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

2020-05-14 中國工程院院刊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網絡首發文章

作者:魏永越,魏良敏,姜玥,沈思鵬,趙楊,郝元濤,杜志成,唐金陵,張志傑,姜慶五,李立明,陳峰,沈洪兵

來源: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Universal Symptom Survey Contributed to Lower Magnitude and Faster Resolution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Wuhan. Engineering 2020.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0.04.008.

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沈洪兵教授和陳峰教授課題組基於傳染病動力學模型,科學地、定量地評價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等綜合防控措施對武漢市疫情中後期的防控效果。結果顯示,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後,短時間內病例激增。隨後,快速高效收治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積壓病例,控制了大量的傳染源,通過隔離措施切斷其傳播途徑,顯著遏制了疫情的發展態勢。與此同時,方艙醫院的建設、全城拉網式大排查等一系列綜合防控措施,進一步鞏固了疫情後期的防控效果。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

模型設計

本研究基於SEIR動力學模型,考慮隔離艙室(quarantine compartments),提出SEIR+Q模型。該模型將人群分為七類:易感染群(Susceptible,S)、潛伏期人群(Exposed,E)、未確診(未被隔離)的感染人群(Infectious,I)、被隔離的易感人群(Sq)、被隔離的潛伏期人群(Eq)、確診且被隔離感染人群(Iq),以及移出人群(Recovered,R)(圖1)。

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

圖1. SEIR+Q動力學模型圖

評價結果

將2020年2月12至14日激增的臨床診斷病例考慮為前期累計未確診的感染者(即模型中的I),同時擬合累計確診病例(Iq)和累計臨床診斷病例(I),較好地解釋了2月12日至14日期間疫情數據跳躍問題(圖2)。模型估計結果提示,2月14日之前未確診病例佔比40%(圖2)。

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

圖2. 武漢市疫情SEIR+Q動力學模型擬合結果

假設維持2月14日之前的防控措施不變,通過模型預測武漢市未來的疫情走勢。將模型預測結果和實際疫情情況進行比較,以評估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大排查等綜合防控措施(圖2黑色箭頭)的防控效果。分析顯示,每日新增病例小於100例、小於10例和首次為0的時間分別提前了19天、49天和74天;截至3月30日,武漢市累計病例減少了近2萬例(圖3)。

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

圖3. 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的防控效果

結果解釋

為何臨床診斷標準的實施可以緩解疫情發展態勢?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5日,武漢市累計核酸檢測43000例,實際確診9358例,因此估計核酸檢測人群的陽性比例為9357/43000 = 21.8%,進而根據核酸檢測能力推算核酸檢測陽性峰值。初步推算可得,自2月14日起,核酸檢測能力方才基本滿足需求(圖4)。從另一角度來看,1月下旬至2月上旬,核酸檢測能力明顯不足。

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

圖4. 武漢市核酸檢測能力評估

2020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湖北省疑似病例大量湧現,無法及時進行核酸檢測;一些臨床症狀符合但核酸檢測為假陰性者,也未能被及時收治;大量病例積壓。這些病例大多具有傳染性,導致2月初的防控壓力日益嚴峻。

表面上看,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後,短時間內病例激增,使得大多數的動力學模型失效,預測結果嚴重偏離。事實上,短時間內收治這些積壓的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病例,控制了大量的傳染源;通過隔離措施切斷其傳播途徑,顯著遏制了疫情的發展態勢。方艙醫院的建設、全城拉網式大排查等一系列綜合防控措施,進一步鞏固了疫情後期的防控效果

綜合來看,2月中下旬武漢臨床診斷標準的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等綜合防控措施,使武漢市累計病例減少了近2萬例,使疫情「歸零」時間提前74天,綜合防控措施成效卓著,為國際社會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決策依據。

撰稿丨魏永越;審核丨陳峰、沈洪兵

編校丨吳佳明

註:本文內容呈現形式略有調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改編原文:

Wei Y, Wei L, Jiang Y,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Universal Symptom Survey Contributed to Lower Magnitude and Faster Resolution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Wuhan. Engineering 2020.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0.04.008.

作者介紹

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

沈洪兵,流行病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士。

從事流行病學研究30年,在腫瘤流行病學以及高危人群防治策略、出生隊列、健康醫療大數據等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為腫瘤基因預測和精準預防做出重要貢獻。在Nat Genet,Lancet Respir Med等國際重要刊物發表代表性學術論文多篇;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等多項科技和教學獎勵。

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

張伯禮院士團隊:新冠肺炎臨床療效評價哪些指標更重要?

