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在武漢召開的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圓滿落幕。來自全球34個國家的1.3萬名嘉賓、1200家企業相聚武漢,4天展期內共吸引超過30萬人次進場。多項全球大健康新技術和新產品一一亮相,高峰論壇、院士論壇、產品推介會等配套活動同步舉行,醫療科技、基因測序、產業技術研究等27個大健康產業項目現場進行籤約。本報記者在現場見證了武漢「重啟」之後的此次盛會。據悉,第三屆健博會將於明年4月8日武漢「重啟」一周年開幕。
院士籤約項目,引領大健康產業實踐
「院士經濟」正成為武漢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新引擎。開幕式上,多位院士分別籤約項目,著眼於醫療科技、基因測序、產業技術研究等多個領域,由院士引領的武漢大健康產業集群正在變成產業實踐,高端創新資源將在這片熱土匯聚發力。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於金明團隊、馬丁團隊著眼於腫瘤研究,分別見籤「武漢光谷腫瘤新技術研究院」項目及「武漢婦科腫瘤診療技術研究院」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聚焦提升武漢醫療技術,籤約「華中科技大學-聯影集團醫療技術聯合實驗室」項目。
由徐濤院士牽頭,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劉劍峰教授研究團隊,在東湖高新區籌建「武漢納米抗體產業技術研究院」,從事納米抗體實驗動物繁育及標準制定、納米抗體篩選和大規模製備、納米抗體診斷治療產品開發以及納米抗體篩選庫建設等。
由李培武院士牽頭,依託武漢華美維士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東湖高新區開展「食用油主要危害因子現場快速檢測技術轉化與產業化示範應用」項目,打造食用油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及真菌毒素防控相關產品產業化示範應用基地。
由李明院士牽頭,依託百蓁生物技術(武漢)有限公司,在東湖高新區開展「單抗測序平臺和個體化新抗原癌症免疫治療平臺」項目,建設單抗測序平臺和個體化新抗原癌症免疫治療平臺,實現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在質譜儀和蛋白組學領域的突破。
中外院士共話「全球健康」
健博會期間,在由武漢醫學會承辦第二屆世界大健康院士論壇上,包括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7位國內外醫學院士出席並發表學術演講,近千名醫學專家參加,聚焦大健康背景下的前瞻議題,共同探討和交流醫學科研,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新動態和最新進展,開展綜合性學術信息交流。與會代表紛紛表示,由武漢醫學會承辦的世界大健康院士論壇正成為特色鮮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論壇上,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Michael Levitt(麥可·萊維特)以「冠狀病毒紀事」為題,就冠狀病毒的前世今生作了專題報告,並結合數據,對比分析了中國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情況,客觀呈現了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教授就「COVID-19的預防、控制和疫苗開發」等問題進行學術演講,很多專業人士早就意識到類似新冠疫情這樣的事件會到來,著名的Event201紐約推演就是模擬一個CAPS病毒(冠狀病毒關聯的肺炎症候群)的傳播和帶來的影響,但是沒預料到會這麼厲害。同時,針對備受關注的新冠肺炎疫苗,高福院士指出,這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和數據來證實疫苗的安全性等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講述了「中國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創新之路與展望——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發展歷程」。他指出,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目前形成三大聚集區,分別為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以及京津環渤海灣,醫療器械註冊量呈穩步增長趨勢。同時結合我國心血管疾病人群和自身疾病特點以及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葛均波院士認為,新技術突破及融合創新是未來主要發展方向。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挪威皇家科學院院士Edvard Moser(愛德華·莫索爾)以「大腦的空間密碼:我們如何知道我們在何處?」為題,分享了他對大腦空間密碼的研究和應用的思考,他認為,此項研究有助於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若將人工智慧運用其中,可能會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指標。
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韓忠朝講述「國內外幹細胞技術臨床應用研究進展」,並提出發展細胞科技產業的十個建議:制定研發創新政策,促進產業聚集;打造多層次人才體系,強化配套支持;探索建立產業鏈創新孵化與轉化新模式;發揮區域優勢,構建康養旅遊新高地;以科技金融為推手,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創新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醫院緊密結合加速細胞治療技術成熟;構建生態體系,培育以業宜居營商環境;開放協作,整合國內國外資源;強化定位,引領細胞科技新時代。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國科學家協力尋求抗疫之道,在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和跨國合作。」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醫學會會長陳孝平介紹,隨著人們防控意識提升,今年冬季疫情不會大規模流行。經過近幾個月的發展,新冠肺炎病毒已出現很明顯的變異,致病能力在減弱,重症病人在減少,大家的防控意識越來越強。
「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曾多次來武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於金明這樣評價。武漢正加快復甦重振,在大健康產業發展上,依舊延續著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首屆世界大健康國際博覽會上,湖北和武漢已經構建了政府、產業、資本、醫療體系以及研究機構的合作平臺。今年7月,武漢發布「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此後明確有47名院士、37名專家參與產業發展引領,其中就包括大健康產業。
在博覽會現場,記者看到了來自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的工作人員正在展位上忙碌著,領隊孫宏晨院長表示,武漢大世界健康博覽會的平臺更廣,藉此平臺可以吸引更多的口腔醫學高端人才來沈工作,為醫院帶來多元優質的新鮮血液。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作為東北地區口腔醫學領軍者,近年來在國家、省、市各級政府支持下不斷夯實基礎,持續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和人才培養水平,積極創建國家口腔區域醫療中心,努力為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貢獻一份力量。
據悉,第三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將於明年4月8日開幕,以此紀念武漢「重啟」一周年,共同見證一年間武漢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健康產業的最新成果。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賈詠
通訊員餘丹夏林金國李雅琪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瀋陽網官方微信(sy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