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聚焦!北京超牛高校: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2020-12-05 中國教育那些事

登珠峰之巔,入青藏高原。它的學子走遍萬裡山河,風雨兼程、默默無聞,點亮了一個又一個地質版圖上的空白。時光留下了它不朽的痕跡,它和新中國的地質人一同懷揣鬥志,在崢嶸歲月裡挺直了脊梁,砥礪前行。它就是北京西郊8所有名的理工科學院之一、擁有清華、北大一流地質學科基因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時代所趨,地質先行

翻看史冊,新中國成立之初,百事待舉,百廢待興。實現國家工業化體制,是新中國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而在多方急待大力發展的領域裡,地質工作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

關於地質工作的作用,毛澤東主席稱之為「地下資源的偵察兵」,劉少奇主席稱之為「建設時期的遊擊隊」,概括出這支隊伍靈活、機動、為三軍進發探路偵查爭當耳目的特點。「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更是一種形象的比喻,社會主義各行各業的「萬馬齊奔」,離不開地質工作的駿馬領先飛騰。周恩來總理說得尤其明確,在把鋼鐵工業稱之為「元帥升帳」、把鐵路運輸稱之為「先行官」的時候,周恩來總理說,比鐵路還要先行的是地質工作。——原文出自《先行頌》(2007年5月版)

無論從理論上、實踐上、還是中央決斷上、社會認同上,地質工作的先行性是無可爭辯的,這是中國地質大學建立的不同尋常的歷史使命。當時中國礦業發展處於十分低產的水平,因此,開發礦業則成了建設工業化強國的重中之重。毛澤東主席發出的「開發礦業」號召,極大程度的鼓舞了新中國地質人的工作熱情。

為了適應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以適應新時代下建設高等教育的方針,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院系調整。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以及西北大學的師生合併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

1952年7月14日,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成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任籌委會主任。8月,地質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何長工與李四光商討建校工作,並親自選擇校址,積極推動學院籌建工作。不到兩周在布滿瓦礫水坑的荒地上平出地基,僅一年的時間,一座佔地五萬平方米的嶄新校舍屹立在學院路上,開始了它為新中國培養地質人才的使命。

同年11月1日,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在北京端王府夾道校部舉行。當天場地不大的典禮現場卻座無虛席,臺下的師生都在等待這一莊重時刻。隨著教育部副部長曾昭倫,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地質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何長工等代表登上主席臺,開學典禮正式開始,肩負著國家工業化建設重大使命拔地而起的北京地質學院誕生了。

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在北京端王府夾道校部舉行

歲月流轉,底蘊深厚

北京地質學院創立之後,幾經波折,在1970年遷校至湖北武漢,入鄉隨俗,北京地質學院有了新的名字——湖北地質學院,後正式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直接關懷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復辦學,校名為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11月7日中國地質大學成立,從此,這所大學承載起中國高等地質教育更加光榮的使命。中國地質大學在北京、武漢兩地相對獨立辦學,是我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並首批進入"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行列。

2000年2月,中國地質大學由國土資源部整體劃轉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中國地質大學大學總部撤銷,北京、武漢兩地獨立辦學。

歲月流轉六十餘載,歷經了創建、發展、搬遷、重建和振興的曲折辦學歷程。終於,目光熾熱、腳步堅定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來了!

羅盤指引,人才濟濟

磁針轉動,中國地質大學始終方向不變,初心未改。一代代地大人秉承「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懷著探求地球科學真知、奉獻祖國地質事業的崇高理想,挑戰艱難與險阻、拋灑青春與汗水。

1960年,溫家寶同志在北京地質學院周口店工作站實習時留影

2012年3月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題寫了名字

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1960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1968年從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業研究生畢業。60年校慶的時候,應中國地質大學師生要求,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為母校題寫了校名,他十分關心母校的建設和發展,曾提出要把地大建設成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目標,他曾給中國地質大學題詞——「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這兩句話也成為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校訓。

