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
人類懶惰的天性,是阻礙我們走向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礙。
只有那些能夠首先克服懶惰的天性,然後其他的阻力才能迎刃而解,最終走向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如果我們無法克服懶惰的天性,其他條件就算完美無缺,我們也無法實現心智成熟之路。
懶惰是逃避痛苦的原動力
心智成熟必須通過努力和成長來實現,而懶惰是導致我們逃避問題和痛苦的原動力,是人生中一種可怕的消極力量。
在懶惰天性的無意識支配下,我們總是習慣於逃避必要的痛苦,而寧願選擇走平坦的道路,殊不知這樣痛苦反而更加長久和沒有歸路,最終無法忍耐而出現各種問題。
之所以說我們「天性懶惰」,是因為從本質上,所有人都會有懶惰,只是程度不同。
派克說,「不管我們精力多麼旺盛,野心多麼熾烈,智慧多麼過人,只要深入反省,就會發現自身懶惰的一面,它是我們內心中熵的力量。在心靈進化的過程中,它始終與我們對抗,阻止我們的心智走向成熟」。
懶惰是因為內心的恐懼感
恐懼直面問題的麻煩和痛苦,是懶惰的深層次原因。
懶惰無關於我們花多少時間工作,無關於如何對別人盡職盡責。很多人都不知道天性懶惰的一個深層次根源是因為恐懼感。
我們恐懼新的知識,新的技能,新的領域,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了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
我們恐懼承擔新責任,做出新承諾,發展新關係,達到新層次,因為這些必然都將意味著我們需要離開舒適區,經受更大的風險和挑戰。
而我們本能卻恐懼失去當前的地位或角色,我們恐懼改變現狀,害怕失去目前擁有的一切。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內心的恐懼而不敢質疑所謂的「真理」,因為害怕會有任何不測的發生。
因此,我們寧可選擇一條簡單的出路,一條不敢正視困難和問題,而默默繞開困難和問題,實際卻是非常不合理的「捷徑」。
當我們沿著「捷徑」走下去,很難得到多少有用的認知,而且也很難真正平安地生活。最終還是要返回到起點再重新開始。
派克書中說,「懶惰就像魔鬼一般狡詐,讓人們不僅擅長偽裝和欺騙,還會想方設法讓懶惰變得合情合理。」但是最終醒悟後會發現,因為懶惰而做出任何的偽裝和欺騙,可能都是掩耳盜鈴,騙過的僅是自己一個人。
懶惰可能滋生邪惡的力量
一般意義的懶惰,因為恐懼感,只是對自己和他人缺少愛;真正意義上的懶惰,是邪惡。
邪惡是運用一切能夠運用的影響力去阻止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與自我完善的行為,是愛的對立面。
世界中存在邪惡卻又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代表著熵的力量。
熵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量,是人性極惡的體現。就像愛是一種強大的生命力,代表人性極善的體現一樣。它們都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而已。而且它們可以互相轉化,佛說「放下屠刀,立定成佛」,就是放下熵所代表的邪惡的力量之後,愛的力量就會自然顯現。
但是,熵卻不像愛,不能夠做一呼百應的領袖,無法集中起大多數人的力量,只能聚集一些烏合之眾。反而讓更多的人感到討厭和反抗。
當更多人覺察到邪惡的存在,更容易激發人們克服天性的懶惰,更容易產生愛的力量,走上不斷實現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的正確道路上。
我們的心中都有一個病態的自己和一個健康的自己。
即使內心充滿恐懼,性情固執無比,我們的身體裡仍有一部分神奇的力量——也許這力量並不強大,但它是積極的,它推動著我們心智的成熟。它喜歡改變和進步,嚮往新的、未知的領域。它願意做好屬於自己的工作,甘願冒心智成熟帶來的一切風險。
與此同時,不管我們表面看上去多麼健康,心靈進化到了如何的程度,我們的身體裡也始終有另一部分力量——它可能同樣不算強大,它不想讓我們付出任何辛苦。它堅守熟悉的、陳舊的過去,害怕任何改變和努力。它只想不惜代價地享受舒適,逃避痛苦,寧可為此付出「無效」、「停滯」乃至「退化」的代價。
每個人一生中都在循環演繹著這樣的兩個自己,關鍵還看自我到底是選擇病態的還是健康的。
———完結———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望君點讚,歡迎關注百家號作者:夢嫻君,我們一起成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