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布了《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
社會文明程度和健康需求密切相關,人民群眾對於更高質量的健康產品與服務的需求既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勁動力,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當前我國已經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經濟增長動能發生轉變,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大健康產業是每一個經濟體在高收入階段的必經之路。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加快大健康產業發展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現實選擇,代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代表了綠色生產方式的主流,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意義。
大健康產業從本質上來說是產業活動,通過市場運作獲得收益是其本質屬性,但同時又不同於一般產業,兼具產業屬性與公益屬性融合的特徵,是一類具有半公益性的經濟活動,發展這一產業需要市場和政府協同作用。中國大健康產業可以界定為:以優美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健康產品製造業為支撐,以健康服務業為核心,通過產業融合發展滿足社會健康需求的全產業鏈活動。大健康產業就是具有健康類公益性的活動,通過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揮經濟功能。根據測算,2016年我國大健康產業增加值規模約為7.3萬億元,佔GDP的比重為9.8%。
藍皮書指出,發展大健康產業必須遵循生態優良和產業發展良性互動的綠色發展思想,需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具體化、實踐化。大健康產業是新技術、新模式、新生產方式的創新與傳統產業的融合,藉助網際網路、大數據的發展潮流,以健康和養老為關鍵突破口,積極鼓勵市場力量進入大健康領域,充分開發廣闊的市場潛力,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大健康產業轉型升級,努力形成以優美生態為基礎、創新驅動為引領,產業鏈條完整、競爭力強的大健康現代經濟體系。
發展大健康產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產品和服務,政府應該發揮其相應的功能和作用,繼續深入推進醫療衛生領域改革,不斷提升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水平,加快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推廣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儘快建立全國統一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發揮商業保險在長期照護體系中的作用,更加積極地推進應對老齡化戰略。
《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指出——我國發展大健康產業具有時代意義
2018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布了《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
藍皮書指出,在新發展階段,繼續發揮我國經濟巨大潛能必須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實現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發展大健康產業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現實選擇,代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代表了綠色生產方式的新主流,代表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訴求,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意義。
第一,發展大健康產業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要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新時代的主要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對清潔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健康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優美的生態環境、高質量的健康產品和服務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總結出的「兩山」理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論述了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辯證關係,經歷了從實踐到認識的升華,現在這一理論面臨著從理論再到實踐的又一次飛躍,發展大健康產業就是踐行「兩山」理論的具體實踐,是實現保護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第二,發展大健康產業是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持續、更高水平發展,是中等收入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經的階段。經濟轉型升級必須要徹底摒棄用舊的思維邏輯和方式方法再現高增長的想法,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發展動力需要從依靠資源和低成本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大健康產業順應新時代我國經濟轉型的方向,有力助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發展,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加快推動經濟增長轉向依靠內需驅動。
第三,發展大健康產業是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重點是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不斷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目的就是要實現供給能力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以及不斷升級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大健康產業就是要以更高效率的要素配置方式,藉助新技術、新經濟等現代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擴大生態和健康等中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更有效匹配,推動經濟更高質量發展。
第四,發展大健康產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現實途徑。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新時代需要有新的發展理念引領。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新時代發展的重要行動指導,需要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中。創新發展解決動力問題,協調發展解決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開放發展實現內外聯動,共享發展實現公平正義。發展大健康產業是創新經濟模式的重要探索,是綠色發展之路的有效路徑,對於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全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有積極意義,大健康產業是深刻理解和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
(參見《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p2-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月)
《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指出——截止2016年,我國大健康產業增加值規模增加到72590.7億元,佔GDP的比重提高到9.76%
2018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布了《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
近年來,社會對健康類產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迫切需要對大健康產業的規模和結構進行核算。為了便於經濟分析和政策制定,需要結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準確定位健康類產業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為此,藍皮書對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發展健康產業」所提出的「優化多元辦醫格局、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積極發展健身休閒運動產業、促進醫藥產業發展」具體要求,以及《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提出的健康服務業分類,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將涉及大健康產業的行業目錄,分別在門類、大類、中類和小類中給予標示。門類涉及16個行業,大類涉及33個行業,中類涉及83個行業,小類涉及172個行業。大健康產業是一個產業發展的集合概念,涉及國民經濟三次產業中多個部門。第一產業涵蓋有機農業和中草藥種植業等產業;第二產業涵蓋健康食品業、醫藥製造業、健康裝備器材製造業等產業;第三產業涵蓋醫療衛生服務業、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健康管理業、健康金融服務業等產業。
