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一國院士,出身貧寒的她靠知識改變命運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國士無雙 可凡傾聽

國士無雙

妙手仁心丨造福蒼生

曹可凡與李蘭娟院士合影

從「非典」到「禽流感」,再到「新冠肺炎」,哪裡有緊急的疫情,哪裡就有她的身影。一張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臉龐感動了無數國人,也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醫者最美的容顏。

鍾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出席第二屆中國醫師公益大會

2020年第二屆中國醫師公益大會前不久在北京飯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熱心於醫療公益的醫師們齊聚一堂。在本次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分享了自己在疫情中的經歷和經驗,並從救治和防控兩方面對當前的抗疫防疫工作獻言獻策。

2020年11月28日周六晚19:10,上海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可凡傾聽》相約李蘭娟院士,開啟那些鮮為人知的塵封往事,敬請期待!

01

我是想學習,想學醫學知識。農村缺醫少藥,需要有人為大家的健康去提供服務。

1947年,李蘭娟出生於一戶貧困的農村人家,大伯伯因為飢餓而死。直到解放初土地改革後,家裡分到了田地條件才慢慢好轉,李蘭娟也有了機會讀書。但即使如此,她的求學之路也不順暢,全憑助學金讀完了初中和高中。

出身農村的李蘭娟分外關注那裡的醫療狀況,她在杭州高級中學讀書期間,就到省中醫院學了一手好針灸。「上山下鄉」後,她一邊當老師一邊為當地鄉親們打針灸。後來毛主席號召開辦農村合作醫療,雖然教師的薪資一個月高達24元,李蘭娟卻選擇了一天五公分即一毛錢工資的赤腳醫生,只因做醫生,她可以多學一些醫學知識。

1969年,李蘭娟院士曾任夏履橋農村合作醫療「赤腳醫生」,為鄉親問病送藥

李蘭娟說,農民身邊需要一個能為他們看病的醫生。那時候她每天都在合作醫療站,白天雙搶勞動她就背著藥箱到田頭,一邊幫農民割稻子一邊給他們看病。

中暑發燒、孕婦生小孩、切排膿腫、採草藥、預防流感、帶農民去大醫院看腫瘤……每一個生產小隊李蘭娟都去過,她就像一個全科醫生,為缺醫少藥的農村帶去健康。一直到後來成為浙江的衛生廳廳長,她依然關注農村醫療,堅持讓全省農民每兩年做一次體檢。

02

我發現許多醫學上一些難題,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爆發性肝衰竭的病人,病死率都很高。醫生怎麼辦,束手無策,心裡也很覺得愧疚,所以我想一定要攻克這個難題。

1970年,李蘭娟院士進入原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學習

1970年,這一年對於李蘭娟來說,是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她獲得了難得的求學再造機會。因為常年兢兢業業的工作,她獲得了鄉裡鄉外廣泛的認可,鄉親們捨不得這麼一位好醫生的同時,也不願耽誤她的前程,她順利進入浙江醫科大學,在她面前即將展開一個前所未有的寬廣的醫學世界。

不管是年少時一路艱難讀到高中,還是從老師又學習做赤腳醫生,又到去浙江醫科大學求學再造,李蘭娟將「好學」二字詮釋得淋漓盡致。只要有學習的機會,她就不會放棄,也正因為如此,她才能一步步走向專業。大學期間成績優異的她順利被分配到浙江大學醫學院的附屬第一醫院,為了成為一名好醫生,她從當時的金眼科毅然轉向了感染科。

1986年,這一年對中國的肝炎患者而言「意義非凡」。時年39歲的李蘭娟,在面對許多肝病患者苦苦求醫卻束手無策後,內心滋生起強烈的愧疚之感。為此她毅然申請了3000元青年科研基金,開始了「人工肝」的技術研究。

2001年,李蘭娟院士(右二)率浙大一院人工肝團隊創建新型混合型人工肝系統,並初步進行臨床應用

前後歷經十年之久,「人工肝」技術終於得以成功研發,它的到來使得急性、亞急性肝衰竭病死率從88.1%降低至21.1%,慢性肝衰竭從84.6%降至56.6%。大量呼吸困難的病人正是通過她研發的「人工肝」技術邁過了「細胞因子風暴」,從而挽救了性命。

