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經濟」成為大健康產業新引擎

2020-12-02 瀋陽網

  11月14日,在武漢召開的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圓滿落幕。來自全球34個國家的1.3萬名嘉賓、1200家企業相聚武漢,4天展期內共吸引超過30萬人次進場。多項全球大健康新技術和新產品一一亮相,高峰論壇、院士論壇、產品推介會等配套活動同步舉行,醫療科技、基因測序、產業技術研究等27個大健康產業項目現場進行籤約。本報記者在現場見證了武漢「重啟」之後的此次盛會。據悉,第三屆健博會將於明年4月8日武漢「重啟」一周年開幕。

  院士籤約項目,引領大健康產業實踐

  「院士經濟」正成為武漢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新引擎。開幕式上,多位院士分別籤約項目,著眼於醫療科技、基因測序、產業技術研究等多個領域,由院士引領的武漢大健康產業集群正在變成產業實踐,高端創新資源將在這片熱土匯聚發力。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於金明團隊、馬丁團隊著眼於腫瘤研究,分別見籤「武漢光谷腫瘤新技術研究院」項目及「武漢婦科腫瘤診療技術研究院」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聚焦提升武漢醫療技術,籤約「華中科技大學-聯影集團醫療技術聯合實驗室」項目。

  由徐濤院士牽頭,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劉劍峰教授研究團隊,在東湖高新區籌建「武漢納米抗體產業技術研究院」,從事納米抗體實驗動物繁育及標準制定、納米抗體篩選和大規模製備、納米抗體診斷治療產品開發以及納米抗體篩選庫建設等。

  由李培武院士牽頭,依託武漢華美維士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東湖高新區開展「食用油主要危害因子現場快速檢測技術轉化與產業化示範應用」項目,打造食用油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及真菌毒素防控相關產品產業化示範應用基地。

  由李明院士牽頭,依託百蓁生物技術(武漢)有限公司,在東湖高新區開展「單抗測序平臺和個體化新抗原癌症免疫治療平臺」項目,建設單抗測序平臺和個體化新抗原癌症免疫治療平臺,實現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在質譜儀和蛋白組學領域的突破。

  中外院士共話「全球健康」

  健博會期間,在由武漢醫學會承辦第二屆世界大健康院士論壇上,包括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7位國內外醫學院士出席並發表學術演講,近千名醫學專家參加,聚焦大健康背景下的前瞻議題,共同探討和交流醫學科研,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最新動態和最新進展,開展綜合性學術信息交流。與會代表紛紛表示,由武漢醫學會承辦的世界大健康院士論壇正成為特色鮮明、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論壇上,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Michael Levitt(麥可·萊維特)以「冠狀病毒紀事」為題,就冠狀病毒的前世今生作了專題報告,並結合數據,對比分析了中國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情況,客觀呈現了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教授就「COVID-19的預防、控制和疫苗開發」等問題進行學術演講,很多專業人士早就意識到類似新冠疫情這樣的事件會到來,著名的Event201紐約推演就是模擬一個CAPS病毒(冠狀病毒關聯的肺炎症候群)的傳播和帶來的影響,但是沒預料到會這麼厲害。同時,針對備受關注的新冠肺炎疫苗,高福院士指出,這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和數據來證實疫苗的安全性等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講述了「中國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創新之路與展望——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發展歷程」。他指出,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目前形成三大聚集區,分別為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以及京津環渤海灣,醫療器械註冊量呈穩步增長趨勢。同時結合我國心血管疾病人群和自身疾病特點以及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葛均波院士認為,新技術突破及融合創新是未來主要發展方向。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挪威皇家科學院院士Edvard Moser(愛德華·莫索爾)以「大腦的空間密碼:我們如何知道我們在何處?」為題,分享了他對大腦空間密碼的研究和應用的思考,他認為,此項研究有助於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若將人工智慧運用其中,可能會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指標。

  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韓忠朝講述「國內外幹細胞技術臨床應用研究進展」,並提出發展細胞科技產業的十個建議:制定研發創新政策,促進產業聚集;打造多層次人才體系,強化配套支持;探索建立產業鏈創新孵化與轉化新模式;發揮區域優勢,構建康養旅遊新高地;以科技金融為推手,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創新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醫院緊密結合加速細胞治療技術成熟;構建生態體系,培育以業宜居營商環境;開放協作,整合國內國外資源;強化定位,引領細胞科技新時代。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國科學家協力尋求抗疫之道,在治療、藥物和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和跨國合作。」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醫學會會長陳孝平介紹,隨著人們防控意識提升,今年冬季疫情不會大規模流行。經過近幾個月的發展,新冠肺炎病毒已出現很明顯的變異,致病能力在減弱,重症病人在減少,大家的防控意識越來越強。

