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動物比植食動物更易滅絕?新研究顛覆認知,人類確實錯了

2021-01-19 奇點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野生動物整體的生存狀況似乎與人類的生存狀況相反,人類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生活質量變得越來越高的同時,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變得越來越糟糕。在這其中,人類活動因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人造垃圾對陸地和海洋環境的汙染,商業開發森林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等等,因此我們每年幾乎都能看到有野生動物的生存情況告急。

根據報導,來自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的生態學家特麗莎·阿特伍德領導了一支研究團隊對自然界中超過2萬種動物進行生存狀況調查,並將調查和研究的結果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該團隊通過研究發現植食動物滅絕的風險要比肉食動物要高一些,這顛覆了人類對於肉食動物的傳統認知。

人類對肉食動物的傳統認知是怎樣的?

在該新發現被提出之前,人們普遍認為肉食動物滅絕的風險要大於植食動物,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植食動物的食物來源比較固定,而且食物量比較充足,因此它們往往不需要為食物而發愁。而肉食動物的食物是會移動的動物,這意味著它們的食物來源並不穩定,導致它們需要通過一定的獵捕策略來獲取食物,增加了獲取食物的成本和風險。

其次,肉食動物的棲息範圍比植食動物更大,因此許多肉食動物的種群意識比較弱,這不利於種群的繁衍。再者,肉食動物種群數量增長的速度要比植食動物數量增長得慢一些,導致肉食動物種群數量在遇到突如其來的打擊後無法及時得到補充。由於以上三個主要原因,人們認為肉食動物滅絕的風險大於植食動物。

研究人員如何發現植食動物滅絕的風險更高?

然而猶他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研究發現,真實情況可能與傳統認知相反。據了解,特麗莎的團隊對22166種野生動物的生存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包括了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這些動物中既包含肉食動物,也包括植食動物。在總結出那些生存狀況易受到威脅的物種後,研究人員發現植食動物中有25.5%是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保護名單中。

相比之下,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分別有17.4%和15.8%位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名單裡。這一研究直接表明了植食動物的滅絕風險要比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高。對此特麗莎表示,人們應該不能再只關注那些被媒體大肆宣傳的肉食動物了,還應該關注那些曝光度較低的植食動物,例如綠海龜。

我們不僅要關注北極熊,還要關注綠海龜

2014年一份來自尼加拉瓜的漁業報告顯示,該地區漁民捕獲的綠海龜數量在不斷減少,當地的生態學家認為未來可能無法實現對綠海龜的可持續捕捉了。一直以來,尼加拉瓜海域分布不少海龜,因為那裡長出了豐富的水草,而海龜正是以海草為食。然而當地人不斷捕獲海龜來獲得經濟收入,導致1991年~2011年有大約17萬頭綠海龜消失。

這還僅僅是尼加拉瓜一個地區的情況,全世界有多少類似的情況尚不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氣候變暖愈演愈烈,其他地區綠海龜的生存情況也不容樂觀。除了綠海龜之外,犀牛的生存狀況也不容樂觀,它們作為植食動物是時候引起人類的關注了。

植食動物在生態圈發揮了連接生產者和頂級消費者的作用,同時它們的存在維持著生態系統穩定。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把更多的關注給予植食動物吧,它們也需要更多生存的機會。

