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進化

2020-12-05 經濟觀察報

心智,或者mind,究竟是什麼?

從字面來看,心智是心與智的結合,自然也和大腦等器官有關,是人的心理與智能的表現。現在業界動輒談到人工智慧取代人類,《愛、死亡、機器人》等影視作品也備受追捧。然而,當下一些判斷更多來自商業資本,其認知難脫傳統窠臼,其中包含的不少流行觀念其實是落伍的。這種時候,也許我們應該多聽這個領域最聰明的人看法,而不是最聒噪的人。

有個網站叫Edge,匯集了一批世界頂尖級的科學家和思想家。他們每隔一段時間集中對一個話題進行談論,這些話題最後匯集成一套書,叫「對話最偉大的頭腦·大問題系列」,水準很不錯。自然,他們也談過心智話題,其中的《心智》一冊就是成果,匯集了這個領域的諸多名家,諸如語言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認知科學家和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神經科學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這些訪談或者文章,有的發生在二十世紀末,但是今天讀來並不落伍,有不少閃光點,值得分享。

史蒂芬·平克認為,心智是一系列計算器官,其形成過程,來自祖先在解決生存問題的進程中的「自然選擇」。正如他在《心智探奇》中的定義,「心智不是大腦,而是大腦所做的事情。人是心智進化的產物,而不是剃光了毛的「裸猿」。心智進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複製最大數量的基因,而正是基因創造了心智。」

如果人類不是不少學者認為的「裸猿」,那麼人類又是什麼?如果做一個類比,平克的答案是電腦,但是不僅僅是物理硬體,而是一個智能設備。這不是一個新說法,人類曾經將人比作一切時代中最相似的先進東西,比如電話,比如機器,等等。今天來看,人和電腦相似的地方,在於實現智能的方式接近,都是處理信息。從這個意義上,平克認為人的心智不是一堆血肉,而是多元的複雜結構。

更進一步,這個洞察解釋了一個現實,心智不是白板。心智是白板的說法,最早來自哲學家洛克。這個說法意味著人出生的時候,作為嬰兒,幾乎等於一張白板,可以隨著周遭環境在上面恣意塗抹。這種看法一直很流行,也暗示了人類的平等,不過這些年遭遇了越來越多的挑戰。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從嬰兒身上找到。

我們總說純潔如嬰兒,好像他們一無所知,可他們表現出來的特質,顯示他們並非如此。可以說,在進化機制下,很多「記憶」已經進入嬰兒心智。比如,嬰兒往往會自動感知老鼠和蛇等危險物品,對於更危險的插座卻沒有意識。另一方面,嬰兒其實是神奇的學習機器,按道理說他們不會加減乘除等計算,可這不等於嬰兒對於複雜的概率沒有感覺。在實驗中,嬰兒表現出準確的概率感覺。如果你拿出一大堆紅球和一小堆白球和嬰兒玩,理論上紅球出現概率比白球多。通過觀察嬰兒的表情和注意力,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好像真的知道某些顏色的球,隨機出現的概率比較高,而且,他們好像還可以在這基礎上進行各種推理。可以說,嬰兒的表現,往往符合概率,甚至貝葉斯定理。

不要小看嬰兒,他們是地球上最厲害的學習機器。人工智慧領域著名的圖靈測驗,來自計算機科學和密碼學的先驅圖靈在1950年的一篇論文中的概念:能否將機器製造得非常複雜,以至於機器對面的人在隔板之後分不清他對面的是人還是機器。對於嬰兒,圖靈提出過一個更重要的問題,能否有這樣一臺機器,輸入日常兒童數據,使得這臺機器學會兒童所學的所有東西?