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

前沿研究:動物疫病防控專題

中國工程院院刊

工程造福人類

科技開創未來

微信公眾號ID :CAE-Engineering

註:論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進展,不代表《中國工程科學》雜誌社的觀點。

相關焦點

  • 首發丨李蘭娟院士團隊最新成果:人工智慧輔助COVID-19影像學識別——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2019年底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造成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在疫情初期,COVID-19的確診有待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但核酸檢測的滯後性、檢出率低等問題,使得一些患者沒有得到及時診斷、隔離和治療,從而成為潛在傳染源,不利於疫情控制。
  • 前沿研究丨人工智慧輔助COVID-19影像學識別——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2019年底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造成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在疫情初期,COVID-19的確診有待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但核酸檢測的滯後性、檢出率低等問題,使得一些患者沒有得到及時診斷、隔離和治療,從而成為潛在傳染源,不利於疫情控制。
  • 前沿研究丨COVID-19患者臨床結局改善可能性的預測列線圖模型
    導語近日,浙江大學李蘭娟院士課題組基於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數據,科學地構建了一個可用於早期預測新冠肺炎患者預後的、定量的列線圖模型。作為臨床決策工具之一,列線圖模型的構建對於臨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項成果能夠將成功抗擊新冠肺炎的診療經驗準確、有效地分享給其他國家,助力抗擊疫情。
  • 「院士經濟」成為大健康產業新引擎
    由徐濤院士牽頭,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劉劍峰教授研究團隊,在東湖高新區籌建「武漢納米抗體產業技術研究院」,從事納米抗體實驗動物繁育及標準制定、納米抗體篩選和大規模製備、納米抗體診斷治療產品開發以及納米抗體篩選庫建設等。
  • 床旁診斷系統在COVID-19中的應用現狀—最新外文文獻翻譯
    2020年9月23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針對COVID-19的血清(抗體)床旁診斷(POC)測試發布了緊急使用授權(EUA)。自2020年7月以來,某些實驗室被授權將Assure COVID-19 IgG/IgM快速測試設備用於緊急情況下的抗體診斷,以幫助鑑定患者是否攜帶SARS-CoV-2抗體,以此反應患者近期或曾感染過COVID-19。
  • 臨床療效是評價中醫優勢的金標準(一線抗疫群英譜)
    從1月25日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就率領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奔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至今,黃璐琦和他的團隊仍在武漢抗疫一線。目前黃璐琦和他的團隊在為已出院的患者配恢復期的中藥,並給予指導,形成了一套完整改善肺功能的方法和技術,患者症狀明顯減輕,改善率達到70%,患者回訪效果滿意。
  • 前沿研究丨法匹拉韋在清除COVID-19患者體內病毒方面表現較好
    自2019年12月以來,COVID-19疫情已對我國乃至全球公共衛生構成了重大威脅;2020年3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COVID-19列為全球性大流行病。截止到2020年4月24日早上8:00,全球累計確診人數超過270.3萬例,死亡人數超過190 490例,共211個國家和地區報導感染病例。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臨床上驗證的針對這種疾病的特效治療藥物。疫情爆發後,迫切需要尋找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來治療COVID-19。
  • 中國工程院全力迎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新聞—科學網
    、臨床診治、藥物研發、科技攻關等多個方面。 鍾南山作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人傳人」的重要判斷,李曉紅、王辰帶領專項工作組認真匯總整理院士專家建議,通過綜合研判,已向黨中央和國務院報送5期疫情防控建議,為黨和政府科學應對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撐。
  • 武漢拉網式大排查:「五個百分之百」的決戰時刻
    武漢市開展為期3天的拉網式大排查「五個百分之百」的決戰時刻2月19日17時許,武漢市民王飛等到好消息:確診新冠肺炎的71歲老母親終於收治入院了。自母親2月10日確診以來,一家人已經等了9天了。王飛母親入院的時候,已經抵近武漢市大排查工作的「交卷」時刻。
  • ...要對2019-nCoV肺炎疫情有科學的認識,進行科學有效的防控
    「為此我們政府和相關部門採取了多項全國性的舉措:延長假期、交通管制、公共場所體溫檢測排查、積極宣講少聚集、個人防護知識等,而國民公共安全意識的提高也保證了相關舉措的順利實施。」鍾南山說:「這些舉措有效阻斷傳染源,大大減少二代、三代傳染,我們判斷此次疫情有望在未來10天至兩周左右出現高峰,但我們仍需加強防控,不可放鬆警惕。
