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科大學研製成功新型抗癌藥物載體

2021-01-21 人民網

原標題:南京醫科大學研製成功新型抗癌藥物載體

  日前,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技術系姚俊博士,利用味精的原料——穀氨酸,為抗癌藥物打造了一輛「好車」。這輛車既能運藥,又能精確打擊癌細胞,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該發明叫作「γ-聚穀氨酸納米藥物載體」,目前已獲國家專利。

  化學藥物療法目前仍是惡性腫瘤的主要療法,但不少藥物水溶性差,利用率不高。此外,常規給藥靶向性不高,毒副作用大且腫瘤細胞易產生耐藥性。實現腫瘤藥物的「高效、低毒」是科學家長期致力的目標之一,他們試圖打造一輛「好車」來運載抗癌藥物分子:能「識別」腫瘤,將藥物精確「運」到病灶並卸載,通過藥物的緩釋和控釋,有效作用於腫瘤細胞,不會對正常組織產生毒副作用。

  「我們製備的這輛『車』叫作γ-聚穀氨酸納米藥物載體。」姚俊介紹,它能讓藥物更易在病灶組織滯留、富集,慢慢發揮效應;「車內空間」也大,能裝載更多藥物。從而增加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

  這輛「車」安裝了「GPS系統」。在癌細胞的表面,有特定的抗體受體,可以用作藥物靶點。找到相應的抗體,安裝在「車」上,可以自動「定位」癌細胞,並運藥至癌細胞,避免對正常細胞的「誤傷」,而且可以針對各種癌細胞特有的標誌物,研發出不同的「GPS系統」。

  這輛「車」材料很「環保」,並非來源於傳統的化學合成法,而是採用微生物發酵法製備。「主要原料就是味精。」姚俊介紹,就是採用特定的微生物將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轉化為一種生物高分子——γ-聚穀氨酸。他說,由於原料易於獲得,工藝綠色,可通過微生物發酵的大規模製備。而且,由於載體材料由穀氨酸單體組成,能被機體吸收、代謝和排洩,不易產生積蓄和毒副作用。

  這輛「車」很智能,能對「路況」作出響應。例如,人體內各組織的環境pH值各有差別,特別是腫瘤組織的pH值一般低於正常組織。「設定遇到特定pH值環境時,再釋放藥物,從而可設計針對某器官或腫瘤的給藥機制。

