狨猴是雜食性動物,一般以花果、樹膠、昆蟲為食

2020-12-05 罱心手工

狨猴是狨猴科下屬物種統稱,而狨猴科包括跳猴亞科和披猴亞科。這個科有3屬35種,其中包括獅狨、皇檉柳猴、頂檉柳猴、侏狨、黑白檉柳猴、普通狨猴等。它們主要生活在南美洲亞馬孫河上遊森林中,也有部分狨猴生活在巴西西部、厄瓜多和秘魯北部的亞馬孫河上遊。

狨猴體小尾長,成年後身高僅有10-25釐米,重80-300克,而新出生的線猴只有蠶豆般大小,體重僅僅13克。它活沒,可愛,性情溫和很容易養,還喜歡提鼠子吃。所以,在南美洲的一些國家,飼養它們成了當地印第安人的好,可愛嬌小的猴在手指上攀爬填戲,簡直讓人愛不釋手。

狨猴的尾巴十分長、具有繞性,容易繞在較細的樹技和手指上頭圓,無短費,鼻孔側向。與其他靈長類動物不同,猴只有大腳趾有指甲,其他的腳趾都是爪子。尾巴比身體還長,長27-35釐米;臉和頭的模樣十分像哈巴狗或是子頭:有32枚牙齒,齒式為異齒型,有門齒、犬齒、前白齒和白齒,短齒通常為丘型齒和低過齒。

狨猴是雜食性動物,一般以花果、樹膠、昆蟲為食,有時也會食鳥蛋,捕食小型的脊椎動物和爬行動物。它們一般息在樹木上,不能站立行走,一般是跳躍性移動,行動十分迅速;在爬行或移位時靠尾巴保持平。雖然它的尾巴具有繞性,卻沒有看到過它將尾巴卷在棲木上懸掛著身子的情景。

猴的視力非常敏銳,和人類一樣可以同時靠兩隻眼睛準確判斷物體的遠近。不過,猴對色彩的識別能力不強,所有的雄性狨猴都是紅綠色育:雄性中有一部分是紅綠色盲,另一部分則正常。絨猴的項覺也很靈敏,可以依靠嗅覺找尋食物並判斷食物有沒有成熟,還可以噢到遠處入侵的天敵。猴通常會利用氣味做標記,並和同類進行交流,比如它們會利用尿液劃定自已的領地。

