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醫科大學研製成功新型抗癌藥物載體
日前,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技術系姚俊博士,利用味精的原料——穀氨酸,為抗癌藥物打造了一輛「好車」。這輛車既能運藥,又能精確打擊癌細胞,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該發明叫作「γ-聚穀氨酸納米藥物載體」,目前已獲國家專利。
化學藥物療法目前仍是惡性腫瘤的主要療法,但不少藥物水溶性差,利用率不高。此外,常規給藥靶向性不高,毒副作用大且腫瘤細胞易產生耐藥性。實現腫瘤藥物的「高效、低毒」是科學家長期致力的目標之一,他們試圖打造一輛「好車」來運載抗癌藥物分子:能「識別」腫瘤,將藥物精確「運」到病灶並卸載,通過藥物的緩釋和控釋,有效作用於腫瘤細胞,不會對正常組織產生毒副作用。
「我們製備的這輛『車』叫作γ-聚穀氨酸納米藥物載體。」姚俊介紹,它能讓藥物更易在病灶組織滯留、富集,慢慢發揮效應;「車內空間」也大,能裝載更多藥物。從而增加藥物療效,降低毒副作用。
這輛「車」安裝了「GPS系統」。在癌細胞的表面,有特定的抗體受體,可以用作藥物靶點。找到相應的抗體,安裝在「車」上,可以自動「定位」癌細胞,並運藥至癌細胞,避免對正常細胞的「誤傷」,而且可以針對各種癌細胞特有的標誌物,研發出不同的「GPS系統」。
這輛「車」材料很「環保」,並非來源於傳統的化學合成法,而是採用微生物發酵法製備。「主要原料就是味精。」姚俊介紹,就是採用特定的微生物將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轉化為一種生物高分子——γ-聚穀氨酸。他說,由於原料易於獲得,工藝綠色,可通過微生物發酵的大規模製備。而且,由於載體材料由穀氨酸單體組成,能被機體吸收、代謝和排洩,不易產生積蓄和毒副作用。
這輛「車」很智能,能對「路況」作出響應。例如,人體內各組織的環境pH值各有差別,特別是腫瘤組織的pH值一般低於正常組織。「設定遇到特定pH值環境時,再釋放藥物,從而可設計針對某器官或腫瘤的給藥機制。
在這輛「車」的製造過程中,還可設置多種「開關」和「觸發按鈕」,除了上述的pH,還可讓它對溫度、酶等因素也有不同響應。姚俊介紹說:「例如肝臟有一種特有的酶GGT,它具有切開『車廂』卸載藥物的本領,那麼我們可由此設計針對肝臟組織的給藥系統。」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