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有關治療藥物研究一直在推進。2月5日,有自媒體以「李蘭娟院士重磅推薦新藥為其兒子名下公司出品,只經過體外細胞初步測試」為題對李蘭娟院士及其於2月4日晚間發布的科研進展進行了質疑。
截至記者發稿,該文章已刪除。但其中關聯仍在持續發酵。對此,《科創板日報》記者展開了進一步採訪。
起因:一則科研公布
事件起因於2月4日晚間李蘭娟院士團隊的一則科研公布,其表示,阿比朵爾(國家藥監管理局審批名稱為阿比多爾)、達蘆那韋兩種藥物可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據公布數據,上述藥物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
(1)阿比多爾在10~30微摩爾濃度下,與藥物未處理的對照組比較,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達到60倍,並且顯著抑制病毒對細胞的病變效應。
(2)達蘆那韋在300微摩爾濃度下,能顯著抑制病毒複製,與未用藥物處理組比較,抑制效率達280倍。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上述公布中定性說法是「可有效抑制」,此前,就雙黃連口服液事件人民日報曾指出「抑制並不等於預防和治療」,「對病人如何有效還要做大量的試驗」。
據界面新聞,上述藥物「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的結論是體外細胞實驗中得出,具體療效仍需臨床驗證。
基於上述科研結果,李蘭娟院士建議將以上兩種藥物列入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同時,團隊成員、浙大一院副院長陳作兵提醒,這兩種藥為處方藥,患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轉折:關聯關係遭質疑
從科研上來看,上述公布是科研人員對自己階段性科研成果的一種「官宣」,但經過層層解讀後,事件走向了另一種方向。
2月5日,有自媒體內容指出李蘭娟院士重磅推薦新藥為其子名下公司出品,並指出:「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2個藥物,是杭州華卓信息科技等機構的研究成果。
第三方機構天眼查顯示,李蘭娟與其子鄭傑分別為杭州華卓信息科技的董事、董事長。
杭州華卓信息科技的高管信息,來源:天眼查
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的主營業務為打造新一代基於網際網路的醫療信息平臺,與醫藥研發並不相關,其主要方向為:
1.拋棄原有以業務流水線為主體的產品體系,改為以醫療服務中各個服務對象為基礎模塊的區塊化產品體系;
2.拋棄原有以醫院財務、醫院服務流水線的產品架構,改為以患者數據為核心平臺的產品架構。
事實上,上述兩種藥物是從眾多抗病毒藥物中「篩選」而來,藥物本身與李蘭娟母子並無關聯。
據新京報報導,阿比多爾系前蘇聯藥物化學研究中心研發,早前,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申請了阿比多爾製備預防和治療SARS病毒藥物。
《科創板日報》記者查詢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信息,有6家企業生產相關藥物,分別為:石藥集團歐意藥業、石家莊中碩製藥、江蘇吳中醫藥、江蘇漣水製藥、石家莊四藥和海南先聲藥業。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顯示的相關藥品信息
而達蘆那韋商品名稱為普澤力,由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研發(系強生在華子公司),2018年7月23日在中國正式獲批上市。
《科創板日報》記者查詢李蘭娟與上述7家企業的關聯後發現,並無直接利益關聯。
針對有網民對「院士」或其家屬開辦企業的質疑,《科創板日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我國並無法律禁止這一做法。相反,為鼓勵院士通過創業將科研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一些城市或者機構出臺了不少鼓勵措施,比如長春市對院士創業給出最高五千萬的資金支持,中國工程院也推出了「創新領軍人才聯合培養項目」。
後續:多家機構進行藥物篩選
那麼,李蘭娟院士團隊關於阿比多爾、達蘆那韋可有效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結論又是怎麼得出的?
