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國士無雙 可凡傾聽
國士無雙
妙手仁心丨造福蒼生
曹可凡與李蘭娟院士合影
從「非典」到「禽流感」,再到「新冠肺炎」,哪裡有緊急的疫情,哪裡就有她的身影。一張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臉龐感動了無數國人,也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醫者最美的容顏。
鍾南山和李蘭娟兩位院士出席第二屆中國醫師公益大會
2020年第二屆中國醫師公益大會前不久在北京飯店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熱心於醫療公益的醫師們齊聚一堂。在本次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分享了自己在疫情中的經歷和經驗,並從救治和防控兩方面對當前的抗疫防疫工作獻言獻策。
2020年11月28日周六晚19:10,上海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可凡傾聽》相約李蘭娟院士,開啟那些鮮為人知的塵封往事,敬請期待!
01
我是想學習,想學醫學知識。農村缺醫少藥,需要有人為大家的健康去提供服務。
1947年,李蘭娟出生於一戶貧困的農村人家,大伯伯因為飢餓而死。直到解放初土地改革後,家裡分到了田地條件才慢慢好轉,李蘭娟也有了機會讀書。但即使如此,她的求學之路也不順暢,全憑助學金讀完了初中和高中。
出身農村的李蘭娟分外關注那裡的醫療狀況,她在杭州高級中學讀書期間,就到省中醫院學了一手好針灸。「上山下鄉」後,她一邊當老師一邊為當地鄉親們打針灸。後來毛主席號召開辦農村合作醫療,雖然教師的薪資一個月高達24元,李蘭娟卻選擇了一天五公分即一毛錢工資的赤腳醫生,只因做醫生,她可以多學一些醫學知識。
1969年,李蘭娟院士曾任夏履橋農村合作醫療「赤腳醫生」,為鄉親問病送藥
李蘭娟說,農民身邊需要一個能為他們看病的醫生。那時候她每天都在合作醫療站,白天雙搶勞動她就背著藥箱到田頭,一邊幫農民割稻子一邊給他們看病。
中暑發燒、孕婦生小孩、切排膿腫、採草藥、預防流感、帶農民去大醫院看腫瘤……每一個生產小隊李蘭娟都去過,她就像一個全科醫生,為缺醫少藥的農村帶去健康。一直到後來成為浙江的衛生廳廳長,她依然關注農村醫療,堅持讓全省農民每兩年做一次體檢。
02
我發現許多醫學上一些難題,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爆發性肝衰竭的病人,病死率都很高。醫生怎麼辦,束手無策,心裡也很覺得愧疚,所以我想一定要攻克這個難題。
1970年,李蘭娟院士進入原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學習
1970年,這一年對於李蘭娟來說,是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她獲得了難得的求學再造機會。因為常年兢兢業業的工作,她獲得了鄉裡鄉外廣泛的認可,鄉親們捨不得這麼一位好醫生的同時,也不願耽誤她的前程,她順利進入浙江醫科大學,在她面前即將展開一個前所未有的寬廣的醫學世界。
不管是年少時一路艱難讀到高中,還是從老師又學習做赤腳醫生,又到去浙江醫科大學求學再造,李蘭娟將「好學」二字詮釋得淋漓盡致。只要有學習的機會,她就不會放棄,也正因為如此,她才能一步步走向專業。大學期間成績優異的她順利被分配到浙江大學醫學院的附屬第一醫院,為了成為一名好醫生,她從當時的金眼科毅然轉向了感染科。
1986年,這一年對中國的肝炎患者而言「意義非凡」。時年39歲的李蘭娟,在面對許多肝病患者苦苦求醫卻束手無策後,內心滋生起強烈的愧疚之感。為此她毅然申請了3000元青年科研基金,開始了「人工肝」的技術研究。
2001年,李蘭娟院士(右二)率浙大一院人工肝團隊創建新型混合型人工肝系統,並初步進行臨床應用
前後歷經十年之久,「人工肝」技術終於得以成功研發,它的到來使得急性、亞急性肝衰竭病死率從88.1%降低至21.1%,慢性肝衰竭從84.6%降至56.6%。大量呼吸困難的病人正是通過她研發的「人工肝」技術邁過了「細胞因子風暴」,從而挽救了性命。
03
哪裡有傳染病,我就得到哪裡,而且必須親自去看一看,去參與這樣的一個救治。我是毫不動搖,他們也說服不了我。
無論是如今通過以「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為核心,運用人工肝、幹細胞、微生態三大技術救治新冠重症患者,還是當年帶領團隊僅用五天便公布了新型H7N9禽流感病原,並研製了禽流感疫苗種子株惠及世界,李蘭娟院士一直踐行著一位醫者的擔當。
2月,李蘭娟院士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紅區」ICU、CCU查房
在「新冠」疫情期間,73歲高齡的李蘭娟院士初到武漢時每天只睡3小時。她說:「一個醫生一定要在病人身邊,才能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這是作為醫生最起碼的責任。」她曾握住重症病患的手,告訴她「挺住」,正是這一句支持著這位病患與病魔殊死搏鬥,並最終奇蹟康復。
2月20日,李蘭娟院士脫下口罩後臉上留下的壓痕清晰可見
讓人感動的還有李蘭娟一張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臉龐。事實上,年逾古稀的李蘭娟每天都要穿著一層一層的衣服,戴上口罩、帽子,進入隔離病房,守候在病人身旁。
3月13日,李蘭娟院士前往雷神山、火神山醫院交流新冠肺炎救治經驗,並在火神山醫院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救治與研究」及「人工血液淨化系統應用於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治療主題報告」
「其實大多數醫務人員都一樣,裡面脫衣服的時候,內衣全溼了,都是汗,但是沒有辦法,時間長,連小便都很困難,所以有的人都帶了尿不溼。那個場面,確確實實我們醫務人員也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04
我媽媽一直跟著我,我能夠全身心地投到我的事業當中,她也是很偉大的,我的成功有她的一半。
2003年SARS流行期間,時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李蘭娟院士與其他傳染病專家對隔離患者進行網絡會診
作為醫生,李蘭娟妙手仁心,救治百姓;作為行政者,她心繫农民,積極推進農村合作醫療;作為科研者,她奮發進取,從最初的人工肝開拓者,到首次創立感染微生態學理論,李蘭娟開創了中國醫學界感染學領域的許多 「第一」,並成長為國內唯一的傳染病學院士。而這份成績單的背後,是來自母親默默的支持與付出。
如果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那父母的教育就是畫筆,鍾南山如此,李蘭娟也如此。在李蘭娟看來,雖然母親鬥大的字不識一個,但她的人品卻為自己樹立了榜樣。
李蘭娟母親
「她一直以來都是助人為樂的,幫助別人家都會盡心盡力的,自己苦一點也不計較的這麼個人。而且非常勤勞,非常淳樸。」因為父親去世得早,家裡所有的事情都要靠母親。後來李蘭娟全身心投入到事業中,也有母親一路的照顧。
就在《可凡傾聽》採訪前,李蘭娟院士剛剛前往三個城市,深夜才到北京。因為是醫者,她舍小家為大家,始終初心未改。有人說英雄是比超級英雄更令人敬佩的存在,因為他們沒有超能力卻依舊做出英雄壯舉。鍾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正是這樣的英雄。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2020年11月28日周六晚19:10,上海電視臺紀實人文頻道《可凡傾聽》,「赤腳」走出的國士——李蘭娟院士專訪!
原標題:《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一國院士,出身貧寒的她靠知識改變命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