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丨李蘭娟院士團隊最新成果:人工智慧輔助COVID-19影像學識別——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2020-07-16 中國工程院院刊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網絡首發文章

作者:徐小微,蔣賢高,馬春蓮,杜鵬,李旭坤,呂雙志,俞亮,倪勤,陳燕飛,蘇俊威,郎觀晶,李永濤,趙宏,劉俊,徐凱進,阮凌翔,盛吉芳,裘雲慶,吳煒,梁廷波,李蘭娟

來源:A Deep Learning System to Screen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Pneumonia. Engineering. 2020.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0.04.010

導語

近年來,人工智慧(AI)在醫學領域取得長足的發展,AI技術正逐漸走出實驗室,走向臨床及公共衛生應用。AI技術不僅可以用於對醫療圖像定量數位化分析,為診斷提供指導, 還可以用於流行病早期預警, 醫療大數據智能分析等廣泛領域。

2019年底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造成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在疫情初期,COVID-19的確診有待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但核酸檢測的滯後性、檢出率低等問題,使得一些患者沒有得到及時診斷、隔離和治療,從而成為潛在傳染源,不利於疫情控制。

疫情期間,課題組收集了浙江省2020年1月10日—2月14日收治的110例COVID-19患者CT影像資料,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與224例甲型流感及175健康人的肺部CT影像進行鑑別,實現了AI技術對COVID-19患者肺部CT自動識別,輔助臨床早期篩查COVID-19患者的目的 。

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

首發丨李蘭娟院士團隊最新成果:人工智慧輔助COVID-19影像學識別——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2019年底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造成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在疫情初期,COVID-19的確診有待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但是核酸檢測有滯後性,且檢出率低,許多病例要重複2~3次檢測。部分患者已有肺部影像學表現,但早期無痰,常規鼻咽拭子病毒檢測陰性。這些患者沒有得到及時診斷、隔離和治療,從而成為潛在傳染源,不利於疫情控制。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COVID-19定點收治醫院,從2020年1月19日開始收治COVID-19患者,並負責全省危重患者的救治。作為臨床醫生,我們觀察到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現有其獨特性,與其他病毒性肺炎CT影像表現不同。CT診斷可以作為核酸和抗體檢測的技術補充,提高COVID-19的檢出率。同時,2月初也有多名抗疫一線的醫務專家向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防控總指揮部提交了「關於推薦以CT影像作為2019-nCoV肺炎主要診斷依據的建議」,此建議被納入國家衛健委2月5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

課題組收集了浙江省2020年1月10日—2月14日收治的110例COVID-19患者CT影像資料,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與224例甲型流感及175健康人的肺部CT影像進行鑑別,實現COVID-19患者的肺部CT自動識別,輔助臨床早期篩查COVID-19,準確率達86.7 % 。

2020年2月20日,我們的研究結果以預印本形式在康奈爾大學arXiv.org公開,是全世界第一個發表此類研究的團隊。很快,課題組陸續收到世界各國學者來信,有的來自谷歌、斯坦福、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等知名機構, 有的來自義大利、韓國、伊朗、土耳其、印度等疫情嚴重國家。

截至2020年5月底,全世界有50餘篇文章以預印本的方式發表,探討AI技術輔助COVID-19早期篩查的可行性。國內有上海聯影、清華大學等團隊,探索用AI方法自動分割COVID-19患者肺部CT的病灶大小。我們課題組也已進一步完成了AI輔助計算肺部CT病灶體積,正在開展利用AI模型進行門診或社區患者篩查,以及對危重症患者的早期預警等研究。

近年來,AI在醫學領域取得長足的發展,比如肺結節、眼底病變、肝臟良惡性腫瘤鑑別等。AI模型可以把專家的知識體系固化到模型中,隨著學習樣本數量增多, 分析準確率隨之提高。AI技術不僅可以用於對醫療圖像定量數位化分析,為診斷提供指導, 還可以用於流行病早期預警, 醫療大數據智能分析等廣泛領域

經過幾年的技術儲備,目前AI技術正逐漸走出實驗室,走向臨床及公共衛生應用。比如在這次COVID-19疫情中,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勞倫·加德納副教授與中國博士留學生董恩生創建COVID-19追蹤系統,成為全球最為權威的、引用最多的數據系統。

去年,谷歌和梅奧診所宣布了一項為期10年的戰略合作。谷歌將幫助梅奧制定數字戰略、AI工具路線圖,為嚴重和複雜的疾病創建機器學習模型,成為其數位化轉型的「基石」。梅奧診所則在慢病管理、診後隨訪、虛擬護理等多個場景上利用AI技術,促進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在AI技術走向應用的過程中,未來AI醫療會有哪些變化?