  在這輛「車」的製造過程中,還可設置多種「開關」和「觸發按鈕」,除了上述的pH,還可讓它對溫度、酶等因素也有不同響應。姚俊介紹說:「例如肝臟有一種特有的酶GGT,它具有切開『車廂』卸載藥物的本領,那麼我們可由此設計針對肝臟組織的給藥系統。」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2020江蘇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博士後招聘公告
    主持的科研項目包括:南京醫科大學高層次引進人才啟動基金、南京醫科大學優青培育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基金項目、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本科(2010)及博士(2015)畢業於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導師胡勇教授。2015-2019於喬治亞理工學院完成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夏幼南教授,2019年加盟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系。
  • 淮安市一院納米藥物載體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心實驗室腫瘤納米藥物組在抗腫瘤納米脂質體藥物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室人員以天然蛋黃中的脂質為基礎,製備了可有效遞送化療藥物、核酸製劑等的納米藥物載體(蛋黃脂質衍生的納米載體,EYLNs)。該載體大約50nm,可高效內化腫瘤細胞;因該載體代謝來源天然,不會產生機體毒性。
  • 基於天然蛋黃中的脂質製備納米藥物載體
    來源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納米藥物可在提升化療藥物腫瘤分布的同時有效減輕化療毒副作用,成為腫瘤靶向治療的主要策略之一。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中心實驗室腫瘤納米藥物課題組在抗腫瘤納米脂質體藥物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南京醫科大學校長、啟東人沈洪兵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紮根江蘇沃土,潛心腫瘤科研   作為一名江蘇人,1999年從上海醫科大學流行病學專業博士畢業後,沈洪兵決定回到江蘇,選擇在母校南京醫科大學繼續從事研究工作。這一待,就是二十年。   在這二十年裡,他的頭銜一直在變化,從南京醫科大學的一名普通助教、講師,到副教授、教授,再到如今的南京醫科大學校長,而始終不變的,是他對待醫學研究一如既往的赤子之心。   作為江蘇省惡性腫瘤標誌物與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沈洪兵多年來致力於腫瘤研究,尤其是對腫瘤分子的基因組學研究。
  • ACS Nano:新型納米載體或可將肺癌藥物的作用效率提高25倍
    2015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納米顆粒可以作為藥物運輸載體來幫助抵禦肺部癌症,近日,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納米顆粒載體首次在人類組織中證實選擇性藥物的運輸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型納米載體,其金輝在肺部腫瘤區域釋放攜帶的藥物,研究者Silke Meiners教授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新開發的納米顆粒首次實現在人類肺部腫瘤組織中的選擇性釋放。
  • 南京大學領銜研製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成功發射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2020年7月25日,「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由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領銜,並聯合香港大學太空研究實驗室、中國航天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八院805所下屬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我國空間科學與空間探測領域的優秀團隊,歷時五年研製成功。
  • 廣州醫科大學趙金存團隊成功構建首個新冠肺炎非轉基因小鼠模型...
  • 裴志超等設計合成一種全新的智能納米藥物載體—新聞—科學網
    智能納米藥物siRNA雙負載體系示意圖 本報訊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理學院教授裴志超團隊在智能納米藥物
  • 985高校專家提出納米抗癌新策略,成果已公開發表!
    作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天津大學始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今年以來,學校在腫瘤研究領域不斷取得新成果,為人民生命健康貢獻"天大"力量。天大設計新型納米武器精準打擊癌細胞傳統癌症化療在靶向性、耐藥性、副作用、轉移復發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
  • 南京工業大學新方法直接合成有抗癌活性的烯丙基碸化合物—新聞...
  • 我國學者研製出無化療藥物的新型納米診療劑 有助於癌症治療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11日消息,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吳正巖研究員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鄒多宏教授合作,研製出一種不含化療藥物的新型納米診療劑,既能起到抗癌治療的作用,還能實現對腫瘤組織的成像診斷。國際生物材料領域知名學術期刊《生物材料》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新方法可改變納米藥物載體的形狀
    新華社雪梨11月2日電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方法,可改變納米藥物載體的形狀,這將有助於其運輸的抗癌藥物釋放到腫瘤,提高抗癌藥物的效果。  聚合物分子在溶液中可自動形成球形中空結構的聚合物泡囊,它因穩定性強、功能多樣等優點被廣泛用作藥物載體,但相比而言,自然界中細菌、病毒等都是管狀、杆狀的,這種非球形的生物結構可以更容易進入人體。由於聚合物泡囊很難形成非球形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人體裡將藥物輸送到目的地的能力。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使用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觀察了聚合物分子在溶液中的結構變化。
  • 安徽醫科大學研製出一種具有強磷光發光效率的金銅納米糰簇
    安徽醫科大學研製出一種具有強磷光發光效率的金銅納米糰簇 2021-01-15 10:41:07   來源:安青網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優化新型藥物載體材料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繼穩領銜中法合作團隊發明了一種快速、溫和的方法,顯著改善環糊精金屬有機骨架(CD-MOFs)在水中的穩定性
  • 中科院打造智能抗腫瘤藥物載體
    其中,通過化學藥物殺傷癌細胞的化療仍然是目前必不可少的惡性腫瘤治療方法。但目前使用的抗癌藥物無選擇性,對正常細胞同樣具有殺傷作用,導致健康細胞與惡性細胞一起被破壞。化療藥物在治療中取得抗癌效果的同時,其毒副作用同樣會對機體正常組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使人體免疫力降低,反而不利於腫瘤患者的治療和恢復。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中國藥科大學成功構建納米傳感器,用於藥效自檢測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在線發表了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孔令義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Cytochrome c light-up graphene oxide nanosensor for the targeted self-monitoring of mitochondria-mediated tumor cell death
  • Ang Chem:新型脂質體抗癌藥物運輸技術可對癌細胞實施精準地...
    2014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Angewandte Chemie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抗癌藥物運輸技術,其可以將藥物在釋放之前就運輸到癌細胞中,相比傳統的抗癌藥物運輸方法相比,這種新型技術可將癌症藥物置於細胞中對癌細胞可徹底地摧毀殺滅。
  • 全國首例新型冠狀病毒假病毒核酸標準物質研製成功
    近日,南京市計量監督檢測院成功研製出新型冠狀病毒假病毒核酸標準物質,為新冠病毒檢測提供精準「標尺」,並獲評國家二級標準物質,成為我國首例假病毒形式的國家有證標準物質,能夠參與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的室內控制和室間質評,有效實現核酸檢測的質量管理。
  • 863計劃課題「新型高效農業生物藥物載體與新製劑創製」取得重要成果
    因此,開發新型、高效農業生物藥物已經成為我國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需求,也是農業生物藥物源頭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迫切任務。    本課題針對典型農業生物藥物的功能與特點,以改善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分散性、穩定性和靶向傳輸效率與控制釋放功能,提高藥效和減少殘留汙染為目標,採用納米載體藥物智能傳輸理論,系統地開展了生物農藥、生物獸藥和疫苗等納米載藥系統與劑型加工技術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國家先進水平的創新性研究成果:構建了納米乳、納米微囊、納米微球、固體脂質納米粒等具有靶向和控釋功能的通用藥物載體系統及其關鍵製備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