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完整揭示新冠病毒!北京女學霸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研究獲國際關注!

2020-09-18 北京林業大學本科招生辦

9月15日,國際權威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題為&34;的研究論文。審稿人在評審意見裡稱讚道:&34;而這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就是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2018屆畢業生宋雨桐。

宋雨桐,北京林業大學生科18屆畢業生,本科便加入林金星教授團隊,在李瑞麗副教授的指導下開展科研訓練。後保送至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是青年科學家李賽的團隊成員。

李賽研究員團隊與浙江大學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歷時100天打出了漂亮一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解出完整新冠病毒分子結構的科研團隊。他們的成果不僅讓大家能清晰地看到病毒的外部結構,有助於後續疫苗的開發;而且還打開了病毒的內部,為新冠病毒的超長基因組在病毒體內的分布方式提供了高分辨信息。

全球首次從內到外完整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大年初一,宋雨桐接到了李賽的電話:&34;,宋雨桐甚至都沒有打聽是什麼課題,就立即趕回了清華。驚險的是,她前腳進校門,後腳清華就宣布封校,後來,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裡學生無法正常返校。就這樣,師徒二人開始了前期準備工作。

李賽研究員團隊在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前一為宋雨桐

課題正式啟動後,宋雨桐便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在實驗室廢寢忘食,以超高的工作效率,短時間內便摸清了樣品的最佳提純濃縮方案,最終篩選出大量的優質電鏡樣品。包括後來的電鏡數據採集,所有實驗操作一氣呵成,這與她此前在北林刻苦學習、磨練技能是分不開的

純化後的滅活新冠病毒冷凍電鏡圖片

作為首次做如此重大課題的年輕人,宋雨桐與其他團隊成員的壓力可想而知。課題初期,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宋雨桐及團隊成員陳勇和張佳星每天早上到實驗室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互相打氣,&34;幾乎成為他們的口頭禪。在李賽老師的引導與激勵下,這種不斷&34;的信心與勇氣最終助他們成功解謎新冠病毒真實完整結構

李賽清晰地記得,他和宋雨桐投稿完走出醫學科學樓時,已是凌晨3點半。他疲憊地準備回家睡覺,卻看見宋雨桐轉身走向電鏡室,投入到下一個項目的科研攻關中。

在成果被《細胞》雜誌正式接收後,李蘭娟院士還打來電話祝賀他們團隊,她說:&34;是的,儘管我們總是會面對無數的未知,未知也時常讓人恐懼,但還好我們有無數像李雨桐這樣的科研人員在自己的崗位堅守職責,才能讓我們將未知變為已知,讓人類少一些災難和困苦。

李賽研究員團隊合影,左二為宋雨桐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任何一項成績的取得都不可能是輕鬆的,這其中凝聚著宋雨桐近三個月來的所有努力和付出。學校為畢業生宋雨桐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表示誠摯的祝賀和由衷的驕傲!希望學校全體學子向優秀校友學習,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邁向新高度,共同創造北林發展的新成績,在為黨的事業不斷奮鬥中奉獻青春力量,在為人民服務中展現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歡迎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北林大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官微、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官微