03

哪裡有傳染病,我就得到哪裡,而且必須親自去看一看,去參與這樣的一個救治。我是毫不動搖,他們也說服不了我。

無論是如今通過以「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為核心,運用人工肝、幹細胞、微生態三大技術救治新冠重症患者,還是當年帶領團隊僅用五天便公布了新型H7N9禽流感病原,並研製了禽流感疫苗種子株惠及世界,李蘭娟院士一直踐行著一位醫者的擔當。

2月,李蘭娟院士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紅區」ICU、CCU查房

在「新冠」疫情期間,73歲高齡的李蘭娟院士初到武漢時每天只睡3小時。她說:「一個醫生一定要在病人身邊,才能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這是作為醫生最起碼的責任。」她曾握住重症病患的手,告訴她「挺住」,正是這一句支持著這位病患與病魔殊死搏鬥,並最終奇蹟康復。

2月20日,李蘭娟院士脫下口罩後臉上留下的壓痕清晰可見

讓人感動的還有李蘭娟一張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臉龐。事實上,年逾古稀的李蘭娟每天都要穿著一層一層的衣服,戴上口罩、帽子,進入隔離病房,守候在病人身旁。

3月13日,李蘭娟院士前往雷神山、火神山醫院交流新冠肺炎救治經驗,並在火神山醫院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救治與研究」及「人工血液淨化系統應用於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主題報告」

「其實大多數醫務人員都一樣,裡面脫衣服的時候,內衣全溼了,都是汗,但是沒有辦法,時間長,連小便都很困難,所以有的人都帶了尿不溼。那個場面,確確實實我們醫務人員也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04

我媽媽一直跟著我,我能夠全身心地投到我的事業當中,她也是很偉大的,我的成功有她的一半。

2003年SARS流行期間,時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李蘭娟院士與其他傳染病專家對隔離患者進行網絡會診

作為醫生,李蘭娟妙手仁心,救治百姓;作為行政者,她心繫农民,積極推進農村合作醫療;作為科研者,她奮發進取,從最初的人工肝開拓者,到首次創立感染微生態學理論,李蘭娟開創了中國醫學界感染學領域的許多 「第一」,並成長為國內唯一的傳染病學院士。而這份成績單的背後,是來自母親默默的支持與付出。

如果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那父母的教育就是畫筆,鍾南山如此,李蘭娟也如此。在李蘭娟看來,雖然母親鬥大的字不識一個,但她的人品卻為自己樹立了榜樣。

李蘭娟母親

「她一直以來都是助人為樂的,幫助別人家都會盡心盡力的,自己苦一點也不計較的這麼個人。而且非常勤勞,非常淳樸。」因為父親去世得早,家裡所有的事情都要靠母親。後來李蘭娟全身心投入到事業中,也有母親一路的照顧。

就在《可凡傾聽》採訪前,李蘭娟院士剛剛前往三個城市,深夜才到北京。因為是醫者,她舍小家為大家,始終初心未改。有人說英雄是比超級英雄更令人敬佩的存在,因為他們沒有超能力卻依舊做出英雄壯舉。鍾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正是這樣的英雄。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2020年11月28日周六晚19:10,上海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可凡傾聽》,「赤腳」走出的國士——李蘭娟院士專訪!

