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人工智慧技術加快病毒樣本的基因分析

2021-01-10 金融界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3日訊(趙芙瑤)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蘭娟詳細介紹了人工智慧、5G、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人工智慧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李蘭娟表示。她介紹道,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加快病毒樣本的基因分析,基於AI算法自動化的全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對疑似病例的病毒樣本進行全基因組序列分析比對,在14個小時內完成診斷,將原來數小時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縮短至半小時,並能夠有效防止病毒變異產生的漏檢。

「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紅外智能AI測溫,利用熱成像測溫、人臉智能偵測、人臉識別等多項AI技術研發的紅外智能測溫系統可快速定位體溫異常者,減少人員近距離測溫帶來的風險。」李蘭娟介紹道。

此外,李蘭娟還展示了智能肺部CT影像病灶識別的過程。她表示利用深度學習方法提取新冠肺炎患者的CT圖像特徵,可以實現病灶快速識別和精準測量,準確率為79.3%, 輔助提供臨床診斷,為疾病控制節省時間。

相關焦點

  • 李蘭娟:人工智慧技術加快病毒樣本的基因分析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3日訊(趙芙瑤)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蘭娟詳細介紹了人工智慧、5G、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人工智慧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李蘭娟院士說出第三次去武漢的原因是帶了「一個大問號」
    中國工程院李蘭娟院士在今天上午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指出,在新冠疫情防控戰中,人工智慧技術深度參與,成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人工智慧逐步釋放應用價值,走進疫情防控和人們的生活,讓我們真正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力量。未來,人工智慧結合醫療成為最可期的機遇之一。
  • 首發丨李蘭娟院士團隊最新成果:人工智慧輔助COVID-19影像學識別——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https://doi.org/10.1016/j.eng.2020.04.010導語近年來,人工智慧(AI)在醫學領域取得長足的發展,AI技術正逐漸走出實驗室,走向臨床及公共衛生應用。AI技術不僅可以用於對醫療圖像定量數位化分析,為診斷提供指導, 還可以用於流行病早期預警, 醫療大數據智能分析等廣泛領域。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然而,李蘭娟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直接證據,證明目前發生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具有影響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潛力。李蘭娟團隊提示:疫苗和藥物的開發需要考慮到這些累積突變,尤其是始祖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缺陷。
  • 李蘭娟:通過大數據分析可追溯感染源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13日訊(趙芙瑤)12月13日,在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蘭娟發表了有關人工智慧、5G、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抗疫中的作用的演講。
  • 李蘭娟呼籲深入研究病毒載量和抗體反應:對治療和疫苗很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通訊作者。李蘭娟等人認為,對病毒動力學和宿主反應的了解對於制定針對COVID-19的抗病毒治療、疫苗接種和流行病學控制的戰略至關重要。然而,對這些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體系。
  • Nature發布2020十大科學人物榜單,李蘭娟、張永振上榜
    在 Nature 評選出的十大人物中有 7 人在本年度做出了與新冠病毒相關的驚人發現或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張永振
  • 李蘭娟: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在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抗擊新冠肺炎)李蘭娟: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在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中新社湖南衡陽12月13日電 (記者 餘湛奕)在13日湖南省衡陽市舉行的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蘭娟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