歐陽自遠在1952年的時候響應國家號召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勘探系,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被尊稱為「嫦娥之父」。近20年來,作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主要從事中國月球探測與太陽系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於1953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如今,她不僅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還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生院榮譽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在此之前,獲得最後這項榮譽的中國人只有胡適和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張彌曼也是《人物》2018「年度面孔」,是真正在國家層面上擁有現象級意義的女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她「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這一獎項每年只頒給全球5位女性),何梁何利基金為表彰她對科學的貢獻,頒給她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在2019年9月1日,中央電視臺《開學第一課》以「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為主題,講述了王富洲在內的幾位為了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而不懈奮鬥的動人故事。中國地質大學的校友王富洲是電影《攀登者》裡吳京飾演的人物原型,於1954年考入北京地質學院(現中國地質大學),是世界一流的著名登山家、優秀的登山事業領導者。王富洲繼1960年5月25日與隊友登珠峰後,1964年又登上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馬峰,是至1982年唯一登上過兩座八千米以上高峰的中國登山運動員,為我國的登山運動在世界上爭得了無上榮光。

50多年後,地大登山隊的足跡已遍布世界各大高峰,他們傳承上一代地大人的「攀登」精神,書寫屬於當代的傳奇。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攀登精神在一代代地大學子的血液中流動、傳承。登珠峰之顛,入青藏荒原跨南海諸島,臨黑水之北,地大人從不畏懼挑戰,朝一個個無人之地進發,沒有什麼能阻擋他們追尋融匯艱苦和光榮的夢想。

傳承過往,進取當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優秀前輩們的傳承之下,英才輩出,屢獲成果。2019年間,地大師生當選院士、入選多項世界級和國家級名單、獲取多個國家級科研成果獎項、獲批多個國家項目,表現亮眼。

李曙光院士當選2019年國際地球化學學會會士

國際地球化學學會(Geochemical Society)與歐洲地球化學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Geochemistry)公布2019年國際地球化學會士(Geochemistry Fellows)名單,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曙光院士以其在同位素地球化學領域的突出貢獻入選。該獎設立於1996年,旨在獎勵在地球化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傑出科學家。

1名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成秋明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名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校友肖文交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校友彭建兵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4名師生獲地質行業最高榮譽

在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李四光誕辰130周年,以李四光的名字命名、被譽為地質行業最高獎的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與第十次李四光優秀學生獎頒獎大會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鄧軍教授,劉敬壽、韓曉丹和劉金科三位同學獲得獎項。

鄧軍教授

從左到右依次為劉敬壽同學、韓曉丹同學、劉金科同學

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教育部發布關於2019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水資源與環境學院郭華明教授擔任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乾旱-半乾旱盆地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機理」獲得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郭華明教授

3人同時獲批2019國家「優青」資助

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的2019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結果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安琪教授、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侯通副教授和能源學院蔡益棟副教授成功獲得資助,這也是地大首次在同一年內獲批3項「優青」項目。

2019年國家「傑青」資助

吳懷春教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2019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洋學院吳懷春教授成功獲得資助。

5名教授入選2019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

在全球權威的學術數據與分析機構科睿唯安發布的2019年度「高被引科學家」名單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牛耀齡教授(地球科學)、M.Santosh教授(地球科學)、趙志丹教授(地球科學)、黃洪偉教授(跨學科領域)、張以河教授(跨學科領域)5人入選。

4位教授入選2019首批地質填圖科學家名單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文公布首批地質填圖科學家遴選結果,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亞林、王根厚教授入選首批首席地質填圖科學家蘇尚國、周志廣教授入選首批圖幅地質填圖科學家

特色辦學,求實創新

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個學科入選 「雙一流」建設學科

2017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入選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

獲評2個A+學科

2017年12月,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結果。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流建設學科獲評A+。

獲批6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4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圍繞學科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構建以地球科學為主導,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生態系統。根據《關於公布2019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教高廳函[2019]46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共有6個專業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入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

入選2019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

在2019年5月北京市教委組織召開的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工作會上,公布了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建設名單,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申報的交叉學科「城市地質環境與工程」入選。