過去很多人認為嬰兒沒有意識,心理學家艾莉森·高尼普克認為嬰兒不僅有意識,而且有比成人更豐富的意識。她從神經學和心理學兩個角度入手,發現嬰兒的意識不是狹窄的自上而下,而是保持開放。用一個比喻來說,成人的意識就像聚光燈,會自動忽略雜質,嬰兒就像普通電燈,對周圍一切都保持專注。這種體驗也不陌生,當我們去一個新環境或者新城市的時候,我們的體驗也會打開,短時間內會擁有比熟悉的世界更多的感受。

研究嬰兒的意識,對於普通人有什麼意義?如果承認嬰兒不是白板,再結合各種研究,我們可以看出,所謂三歲看大並不是虛言。為什麼這樣說,行為遺傳學家戴維·鄧肯指出,因為人的天資表現甚至社會態度,30%到70%是遺傳決定的。對於焦慮的中產父母而言,這也許是一個解放的好消息,只要你不是金字塔尖最特別的那部分父母或者最差勁的那部分父母,你的孩子其實從你們認識開始,大部分的命運就註定了。

當然,這不是說環境不重要。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就提出,環境可以塑造人,醋缸裡出不了甜黃瓜。津巴多的成名是因為「路西法效應」,路西法是一個墮落成惡魔的天使,這個效應是說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在1970年代,他主持了「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中,他招募了身心健康、情緒穩定的大學生,隨機分為囚犯和獄卒,放在模擬的監獄。隨著實驗的開始,情況逐漸變化,大家的角色感越來愈強,獄卒越來越殘暴,實驗不得不提前終止。這個實驗曾經顛覆了人們對於人性的看法,但是真實的事件卻在幾十年後出現,就是伊拉克監獄虐囚案。津巴多認為,身份和環境可以塑造人。做壞事的人並不是天生惡魔,而是環境的塑造。比如士兵總是值夜班,生活很孤單,身邊的人都這樣做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一個普通人也會做出可怕的事情。因此,邪惡的環境,也會腐蝕好人。

我們已經身在一個計算機甚至人工智慧無處不在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我們對於心智的理解更需要回歸原點。很多人預言,在網際網路時代的網絡原住民,會很快拋棄實體文件或者書,但到今天,這也沒有發生。在各類電子書籍設備迭代的今天,紙質書卻仍舊存在。對這些現象,很多人從習慣以及注意力等角度解釋,卻經常忽略了一個觀點,那就是人類的心智,其進化根據是為了應對物理世界的變化,這種模式持續了幾十萬年,用戶始終還是會把科技設備當作現實世界的另外一種具體物品。人類還是更習慣將信息進行實體化處理,更習慣有形物體。工程師往往沒有充分考慮人類大腦習慣,如果不考慮人類的心智習性,難免會製造很多困擾。平克就表示,如果忽視人類心智的運作機制,計算機技術根本不可能改變世界。

我們談了心智的不同層面,從天性到環境,從嬰兒到成年,這對當下有什麼啟發?其中不少觀點存在對立,也沒有絕對對錯,這些年也不斷有新發展。人們對於心智的了解,可能還是太過簡單。我的一位研究腦科學的朋友在聊天時提到,人類對大腦的了解,比起對於宇宙了解少多了。心智比宇宙,更神秘。也許保持敬畏,比動輒談論人工智慧如何取代人類,更為實際。