首先,醫務工作者,包括臨床醫生、疾控人員、臨床輔助科室及行政管理人員等,必將成為未來AI醫療的主導力量。因為只有他們熟悉醫療工作的各個環節,會從醫療實踐中挖掘專業需求,利用AI技術加以改進;只有他們可以將AI技術與目前使用的臨床流程及信息系統相集成,融入應用中;也只有他們可以開展臨床實驗,評價AI技術,收集有效性的證據。他們是臨床數據真正的生產者和使用者。

以我們經驗為例,發起這次研究的是臨床一線工作人員,包括感染科醫生,放射科醫生,有些在本地參加防疫工作,有些參加援鄂醫療隊,對於疫情防治有最深刻和最直接的感受。

其次,AI技術將普及,計算機人員和醫務工作者將進一步密切合作。我們實驗室和AI技術人員幾年來在肺部感染、肝腫瘤分割等領域密切合作,前期積累的經驗使我們可以在短期之內完成COVID-19篩查模型,準確率不低於國外同行。

中國AI技術目前處於世界領先位置,中國醫療資源豐富,如何把握時機,推進中國AI醫療技術發展成為世界一流水平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我們的建議是:調動醫務工作者的積極性,讓他們理解AI技術,樂於與AI技術人員合作,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改進醫療工作的各個環節,迎接智能醫療時代的到來。

撰稿丨徐小微、吳煒

校對丨吳佳明

註:本文內容呈現形式略有調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改編原文:

Xiaowei Xu , Xiangao Jiang, Chunlian Ma, Peng Du, Xukun Li ,Shuangzhi Lv , Liang Yu, Qin Ni, Yanfei Chen, Junwei Su, Guanjing Lang, Yongtao Li, Hong Zhao, Jun Liu, Kaijin Xu, Lingxiang Ruan, Jifang Sheng, Yunqing Qiu, Wei Wu, Tingbo Liang, Lanjuan Li.

A Deep Learning System to Screen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Pneumonia. Engineering. 2020.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0.04.010

作者介紹

首發丨李蘭娟院士團隊最新成果:人工智慧輔助COVID-19影像學識別——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李蘭娟,感染病(傳染病)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40餘年,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態研究。作為我國人工肝開拓者,創建獨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獲重大突破。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態學理論,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思路,還從基因的角度首次揭示腸道菌群與肝硬化的秘密。

首發丨李蘭娟院士團隊最新成果:人工智慧輔助COVID-19影像學識別——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李蘭娟院士團隊最新成果:COVID-19患者臨床結局改善可能性的預測列線圖模型

張伯禮院士團隊:新冠肺炎臨床療效評價哪些指標更重要?

