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為首席科學家的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最後階段——松科三井在距吉林省長春市70公裡處的農安縣開鑽。9月25日,CCTV-13《朝聞天下》欄目對此進行了關注報導。
這是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最後一井,其開工預示著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將完成陸相白堊系地質記錄連續取心的"最後一塊拼圖",在全球首次獲得整個白堊紀連續完整的陸相地質記錄,在中國首次獲得一個巨型含油氣盆地連續完整的地層記錄,對全面認識白堊紀溫室氣候時期陸地氣候環境變化、陸地環境下大量有機質的埋藏過程和大規模陸相烴源巖的形成機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此次開鑽儀式及相關學術研討活動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主辦,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承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等科研院所、高校的院士、專家出席儀式。吉林油田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趙志魁致歡迎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馬俊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謙院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呂慶田在儀式上致辭。
馬柯·波霍夫主席致辭
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執行主席馬柯·波霍夫發來視頻致辭。他指出,過去的十年裡,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鑽探一直激勵著ICDP開展白堊紀氣候和環境變化研究。如今,松科三井是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鑽探壯舉的又一重要步伐。王成善院士及其團隊科學家、工程師和工人們的精誠合作正在為研究過去極端氣候和預測未來氣候開啟前所未有的機遇。ICDP非常自豪能夠參與這一極具戰略規劃的項目,將會持續資助這項宏偉的、令人矚目的項目,並向松科三井研究團隊致以衷心的祝福,殷切期待安全順利的鑽探施工、完整的巖心獲取和鼓舞人心的科學發現。
馬俊傑書記致辭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正在經歷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為對這種變化的發展趨勢及其環境與資源效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需要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的溫室氣候條件下地球氣候的變化機制,白堊紀是地球歷史上與現代最近的極端溫室氣候時期。
馬俊傑書記在致辭中說,這也是地大人在新時代的使命,既要探索地球,更要保護地球。以王成善院士為首的研究團隊持續針對白堊紀溫室氣候開展古環境、古氣候和烴源巖形成等多學科研究,通過實施松遼盆地松科三井科學鑽探工程,聯合已完成的松科一井和松科二井,建立起為松遼盆地基礎地質服務的"金柱子",有助於了解溫室時期陸地的氣候特徵,為未來氣候變化和人類生存研究提供借鑑。
侯增謙院士致辭
侯增謙院士在致辭中指出,"三深(深海、深地、深空)探測計劃"是國內外科學史上空前未有的重大舉措,其中地球科學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21世紀新時代下的重大科學前沿和突破口在地球系統科學,構建和發展地球系統科學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重大科學使命。科學鑽探是當代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入地工程,它可以看作人類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和了解地球演化的時間隧道。
1996年,中國與德國、美國共同發起成立"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ICDP,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Program)。作為該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項目由中國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松遼盆地深層早白堊世新層系古環境與古氣候及油氣資源潛力評價"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吉林油田聯合資助,是繼江蘇東海科鑽一井的巖石圈鑽探和青海湖環境科學鑽探兩個ICDP科學鑽探工程項目之後,在我國大陸上實施的第三個重大科學鑽探工程,也是全球第一口鑽穿白堊紀陸相地層的大陸科學鑽探井。
王成善院士發言
該工程的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介紹,松遼盆地保留了距今6500萬年至1億4千萬年,即在地質上稱為白堊紀時期世界上最為連續、完整且解析度最高的陸相沉積記錄,實施這個工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探究這個時期的重大地質事件、古環境和古氣候的變化的奧秘,獲得地球演化檔案,所以,它也被國際科學界稱為恐龍時代的旅行。
呂慶田副院長致辭
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負責人吳懷春教授介紹總體情況
開鑽儀式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松遼盆地深層早白堊世新層系古環境與古氣候及油氣資源潛力評價"、中國工程院諮詢研究項目"支撐中國陸相頁巖油革命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發展策略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中國陸相白堊紀科學鑽探高解析度古環境記錄與古氣候演化"聯合召開了學術研討會。
作為一所以地質、資源、環境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始終堅持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並提出了統籌推進大學科工程、大科學計劃、大科學裝置、大科技項目、大資源平臺和大自然文化的發展思路。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將立足學科特色,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動"一核兩深三系"為主體的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科技進步,提供前端人才和領軍人才;為實現我國重大原創成果突破、搶佔世界科技前沿,作出新的貢獻。
松遼盆地國際大陸科學鑽探項目由"三井四孔"組成,即松科一井南孔、北孔、松科二井和松科三井。松科一井由中國科技部、大慶油田共同資助,已於2007年完鑽,獲取了2485.89米上白堊統連續巖心,取心收穫率達96.46%。松科二井由ICDP、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資助,於2014年4月開鑽,2018年5月完鑽,完鑽井深7018米,是ICDP成立24年以來大陸科學鑽探最深紀錄;此外,鑽探工程在取心長度最長4134.81米、單回次取心長度最長40.86米、取心直徑最大214毫米等工程技術領域均創造了ICDP新紀錄,並在ICDP官方網站首頁"亮點(Highlight)"位置詳細報導。
松科三井設計井深為3600米,計劃取心長度1580米,取心的地層層位時代屬於地球歷史最熱的時期,被稱為"熱室地球"的白堊紀中期,對研究長周期的溫室氣候變化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工程將通過高精度地質年代學與古氣候-古環境演化綜合研究,建立高精度綜合年代地層格架;開展松科三井構造-軌道-亞軌道等多尺度氣候分析,綜合探討白堊紀中期松遼盆地陸地氣候-環境變化事件的演化過程和規律;探索陸相儲集巖、烴源巖形成演化與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耦合關係,總結深部儲集層與烴源巖勘查方法體系,建立深層烴源巖和儲集層形成的古氣候學成因機制。
歡迎關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招辦"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地大(北京)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官微、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