相關焦點

  • 肉食動物比植食動物更易滅絕?新研究顛覆認知,人類確實錯了
    該團隊通過研究發現植食動物滅絕的風險要比肉食動物要高一些,這顛覆了人類對於肉食動物的傳統認知。在該新發現被提出之前,人們普遍認為肉食動物滅絕的風險要大於植食動物,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植食動物的食物來源比較固定,而且食物量比較充足,因此它們往往不需要為食物而發愁。而肉食動物的食物是會移動的動物,這意味著它們的食物來源並不穩定,導致它們需要通過一定的獵捕策略來獲取食物,增加了獲取食物的成本和風險。
  • 美國新研究:植食動物滅絕風險高於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
    &nbsp&nbsp&nbsp&nbsp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中,植食動物滅絕風險高於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認知。&nbsp&nbsp&nbsp&nbsp美聯社8月5日報導,猶他州立大學生態學家特麗莎·阿特伍德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2166種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的數據,發現25.5%的植食動物屬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定的生存受到威脅動物,而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這一比例分別為17.4%和15.8%。
  • 肉食動物與植食動物
    一切源於大地,一切為了能量轉換(流水不腐),雖然相對生物全部種類而言,數量不到20%的植食動物與肉食動物,卻佔有生命80%的精彩。 植食動物與肉食動物的競爭永遠以優勝劣汰、遞弱代償為主旋律。但有一個超越肉體本身達到精神層面的例外,人類。 這種動物確實先進,與地球其他生物跨維度的存在,還不停地抬高和美化自己,以假亂真和借假修真。
  • 人吃的肉食大都是草食性動物,為何不吃肉食性動物呢?有三個原因
    人是雜食動物,既吃植物,也吃肉食,但是在人類所吃的肉食中,大部分都是植食動物的肉,很少會吃肉食動物的肉,這是為什麼呢?,那麼它們就需要捕獵,而它們捕獵時草食性動物也會反抗,弄不好還會導致肉食性動物受傷,因此肉食性動物獲取食物來源,不像草食性動物那麼容易,其種群規模通常都是小於植食動物的。
  • 棘龍是水生動物?最新研究顛覆認知,水陸兩棲的它太強大了
    霸王龍的身體條件確實是眾多肉食類恐龍中非常出色的,它在擁有12、13米身體的同時還能保持敏捷的身手,這足以讓它站在了當時食物鏈的頂端。今天來聊聊跟霸王龍一樣兇猛的遠古猛獸,它就是棘龍。前段時間,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支考古隊伍在《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他們關於棘龍的最新研究論文。
  • 恐龍大滅絕後,出現的動物大盤點,顛覆你的認知
    但歷史的長河不會忘記曾經出現的生命,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接下來為大家盤點一下恐龍滅絕後曾經出現過的的生命,顛覆你的認知。 愛爾蘭麋鹿 愛爾蘭麋鹿也稱大角鹿,大角鹿生存於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的歐亞大陸,由愛爾蘭至貝加爾湖東。最近年代的化石約為屬於7700年前。大角鹿的大量化石現正在愛爾蘭都柏林的愛爾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展覽。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的肉,只吃食草動物的肉?
    ,但是沒有像肉食動物的利齒和食肉齒,僅僅有著用來切斷植物的切牙,後排牙齒有著凹凸不平的凹槽用來磨碎和咀嚼食物,和食肉動物比較之下,古代人類無論是圈養食草動物還是狩獵食草動物所付出的代價都是少於肉食動物。
  • 人類的屠刀,終究讓動物瀕臨滅絕!
    Lee   人類會為了獲取肉食和動物的身體部位而獵殺大象和犀牛,並將其銷往全世界各地,因此它們面臨很大的威脅。不過近期發表於在線雜誌《科學進展》的新研究發現,包括斑馬和大猩猩在內的大型食草動物也面臨同樣的威脅。   研究作者稱,對於世界上最大型的食草動物來說,除了非法狩獵,人類為了獲取肉食而進行的獵殺是它們面臨的另一個重大威脅。
  • 人類的遠古祖先也是食草生物,為什麼眼睛卻跟食肉動物一樣?
    可能有人會說了,那是因為這些食草動物它們的聽覺非常好,如果你這麼想,那就錯了。食草動物的聽覺其實並不發達,遠遠比不上一些食肉動物,那麼食草動物又是依靠什麼來快速發現四周的危險?主要是依靠眼睛。眼睛是動物最重要的觀察結構,而食草動物跟食肉動物,眼睛的結構是有很大不同的。食草動物是單眼視覺,而食肉動物則是雙眼視覺,這是兩種有很大區別的眼睛結構。