相關焦點

  • 社群、心智解讀與社會關係建構
    進化生物學家、進化人類學家一直在追問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羅賓·鄧巴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出版了系列專著,從考古、遺傳、解剖、腦科學、文化、宗教等多個角度回答了這些問題。《人類的算法》揭示了令人類卓爾不群的六大特質——直立行走、心智能力、伴侶關係、語言本能、高級文化和群體意識。《社群的進化》解析了人類關係建構中的秘密,《大局觀從何而來》提出了人類大腦的社會性思維來源。
  • 你的心智能量高嗎?來看看你的心智能量屬於哪個等級!
    心智成長是靈魂的主要目的,經歷的轉世越多,學習越多,靈魂的心智能量就越高。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深諳世事,有些孩子需要刺激鍛鍊才逐漸醒過來,有些人可能直到臨死之前也還迷惑。由於心智和思想之深不可測,所以人們往往用心智在現實中的反射 - 情緒或行為,來建立心智層次模型。
  • 真正能成事的人,都是「心智突圍」的高手
    我們總是容易間歇性自律,持續性懶散,被自己習以為常的心智習慣所綁架。幾乎所有的人生困局,往往都源於心智系統的失靈。而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心智突圍」的高手。這種心智的進化,需要我們不斷進行人生探索,在「定位」「認知」和「心境」這三大維度上下功夫。因為只有定位上的清晰、認知上的優化和心境上的篤定,才能真正地構建心智系統的成長力。 這三個維度構成了人生的正三角,任何一個部分的缺失,都會造成人生的失衡,由此產生的迷惘也就在所難免。
  • HBO《西部世界》第一季:有趣的二分心智理論
    HBO《西部世界》第一季:有趣的二分心智理論最近不知道該聊什麼,突然就想到了《西部世界》。那麼接下來幾篇就聊聊《西部世界》第一季吧。這篇主要來簡單聊聊《西部世界》裡一個很有趣的理論:二分心智理論。二分心智理論源於書籍《二分心智的崩潰:人類意識的起源》,作者是朱利安.傑恩斯,這本書的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腦子分為兩個部分:左腦和右腦。右腦主要是負責講述,而左腦則負責去理論右腦的講述,從而進行接受與行動。人類的行動都是一側頭腦在聽從另一側頭腦的訴說去指引,而這種幻覺的聲音稱之為「心的獨白」。
  • 《少女前線》加利爾心智升級怎麼樣 加利爾心智升級效果圖鑑
    導 讀 少女前線將在12月10日維護後為玩家們帶來加利爾心智升級,將會成為四星人形加利爾哦,那麼下面就一起來看下少女前線心智升級四星人形加利爾介紹吧。
  • 心理學:《少有人走的路》5,天性懶惰是阻礙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礙
    人類懶惰的天性,是阻礙我們走向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礙。只有那些能夠首先克服懶惰的天性,然後其他的阻力才能迎刃而解,最終走向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如果我們無法克服懶惰的天性,其他條件就算完美無缺,我們也無法實現心智成熟之路。
  • 一個聰明的孩子必然心智成熟,心智如何培養父母這樣做
    高智商的孩子,不一定有高情商,如果兩者兼得,這樣的孩子應該被稱為「心智」成熟。那麼心智從何而來,如何培養?語言幫助孩子完成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才能產生心智誇一個孩子,我們可以說聰明、機靈、活潑、懂事、成熟等等,這些都是「心智」的表現,孩子的「心智」是怎樣煉成的?
  • 從《西部世界》中的心智之辯談起
    自由意志究竟是進化的選擇還是主觀的騙局?在《西部世界》第一季的結尾,梅芙認為自己獲得了自由,擁有了自己的意志,自己選擇了逃離以及返回尋找女兒,但代碼卻顯示這一切不過是有人修改了她的故事線,她只是在按照既定的路線行事。仿生人的自由意志是場騙局,那我們呢?
  • 《少女前線》KSVK心智升級之後怎麼樣 KSVK心智升級內容詳解
    導 讀 《少女前線》KSVK心智升級之後怎麼樣?4月9日實裝了KSVK的心智升級,她升級之後似乎沒以前好舔了(霧)那麼她的技能有什麼變化呢,專武是什麼?
  • 心智成熟度決定幸福度
    就是由於心智能力的不同,這樣你就可以理解了,看似外麵條件差不多的兩個人,他們也做著同樣一個生意,然後面對著同樣的市場環境,但是他們最後產生的結果呢,卻天差地別的,那這個差異呢,就源自於他們兩個心智能力的不同。
  • 心智技能的形成對寫作的啟示