  「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曾多次來武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於金明這樣評價。武漢正加快復甦重振,在大健康產業發展上,依舊延續著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首屆世界大健康國際博覽會上,湖北和武漢已經構建了政府、產業、資本、醫療體系以及研究機構的合作平臺。今年7月,武漢發布「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此後明確有47名院士、37名專家參與產業發展引領,其中就包括大健康產業。

  在博覽會現場,記者看到了來自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的工作人員正在展位上忙碌著,領隊孫宏晨院長表示,武漢大世界健康博覽會的平臺更廣,藉此平臺可以吸引更多的口腔醫學高端人才來沈工作,為醫院帶來多元優質的新鮮血液。中國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作為東北地區口腔醫學領軍者,近年來在國家、省、市各級政府支持下不斷夯實基礎,持續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和人才培養水平,積極創建國家口腔區域醫療中心,努力為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貢獻一份力量。

  據悉,第三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將於明年4月8日開幕,以此紀念武漢「重啟」一周年,共同見證一年間武漢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健康產業的最新成果。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賈詠

  通訊員餘丹夏林金國李雅琪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瀋陽網官方微信(sydcomcn)

相關焦點

  • 讓納米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科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聞—科學網
    讓納米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科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訪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趙宇亮
  • 運鴻集團:做大做強朝陽產業的大健康「蛋糕」
    這是疫後公民健康意識增強的表現,也為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曾指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望,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人們對醫療、健身、養老、旅遊、環保等健康相關的需求越來越多,建設健康中國正當其時,不可懈怠。
  • 共享經濟2.0麥田圈商盟成為創業新寵,產業發展新引擎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明確提出,培育發展共享經濟新業態,創造生產要素供給新方式。「此次《意見》的出臺為共享經濟帶來新機遇,將推動共享經濟突破瓶頸,迎來新的加速發展期。」國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師、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新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催生了許多共享經濟新業態,這些新業態在疫情後也將有新發展。
  • 院士引領!武漢剛剛籤約27個大健康產業項目
    開幕式上,2013年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生物物理學家麥可·萊維特,中國工程院院士於金明、馬丁、李培武,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曉明等院士專家引領27個大健康產業項目籤約。
  • 中糧健康科技園—推動產業聚合反應,共創大健康生態圈
    隨著中國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國家相關政策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決策,將全民健康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而因疫情停下來的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並思考「健康的價值」,大眾對於健康生活的意識逐步增強,大健康產業隨之成為當下經濟發展的新熱點,這也為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黃金機遇。
  • 點燃發展新引擎,2020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大會將於10月啟幕
    」為主題,深度剖析數字經濟產業各大領域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探討產業發展瓶頸,搭建包括政產學研在內的全行業互動交流共享平臺。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背景1、數字經濟點燃發展新引擎,進入快車道近年來,我國數位技術發展迅猛,向生產生活領域和公共治理領域廣泛滲透,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 「新引擎」跑出「加速度」——從世界智能大會看中國經濟新動能
    當今世界,智能科技風起雲湧,智能產業方興未艾,智能應用日趨廣泛。中國經濟謀求高質量發展,智能科技扮演什麼角色?新華社記者近距離觀察智能科技、智能產業、智能經濟的新亮點、新信號、新趨勢,深度觸摸中國經濟「新引擎」的澎湃動力。
  • 河南靈寶市:新能源產業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風力發電項目不但有節約能源、生態環保的作用,還將成為靈寶市旅遊的一大景點。新能源產業轉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已成為靈寶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靈寶市搶抓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機遇,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 推進產業轉型,因地制宜、借勢發展,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努力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新能源產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低到高,初步呈現出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
  • Micro LED或成為顯示產業新引擎 康佳欲定義行業新標準