《科創板日報》記者查閱多方資料發現,上述藥物系浙江樹人大學樹蘭國際醫學院附屬樹蘭(杭州)醫院(下稱樹蘭醫院)牽頭開展的「基於人工智慧的新型冠狀病毒藥物靶點機制預測和藥物虛擬篩選」項目組科研成果。
該項目採用基於深度學習的病毒靶點-宿主蛋白的分子對接預測模型,對151個已經上市的抗病毒和抗炎藥物進行虛擬篩選,發現其中4種藥物可能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抑制作用。
其中,阿比多爾和達蘆那韋的抑制效果在體外細胞實驗中得到證實,另2個預測藥物還在進行實驗室檢測。
公開資料顯示,樹蘭醫院成立於2014年,院長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之夫鄭樹森。天眼查數據則進一步顯示,樹蘭醫院與李蘭娟院士家族關係緊密,李蘭娟為該院董事長,其子鄭傑為董事兼總經理,鄭樹森為董事。
樹蘭醫院股東及高管圖,圖片來源:天眼查
而前述科研項目則脫胎於2019年立項的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研究項目「人工智慧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由醫藥衛生學部牽頭,李蘭娟為項目組長,鄭樹森等十餘人為項目子課題組負責人。
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研究項目「人工智慧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發展戰略研究」啟動會,圖片來源:中國工程院
因而,前述科研成果確係李蘭娟院士團隊「出品」,儘管項目牽頭方與李蘭娟院士一家有諸多關聯,但並不能推論出「李蘭娟院士重磅推薦新藥為其兒子名下公司出品」的結論。
有業內人士表示,從已上市藥物中篩選出可能對新冠病毒有效的藥物是對抗疫情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因為已上市藥物已經過毒理、藥物代謝等研究過程,只需確認其對新適應症是否有效即可,這可大幅縮短藥物研發時間。」該人士表示。
此前,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抗2019-nCoV病毒感染聯合應急攻關團隊通過虛擬篩選和酶學測試相結合等方法篩選出了30種可能對2019-nCoV有治療作用的藥物。
此次,李蘭娟院士選擇用人工智慧的方法篩選藥物也只是眾多藥物篩選方法中的一種。至於藥物療效仍待下一階段的研究數據來證明或證偽,在此之前,盲目追捧或質疑均非理性之舉。
特效藥什麼時候出現?
昨晚(5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主持人白巖松連線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
特效藥什麼時候出來?王辰院士回答白巖松提問時回應稱:「根據前期的結果,我們對瑞德西韋抱有比較大的希望,其他藥物包括中藥,我們都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觀察來確定其療效。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個例的藥品有效與否不是科學結論,一定要進行臨床實驗。」
詳細回應戳視頻↓↓
視頻來源:@央視新聞
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臨床試驗啟動
首批重症患者今天將接受用藥
2月5日,新華社發布消息稱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臨床試驗在武漢啟動。
在科技部、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等多部門支持下,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已完成臨床試驗的註冊審批工作,第一批病例入組工作也已就位。首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2月6日將接受用藥。
這是新華社記者2月5日下午,從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召開的科技部應急攻關「瑞德西韋治療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研究」項目啟動會上了解到的信息。
瑞德西韋臨床試驗項目負責人、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介紹,瑞德西韋是美國吉利德公司的在研藥物,在前期的細胞和動物實驗中均顯示出對SARS冠狀病毒、MERS冠狀病毒有較好的抗病毒活性,國外已開展瑞德西韋針對伊波拉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試驗;近日,我國學者報導瑞德西韋在細胞水平上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也有較好的活性,但在人體應用前仍需嚴謹的臨床試驗評價。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期待瑞德西韋在臨床中的表現。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在啟動會上表示,各界對這一試驗有期望,但有無效果,還需要等待嚴格的科學試驗結果。
據介紹,目前藥品運輸、分組編盲等前期準備工作已完成。瑞德西韋臨床試驗由中日友好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牽頭,研究將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等多家臨床一線接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醫院中進行,擬入組761例患者,採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方法展開。
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支持,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中國青年報社、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音樂家協會、西安演藝集團等單位聯合出品的原創抗擊疫情歌曲《最美的溫暖》,讓我們一起為武漢加油!
編 輯 | 張姮姮 校 審 | 張 妍 校 對 | 白瓊瑜
來 源 | 科工力量、現代快報、央視新聞、新華視點、南方都市報
原標題:《李蘭娟院士推薦新藥涉嫌利益輸送?真實情況或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