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計算機科學之父阿蘭·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在其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試圖回答機器能否擁有智能這一問題。有關於何為機器的回答是簡單的,但對何為智能的標準界定則複雜許多。因此,圖靈提出圖靈測試,為機器是否具有智能提供了判斷標準。圖靈測試要求計算機在與人沒有直接物理性接觸的前提下接受人類質詢,若能成功偽裝成人類而不被識破則通過測試。當一機器在足夠長的時間內以足夠高的成功欺騙足夠多的人,則判斷其通過圖靈測試。圖靈測試被認為是判斷機器智能與否的有效充分條件。
換句話說,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將被承認為具有智能。圖靈測試被認為是實現強人工智慧的有效標準,製造出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也成為強人工智慧學派專家所努力的方向。
然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John Searle)設計了著名的思想實驗「中文房間」(Chinese room),對圖靈測試的設計進行強有力的反擊,並推翻了強人工智慧學派所持的過強主張。
根據塞爾的設計,假設存在一個房間,房間內有一個完全不懂中文的人,而他與外界的唯一連接通道是房間的一個窗口,允許其通過遞紙條的方式與外界溝通。同時房間內還有一套中文漢字卡片和一本中文規則書,告訴房內的人如何使用和組合漢字卡片。此時屋外的人開始向屋內人傳遞紙條,上面是用中文寫的問題。由於屋內人有一本完美的規則書,他可以在保持絲毫不懂任何中文的狀態下按照規則書的指導正確選擇並組合漢字卡片,並流暢地回答該問題。
由此,屋外的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屋內所住的是一個通曉中文的人。
「中文房間」這一實驗實際在模擬一段電腦程式,即輸入一段中文字符(向屋內送問題紙條),通過運算(屋內人查找規則書),再輸出另一段中文字符(屋內人送出回答紙條)。因此本質上,塞爾提出的是一個有關於人工智慧判斷標準的模型。在塞爾的模型中,當存在給定操作規程, 機器不需要理解所處理字符的意義, 而只須按照規程操作就可以完成任務、實現輸出。由此塞爾構造了一個不擁有任何智力、卻能完成類人的智力行為的機器。
同時,改變程序僅僅意味著改變操作規程,不會增加機器的任何智力。而這個沒有心智(mental state)存在的機器仍然能夠有能力通過圖靈測試,標志著圖靈測試作為人工智慧標準的失敗。也就是說,塞爾通過構造一個新的模型說明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不需要擁有智能或者心智。由於圖靈測試是強人工智慧得以實現的基石,塞爾進一步否定了強人工智慧學派所認為的機器能夠真正思考的信仰。
塞爾通過構造「中文房間」的情景本質上希望駁倒圖靈測試背後的思想——功能主義思想(Functionalism)。
圖靈測試相信在人機對話中,如果計算機可以成功欺騙人類,則可以認為該機器擁有人的認知與理解能力。也就是說只要機器的宏觀功能與人類的智力行為是相同的,就可以用「智能」一詞來描述這一功能。這是一種認知科學上高度的功能主義觀點,即認為心智與大腦的關係可等價於程序與硬體的關係,因此在研究心智時程序是至關重要的,與其是否在計算機中實現無關。換句話說,使心靈成為心靈的不在於它是由什麼構成的, 而在於它能夠做什麼。功能主義者認為人腦可以被模型化為計算機,心理狀態實際上與計算狀態同構。
而在塞爾的「中文房間」實驗中,計算機始終掌握的是無意義的字符,而非有意義的語義。塞爾認為不可能通過某種程序操作從語言形式(syntax)得到語義內容(semantic),並指出心智於大腦正如程序之於硬體的觀點是荒謬的。
「
程序是純粹按照形式或句法規則限定的,
而心理狀態卻有精神內容
心理狀態是生物學現象,
人腦是生物性機器,
二者都具有生物學的性質
而程序則是一種單純的計算機操作,
不具有相當於腦產生心理狀態的那些能力
塞爾的「中文房間」實驗與圖靈測試之間的矛盾不僅是對機器能否具有心智這一問題的回答和對何為人工智慧的有效判斷標準的爭論,更是在資訊時代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結合所帶來的新的問題。主流觀點認為研究人類認知的最佳途徑是將其看作計算機的信息處理一樣的事來研究:有些專家相信「計算機正是人類思維活動的一種隱喻」,而有些人則更進一步地認為「人的精神乾脆就是一道電腦程式。」
「中文房間」的提出實際上是對這種功能主義傾向的批判,為心智、精神、意識、大腦、程序、機器等概念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對人類對實現強人工智慧的追求提出了一點冷靜的質疑,使人類得以用更開闊的視野、更嚴謹的態度去對待人類與人工智慧的關係。
*參考文獻:
1.Cole, D. (2020). The Chinese Room Argument (E. N. Zalta (ed.)).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Metaphysics ResearchLab,StanfordUniversity.
2.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chinese-room/
TURING,A.M.(1950).COMPUTING/MACHINERY/AND INTELLIGENCE.Mind,LIX(236),433–460.
3.https://doi.org/10.1093/mind/lix.236.433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你會害怕未來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
下面留言區告訴大家
👇🏻👇🏻👇🏻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你已經足夠獨特,只要你願意,就能照亮很多人。
匯聚眾多「有識之士」,幫助更多的人「有識、知事」。在這裡,每個人都樂於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行業經驗、新鮮見識分享給大家,彼此學習,相互交融,再毫無保留地普及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