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江蘇沃土,潛心腫瘤科研
作為一名江蘇人,1999年從上海醫科大學流行病學專業博士畢業後,沈洪兵決定回到江蘇,選擇在母校南京醫科大學繼續從事研究工作。這一待,就是二十年。
在這二十年裡,他的頭銜一直在變化,從南京醫科大學的一名普通助教、講師,到副教授、教授,再到如今的南京醫科大學校長,而始終不變的,是他對待醫學研究一如既往的赤子之心。
作為江蘇省惡性腫瘤標誌物與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沈洪兵多年來致力於腫瘤研究,尤其是對腫瘤分子的基因組學研究。
近年來我國居民的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提高,惡性腫瘤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疾病,成為我國居民的頭號殺手。
中國排名前十的腫瘤病種發病率、死亡率總體情況
正如沈洪兵所說:「我國的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以江蘇為例,每四個死亡病例中,就有一個是惡性腫瘤。」
腫瘤的發生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是遺傳因素,這是先天的。另一方面是環境因素,比如大氣、室內環境、水體、食物汙染等。此外,個人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喝酒也會影響腫瘤的發生和發展。」
不僅在中國,惡性腫瘤在世界各國都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30%,遠遠落後於美國和日本的60%,可見中國腫瘤防治態勢之嚴峻。
面對環境汙染所引發的腫瘤高發病率,沈洪兵提醒,解決日益惡化的環境已迫在眉睫。「政府要帶頭保護環境,所謂青山綠水,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戒菸、限酒,定期的體育鍛鍊,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等,這些對預防腫瘤、降低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都非常有益。」
瞄準「靶向基因」,專注「精準醫療」
關於腫瘤的治療,沈洪兵表示,近年來建立在基因組學研究(基因大數據)基礎上的「精準醫療」發展迅速。簡言之,即通過基因修復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從而增加疾病診斷的準確性、治療的最大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最小化。
由於靶向抗腫瘤藥抗腫瘤效果好,副作用低,在歐美國家這已成為腫瘤的主要治療藥物,化療藥物正逐步被替代和淘汰。「實際上,靶向藥物的研發已經成為全球腫瘤藥物的發展趨勢。」
以肺癌為例,他談到:「在肺癌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了很多的靶向基因。根據這些基因,我們研發了相應的靶向藥物。這幾年,靶向藥物研製發展得很快,肺癌的5年生存率有了明顯提高。」
值得關注的是,在腫瘤治療過程中,醫生往往會通過化療或透析幫助病人延續生命,而這實際上會對患者的腎臟等器官造成嚴重損傷。在此次論壇上,這些醫學界大咖就如何在腫瘤治療過程中,避免毒副作用對腎臟的損傷,展開集中討論。「在這一方面,我們的研究還比較欠缺,所以這次把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聚到一起,圍繞這個主題展開討論,是非常有價值和有必要的。」
完成全國首個肺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助力建設「健康江蘇」
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讓世界矚目的研究成果。這些年,沈洪兵領銜的研究團隊在對8000餘名肺癌患者和9000餘名健康人的基因組進行分析比較後,成功篩查出6個肺癌風險基因位點,其中4個位點是首次報導的中國人群肺癌易感位點。據介紹,該研究是第一個中國人群的肺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是目前研究常見的複雜疾病遺傳易感性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項研究成果不但填補了肺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中中國人群數據的空白,而且對深入研究肺癌發生的分子機理、對肺癌高危人群的篩查、早期診斷和治療等具有重要價值。這些腫瘤易感基因的發現,有助於確定哪些是高危人群。」沈洪兵談到,根據人體攜帶的易感基因,可將人群劃分為是高、中、低三類危險人群。「劃分後,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篩查高危人群,進行早期診斷和幹預。」
多年來,沈洪兵不忘初心,一直牢記自己作為一名醫學研究工作者的使命,致力於推動江蘇醫療發展。身為本土的腫瘤研究專家,他表示,近年來,江蘇的醫療健康事業發展勢頭很好,在人均期望壽命、傳染病控制、慢性病預防和控制等多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當然也要看到,我們還面臨著很多艱巨的任務,肩上的擔子還是很重的。」他表示,《健康江蘇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理念,仍然需要政府部門和民眾的共同努力。
(來源:啟東日報 編輯/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