地大風採,央視聚焦

2019年,為了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特別節目《我們都是追夢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多名學生參與了此次文藝匯演,展現了地大學子的青春風貌。

20多名地大學子參與了包括開場以及尾聲中的6個節目——分別是開場《我們都是追夢人》,朗誦《青春》片段,歌曲《嚮往》,朗誦《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青春》,歌曲《再一次出發》,以及尾聲《復興的力量》。

2019年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足跡(又稱霸王龍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等學者共同研究,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上。2019年7月30日,央視《新聞聯播》對此進行關注報導。

霸王龍足跡

2019年10月5日,央視《新聞聯播》報導了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翟裕生院士的採訪,講述了他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心聲,他說:「這70年來,經濟建設騰飛,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得這麼快,這是由於我們共產黨的英明的領導。所以要聽黨的話,跟著黨走,在黨的領導下好好地學好本領,為人民服務。」

2019年10月5日下午5點,央視《新聞直播間》頭條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我與祖國共成長」座談會的情景做了報導。

地大之器,大地之光

地大人總是穿梭在崇山峻岭中,他們對地質工作的的熱愛蘊於縫隙、深達地心。他們記錄歷史,預測未來,在他們那地質錘採下的標本裡,藏滿了地球的故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前身為北京地質學院博物館,始建1952年,標本2008年博物館遷至學校新建的逸夫實驗樓的10-12層,並進行了重新布展,於2010年正式開放。重新布展的博物館展廳面積約為2400平米,分為地球科學廳、恐龍廳、地球與生命演化歷史廳和地球物質廳四個展廳。

恐龍展廳

地球物質展廳

地球科學展廳

地球與生命歷史展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館藏標本總量50000餘件,其中公開展出5000餘件。藏品分別來自國內各地和世界40多個國家,除了部分購置和少量由校友及國際友人饋贈之外,這些藏品主要是二十世紀初以來,由幾代地質學者、無數師生在各種艱苦的野外環境下採集、積累起來的,是百年來中國地質教育事業的重要側影。館內的每一件藏品都代表著中國地質大學的榮耀與輝煌,也折射出辛勤的地大人用手中的那一把小小的錘子鑿出的大地之光。

建校初期,野外實習的師生為學校採集標本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清華、北大的一流地質學科和「民主、包容、嚴謹、求實、勤奮」的先進文化基因在這裡延續、創新,這一路走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秉承"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優良校訓,堅持「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著力培養「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為實現"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的長遠目標而不懈奮鬥!