原標題:《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一國院士,出身貧寒的她靠知識改變命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從「赤腳醫生」到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學好英語是醫學生的基本功
    在這場全民抗疫的戰線上,衝在最前線的還有2位引人注目的老人,一位是84歲的鐘南山院士,而另一位就是73歲的李蘭娟院士。鍾南山院士是2020年感動全國人民的「逆行者」,同樣,李蘭娟院士也是頂住巨大壓力大膽提出封城,並主動請纓到抗疫一線。
  • 訪談|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李蘭娟院士也如此。當年,李蘭娟放棄28元固定工資的代課教師,而在農村做收入只有幾塊錢的「赤腳醫生」,完全就是受到母親的影響——在李蘭娟看來,雖然母親鬥大的字不識一個,但她的人品卻為自己樹立了榜樣。「她一直以來都是助人為樂的,幫助別人家都會盡心盡力的,自己苦一點也不計較的這麼個人。而且非常勤勞,非常淳樸。」因為父親去世的早,家裡所有的事情都要靠母親。後來李蘭娟全身心投入到事業中,也有母親一路的照顧。
  • 專家組來頭:5人本科層次各不同,高院士本科學歷低,級別卻很高
    現階段,由於形勢需要,醫學領域專家們分為了兩個組別,一個是鍾南山院士領銜的高級專家組,共5人,包含: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高福院士、袁國勇院士及曾光博士,都是我國呼吸及傳染領域的大人物;另一個是梁萬年博士領銜的普通專家組,人數十餘個;由於高級專家組觀點更權威,數據更精準,組員資歷也更老,所以我們在新聞中所能看到的重大發言場合,也基本是以這五人為主
  • 李蘭娟院士夫婦設立,被譽為中國醫學諾獎
    在我國科學界,兩院院士是最高榮譽,累計人數不過幾千人,而夫妻院士更是在20對以內,同在醫學領域,又以夫妻兩人的姓名設立的獎學金,估計在全國僅此一家,那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李蘭娟院士和鄭樹森院士伉儷,他們共同設立的「樹蘭醫學獎」,目前被譽為中國醫藥衛生學界的「諾貝爾醫學獎」。
  • 李蘭娟院士貢獻巨大,因為她不是科學家
    李蘭娟院士這次貢獻特別大,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她不是科學家,她最強的能力是政治敏銳性,以及決策果斷,更多的像個政治人物,李蘭娟早牢在浙大一院工作,的確是傳染病學專家,但後來從政,做衛生廳長那麼多年,怎麼可能再做科學家呢?
  • 李蘭娟院士漢語為美國授課,美方自帶翻譯,網友喊話高福、鍾南山
    李蘭娟院士威武!應美方邀請,中國「國寶」級專家李蘭娟院士向美方介紹中國抗疫經驗。視頻中,李蘭娟院士全程使用漢語,美方自己配翻譯,然而這並沒有影響「授課」效果,美方的專家們各個都認真得像小學生,專心聽講,認真記筆記。
  • 「知識改變命運」屠嗷嗷一則短片就是最好的見證
    這就是對那些在高考結束之後宣揚知識無用論的人的最好的打臉。知識不僅僅能改變個人的命運,甚至可以推進全人類的發展。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知識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忽視知識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學習,增長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成就未來。國內外多項研究統計表明,最高學歷群體比高中學歷群體的平均收入高6倍,且每個教育階層都顯示出明顯的級差。
  • 從廣東貧寒家庭走出,他赴蘇聯留學,回國後"創造"領域歷史,當選院士!
    他出生於廣東興寧的一個貧寒家庭,學習成績卻名列前茅。吃苦耐勞的他獲得了命運的垂青,考入了中國農業大學。他曾駕駛拖拉機開墾過荒地,在工棚裡學習知識,也曾在蘇聯留學,還創造了多個&34;,成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的開拓者。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汪懋華。
  • 李蘭娟夫婦設立!醫藥衛生界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獲獎者非清華北大
    在我國科學界,兩院院士是最高榮譽,累計人數不過幾千人,而夫妻院士更是在20對以內,同在醫學領域,又以夫妻兩人的姓名設立的獎學金,估計在全國僅此一家,那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李蘭娟院士和鄭樹森院士伉儷,他們共同設立的「樹蘭醫學獎」,目前被譽為
