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anson臨床科研
12月14日,最知名的生物學期刊《自然》(Nature)雜誌公布了2020年度人物。中國科學家李蘭娟院士和張永振教授入選。
需要注意的是,Nature年度人物不是獎勵或者排名,而是因為這些人物對關鍵問題的關注而做出突出貢獻、也或因其有爭議而影響深遠的行動而聲名狼藉。2020年更因為突發的新冠疫情而與歷年都不同。
這位科學家和他的團隊第一時間在線發布了新冠病毒RNA序列。
1月11日,病毒學專家張永振教授在經過幾天的猶豫後,將新冠病毒患者檢測到的病毒基因組發布在網上。
這是一個全新的冠狀病毒,類似於導致了2003年SARS。其他研究人員立即據此對該基因組做了研究,以確定病毒的關鍵蛋白,進行診斷測試並設計了疫苗。
新加坡國立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病毒學專家Linfa Wang說:這是COVID-19爆發中最重要的一天。
Nature雜誌指出,發布病毒序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月3日,張永振在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實驗室收到了病原體樣本,經過40個小時的工作,1月5日凌晨,團隊成員Chen, Yan-Mei通知張永振,該病毒與SARS有關。張永振立即通知上海市衛生部門,並將數據上傳到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處理後等待張永振授權正式上傳。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張永振向Nature雜誌遞交了有關病毒組的論文,並去了武漢,以獲得了有關病毒的第一手資料;過程中他收到Nature雜誌一位編輯督促他發表病毒序列的郵件。
1月11日,在飛往北京的飛機上,張永振收到其在澳大利亞的合作夥伴Edward Holmes打來的電話,由此上傳了數據。張永振也否認了有媒體報導的「因為上傳序列,他的團隊受到了懲罰」。
1月11日是一個轉折點。這是中國的轉折點,也是世界的轉折點。
這位流行病學專家建議武漢封城,以控制COVID-19爆發和播散。
1月18日,李蘭娟和其他專家被派遣到武漢,以協助防治新冠病毒。幾天後,這位73歲的流行病學專家呼籲將有1,100萬人口武漢市鎖城;因為如果疫情蔓延,其他省份也將失去控制。與此同時,另外一位呼吸系統疾病專家鍾南山院士宣布,該病毒存在人傳人。
李蘭娟和鍾南山兩位院士的警告促使採取了果斷行動,1月23日,武漢封城。
儘管封城影響了部分人的生活,但是這個方法奏效,「避免了中國出現災難性大流行」(澳大利亞流行病學專家Raina Maclntyre);封城行動延緩了新冠病毒的傳播,也給其他國家充分的時間為疫情做好準備。
隨後,李蘭娟繼續留在武漢照顧COVID-19患者,並樹立起在國家危機中無私的醫生形象;在社交媒體,李蘭娟被稱為「李奶奶」。
Nature強調,李蘭娟的地位意味著:中國政府已經準備好了傾聽專家意見。
中國採取了果斷行動,而其他國家卻沒有這麼果敢。Maclntyre教授說:許多國家似乎已經忘記了流行病學控制的基本原則,或者不信任專家意見,他們四處摸索並在跳下後才開始學習跳傘。
其他年度人物及其貢獻還包括: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警告世界。
在試圖召集全球防治COVID-19的過程中,這位世衛組織負責人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
Verena Mohaupt:極地巡邏
在空前的北極任務中,這位後勤負責人使科學家免受熊、極冷和自身的傷害。
Gonzalo Moratorio:冠狀病毒獵人
一位病毒學家協助烏拉圭成功應對了新冠病毒。
Adi Utarini:蚊子指揮官
一位公共衛生研究員領導了一項有助於消滅革登熱的技術創新。
Kathrin Jansen:疫苗研發負責人
這位高管成功領導了閃電般研發出COVID-19疫苗。
Chanda Prescod-Weinstein:物理學
一位宇宙學家在研究暗物質本質的同時,還面臨著科學和社會中的種族主義。
Jacinda Ardern:危機領袖
紐西蘭總理在新冠大瘟疫期間採取了有效行動贏得了讚揚。
安東尼·福奇:科學捍衛者
即使批評者威脅到他的生命,這位有故事的COVID-19防控美國醫生仍堅持做國家的良心。
免責聲明:轉載本文系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已在顯著位置註明來源和作者,如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請與小編聯繫進行處理。我們對所轉載文中的觀點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