  • 動物興衰史警示錄(3)
    的確,這次撞擊對地球上的生物打擊很慘,尤其是動物,恐龍家族中的大哥大基本滅絕了,當然動物對死亡有本能的反抗,這種反抗使它們找到理想的葬身之地——湖泊或大海,與死亡的蛟龍和魚類一起參入造石油的過程。大型動物紛紛滅絕,小型動物藉助於縱橫起伏的溝壑、山嶺躲過了各種自然災害的毀滅性打擊。
  • 百科|你是否想過,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卻幾乎不吃肉食動物?
    根據上述所言,生物每傳遞一次能量,只能傳遞自身的10%-20%的能量,所以人類要是以食肉動物為食的話,那麼食肉動物能夠給人類提供的能量就比素食動物提供的能量要大得多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飼養食草動物要遠比飼養肉食動物容易得多,在散養時代,人們只需要將食草動物驅趕到牧草豐盈的地區,再將其趕回來就好了,而如果要飼養肉食動物,可就沒有這麼容易了,肉食動物通常性格兇猛,不易馴服。所以慢慢的人們就養成了食用食草動物的習慣,其實人並不是不能吃肉食動物,只不過習慣了而已。
  • 探秘大熊貓的先祖,可能顛覆您的認知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誕生於800萬年前的中新世末期,由似熊類動物演化而來,體型不如現代大熊貓的一半,整體看起來像是肥胖的狐狸或者犬類,生活在中國雲南省境內的森林之中,比人類在中國出現的還要早。>大熊貓的演化需要追溯到2600萬年前的漸新世時期,當時出現了一種遠古肉食動物-古貓獸,它是之後出現的所有肉食哺乳動物的祖先,於是就分化出了貓科、犬科以及熊科等一系列種屬,而熊類中又演化出了似熊類以及古烷熊類,其中似熊類在1200萬年前的中新世又分化出了始熊類、始熊貓類以及小熊貓類,其中始熊類就演化出了現代的大部分熊類,比如灰熊、棕熊以及美州黑熊等。
  • 研究:貓熊保育有成,但大型肉食動物卻消失了
    貓熊保育計劃是人類執行過的物種保育計劃中,成效相當卓著的一個,但在成功保育貓熊的同時,也有一些動物悄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最成功的保育計劃之一如果要舉出幾個全球成功的物種保育計劃,大部分的專家或動物愛好者或多或少都會提起我國的貓熊保育計劃
  • 為什麼人類只吃草食動物,卻幾乎不吃肉食動物呢?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為什麼人類只吃草食動物,卻幾乎不吃肉食動物呢?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在這個世界,所有的生物如果想要生存下去,那麼除了空氣和水源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食物了,而除了人類是雜食性之外,其他的生物的食物都是草、或者就是肉了。
  • 肉好吃,可人類的常規肉食為何都來源於食草動物?
    雖然也有一些肉食動物會成為人類的盤中之餐,比如狗肉或者蛇肉,但這些畢竟不是很常見的肉類,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這些肉食動物的肉。那麼,這種有趣的現象是何緣故呢?如果我們向前追溯,我們就會發現人類的祖先並不是單吃食草動物的,很多肉食動物也是我們祖先的常規食品。
  • 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
    歡迎訂閱2020年《科學畫報》 新知版郵發代號4-202,校園版郵發代號4-922 我國土生土長的中華穿山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為極度瀕危,成為比大熊貓更瀕危的哺乳類動物。為了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每年東南亞地區會向中國大規模走私穿山甲,也造成了它們在東南亞很多地區處於基本滅絕的狀態。
  • 河南挖出古人化石,研究發現顛覆認知,學者:中國人未必源於非洲
    古人類學研究表明:在6萬年前,智人( 現代人)大規模離開非洲。然而,這一傳統認知如今卻遭到顛覆,原因很簡單,在中國河南許昌靈井遺址,考古專家挖出古人類化石,研究之後專家發現,「許昌人」距今時間卻遠超6萬年。正因如此,有學者指出,現代中國人未必源自非洲!
  • 新研究表明:它引發了3.6億年前大滅絕事件
    在2018年的時候,就有一項研究表明,發生在2.52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就包含紫外線殺死植物的證據。他們在植物孢子化石中,發現其遭受過極端的紫外線輻射,導致了嚴重的畸形。這種畸形使得植物的繁殖遭到了影響,最終大量植物因此而滅絕。而當時紫外線激增的原因,也在於臭氧層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