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世界上第一個動物很可能是食「肉」動物

2021-01-12 手機鳳凰網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所有動物的祖先很可能是食肉動物,而人類和其他雜食動物屬於一種稀有品種。

動物吃什麼,是其生物學的一個基本特徵,但令人驚訝的是,直到現在整個動物界還沒有專門針對飲食進化的研究。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家們近日報告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他們深入研究了100多萬種動物的進化史,時間可以追溯到8億年前,那時地球上剛剛出現第一批動物。

研究人員為所有生物創建了一個龐大的族譜樹,以確定它們的祖先可能吃了什麼。

研究小組在8月出版的《進化快報》上報告說,第一個多細胞動物可能是食肉動物。這一發現與之前基於化石數據的研究相矛盾,之前的研究認為早期動物可能是食草動物。

(來源:UANews)

研究人員指出,無論「肉」是什麼,它看起來都與我們今天所認為的肉非常不同。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古老的動物可能吃過原生生物。原生生物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術語,指的是不屬於植物、動物或真菌的單細胞微生物。

不太清楚的是,這種可能起源於8億多年前的生物長什麼樣。「有一點爭議。」亞利桑那大學圖森分校的進化生物學家John Wiens說。一些人認為,第一個多細胞生物可能是一個靜止的濾食性生物,就像一個微小的海綿。還有一些人認為,它很可能是由一種名為領鞭蟲的小淚珠狀的生物進化而來,它可以遊動,以細菌為食。

Wiens表示,在動物變得更加複雜之後,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可能會分別進化好幾次。族譜樹顯示一旦一些動物開始吃植物,這種行為就會持續下去,至少在近親之間是如此。

但是以植物為基礎或食草的飲食並不是人們所認為的新物種進化的驅動力。而密切相關的動物傾向於分享相同的飲食類別——植物性飲食、肉類飲食,或兩者兼而有之。所以這一發現意味著,在飲食生活方式之間進行轉換並不容易,而且往往是在進化過程中發生的。

此外,其它研究成員還對這些動物進行了分類,如果一個物種以其他動物、真菌或原生生物(單細胞真核生物,其中許多以細菌為食)為食,它就被歸類為食肉動物;如果它們以陸地植物、藻類或藍藻為食,則被歸類為草食性;如果它們以食肉和草食性混合飲食,則被歸類為雜食性。

所有物種都可以根據它們的進化關係進行分類,這一概念被稱為系統發育。生物體被分成不同的類群,這些類群定義了它們在不同層次上的相互關係。例如,貓和狗是不同的物種,但屬於同一目(食肉動物)。同樣,馬和駱駝屬於不同的目(有蹄類動物);然而,這兩個目都屬於同一綱(哺乳動物)。在最高層,動物被分類為門,動物門的例子有節肢動物(昆蟲、甲殼類動物、蜘蛛、蠍子等)、軟體動物(蝸牛、蛤和魷魚)和脊索動物,包括所有有脊椎骨的動物和人類。

(來源:UANews)

調查顯示,在所有動物中,食肉動物最為常見,包括63%的物種。另外32%是食草動物,而人類屬於雜食性動物的一小部分,只有3%。

Wiens說:「食草動物似乎出現較晚,所以在我們的進化中它似乎更接近樹梢。」

那麼,如果第一隻動物是食肉動物,它會捕食什麼呢?

研究人員認為,答案可能在於原生動物,包括鞭毛蟲。Wiens說:「這種與現存所有動物關係最密切的遠古生物可能以細菌和其他原生生物為食,而不是以植物為食。」

作為浮遊生物生活在海洋和淡水中,鞭毛類動物隱約地讓人聯想到羽毛球比賽中來回回擊的小型羽毛球。一個漏鬥狀的「毛髮」環著一個鞭狀的附屬物,稱為鞭毛,鞭毛有節奏地跳動,通過項圈吸收穩定的水流,過濾掉細菌和碎屑,然後吸收和消化。今天的動物的共同祖先是一種非常類似於甲藻的生物。

另一方面,轉向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在動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頻率要高得多。

(來源:亞利桑那大學)

傳統上,食草動物被視為新物種起源的強大催化劑——一個經常被引用的例子是昆蟲,據估計有150萬種已知物種是節肢動物中最多樣化的群體。在大約1.3億年前的白堊紀,出現了許多開花植物的新物種,人們普遍認為,前所未有的鮮花多樣性與昆蟲物種的增加是同步的,它們利用了新出現的花卉資源。