    它們通過併購、投資擴產等形式,持續加碼研發和製造的投入,Mini/MicroLED已成為中國LED產業發展新動力和風口。      數字經濟智庫高級研究員胡麒牧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技術上來看,MicroLED是具有突破性的顯示技術,與OLED相比畫質有質的提升,但目前還有待成熟,尤其是巨量轉移、固晶良率等都是比較難突破的技術瓶頸。
  • 院士專家見證下,武漢籤下27個大健康產業項目
    楚天都市報11月11日訊(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 成正茂 戴佩文)11月11日上午,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在漢開幕。開幕式上,2013年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生物物理學家麥可·萊維特,中國工程院院士於金明、馬丁、李培武,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曉明等院士專家引領27個大健康產業項目籤約。
  • 瀋撫改革創新示範區:創新制度優化產業打造新引擎
    原標題:瀋撫改革創新示範區:創新制度優化產業打造新引擎 近日,煤科集團瀋陽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建的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儀器儀表製造業瀋陽研究院)項目通過建設能力評估,成為瀋撫改革創新示範區首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項目。
  • 創新為槳逐夢藍海 普陀奮力打造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10月剛剛舉行中國海洋科技產業體系建設高峰論壇的普陀,11月28日又舉辦了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300餘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普陀,掀起了一場頭腦風暴,深入探討了海洋科技與產業發展新模式、新路徑和新願景,把脈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 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新動能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引擎
    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重要歷史節點,本報今天推出《「大象奮蹄」+「千羚競馳」東營舒展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專題報導,同時推出東營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必昌的專訪——《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新動能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引擎》。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是國家賦予山東的重大任務,也是實現東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
  • 《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介紹
    當前我國已經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增長動能發生轉變,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大健康產業是每一個經濟體在高收入階段的必經之路。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加快大健康產業發展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現實選擇,代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代表了綠色生產方式的主流,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意義。
  • 新經濟、新產業、新消費——「2020中國智慧經濟十大傳播人物...
    「2020中國智慧經濟十大傳播人物」大獎,他是著名的文旅策劃大家,現在又成為城市大健康產業策劃的引領者和倡導者,我們今天在獲獎現場採訪了他,觀點深邃,視野獨特,相信對做城市管理、企業戰略和營銷推廣的單位一定會有借鑑意義。
  • 2020中國健康產業(國際)生態大會 創新藥點燃未來增長引擎
    8月13日,以「逐日者毅行——啟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新時代」為主題的2020西普會(全稱中國健康產業(國際)生態大會)在海南博鰲開幕。會議圍繞「合作、創新、科技、研發、資本」五大價值定位,舉辦「醫藥產業合作與發展峰會」、「健康產業資本峰會」、「創新藥發展峰會」、「健康科技研發者共享大會」、「新營銷論壇」、「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圓桌論壇」六大峰會。
  • 新經濟、新產業、新消費——專訪「2020中國智慧經濟十大傳播人物...
    ,賈雲峰先生獲得「2020中國智慧經濟十大傳播人物」大獎,他是著名的文旅策劃大家,現在又成為城市大健康產業策劃的引領者和倡導者,我們今天在獲獎現場採訪了他,觀點深邃,視野獨特,相信對做城市管理、企業戰略和營銷推廣的單位一定會有借鑑意義。
  • 回顧2019|新經濟蓬勃 36氪精耕浙江產業服務
    2020年,36氪浙江將繼續基於媒體業務、企業服務、一級市場數據服務、產業創新中心服務等形式,服務於企業成長,服務於地方經濟發展。 擁抱新經濟 與會議IP合作 杭州目前正著力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用科技創新賦能杭州全產業集群化發展。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產業呈現飛速發展之勢,新經濟會議成為杭州會議市場增長的新引擎。
  • 渭南經開區:酵素產業引領現代農業新發展
    原標題:攜手合作同築夢 拔錨啟航著新章——渭南經開區:酵素產業引領現代農業新發展渭南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渭南經開區」)是渭南市按照整合優勢資源、突出優勢產業、實現錯位發展這一定位,傾力打造的具有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的產業新城和經濟強區,也是渭南中心城市「一城三區五大組團」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渭南經濟發展新引擎、新增長極的使命和責任。
  • 依託84名院士專家,武漢計劃5年內建成10大高端產業集群
    記者從現場獲悉,武漢市通過院士專家引領,計劃於2025年,建成具有核心技術優勢、完整創新鏈條、強大輻射效應、國內領先水平的10大高端產業集群。為充分發揮院士專家的學術領軍、技術領先、產業領航優勢,武漢市委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5)》(下稱「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