    心智活動相對於操作技能而言雖有觀念性、內潛性和簡縮性,因而不同於外部的實踐活動,但它又來源於實踐活動,是實踐活動的反映。心智活動是通過實踐活動的「內化」而實現的。據此,加裡培林於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動形成的五階段理論。我們在長期的教學實驗過程中,發現加裡培林學派所劃分的階段,有的可以合併,名稱也可以簡化,並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
  • 研究表明,人類正加速進化,文明或是推動人類進化的巨大動力
    ,人類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的確沒有特別明顯的進化特徵。不過按照進化論的觀點,存在必然合理。所以,答案早晚揭曉。,想說的重點是心智上的進化。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其他物種最終走到了生物鏈的最頂端,並不是因為我們有怎樣強壯的身體機能,而是我們進化出了智慧。也正因為有了智慧,人類的演化才開始加速。
  • 「定位理論」及其「一詞佔領心智」
    (詳見第22章「定位的遊戲規則」的第一節「必須理解文字」)繼而,在第二節「必須理解人」中再次提及:大多數人的心智都不太正常。他們的精神不完全失常,也不完全正常,而是介乎二者之間。……通用語義學家解釋道,精神不正常的人是那些企圖使現實世界適應自己心智中想法的人。……語言是心智的等價物。人們用詞語思考,選擇了正確的詞語,就能影響思維過程本身。
  • 《少女前線》GSh18心智升級人形怎麼樣 GSh18心智升級技能與能力說明
    導 讀 少女前線GSh18心智升級人形是很多玩家關注的重點,本次就為大家帶來了少女前線GSh18心智升級人形介紹,也是GSh18心智升級技能與能力說明,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參考
  • 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心智理論包含很多方面:元表徵、假裝、欺騙的能力、精神-實體的區分、外表-現實的區分、所見引導所知、感受和理解的原因和結果、視覺觀點採納、情感識別、同理心、精神狀態術語以及言語行為的理解、理解諷刺、反事實推理、反思、意向性等等。個體發展心智理論的能力依賴於四大能力:看、聽、思考和感受。
  • 快速區分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
    教育心理學關於心智技能階段論有好幾個,往往考區分性的選擇題、判斷題等區分性的客觀題,很多同學學習過程中覺得容易混淆,現在中公教育資深輔導教師楊鵬丹就容易考察的兩個階段論:國外加裡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和我國的心智技能階段論進行舉例解釋和關鍵詞區分。
  • 心智技能的形成與培養階段
    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根據歷年的考題看來是學生很難拿上分的點,這部分主要涉及客觀題的考察方式,一般會考查階段特點以及階段的匹配,這部分知識點本身比較抽象是學生很容易失分的點,陝西教招中常考加裡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五個階段,為避免失分我們來梳理一下考點。加裡培林將心智動作技能的形成分為五階段,他也是最早對心智技能進行系統研究的人。
  • 研究表明,類人猿擁有心智,可以像人類一樣理解彼此的精神狀態
    這種能力被稱為心智理論錯誤信念測試通常被用來檢查兒童和靈長類動物的心智理論。在測試中,類人猿們觀看了一部電影,在這部電影中,一個打扮成大猩猩的人在演員不在的時候藏了一個物體。在類人猿觀看電影時,跟蹤了它們的眼球運動。
  • 分享小課堂:心智模型理論
    理論分享:心智模型理論(mental models theory)心智模型理論考察了在完成組織使命、戰略和目標的過程中,管理者如何使用心智模型去影響他們的決策制定和戰略選擇。該理論假設那些更有能力對他們所面臨的商業環境建構和使用準確的心智模型的組織比那些不能這樣做的組織更成功。該理論還假設,能對他們的組織能力以及所面臨商業環境的關鍵原則形成更全面、更準確理解的管理者比那些不能這樣做的管理者績效水平更高(Cockburn,Henderson,&Stern,2000;Gary&Wood,2011)。
  • 分眾傳媒電梯廣告或成為心智競爭的關鍵
    顧客心智把產品分類儲存起來,每個類別又只記那麼幾個足夠應付需求的品牌。有關品牌的新信息,只有符合這種分類才被接受,凡是與心智中已有信息或概念相衝突的信息,一律排斥在外。 這也就是心理學家所發現的「選擇性記憶」機制,特勞特從中發現了著名的「心智階梯」原理。「為了應對產品暴增,人們學會了在心智中給產品和品牌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