「這告訴我們,我們在昆蟲身上看到的不一定適用於動物界的其他群體,」Wiens說。「食草動物可能與某些類群中出現的新物種並駕齊驅,但它顯然不是新物種的普遍驅動力。」

這項研究還顯示,在8億年的動物進化過程中,雜食性飲食很少出現,這暗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即進化更喜歡特定的而不是多面。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對專門化的需求可能解釋了為什麼雜食動物,如人類,是罕見的。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飲食習慣經常這麼長時間沒有改變。

相關焦點

  • 一種顛覆認知的動物,一生只進一次食,而後曬太陽可終生不餓
    摘要:一種顛覆認知的動物,一生只進一次食,而後曬太陽可終生不餓。大家都知道,小編主要是以科普植物為主,其中尤其是野生植物,然而,最近一些時間時常會收到一些粉絲朋友的私信,叫我有時間的話可以稍微科普一些動物類。
  • 一種顛覆認知的動物,一生只進一次食,而後曬太陽可終生不餓
    大家都知道,小編主要是以科普植物為主,其中尤其是野生植物,然而,最近一些時間時常會收到一些粉絲朋友的私信,叫我有時間的話可以稍微科普一些動物類。經過近些天的資料採集,接下來我想給大家科普一種較為稀奇的野生動物,如果要準確地說,應該是一種顛覆認知的動物。
  • 人類愛吃肉,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
    不斷有人問,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老虎豹子的肉不好吃嗎?現實生活中還真是這樣子,別說老虎豹子了,就是家貓野貓的肉,一樣很少人吃。這個問題認真琢磨起來,還真是個問題,一兩句話說不清楚,確定不是因為動物保護。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呢?而另一方面,由於食草動物性格溫順,沒有較強的攻擊力,即使人們捕食它們,它們也不會對人類發出致命攻擊,從安全性而言,捕食食草動物的安全性更高。
  • 人類為什麼基本上只吃食草動物,卻很少吃食肉動物?答案顛覆認知
    在看到這個題目之前,你是否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那就是人類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其實這個問題,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好回答,我們簡單看一下食物鏈就知道了。食物鏈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這個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原理。
  • 有人問:「為什麼我們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首先要說明的是人類不是不吃,而是主動選擇少吃或者不吃,其次除了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外,還有雜食性動物。好了,那為什麼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 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而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人類作為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基本上可以獲取得到世界上任何一種食物,即便是再兇猛的獸類都不在話下。但在我們常吃的肉類當中,大多數都是一些食草類動物的肉,比如牛肉、羊肉、豬肉和雞肉等等,這是為什麼呢?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角雕和食猿雕是世界上最大的鷹嗎?答案可能顛覆你們對龐大的認知
    嗨,大家好,歡迎來到《熱門生活小資訊》,讓小編帶你走進《熱門生活小資訊》的大世界,如果你對這種題材比較感興趣,請點擊上方藍色「關注」字樣,每一次對小編的肯定,都是小編努力的理由,那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主要內容是:角雕和食猿雕是世界上最大的鷹嗎?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只吃食草動物的肉?
    但是我們的飲食習慣卻從古至今流傳了下來,那就是只吃食草動物的肉的習慣保留了下來,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呢?,但是沒有像肉食動物的利齒和食肉齒,僅僅有著用來切斷植物的切牙,後排牙齒有著凹凸不平的凹槽用來磨碎和咀嚼食物,和食肉動物比較之下,古代人類無論是圈養食草動物還是狩獵食草動物所付出的代價都是少於肉食動物。
  • 肉食動物比植食動物更易滅絕?新研究顛覆認知,人類確實錯了
    ,並將調查和研究的結果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該團隊通過研究發現植食動物滅絕的風險要比肉食動物要高一些,這顛覆了人類對於肉食動物的傳統認知。再者,肉食動物種群數量增長的速度要比植食動物數量增長得慢一些,導致肉食動物種群數量在遇到突如其來的打擊後無法及時得到補充。由於以上三個主要原因,人們認為肉食動物滅絕的風險大於植食動物。 研究人員如何發現植食動物滅絕的風險更高?然而猶他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研究發現,真實情況可能與傳統認知相反。
  • 肉食動物比植食動物更易滅絕?新研究顛覆認知,人類確實錯了