  • 中外院士江城共話「全球健康」探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進展,疫苗待深入研究,新藥在臨床試驗
    包括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7位國內外醫學院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和交流醫學科研,特別是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最新動態和最新進展。論壇吸引了近千名醫學專家參加。國內外科學家協力共同抗疫來自同濟醫院的陳孝平院士,代表武漢醫學會對出席論壇的嘉賓和朋友表示誠摯歡迎。作為武漢醫學會會長,今年8月,陳孝平院士在漢領銜成立了全國首個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加快推動疾病預防關口前移。
  • 2020 CCO | 聽院士講大數據和液體活檢,最新研究熱點全get√
    本次大會集結20餘位院士、2000餘位頂尖腫瘤學專家學者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腫瘤學領域精英,秉承「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的主題,共享學術盛宴,共沐智慧藍海,共譜抗癌華章。會議期間,醫脈通邀請南京醫科大學沈洪兵院士和山東省腫瘤醫院於金明院士分別就腫瘤大數據和液體活檢的研究進展進行深入探討。
  • 前沿研究丨王辰院士:抗疫假期政策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傳播的影響
    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發之初正值中國農曆新年假期,中國政府舉全國之力迅速開展疫情防控。在此期間,中國政府拉響了一級響應警報來應對疫情,並果斷採取了一系列社會政策措施,如限制出行、保持社交距離、主動追蹤接觸者、隔離檢疫以及加強宣傳和教育。
  • 核心成果從實驗室直達戰疫一線
    戰疫以來,廣東科學家形成價值共識、重視源頭創新,實現「政產學研醫檢」的大協作大聯合大團隊,加速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快把核心科研成果應用到臨床救治,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 一文看懂武漢肺炎病毒最新研究:病毒基因弱於非典,但分子變異性更強
    說的正是武漢肺炎疫情,春運、春節關口,人傳人也已發生。  最新通報,截至1月22日上午10時的國家官方通報,全國總共已有13個省市共計確診441例,治癒25例,死亡9例。美國、日本、韓國和泰國都出現確診病例。
  • 疫情防控丨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這些知識必須了解!
    >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以來,我國境內疫情總體呈零星散發狀態,境外輸入病例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積極向好態勢持續鞏固,復工、復產、復學科學有序推進,社會秩序、人們的生活等逐步回歸正常要發揮大數據作用,推動各地落實「健康碼」互通互認。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落實主管責任,強化對各地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各企事業單位要落實主體責任嚴格執行疫情防控規定。各地要按照分區分級精準動態調整風險等級和應急響應級別,不斷完善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和各項配套工作方案,一旦發生疫情,及時採取應急處置措施,實施精準防控。3.
  • 積極發現與管理病例:遏制COVID-19大流行的關鍵措施
    原創 柳葉刀 柳葉刀TheLancet 來自專輯柳葉刀COVID-19精選文章《柳葉刀》(The Lancet)於6月4日發表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和馮子健教授團隊的衛生政策文章。
  • 19日發布會 | 疫情防控 社區家庭醫生發揮前哨和網底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區家庭醫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日,在重慶市第56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渝中區上清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鍾宇表示,家庭醫生充分發揮疫情前哨和網底作用,入戶排查,對重點人群管理,追蹤發熱患者,用精確的手段和細緻的工作,打贏這場無硝煙的疫情防控戰。
  • ...探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進展,疫苗待深入研究,新藥在臨床試驗
    包括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7位國內外醫學院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和交流醫學科研,特別是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最新動態和最新進展。論壇吸引了近千名醫學專家參加。 國內外科學家協力共同抗疫 來自同濟醫院的陳孝平院士,代表武漢醫學會對出席論壇的嘉賓和朋友表示誠摯歡迎。
  • 鍾南山:注意新冠病毒「環境傳人」,國內防控面臨兩大風險
    鍾南山指出,目前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新問題都需要我們找出規律,研究預防措施。」總結中國的抗疫經驗,鍾南山認為,關鍵還是做到了四早:早防護、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其中早診斷、早隔離是非常關鍵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