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最近,吉林省挖了一口井,由院士領銜,獲央視聚焦報導!

2020-10-13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招辦

9月24日,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最後階段——松科三井在距吉林省長春市70公裡處的農安縣開鑽。9月25日,CCTV-13《朝聞天下》欄目對此進行了關注報導。

這是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最後一井,其開工預示著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將完成陸相白堊系地質記錄連續取心的"最後一塊拼圖",在全球首次獲得整個白堊紀連續完整的陸相地質記錄,在中國首次獲得一個巨型含油氣盆地連續完整的地層記錄,對全面認識白堊紀溫室氣候時期陸地氣候環境變化、陸地環境下大量有機質的埋藏過程和大規模陸相烴源巖的形成機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此次開鑽儀式及相關學術研討活動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主辦,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承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等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專家出席儀式。吉林油田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趙志魁致歡迎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馬俊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院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呂慶田在儀式上致辭。

馬柯·波霍夫主席致辭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執行主席馬柯·波霍夫發來視頻致辭。他指出,過去的十年裡,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鑽探一直激勵著ICDP開展白堊紀氣候和環境變化研究。如今,松科三井是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鑽探壯舉的又一重要步伐。王成善院士及其團隊科學家、工程師和工人們的精誠合作正在為研究過去極端氣候和預測未來氣候開啟前所未有的機遇。ICDP非常自豪能夠參與這一極具戰略規劃的項目,將會持續資助這項宏偉的、令人矚目的項目,並向松科三井研究團隊致以衷心的祝福,殷切期待安全順利的鑽探施工、完整的巖心獲取和鼓舞人心的科學發現。

馬俊傑書記致辭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正在經歷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為對這種變化的發展趨勢及其環境與資源效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需要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溫室氣候條件下地球氣候的變化機制,白堊紀是地球歷史上與現代最近的極端溫室氣候時期。

馬俊傑書記在致辭中說,這也是地大人在新時代的使命,既要探索地球,更要保護地球。以王成善院士為首的研究團隊持續針對白堊紀溫室氣候開展古環境、古氣候和烴源巖形成等多學科研究,通過實施松遼盆地松科三井科學鑽探工程,聯合已完成的松科一井和松科二井,建立起為松遼盆地基礎地質服務的"金柱子",有助於了解溫室時期陸地的氣候特徵,為未來氣候變化和人類生存研究提供借鑑。

侯增謙院士致辭

侯增謙院士在致辭中指出,"三深(深海、深地、深空)探測計劃"是國內外科學史上空前未有的重大舉措,其中地球科學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21世紀新時代下的重大科學前沿和突破口在地球系統科學,構建和發展地球系統科學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大科學使命。科學鑽探是當代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入地工程,它可以看作人類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和了解地球演化的時間隧道。

1996年,中國與德國、美國共同發起成立"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Program)。作為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項目由中國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松遼盆地深層早白堊世新層系古環境與古氣候及油氣資源潛力評價"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吉林油田聯合資助,是繼江蘇東海科鑽一井的巖石圈鑽探和青海湖環境科學鑽探兩個ICDP科學鑽探工程項目之後,在我國大陸上實施的第三個重大科學鑽探工程,也是全球第一口鑽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大陸科學鑽探井。

王成善院士發言

該工程的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介紹,松遼盆地保留了距今6500萬年至1億4千萬年,即在地質上稱為白堊紀時期世界上最為連續、完整且解析度最高的陸相沉積記錄,實施這個工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探究這個時期的重大地質事件、古環境和古氣候的變化的奧秘,獲得地球演化檔案,所以,它也被國際科學界稱為恐龍時代的旅行

呂慶田副院長致辭

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負責人吳懷春教授介紹總體情況

開鑽儀式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松遼盆地深層早白堊世新層系古環境與古氣候及油氣資源潛力評價"、中國工程院諮詢研究項目"支撐中國陸相頁巖油革命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發展策略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中國陸相白堊紀科學鑽探高解析度古環境記錄與古氣候演化"聯合召開了學術研討會。

作為一所以地質、資源、環境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始終堅持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並提出了統籌推進大學科工程、大科學計劃、大科學裝置、大科技項目、大資源平臺和大自然文化的發展思路。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將立足學科特色,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動"一核兩深三系"為主體的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科技進步,提供前端人才和領軍人才;為實現我國重大原創成果突破、搶佔世界科技前沿,作出新的貢獻。


延伸閱讀:

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項目由"三井四孔"組成,即松科一井南孔、北孔、松科二井和松科三井。松科一井由中國科技部、大慶油田共同資助,已於2007年完鑽,獲取了2485.89米上白堊統連續巖心,取心收穫率達96.46%。松科二井由ICDP、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資助,於2014年4月開鑽,2018年5月完鑽,完鑽井深7018米,是ICDP成立24年以來大陸科學鑽探最深紀錄;此外,鑽探工程在取心長度最長4134.81米、單回次取心長度最長40.86米、取心直徑最大214毫米等工程技術領域均創造了ICDP新紀錄,並在ICDP官方網站首頁"亮點(Highlight)"位置詳細報導。

松科三井設計井深為3600米,計劃取心長度1580米,取心的地層層位時代屬於地球歷史最熱的時期,被稱為"熱室地球"的白堊紀中期,對研究長周期的溫室氣候變化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工程將通過高精度地質年代學與古氣候-古環境演化綜合研究,建立高精度綜合年代地層格架;開展松科三井構造-軌道-亞軌道等多尺度氣候分析,綜合探討白堊紀中期松遼盆地陸地氣候-環境變化事件的演化過程和規律;探索陸相儲集巖、烴源巖形成演化與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耦合關係,總結深部儲集層與烴源巖勘查方法體系,建立深層烴源巖和儲集層形成的古氣候學成因機制。