    在這其中,人類活動因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人造垃圾對陸地和海洋環境的汙染,商業開發森林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等等,因此我們每年幾乎都能看到有野生動物的生存情況告急。根據報導,來自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的生態學家特麗莎·阿特伍德領導了一支研究團隊對自然界中超過2萬種動物進行生存狀況調查,並將調查和研究的結果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
  • 為什麼陸地上的食草動物比食肉動物體型大?海中的動物是否如此?
    北極熊是現存陸地上體型最大的肉食動物,成年北極熊站立起來最高可達3米,接近一層樓高了,而且它的體重最重可達800公斤,比老虎獅子這種大型的貓科動物要重4倍左右。而現存體型最大的食草動物是大象了,根據資料顯示,世界上最大的大象身高可達4米,體重可達6噸。
  • 為何人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食肉性動物?是不好吃嗎?
    一般來說,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比如兔子、羊、牛;或者是雜食動物的肉,比如雞、鴨、鵝,幾乎不吃像獅子、老虎、黑豹這類的食肉性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是食肉性動物的肉不好吃嗎?想要了解這一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食肉動物,什麼是食草動物!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食肉動物?專家說出了原因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食肉動物?專家說出了原因 所有的生物想要生存下來就必須要進食,沒有食物註定無法生存,而現在大多數物種可籠統的分為食草動物,食肉動物跟雜食動物,說白了就是吃草的,吃肉的,肉跟草通吃的,對我們人類而言就是雜食性動物,因為我們除了蔬菜瓜果也會吃各種肉食,然而我們人類所選擇的肉類一般都是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那些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食肉動物?專家說出了原因
    所有的生物想要生存下來就必須要進食,沒有食物註定無法生存,而現在大多數物種可籠統的分為食草動物,食肉動物跟雜食動物,說白了就是吃草的,吃肉的,肉跟草通吃的,對我們人類而言就是雜食性動物,因為我們除了蔬菜瓜果也會吃各種肉食,然而我們人類所選擇的肉類一般都是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那些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你想過沒有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為什麼食肉動物或雜食動物的肉在現代人類飲食中沒有佔據很大比重?我腦海中浮現出狗和蛇,還有鱷魚,但即使它們真的經常被人類吃,我也認為它們往往是特色菜而不是主食。是因為人類進化到專門吃不咬人的東西嗎?飼養食草動物肯定比飼養容易互相吃掉或需要不斷供應活物的食肉動物容易。食草動物產肉率遠遠大於食肉動物,飼養成本更低,人類經濟帳算的很明白。或者是汙染物累積放大作用?像汞這種重金屬元素會在食肉動物體內富集這樣的事情難道不是現代人關心的嗎?它們對我們的祖先來說會是一個大的問題嗎?
  • 相較於肉食性動物,人類為何更傾向於吃食草動物的肉?
    但是有些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我們大多數時候吃的都是食草動物的肉,很少會吃食肉動物的肉,例如家裡圈養的「雞、鴨、鵝、豬、牛、陽」等等,當然一些海產品中可能包含了「肉食性動物」。之所以是這樣的結果,有多種原因限制。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卻很愛吃食草動物的肉?
    人類不愧是站在吃貨頂尖鏈上的生物,胃口好的很。只要是觸目所及的,沒有不能變為餐桌上的物品。天上飛的是正常操作,而水中遊的就是普通的,地上走的更是頓頓都有。可以說,只要味道到位,就沒有不能吃的。可就算是這樣,也有許多的動物並不在人類的餐桌上。比如說,獵殺者獅子、老虎、豹子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在看到這個題目之前,你是否根本沒想過這個問題,那就是人類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如果人類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供養食肉動物的能量,比供養素食動物的能量要大得多。因此人類如果直接以食肉動物為食,那麼由於富集效應,人類更容易生病。2:危險性:遠古時期人類狩獵工具簡單,捕食食草動物的危險性遠遠低於食肉動物,因此人類會從事危險程度更低的狩獵行動。
  • 恐龍大滅絕後,出現的動物大盤點,顛覆你的認知
    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高齡了,從38億年前,地球開始孕育出第一個單細胞生命開始,生命之樹開枝散葉,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無數的生命。但歷史的長河不會忘記曾經出現的生命,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接下來為大家盤點一下恐龍滅絕後曾經出現過的的生命,顛覆你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