  • 李蘭娟院士獲國家科技獎提名,高福院士落選,SCI被踢下神壇
    老趙說教育今年國家最高科技獎提名工作已結束,目前已有13位院士成為候選人,其中眾望所歸的李蘭娟院士位列其中。國家科技獎是科研工作者的最高獎項,更是最高榮譽,獎金由原來500萬元提高到800萬元,而且每年只選兩人。李蘭娟院士獲提名,眾望所歸。因為是她提出了最強有力的管控措施,也是她一直帶領她的團隊在進行著疫苗的研發。
  • 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浙普」,網友評論炸鍋了!
    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用「浙普」,網友評論炸鍋了! 前段時間,鍾南山院士在向國外專家介紹中國經驗時,一口流利、標準的英語令許多人大呼「太帥了!」無獨有偶,沉寂許久的高福院士也剛剛接受了CGTN的採訪,全程同樣用英語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 祁同偉和李達康,同樣是貧寒出身,為何結局卻迥然不同?
    論起來,祁同偉和李達康,兩人出身相當,都是貧寒子弟,工作上都很賣力,但結局卻是迥然不同。一是因為兩個人性格的差異,二是因為面對人生轉折的時候,兩個人的選擇不一樣。從兩個人事業起點來看,祁同偉是省政法委書記的女婿,身中數槍的緝毒英雄。
  • 李蘭娟院士致函《Nature》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就被英國《自然》雜誌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致函該雜誌並發表聲明,表示有關她的介紹與事實不符,希望予以更正。圖源nature李蘭娟在聲明中指出,武漢出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後,自己作為傳染病學專家,加入高級別專家組,參加了武漢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病人救治等工作。英國《自然》雜誌在介紹材料裡稱自己為「Lockdown Architect」(封城設計師)並基於此將自己評為「2020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李蘭娟認為不符合事實,希望予以更正。
  • 李蘭娟院士被邀請觀看北鬥衛星發射,她完全配得起這份殊榮
    作為在中國抗擊疫情過程中功勳卓著的英雄,醫學專家李蘭娟才可以被邀請到北鬥衛星發射現場觀看發射,她完全配得起這份殊榮。而李蘭娟以及這次一同被邀請的所有人,無不是當前中國的優秀人才或者為中國做出重大貢獻的英雄人物。
  • 高福院士的英語,李蘭娟院士的紹興話,誰更能展現國際話語權?
    高福院士的英語,李蘭娟院士的紹興話最近幾天,高福院士、李蘭娟院士又分別在鏡頭上露面了,他們一個全程「飈英語」,一個全程「紹興話」,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高福院士接受CGTN(CGTN是中國國際電視臺,或稱「中國環球電視網」的英文簡稱)的採訪,說:「我從未說過不存在『人傳人』」。
  • 關於常態化防控,李蘭娟院士的最新建議來了
    」5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在福建省晉江市衛健系統「院士大講壇」上,就當前的常態化防控,給出了最新建議。晉江市醫院職工陳金礦創作的李蘭娟院士剪紙作品李蘭娟院士在論壇上指出,風熱患者常態化監測,設置發熱門診非常必要,對於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讓新發突發傳染病「前哨」更響。
  • 重磅院士鍾南山、李蘭娟到訪澳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分別訪問澳門大學,了解澳大的最新發展和探討開展合作,他們均對澳大的發展予以肯定。鍾南山院士充分肯定了澳大的科技創新和轉化體系,並高度評價澳大研究的創新性和前沿性。
  • 來自李蘭娟院士的瘋狂文章
    網上流傳著李蘭娟院士的一段話:總的想法是,疫情過後,我們希望國家能為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生活取向。高薪是為醫學科研和軍事人員保留的,既有政治操守又有才華,控制娛樂業的所謂「明星」將花費數千萬和數億部電影,一些盲目的明星節目衛星電視臺將被控制,過度娛樂會使人喪失鬥志。
  • 李蘭娟院士推薦新藥被指涉嫌利益輸送?真相究竟是什麼?
    但沒有想到,2月5日,基於上述兩種藥物,有自媒體平臺發出內容指出李蘭娟院士宣布的以上兩種藥物為其子鄭傑旗下公司的研究成果,因此李蘭娟院士的科研成果存在利益輸送嫌疑,並且該質疑內容短時間內在網絡迅速發散,對李蘭娟院士及團隊造成負面輿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