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香港大學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可作為抗癌藥物新標靶

2021-02-20 生物世界

人體內有眾多不同的DNA(脫氧核糖核酸)修復網絡,負責抵禦每個細胞每天遭受多達七萬次的DNA損傷事件。雖然,當中不少的DNA修復蛋白,已被開發為癌症生物標記和藥物標靶。然而,其中最為重要、專門負責保護DNA當中基因編碼區的機制,至今仍有待發掘。基因編碼區雖然僅佔整體DNA的百分之五,但卻記錄了人體各個細胞所需的蛋白質製造藍本,對細胞運作尤其重要。

近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解構了一組全新的DNA修復網絡,為癌症治療和管理開拓新方向

相關研究成果現已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題目為:Screen identifies DYRK1B network as mediator of transcription repression on damaged chromatin。

研究背景


DNA是遺傳訊息的載體。當人體細胞暴露於不同物質都可能構成DNA損傷,包括陽光、菸草、煙霧、致癌物等。DNA亦稱為遺傳物質,由四種鹼基組成,獨特的組合和序列讓這些鹼基成為人體內以兆計細胞的獨有藍圖-遺傳編碼。任何可引致遺傳編碼變異的事件,均有機會對生物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人體基因改變可以隨時間累積,最終可能引致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估計,隨著人口老化,至2030年,癌症新發病例將增加百分之四十。癌症作為香港的頭號殺手,反映現時對癌症風險評估缺乏足夠認知,以及現有癌症治療的成效有限。因此,研發可發現癌症早期病變的檢測方法,以及個人化治療方案成為近年癌症研究的大趨勢。

研究發現


這項研究的其中一項重點發現為DYRK1B及其網絡,這些乃是哺乳類動物DNA損傷反應的新分支。DNA損傷反應是人體細胞用以保護DNA完整性的一系列策略。DYRK1B是一種蛋白激酶,其表達的增加與癌症病變以及化療抗藥性有關。此外,DYRK1B基因突變被視為是代謝綜合症的元兇,這顯示DNA修復缺陷可能會導致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研究也指出DNA修復在人類健康和長壽中發揮多種作用。

領導該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創新及科技)及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禤承恩教授表示:「我們鑑定DYRK1B為一種新型的DNA修復因子,這不僅解釋了DYRK1B的錯誤表達將如何助長癌症發展,我們的發現亦將引導DYRK1B抑制劑的研發和使用,以作為與基因組不穩定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案。有鑑於DNA修復與腫瘤抑制之間的關係,這些嶄新的DNA修復機制,不僅能作為生物標靶以輔助癌症風險評估,亦可作為藥物靶點,為個人化醫學時代提供嶄新的治療選項。」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6/30/2002193117