相關焦點

  • 狨猴--拇指猴
    狨猴是雜食性動物。森林中的花果、樹膠、昆蟲都是它們喜歡的食物,有時候它們也會偷食鳥蛋,捕食小型的脊椎動物和爬行動物。 狨猴特點是體小尾長,尾部具有纏繞性,頭圓、無頰囊、鼻孔側向。它像松鼠一樣,是樹棲動物,行動相當敏捷。喜歡白天成小群活動。除了大腳趾以外,其餘的趾上都有爪,利於在樹上跳躍。不像其餘的美洲靈長類動物,它們缺少第三對磨牙。從17世紀初開始,狨就被當作寵物來飼養。主要的食物是昆蟲,也吃一些水果。狨的犬牙較短,身長一般為15~25釐米,不包括25~40釐米長的尾巴。它的皮毛較密,像絲一樣細和光滑。
  • 動物|狨猴及其飼養、繁育和照護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狨猴開始被用於生物醫學研究。它們具有體型小(成年狨猴與成年大鼠大小相仿)、易操控、數量多和價格相對較低等優勢。如今,狨猴已被用於基因編輯、神經科學、行為學、生理損傷、基因治療和老齡化等多個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中。作為一種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狨猴具有一些其它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沒有的特點。
  • 小龍蝦為雜食性動物,在養殖時,投食之前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在大家對小龍蝦普遍的認識中,都知道小龍蝦是雜食性動物,那到底什麼是雜食性動物?小龍蝦的雜食性表現在哪?在養殖小龍蝦時,投食之前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問題?雜食性動物就是既以動物為食也以植物為食,以食用動植物來獲取維持自身生命活動。
  • 世界上第一個動物很可能是食「肉」動物
    還有一些人認為,它很可能是由一種名為領鞭蟲的小淚珠狀的生物進化而來,它可以遊動,以細菌為食。Wiens表示,在動物變得更加複雜之後,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可能會分別進化好幾次。族譜樹顯示一旦一些動物開始吃植物,這種行為就會持續下去,至少在近親之間是如此。但是以植物為基礎或食草的飲食並不是人們所認為的新物種進化的驅動力。
  • 世界上最小的猴子有多小,在它們身邊,昆蟲都感覺大了好幾倍
    這一幕有趣的點在於猴子和昆蟲的身體比例,如果不是猴子太小,會有人誤會這隻昆蟲也太大了點,這真不是借位拍攝或CG製作的特效嗎? 美洲這片大陸上的動物自成一個體系,狨猴是生活在美洲的特有猴子品種,它包含了四個屬21種不同的猴子,侏狨就是其中的一個。 侏狨又被稱為指猴或松鼠猴,因為它外觀看起來小巧,且毛絨絨的,尾巴又很長,活像一隻小松鼠。
  • 有人問:「為什麼我們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首先要說明的是人類不是不吃,而是主動選擇少吃或者不吃,其次除了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外,還有雜食性動物。好了,那為什麼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還有老虎捕獵200公斤的野豬相對輕鬆,而野豬還是具有很強攻擊性的雜食性動物,但是如果換成200公斤的熊的話,即使雄性的東北虎都不敢輕易的與之交手。並且食肉動物捕殺食草動物,最多就是放走對方,但是兩種食肉動物如果互相捕殺的話,受傷的概率會大大增加,而受傷對於食肉動物來說很可能就意味著死亡。
  • 昆蟲正產卵時被樹膠包裹 1億年後成琥珀(圖)
    「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蟲、幼蟲、卵在一起保存的昆蟲化石。」而這個蟲媽媽正好在生寶寶的時候被樹膠包住了。」王博說。「介殼蟲的卵囊,就好比女性的子宮,也像是袋鼠的育兒袋,寶寶在卵囊裡發育到一定階段,才能離開母體。」王博說。王博說,幼蟲離開母體後,已經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不過,自然界相當殘酷,儘管介殼蟲媽媽已經付出了很多,但它的孩子最終能活下來的只有十分之一。1億年後的今天,介殼蟲中的不少類群依然延續著這樣的育幼行為。
  • 聊一聊昆蟲的吃相
    所有昆蟲中,約有50%是植食性昆蟲,約30%是肉食性昆蟲,剩下的20%包含有腐食性昆蟲和雜食性昆蟲,以及極少數在成蟲階段不吃不喝的絕食性昆蟲。肉食性昆蟲以其他動物為食物的昆蟲也不少,其進食方式以捕食型種類佔大部分,其他少數部分則屬於寄生型。
  • 狨猴研究的前世今生
    狨猴,做為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的主要研究對象,因繁殖率較高、費用較低、易管理等特點,在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中被廣泛地使用
  • 淡水物種中的最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
    ▲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淡水物種中的最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體型巨大,體長4米,肩高1.5米,體重約3噸,軀體粗圓,四肢短,腳有4趾,頭碩大,眼、耳較小,嘴特別大,
  • 窄頭雙髻鯊具備雜食性動物消化能力
    外媒稱,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窄頭雙髻鯊是嚴格的食肉動物,只會偶爾因意外而食入綠色植物。研究的合著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生態學及進化生物學專家薩曼莎·莉在接受法新社記者的採訪時稱:「直到現在,大部分人都認為,食入海草是這些鯊魚在捕獵生活在海草床中的螃蟹等食物時意外攝入的。」報導稱,然而莉和一個團隊發現,海草在窄頭雙髻鯊的日常食物中能佔到62%。窄頭雙髻鯊的食物還包括其喜愛的甲殼綱動物和軟體動物。
  • 第一個吃螃蟹的動物?南美洲有一種食蟹狐,牙齒善於食蟹殼裡蟹肉
    在動物世界中,狐狸是哺乳綱食肉目犬科狐屬下的動物,狐狸的種類比較繁多,一般以魚、蚌、蝦、蟹、鼠類、鳥類、昆蟲類小型動物為食,有時也採食一些植物。而在南美洲就有一種狐狸非常喜歡捕食螃蟹,而且這種狐狸的牙齒善於掏乾淨蟹殼裡蟹肉,所以這種狐狸被稱為——食蟹狐。
  • 研究發現狨猴家庭中有幼崽會促進狨猴利他行為
    該研究通過新建一種客觀評價狨猴利他行為的實驗範式,結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發現有嬰兒的狨猴家庭中,狨猴父母的解救利他行為會增多;嬰兒叫聲可以特異性激活狨猴父母相關的大腦皮層腦區。該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家庭利他行為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有利於探索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
  • 動物世界-犬科動物圖鑑
    一般以中等體型的有蹄動物為食,比如高角羚、湯氏瞪羚、黑斑羚、跳羚、角馬等。非洲野犬分布於非洲的波札那、肯亞、莫三比克、南非、坦尚尼亞、尚比亞和辛巴威。獨居,晝伏夜出,以昆蟲、齧齒動物、鳥蛋和腐肉為食,在獵物缺乏的時候它們會以植物為食,在極度缺水的情況下它們仍然可以生存很久。秘魯狐主要棲息於厄瓜多西南部和秘魯西部的乾旱地區。
  • 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那麼植物太多了自然需要其它生物來解決掉一部分,於是食草動物就上場了,食草動物食用了草之後會將草中的能量轉換成自己的能量,讓自己不斷長肉,但在轉換的過程中是有一定效率的,並且這個效率還不高,一般只有10%-20%,比如牛吃草的能量傳遞效率為10%,那麼就相當於牛吃十斤草才能長一斤肉,那麼再往上的話比如老虎吃牛,傳遞效率依舊是10%,那麼老虎要長一斤肉就得吃掉十斤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