相關焦點

  • 「零下20度,新冠病毒可存活20年」?李蘭娟院士團隊回應!
    近日,一條《李蘭娟院士:「零下20℃,新冠病毒可存活20年》報導被大量轉發。
  • 最清晰面目曝光:我國揭示新冠病毒三維精細結構 系全球首個
    我國揭示新冠病毒三維精細結構,系全球首個據科技日報16日消息,記者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獲悉,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聯合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
  • 北京院士團隊科研再獲重大突破,成果獲國際關注!
    近日,《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傅伯傑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森林恢復,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15"。
  • 新冠病毒究竟長啥樣?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2020年9月1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
  • 謠言:李蘭娟院士:零下20℃,新冠病毒可存活20年
    網傳消息:近日,一條《李蘭娟院士:零下20℃,新冠病毒可存活20年》報導被大量轉發。報導稱,李蘭娟院士說:新冠肺炎病毒特別的「不怕冷」,在零下4攝氏度該病毒可以存活數個月,在零下20攝氏度該病毒可存活20年。
  • 張永振教授、李蘭娟院士獲評Nature雜誌2020年度人物
    中國科學家李蘭娟院士和張永振教授入選。新冠病毒RNA序列。1月11日,在飛往北京的飛機上,張永振收到其在澳大利亞的合作夥伴Edward Holmes打來的電話,由此上傳了數據。張永振也否認了有媒體報導的「因為上傳序列,他的團隊受到了懲罰」。1月11日是一個轉折點。這是中國的轉折點,也是世界的轉折點。李蘭娟:封城設計師。
  • 協和團隊揭示新冠病毒致多器官損傷病理學機制 系全球首次報導 為...
    協和團隊揭示新冠病毒致多器官損傷病理學機制 系全球首次報導 為開發新藥物及治療方法提供線索2021-01-12 08:39:12 來源:長江日報 作者:羅蘭 通訊員協宣 瀏覽次數:2 次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簡稱「武漢協和醫院」)胡豫、夏家紅、聶秀團隊聯合西湖大學郭天南課題組
  • 李蘭娟獲浙江科技獎勵大會最高獎,她想捐出所有獎金用於人才培養
    297項科技創新成果榮獲2019年度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其中浙江科技大獎2項;自然科學獎43項,其中一等獎7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26項;技術發明獎11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科學技術進步獎240項,其中一等獎20項,二等獎73項,三等獎147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此次科技獎勵大會,首次設立科技大獎,作為我省科學技術獎的最高獎重獎科技人才。
  • 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推出「新冠病毒肺炎」專題
    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推出「新冠病毒肺炎」專題發布鍾南山、張伯禮、陳薇、李蘭娟等多位院士及其團隊的最新抗疫科學研究成果光明日報北京11月5日電記者金振婭5日從中國工程院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
  • 李蘭娟院士:北京「戰疫」成功關鍵就在於……
    (北京青年報) 【李蘭娟院士:北京做好這兩項工作,疫情就能得到遏制】 6月17日,對於此次北京疫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院士表示,當前全市各項疫情防控工作都非常及時和得當。
  • 張伯禮李蘭娟齊點讚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9月19日,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 這是一張什麼圖?居然能贏得張伯禮院士為它打CALL。不止如此,據報導,該研究還得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的鼎力支持,並受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顏寧「不要找藉口、3天內必須寫完論文」的激將式敦促。
  • 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原標題: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我希望大家能好好看一看。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9月19日,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這是一張什麼圖?居然能贏得張伯禮院士為它打CALL。
  • ...李蘭娟院士團隊聯合清華李賽團隊重磅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據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微信號16日消息,9月14日,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聯合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
  • 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9月19日,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  這是一張什麼圖?居然能贏得張伯禮院士為它打CALL。
  • 北京市委、市政府表彰!中國農業大學這位院士,獲"一等獎"獎勵!
    9月10日上午,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院士主持完成的&34;項目獲得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據悉,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共15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2020年10月29日,李蘭娟院士團隊等在 Cell Discovery雜誌發表了題為:Patient-derived SARS-CoV-2 mutations impact viral replication dynamics and infectivity in vitro and with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vivo 的研究論文。
  • 李蘭娟團隊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複製和感染能力發生顯著變化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全球大流行,已累積感染超過4800萬人,導致了超過120萬人死亡,而且,這一數字仍在快速增加中,隨著北半球冬季的到來,疫情二次爆發也隨之而來。超過一半的新冠感染者是無症狀的,但他們仍然可以傳播病毒感染他人,這導致新冠肺炎的預防極具挑戰性。
  • 北大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呼吸是新冠病毒重要排放傳播方式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北京大學要茂盛教授團隊與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採集並檢測到了早期新冠患者呼出氣中的新冠病毒,證實了人體呼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新冠病毒排放傳播的方式。最新進展與突破為進一步探索並揭示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茂盛教授團隊與北京市朝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招募了近60名新冠患者
  • 全球首次!最近,吉林省挖了一口井,由院士領銜,獲央視聚焦報導!
    9月24日,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最後階段——松科三井在距吉林省長春市70公裡處的農安縣開鑽。9月25日,CCTV-13《朝聞天下》欄目對此進行了關注報導。
  • 樊嘉院士團隊獲新突破: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
    我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佔全球一半以上,其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居第四位,死亡率居第二位。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