每日文獻速遞

相關焦點

  • 港大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可作為抗癌藥物新標靶
    近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解構了一組全新的DNA修復網絡,為癌症治療和管理開拓新方向。任何可引致遺傳編碼變異的事件,均有機會對生物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人體基因改變可以隨時間累積,最終可能引致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估計,隨著人口老化,至2030年,癌症新發病例將增加百分之四十。癌症作為香港的頭號殺手,反映現時對癌症風險評估缺乏足夠認知,以及現有癌症治療的成效有限。
  • 港大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 以作為癌症藥物新標靶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解構了一組全新的DNA修復網絡,為癌症治療和管理開拓新方向。相關研究成果現已刊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研究背景DNA是遺傳訊息的載體。
  • PNAS:抗癌藥物分子可能會誘導癌細胞侵略性增加
    有的理論認為這些癌細胞能主動地重編程自己的信號通路(網絡),來減輕抗癌藥物帶來的壓力,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會獲得更加惡性的特徵,比如侵略性增強。由美國費城威斯塔研究所領銜的一個聯合課題組發現,一種針對PI3K(磷脂醯肌醇(-3)激酶)的抑制劑,能夠誘導癌細胞的轉錄和信號通路被重編程。
  • 科學家發現修復受損DNA的新方法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Rad52蛋白質在依賴於RNA的DNA修復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已發表在8日的《Molecular Cell》上(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研究結果揭示了同源重組蛋白質Rad52的重要作用。這項成果還有助於幫助癌症治療確定新的靶標。
  • PNAS:揭示一種細菌蛋白促進癌症產生機制
    2018年12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作為一種支原體蛋白,DnaK幹擾被支原體感染的細胞應對和修復DNA損傷的能力,其中已知DNA損傷是癌症的一種起源。這一發現表明細菌感染可能導致比以前認為的更多的癌症。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聿教授發表Nature文章:揭示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黃聿教授領導,與天津醫科大學及臺灣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合作的一項跨地域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細胞內轉錄調控因子YAP/TAZ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及血管炎症關係密切。
  • 摔爛癌細胞這個「破罐子」,揭秘「合成致死」藥物抗癌機制
    那一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摩爾根實驗室工作的遺傳學家Calvin Bridges,在黑腹果蠅身上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當某兩個特定的基因同時突變失活時,會導致果蠅的死亡;而這兩個基因單獨任何一個突變失活,都不會給果蠅帶來致命的傷害[1]。
  • 多篇突破性研究直擊抗癌藥物新發現
    日前,一項刊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格拉斯哥大學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就開發出了一種名為mito-priming的新技術,該技術能夠幫助研究者們識別新型有效的抗癌藥物。
  • 近期DNA修復領域成果一覽
    文章中,研究者闡明了如何使得這種名為Mcl-1的蛋白質失去功能來促進癌細胞對DNA複製壓力變得更加敏感,靶向作用Mcl-1蛋白的化合物或許就能作為一類新型的抗癌藥物。文章中,研究者就發現了諸如上述化合物,實驗結果表明,這種化合物能同當前已知的藥物結合有效殺滅小鼠模型機體中的肺癌細胞。
  • 科學家找到受損DNA修復「關鍵」,抗癌新方法有望問世!
    德雷塞爾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Rad52蛋白質是DNA修復的關鍵所在。最新的研究發表結果發表於《分子細胞》雜誌中,在報導中,研究人員解釋了Rad52蛋白質同源重組的重要功能,這一發現有助於確定治療癌症的新目標目標。
  • 南京醫科大學研製成功新型抗癌藥物載體
    原標題:南京醫科大學研製成功新型抗癌藥物載體  日前,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技術系姚俊博士,利用味精的原料——穀氨酸,為抗癌藥物打造了一輛「好車」。這輛車既能運藥,又能精確打擊癌細胞,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該發明叫作「γ-聚穀氨酸納米藥物載體」,目前已獲國家專利。
  • DNA修復研究領域重要成果解讀!
    他們發現細胞中的一種全新的蛋白複合物能夠保護斷裂DNA的末端並且控制著這種斷裂DNA的修複方式,而且這種被命名為Shieldin的蛋白複合物由新鑑定出的蛋白SHLD1、SHLD2和SHLD3組成。當DNA複製時,錯誤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會造成DNA損害,如果不加以修復的話,那麼這可能導致細胞死亡。作為DNA損傷的第一個線索,一種被稱作ATR激酶的蛋白激活細胞的內在修復系統。
  • Cell:科學家發現DNA修復的關鍵酶
    圖片來源:www.phys.org2016年11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DNA修復過程中的必要組分,該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新型抗癌藥物提供一定的思路。
  • 化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的藥物發現策略,用於「不可藥物」的藥物靶點
    事實上,膜蛋白佔所有FDA批准的小分子藥物目標的60%以上.G蛋白偶聯受體(GPCR)超家族作為最大的細胞表面受體,是所有臨床藥物中~34%的靶點.然而,儘管具有重要意義,抗膜蛋白藥物的發現卻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這主要是由於其自然棲息地的特殊特性:細胞膜。此外,膜蛋白也很難以一種孤立的形式進行研究,因為它們往往會失去基本的細胞特徵,並且可能被失活。
  • 回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徐國榮弟兄的深圳分享
    最近問候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徐國榮教授,他說香港最壞的情況可能過去了.我祈福弟兄姐妹平安。
  • 【調劑】南方科技大學 胡海亮課題組招生物學、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調劑生
    考研調劑招生信息學校:南方科技大學專業:醫學年級:2021招生人數:1招生狀態:正在招生中聯繫方式:郵箱:liss3@mail.sustech.edu.cn補充內容接收對象:報考2021年碩士研究生的本科生,專業為生物學,生物工程,生物技術,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或相關專業。
  • 茶多酚可增強柔紅黴素抗癌作用
    最新出版的肝臟病學雜誌Hepatology,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由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合作完成的題為《羰基還原酶1作為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對抗肝癌的一種新型靶標》的研究成果。這是中國科學家在研究肝癌發生發展及化學藥物治療中的又一新發現。
  • DNA修復能力與生物鐘有關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一個團隊發現,小鼠的DNA(脫氧核糖核酸)修復能力與生物鐘有關。這一發現有望為調整癌症患者給藥時間提供新依據。 日前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這項研究顯示,24小時生物鐘周期內,小鼠正常組織DNA修復能力在黎明前和黃昏前最為活躍。
  • 學術||PNAS發表雲南大學醫學院劉文靜博士合作論文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科學院院報》,IF:9.661)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醫學院助理研究員劉文靜博士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夏銀教授共同完成的題為「RGMb protects against acute
  • 新發現人體抗癌細胞亞群可用於癌症疫苗研發
    新發現人體抗癌細胞亞群可用於癌症疫苗研發 原標題:   時至今日,癌症仍然是人類最為恐懼、付出代價最大的疾病之一。雖然現代醫藥技術日新月異,癌症依然是醫藥界無法攻破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