驗知識來了解行為人的精神狀態。
它們花了更長的時間看行動者最後看到物體的地方,顯然意識到行動者對物體位置的信念。然而,研究人員並沒有測試另一種解釋,即「行為規則」,即行動者傾向於走到最後看到物體的地方。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兩組猿類接觸兩種屏障中的一種:不透明屏障和透明屏障。從遠處看,兩者看起來一模一樣,但在透明度上卻有所不同。之後,兩組猿觀看了一部與之前實驗相似的電影。然而,這一次,當物體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時,一個人類演員藏在一個透明的屏障後面。
暴露在不透明屏障下的猿類預期,演員可能會走到他最後一次看到物體的地方。然而,那些暴露在「詭計屏障」下的猿類預計,演員不太可能去原來的地點。這就排除了純粹的行為解釋。這兩組類人猿根據它們自己面對障礙的經歷,對行動者的行為做出了不同的預測。
京都大學野生動物研究中心的首席作者Fumihiro Kano說:「研究結果表明,我們和進化上的「表親」一樣擁有這種能力。」然而,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解決一些問題。例如,與人類實際所能做的相比,追蹤關於一個物體位置的錯誤信念是一個簡單的壯舉。相關動物行為,如瀕危熊類可以模仿彼此的面部表情進行交流。
未來可能通過測試類人猿是否能理解對物體身份的信念來改進它們的方法。這可以顯示如果對象被交換為其他對象會發生什麼。研究將繼續改進,在非人類的動物身上進一步測試心智理論的非精神性替代品。
這項研究表明,動物擁有此前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認知能力。另一項研究還表明,狗可以從人類的角度出發,跟隨他們的目光尋找食物。通過這樣做,狗可能能夠理解人們的所見所聞,這是心智理論不可或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