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商業成功的關鍵已經不在於滿足顧客需求了。現在商業的本質特徵是如何與商業對手競爭、如何擺脫競爭進入無爭地帶,換個說法,就是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數一數二的品牌。品牌競爭的本質是心智之爭,而如何佔領消費者的心智,其中或許少不了分眾傳媒電梯廣告的參與。
事實就是顧客心智中的認知
認為「用比別人更好的產品就能打贏商戰」是一個典型的錯誤觀念:這是企業家常陷入的「由內而外」的內部思維。很多公司很清楚自己的產品,認為「事實上自己的產品更好」。
這種觀念有個明顯的悖論。顧客認為:「既然你這麼好,為什麼你不是老大呢?為什麼用的人那麼少呢?」另一方面,顧客並不是專家,也難以「專家」的眼光全面了解產品間的微小差異。相反,顧客總是那麼感性,甚至武斷。
定位理論提出:所謂「事實」,就是顧客心智裡的認知。這一論點充分反映出定位之父的辯證思維能力。從辯證法來看,認知和事實的確是統一的。
有這樣一個水的實驗,把同樣的水(都是自來水)給三組大學生喝,教授暗示說第一組水是農夫山泉,第二組是蒸餾水,第三組是自來水,結果第一組的人說水有點甜,第二組說這個水沒有任何味道,第三組的人說喝出了露水、消毒水的味道。某些情況下,產品的細微差別並不重要,人對品牌的感知更加重要。
因此,定位一定要藉助人心的力量,即蘊藏在眾多人心智中的常識。「常識,是人所共有的智慧,是社會公認的明顯事實。」定位是心智之爭,顯而易見的傳播概念才會在市場更具效果,因此,定位的一個鮮明特徵就是「簡單」並且關聯常識。
分眾傳媒電梯廣告
「心智階梯」原理
艾·裡斯和傑克·特勞特發現,面對信息侵襲和選擇的暴力,有限的心智啟動了兩項功能以保護自己。一是排斥,二是歸類。顧客心智把產品分類儲存起來,每個類別又只記那麼幾個足夠應付需求的品牌。有關品牌的新信息,只有符合這種分類才被接受,凡是與心智中已有信息或概念相衝突的信息,一律排斥在外。
這也就是心理學家所發現的「選擇性記憶」機制,特勞特從中發現了著名的「心智階梯」原理。「為了應對產品暴增,人們學會了在心智中給產品和品牌排序。最直觀的方法就是想像心智中有一個個階梯,每個階梯代表一個產品品類,階梯上的每一層都有一個品牌名字。」比方說你要買牙膏,在你的潛意識中就會出現一個牙膏類別的品牌階梯,通俗地說,出現一張購物單。在這個清單上,你可能列出了高露潔、佳潔士、中華等品牌,它們自上而下有序排列。
這種階梯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裡面,每個人對每一品類產品都隱含著一個這樣的階梯。雖然你渾然無覺,但實際上是這個單子在潛意識中為你圈定了購物的地圖,指引、規範著你的購買行動,並決定你是否接受新的產品信息。雖然在具體的購買現場,你有時會受到促銷、降價或導購人員的影響而改變購買的選擇順序,但總體上而言,這個購物單具有很強的穩定排序和心智預售能力。
品牌憑藉定位奪取「心智資源」
當今世界已經是一個品牌的時代,無論個人還是組織,都應該運用定位這一工具「由外而內」地為自己建立品牌,奪取心智資源,從而在競爭中贏得優先選擇。
定位的基本方法,並非創造某種新的不同事物,而是調動心智中己有的認知,重新連接已經存在的聯繫。很多人對定位有誤解,似乎只有帶「正宗」、「領導者」、「專家」這樣字眼的才是定位。其實,好的定位沒有一定的規律可言。原則就是找到顧客心智,不做違背顧客心智的事兒。
品牌是當今商戰的總兵力和發力點,從一定意義上說,商戰就是品牌之戰。定位理論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創造性地提出:現代商戰的終極戰場是在顧客心智之中,而非工廠和市場。企業戰略的核心就是通過品牌來奪取顧客心智資源,讓品牌在顧客心智中佔據某個品類的首要位置。
定位理論協助企業打的是心智之戰。依據定位理論,企業和顧客的連結就是品牌,品牌存在於心智,商戰的戰場在心智中,兵力是你能調動起的心智資源及傳播力量。商戰的敵人不僅僅是競爭對手,更是競爭對手佔據的心智對你的定位造成的心智障礙,以及顧客心智中既有的認知對你的定位造成的心智障礙。
分眾傳媒電梯廣告
如果你觀察過常見的知名品牌,你會輕易發現,但凡成功的品牌,都是在顧客心智中成功佔據某個心智資源。在這個資訊時代,若不能在顧客心智中佔據一塊地皮,企業所擁有的不過是一堆鋼筋水泥罷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就被擁有心智資源的對手所掌控。最終,擁有心智資源的企業會進一步聚集社會資源,人才、資本、渠道乃至整個產業鏈都將向其匯攏,從而在經營層面形成更高的行業壁壘,與心智壁壘一道構築起堅實的防線。而分眾傳媒電梯廣告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消費者無法做出自主選擇,只能被動接受,周而復始,電梯廣告信息的到達率必然高,這也正是很多企業品牌都選擇利用分眾傳媒電梯廣告的佔領消費者心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