歡迎關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招辦"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地大(北京)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官微、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央視聚焦!北京超牛高校: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傳承過往,進取當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優秀前輩們的傳承之下,英才輩出,屢獲成果。2019年間,地大師生當選院士、入選多項世界級和國家級名單、獲取多個國家級科研成果獎項、獲批多個國家項目,表現亮眼。地大風採,央視聚焦2019年,為了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特別節目《我們都是追夢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多名學生參與了此次文藝匯演,展現了地大學子的青春風貌。
  • 遼寧副省長盧柯獲科學大獎,曾是最年輕院士
    」,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2003年11月,年僅38歲的他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除盧柯之外,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88歲)、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院士獲「生命科學獎」(96歲),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院士(73歲)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吳以嶺院士領銜科研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領銜團隊完成的「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上海交大譚蔚泓院士獲頒拉夫·亞當生物分析化學成就獎和匹茲堡...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項大獎是自2004年譚蔚泓院士首次拿到匹茲堡成就獎(Pittcon Achievement Award)之後再度榮獲大獎,成為匹茲堡會議歷史上第一位在同一年拿到這兩個科學成就大獎的科學家。
  • 餘夢倫院士領銜48人獲「工程師楷模」「最美工程師」稱號
    餘夢倫院士領銜48人獲「工程師楷模」「最美工程師」稱號 2020-10-24 17:11: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陳海峰 責任編輯:
  • 王辰院士:我當過院長,中國醫院的院長們確實很難
    8月27日,全球使用ECMO(體外膜肺)時間最長的新冠患者從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出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稱:「一般外科手術或內科搶救呼吸衰竭症候群的病人,用ECMO的時間一般都不會太長,堅持到一、兩個月是奇蹟。而這位病人ECMO上了111天。」
  • ——記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
    攻克量子世界的制高點——記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來源:新華網 2013-04-12 李江濤 吳晶晶   初春時節,北京傳出喜訊: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團隊在實驗中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被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稱之為
  • 吉林省科協副主席于吉紅院士受聘出任《美國化學會志》執行主編
    吉林省科協副主席于吉紅院士受聘出任《美國化學會志》執行主編 2021-01-07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科大副校長滕錦光兼任研究生院院長,今年剛被校長「挖」來
    根據南科大官網「現任領導」欄目近期更新的信息顯示,今年早些時候受聘為南科大副校長的中科院院士滕錦光已兼任該校研究生院院長。不再兼任研究生院院長的南科大副校長湯濤則兼任了該校教務長一職。值得一提的是滕錦光是南科大校長陳十一專門「挖」來的人才。《溫州日報》5月3日刊發了一則報導《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我對溫商充滿敬意》。
  • 廣州這個地方,聚集74個兩院院士項目,憑啥?
    王曉東院士領銜的百濟神州廣州生物藥生產基地第二工廠竣工,第三工廠建設同步啟動。目前百濟神州廣州生物藥生產基地已有24000升生物藥產能,未來第三工廠完工後,總產能有望達到64000升,或將成為中國產能最大的本土創新藥企自有生物藥生產基地之一。
  • 程正迪院士獲日本高分子學會國際獎
    他曾擔任美國最大高分子科研教學機構——阿克隆大學(University of Akron)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一職,經過七年努力,使之成為美國最好的高分子學科,並曾領銜創建美國國家高分子創新中心,為阿克隆大學傑出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
  • 央視聚焦:我國深海水下滑翔機首次下潛10619米,屬國際唯一!
    7月16日下午,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在此次綜合科考中,我國萬米級深海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首次達到10619米,央視新聞等官方媒體紛紛報導。
  • 中國科協學術沙龍聚焦「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
    原標題:中國科協學術沙龍聚焦「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莉)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承辦的中國科協第80期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近日在北京舉行。本期沙龍主題為「地球演化與全球變暖」,由總參科技委錢七虎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唐春安擔任領銜科學家。
  • 院士領銜,聚焦「卡脖子」技術難題,這個重量級科學中心在天津成立
    中心首席科學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周其林教授擔任。南開大學黨委書記、管理委員會主任楊慶山指出,中心應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積極發揮樞紐作用,助力學校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突出"綜合性",堅持實體化建設,發揮好引領和輻射作用。
  • 2020網易未來大會6大院士領銜 馮侖樊剛等同臺主講
    最科技:全球頂尖頭腦開講2020網易未來大會嘉賓陣容超級豪華,將有六大院士領銜,馮侖、樊綱等重磅嘉賓參會,給出他們的預見與精彩觀點。最潮流:大咖雲集跨界出圈在全球頂尖頭腦開講之後,2020網易未來大會還設定了潮商業、和文化、UP生活等論壇,直擊最熱話題,呈現更多元世界。
  • 中國地震局火山研究所在吉林省長春市揭牌成立
    11月20日,中國地震局火山研究所在吉林省長春市揭牌成立。該研究所是經中國地震局批准設立,由吉林省地震局直接管理的,我國目前唯一的綜合性火山監測研究機構。
  • 秦大河院士為「長江大講堂」講授全球變化三連講第一講
    12月7日,由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江院)主辦的「長江大講堂」全球變化三連講系列講座在河海大學舉行。全球變化系列的第一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作題為《氣候變化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的報告。原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徐鳴,淮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顧洪、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出席本次報告會。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主持。
  • 袁亞湘院士為吉林省農村中學生作科普報告
    袁亞湘院士為吉林省農村中學生作科普報告 2020-09-28 15: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報導!關於全球變暖,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
  •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報導!關於全球變暖,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