  • 新型肺炎確診速度加快,這些技術立了大功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疑似病例確診速度得以加快,有幾項科技技術功不可沒。生物晶片技術打通疑似到確診環節目前新型冠狀肺炎疑似患者確診主要依賴試劑盒檢測法,這種檢測試劑盒基於對人體咽拭子、血液、肺泡灌洗液等疑似病例樣本進行病毒物質含量檢測。如果樣本中的指定病毒物質含量超過某個臨界值即為陽性結果,代表病人已被感染;反之則為陰性,代表病人未被感染。
  • 諾如病毒核酸檢測及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宋鋒林 薛 芳 蔡 鵬 高玉峰 吳 剛 樊德海 張洪兵    (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大連 116001)    摘要 〔目的〕通過對國境口岸輸入性感染性腹瀉暴發病例的快速檢測、排查和病原基因序列分析,為病人的診斷、治療和口岸突發疫情的處置提供依據,保障國境口岸的衛生安全。
  • 諾禾致源搭建自動化樣本庫,無縫對接NGS智能交付平臺
    本網11月17日訊 作為生物科技和醫療健康行業的「新基建」,基因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基因大數據的準確智能生產。諾禾致源藉助基因測序領域多年積累,首創 NGS 領域多產品並行的柔性智能交付平臺Falcon,打造安全精準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 《自然》刊發歐洲研究:根據基因序列一周內人工合成新冠病毒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自然》刊發歐洲研究:根據基因序列一周內人工合成新冠病毒當地時間5月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評審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
  • 阿里達摩院專家解密:AI算法將肺炎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縮短至半小時的...
    在接受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採訪時,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核酸檢測方法是一種用於放大擴增特定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能利用聚合酶鏈式反應將微量的DNA大幅擴增,從而檢測出帶有特定基因片段的病毒,也就是說這種方法只能檢測到樣本基因的局部。
  • 以人工智慧技術實現適老助殘
    個性化健康服務能夠利用當前先進的智慧機器人技術去感知和分析人的生活行為模式。同時,通過大量部署可穿戴和物聯網設備可以隨時隨地記錄老人的生活狀態,以非幹擾的方式實時獲取生理參數,從而形成個人健康歷史數據集,為居家養老健康監護提供全面可靠的數據支持。
  • 基因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 生命大數據解碼生命將重組
    基因與人工智慧結合技術應用,人體生命大數據解碼而生命將重組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就是一串串由基因組成的大數據!從人類認識細胞開始,對生命的理解就一直在不斷加深。而現在人類又在逐漸掌握一個更加微觀和神秘的領域——基因!未來,人和人的區別,將被精確到基因這個單位!也就是說,基因科學可以將一個人的基因組與另一個基因組進行比較,從而在數十億個DNA中發現相似和不同!商業重組算什麼?生命的重組才更精彩!那麼,人工智慧到底將靠什麼走向大眾?筆者認為,大健康、人體生命數位技術將是發展方向。每個社會大眾都應該需要一位超級智能的健康管家。
  • 走近新冠病毒樣本庫 海爾生物超低溫技術讓病毒「沉睡」
    來源:中國證券報走近新冠病毒樣本庫,看高科技「降毒記」走近病毒,才能知道病毒;接觸病毒,才能了解病毒,戰勝病毒。在這裡,每天都要接待很多疑似患者,從他們身上提取血液、血清、尿液、唾液、糞便,分離出DNA、RNA等生物樣本,以便進行分析、確診和研究。由於數量眾多,金銀潭醫院建立了專門的生物樣本庫,用於保存研究生物樣本。在「病毒四伏」的樣本庫不能出一絲差錯,如何才能科學儲存、智能取樣、安全檢測?
  • 百度AI助力CDC完成北京疫情病例樣本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和...
    為支持北京市疫情防控技術需要,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應急技術中心在6月11日接收到北京市疾控中心送檢4份病例標本後,馬上開展核酸檢測與基因組測序等應急支撐工作,6月12日第一時間完成相關病例樣本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和分析工作,並及時報告給國家衛健委及北京市相關部門,為北京新冠疫情防控與病毒溯源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 最新進展:李蘭娟團隊公布首個新冠病毒突變影響致病性直接證據
    我們對新冠病毒變異還是太大意了!4月19日,李蘭娟團隊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分析了11份新冠患者分離毒株的突變特徵,找到19個首次發現的新突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毒株在體外實驗中表現出了非常大的致病性差異,不同毒株24小時病毒載量差最高達270倍!
  • 鍾南山、李蘭娟團隊從糞便中檢出新冠「活病毒」!智能馬桶能預防
    2月13日,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金存(鍾南山院士團隊專家)在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該團隊在P3實驗室中,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一例重症感染患者糞便樣本,分離了活的新型冠狀病毒。趙金存說,這個發現不是偶然,李蘭娟院士團隊也有類似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