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相關焦點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中國江西省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國內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發表了相關論文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修路挖出霸王龍腳印被民間收藏者收藏昨天下午,北青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和福建省南安市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鈕科程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個標本最初是當地人在修路的時候發現的,施工隊清理石頭時發現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
  •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在中國發現 化石尺寸巨大
    央廣網泉州7月29日消息(記者杜蘇閩)「7月15日,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在江西省贛州發現,這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今天(29日)上午,該重大消息於福建南安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宣布。同時宣布稱,此霸王龍足跡標本將收藏於南安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
  • 亞洲首例!中國發現霸王龍足跡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一提到恐龍,霸王龍肯定是知名度最高的「巨星」。不過,長期以來,霸王龍在亞洲的足跡沒有被發現。今天(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界的專家學者宣布,在江西省贛州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霸王龍的足跡。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專家談發現過程
    福建南安收藏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陳龍山 攝  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記者了解到,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尺寸驚人(圖)
    原標題: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侏羅紀公園》裡,霸王龍在雨後泥地裡留下的巨大腳印,讓不少觀眾都印象深刻。可是,雖然古生物學家們在亞洲找到了不少霸王龍的骨骼化石,但這個侏羅紀晚期位於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的腳印,卻從來沒有在亞洲被發現過。今天,這個從未被中國古生物學家領銜的團隊打破。
  • 我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足跡化石現藏於福建南安
    7月29日,在南安舉行的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新聞發布會上,這一極具傳奇色彩的超大型霸王龍足跡化石公開亮相。這一珍稀化石目前收藏於英良石材公司的一個歷史博物館。7月15日,幾位中外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江西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巨星」不過,長期以來霸王龍在亞洲的足跡沒有被發現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霸王龍足跡的沙地凹型足跡暴龍又名霸王龍,是一種超大型的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類。
  •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推測體長或達7.5米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推測體長或達7.5米  Evelyn Zhang • 2019-07-29 17:36:57 來源:前瞻網 E1615G0
  • 亞洲首例!江西發現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暴龍又名霸王龍,是一種超大型的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類。典型的暴龍體長12.8米,高5.5米,重約6.8噸,長著一張布滿數十釐米長,香蕉形大牙的嘴巴,安裝在大型顱骨中,之後是粗壯的頸椎,前肢弱小,後肢和尾巴則非常發達。
  • 亞洲首例!江西發現霸王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重磅消息昨天,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暴龍的化石被發現於北美洲各地;亞洲則有其親戚——特暴龍、分支龍等。這個標本最初是當地人在修路的時候發現,施工隊清理石頭時候發現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當地施工隊便派人聯繫並告訴了鈕科程,這個印記看起來像是由一隻恐龍或者是某種巨大的三趾動物留下的。「但足跡照片沒有比例尺,而且後來就聯繫不上這支施工隊,足跡也消失不知所蹤了,令我們十分遺憾。」執行館長鈕科程回憶道。
  • 中國也有霸王龍!施工隊修路竟挖出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現藏於福建...
    7月29日,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新聞發布會在福建南安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召開。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在會上宣布,他們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7月29日,邢立達等古生物學家宣布,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暴龍類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個發現「霸王龍」的足跡!中國的大多數恐龍足跡都發現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白堊紀晚期的足跡記錄非常稀少,更別說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暴龍類的足跡了。
  • 中國乃至亞洲首例! 贛州發現霸王龍足跡(圖)
    中國江西網訊 全媒體見習記者劉火兵報導:記者從上觀新聞獲悉,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在江西贛州發現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亞洲首例!江西發現霸王龍留下的東西……尺寸驚人!
    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在江西贛州發現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等學者共同研究,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雜誌封面暴龍又名霸王龍,是一種超大型的肉食性恐龍,屬於獸腳類。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肉食性恐龍足跡之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發現者是潮州仔!也曾首個發現琥珀中恐龍化石
    「最近最興奮的事,就是我們幾天前宣布的發現中國首例暴龍足跡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向南都記者表示。7月29日,在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新聞發布會上,邢立達宣布其團隊在江西省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亞洲首次發現霸王龍足跡,但不一定是霸王龍的足跡,專家這樣說
    視頻截圖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家宣布,在江西贛州發現巨大的恐龍足跡。據悉,這個標本最初是贛州人在修路的時候發現,施工隊清理石頭時候發現一塊巨大的紅色砂巖上有一個奇形怪狀的印記。贛州施工隊便派人聯繫並告訴了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這個印記看起來像是由一隻恐龍或者是某種巨大的三趾動物留下的。
  • 亞洲首例!江西贛州發現暴龍足跡 專家:可能是虔州龍
    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足跡足跡尺寸超過58釐米;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肉食性恐龍足跡之一霸王龍足跡的沙地凹型足跡。不過,長期以來,暴龍類在亞洲的足跡非常罕見。昨日,中外古生物學界的專家學者宣布,在江西省贛州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的暴龍足跡,這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Martin G.
  • 亞洲首例!贛州發現暴龍足跡,化石尺寸驚人!
    重磅消息中外古生物學家的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暴龍的化石被發現於北美洲各地;亞洲則有其親戚——特暴龍、分支龍等。
  • 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 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
    7月29日,中外古生物學專家學者宣布,他們在江西贛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霸王龍足跡的發現,能否有助於探尋白堊紀世界恐龍種群密碼?在著名電影《侏羅紀公園》中,霸王龍因為體型碩大、行動敏捷、生性兇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