前沿研究:動物疫病防控專題

中國工程院院刊

工程造福人類

科技開創未來

微信公眾號ID :CAE-Engineering

註:論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進展,不代表《中國工程科學》雜誌社的觀點。

相關焦點

  • 前沿研究丨人工智慧輔助COVID-19影像學識別——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0.04.010導語近年來,人工智慧(AI)在醫學領域取得長足的發展,AI技術正逐漸走出實驗室,走向臨床及公共衛生應用。AI技術不僅可以用於對醫療圖像定量數位化分析,為診斷提供指導, 還可以用於流行病早期預警, 醫療大數據智能分析等廣泛領域。
  • 李蘭娟:人工智慧技術加快病毒樣本的基因分析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3日訊(趙芙瑤)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蘭娟詳細介紹了人工智慧、5G、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人工智慧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李蘭娟:人工智慧技術加快病毒樣本的基因分析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3日訊(趙芙瑤)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蘭娟詳細介紹了人工智慧、5G、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人工智慧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前沿研究丨COVID-19患者臨床結局改善可能性的預測列線圖模型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網絡首發文章作者:謝嬌嬌,石鼎,鮑明陽,胡瀟逸,吳文瑞,盛吉芳,徐凱進,王清,吳靜靜,王愷岑,方戴瓊,李雅婷,李蘭娟導語近日,浙江大學李蘭娟院士課題組基於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數據,科學地構建了一個可用於早期預測新冠肺炎患者預後的、定量的列線圖模型。作為臨床決策工具之一,列線圖模型的構建對於臨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項成果能夠將成功抗擊新冠肺炎的診療經驗準確、有效地分享給其他國家,助力抗擊疫情。
  • 首發丨沈洪兵院士團隊最新成果: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和全城拉網式大排查對武漢COVID-19疫情防控的效果評價
    結果顯示,臨床診斷標準實施後,短時間內病例激增。隨後,快速高效收治符合臨床診斷標準的積壓病例,控制了大量的傳染源,通過隔離措施切斷其傳播途徑,顯著遏制了疫情的發展態勢。與此同時,方艙醫院的建設、全城拉網式大排查等一系列綜合防控措施,進一步鞏固了疫情後期的防控效果。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
  • 前沿研究丨張伯禮院士:新冠病毒肺炎臨床試驗核心指標集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張伯禮教授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指出,抗病毒藥物、支持療法、中醫藥已經在臨床救治中應用,但依然需要開展臨床研究以進一步評價其實際效果,不斷完善指導臨床決策的科學證據。
  • 前沿研究丨曲久輝院士:新冠病毒溯源的可能途徑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曲久輝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提出了一種新的追溯新冠病毒來源的可能途徑。
  • 前沿研究丨陳薇院士:新冠疫苗研製面臨的挑戰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研究員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分析了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製中面臨的挑戰。一是疫苗安全性評價,應開展高質量的臨床疫苗安全性研究來評估和監測新冠疫苗的安全性。
  • 前沿研究丨鍾南山院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教授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總結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文中指出,自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流行以來,中國已經建立了流行病學監測系統,這為中國迅速識別出首例「病因不明的肺炎」奠定了基礎。
  •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一國院士,出身貧寒的她靠知識改變命運
    時年39歲的李蘭娟,在面對許多肝病患者苦苦求醫卻束手無策後,內心滋生起強烈的愧疚之感。為此她毅然申請了3000元青年科研基金,開始了「人工肝」的技術研究。2001年,李蘭娟院士(右二)率浙大一院人工肝團隊創建新型混合型人工肝系統,並初步進行臨床應用前後歷經十年之久,「人工肝」技術終於得以成功研發,它的到來使得急性、亞急性肝衰竭病死率從88.1%降低至21.1%,慢性肝衰竭從84.6%降至56.6%。大量呼吸困難的病人正是通過她研發的「人工肝」技術邁過了「細胞因子風暴」,從而挽救了性命。
  • 清華大學尤政院士團隊:智能微系統技術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前景
    本期「國之重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壹智庫專訪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尤政院士領銜的智能微系統團隊,探究先進的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研究成果將會帶來什麼樣的應用前景。三、智能微系統團隊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前景尤政院士帶領的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智能微系統團隊,圍繞尖端科技前沿與國家戰略需求布局,聚焦世界科技發展的新發現、新理論和新技術交叉融合,以MEMS技術、微系統技術的理論、設計、製造、集成為基礎,面向航天、國防、能源、醫療等國家戰略領域面臨的測量儀器微型化
  • 吳博:目標檢測集成框架在醫學圖像 AI 輔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
    近日,在雷鋒網 AI 研習社公開課上,深圳市宜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博剖析了目標檢測已有的框架,重點分享如何對目標檢測框架進行改造,以便在醫學圖像分析中產生更好的效果。公開課回放視頻網址:http://www.mooc.ai/open/course/559?
  • 前沿研究丨王辰院士:抗疫假期政策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傳播的影響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教授及其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並以中國的抗疫假期為例回答了上述問題。最後,研究團隊在文章中指出,以中國為例,抗疫假期可極大地抑制新冠病毒的傳播。
  • 李蘭娟院士榮獲浙江科技大獎,300 萬元獎金將全部捐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李蘭娟教授榮獲「2019 年度浙江科技大獎」,接受省委書記車俊頒獎,並作為獲獎代表在大會發言。李蘭娟院士表示,作為一名醫療科技工作者,她十分幸運獲得浙江科技大獎,但這份殊榮不僅僅屬於她個人,更屬於整個團隊,屬於這個時代為醫療和科學事業做出貢獻的每一個人
  • 之江實驗室發布系列研究成果 聚焦智能科學與技術
    之江實驗室供圖中新網杭州9月2日電(錢晨菲)9月2日,之江實驗室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列成果發布會在浙江杭州舉行,對外集中公布其在智能感知、智能網絡、智能計算、智能系統等研究方向的最新科研進展,多項研究成果已進入產業轉化階段。
  • 北京女學霸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研究獲國際關注!
    審稿人在評審意見裡稱讚道:&34;而這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就是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2018屆畢業生宋雨桐。後保送至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是青年科學家李賽的團隊成員。李賽研究員團隊與浙江大學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歷時100天打出了漂亮一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解出完整新冠病毒分子結構的科研團隊。
  • 李蘭娟院士推薦新藥涉嫌利益輸送?真實情況或是這樣
    據界面新聞,上述藥物「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的結論是體外細胞實驗中得出,具體療效仍需臨床驗證。基於上述科研結果,李蘭娟院士建議將以上兩種藥物列入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同時,團隊成員、浙大一院副院長陳作兵提醒,這兩種藥為處方藥,患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 院士談「新基建+醫療」:大健康為人工智慧提供價值潛力
    中新社杭州11月14日電 (張煜歡)14日在浙江杭州舉行的2020年浙江省醫院大會上,多名院士專家就「新基建+醫療」未來展開探討,提出大健康為人工智慧提供價值潛力,應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醫療治理領域的新應用,在「老藥新用」的科研攻關中引入人工智慧等技術。
  • 李蘭娟院士團隊發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兩種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
    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李蘭娟院士說,根據初步測試,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1)阿比朵爾在10~30微摩爾濃度下,與藥物未處理的對照組比較,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達到60倍,並且顯著抑制病毒對細胞的病變效應。
  • 李蘭娟院士團隊找到的兩款藥究竟是什麼?解讀來了
    (原標題:李蘭娟院士團隊找到的兩款藥究竟是什麼?專家解讀來了)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 王卡拉 張兆慧)2月4日下午,針對新冠肺炎傳來好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公布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阿比朵爾(國家藥監管理局審批名稱為阿比多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