按照GDP的核算方法,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既可以從供給來估算,也可以從需求來估算。從需求來看,市場規模的估算則相對簡單和容易,居民醫療保健養老等消費支出可以根據國家統計局居民收支調查數據計算。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住戶調查年鑑》公布了近年來全國居民醫療保健類消費支出總額的情況,包括了「醫療器具及藥品」和「醫療服務」兩大類消費支出。同時,對於這一產業公益性部分的政府支出,可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中央和地方一般公共預算主要支出項目」中的「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計算,而社會衛生支出可以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衛生總費用」中的「社會衛生支出」計算。
具體來看,藍皮書根據國家統計局編纂的2012年「投入產出表」,以及2015年「投入產出表延長表」,計算了居民醫療保健消費、政府醫療衛生支出、社會衛生支出和老年人非醫療保健消費等各項支出的數值和所佔比例,得出了大健康產業現有市場規模的估算結果。研究發現,2012年大健康產業增加值規模為41742.1億元,佔GDP的比重為7.72%,2016年,大健康產業增加值規模增加到72590.7億元,佔GDP的比重提高到9.76%。
此外,大健康產業帶動的就業規模也相當可觀,根據估算顯示,2012年大健康產業拉動就業7266.6萬人,佔全國就業總量的9.5%,2016年拉動就業規模增長到12124.2萬人,佔全國就業總量的比重提高到15.6%,比2012年提高了6.1個百分點。
(參見《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p9-1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月)
《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指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改革與發展面臨四方面挑戰
2018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布了《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
藍皮書指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改革與發展面臨四方面挑戰。
(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碎片化問題依然突出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定位不夠清晰、分工協作機制不健全,服務體系碎片化嚴重,難以滿足慢性病防治康一體化服務和全方位、全周期維護人民健康的需要。特別是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體系長期割裂,醫防融合機制不健全,機構間缺乏聯通共享;公共衛生體系發展方向不明確,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不適應慢性病防控的需要,在取消三項行政事業收費後,疾控機構經濟運行出現嚴重困難,激勵機制不足,人員流失嚴重;醫聯體建設仍處於探索階段,機構間尚未形成相容的激勵約束機制,利益分配、風險共擔、監督考核等機制不夠明晰,難以形成服務、責任、利益和管理共同體。
(二)衛生健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不斷提升,服務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多層次、多樣化健康服務需求持續增長。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更加注重健康公平,要求不斷縮小區域、城鄉、不同人群之間的健康差距。但當前,我國衛生健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基層服務能力仍是突出的薄弱環節,技術水平亟待提高,積極性亟待調動。衛生總體投入水平偏低,2017年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重為6.4%,人均衛生費用為3783.83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據,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重在世界衛生組織194個成員中排名第98位,人均衛生費用排名第84位,同期我國人均GDP排名第74位,全社會醫療衛生投入仍有較大的空間。
(三)疾病譜變化給衛生健康發展提出新的要求
當前,隨著我國居民疾病譜的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逐年增長,已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首要問題,同時,傳染性疾病威脅仍然存在。面對多重健康影響因素,迫切需要持續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落實以預防為主,推動發展方式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促進健康為中心轉變。全國衛生健康大會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以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為著力點,向人民群眾提供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醫療衛生服務,以實現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
(四)人口結構變化對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出了挑戰
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口佔全人群比重快速上升。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約增加640萬,到2020年將達到2.55億,佔總人口的17.8%左右。隨著老齡化的不斷加深,對於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生活照料等服務和費用的剛性需求日益增加,給醫療衛生資源和服務供給帶來巨大壓力,要求加快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
此外,總體來看「三醫聯動」的協調推進機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在很多層面仍存在相關部門政策不協調、配合不力等問題,影響深化醫改和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
(參見《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p249-25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月)
《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指出——推動健康產業新業態發展的四點建議
2018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布了《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
藍皮書分析指出了進一步推動健康產業新業態發展的四點建議。
(一) 加強頂層設計,引導產業有序發展
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快研究制定健康產業發展行動綱要,明確部門任務分工,提出健康產業新業態發展的總體規劃、目標原則、重點領域和政策保障措施;研究建立健康產業新業態發展協同推進機制,相關部門就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發展應用和監督管理等方面的重大問題定期會商。發揮健康產業相關領域智庫作用,加強對國際國內健康新業態發展形勢研判。
(二)突出創新驅動,健全健康產業科技創新體系
在健康產業新業態基礎研究層面,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有效提升基礎前沿、關鍵共性、社會公益和戰略高科技研究水平,加快在基因組學、人工智慧、高端晶片等前沿技術和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推動建立適應健康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加快前沿健康科學技術轉化應用機制,推動創新成果駛入臨床應用「快車道」。以健康科技研發創新、健康產品開發設計、綜合性專業化中介服務等產業領域為主導,構建全鏈條新業態科技支撐體系。
(三)培育融合業態,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順應健康消費多樣化差異化的新趨勢,注意各類服務的不同結合點和關鍵領域,發展新型健康融合服務。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體系建設,實現健康信息深度挖掘,培育應用新業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以健康新業態為核心競爭優勢的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新興產業集群。鼓勵商業健康保險參與健康產業鏈整合,創新健康保險引導激勵機制。
(四)加快標準建設,強化行業綜合監管
把握健康新業態發展規律,在高標準開放的基礎上,推進健康產業「放管服」協調聯動,在放寬準入限制的同時,加強和創新事中事後監管。建立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治理體制,更多發揮信用聯合懲戒、行業禁入等措施作用,預防分散化的不規範、不誠信行為。積極探索對醫養結合、健康旅遊、網際網路智慧健康等交叉領域健康新業態的跨行業聯合監管機制,推動實現健康產業治理監管現代化。
(參見《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p49-5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月)
《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指出——
我國老年人購買力持續增強,測算到2030年老年人口總消費或將達到18萬億元
2018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共同發布了《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
藍皮書在簡要介紹老齡產業市場潛力需求側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通過測算老年人消費規模對老齡產業市場潛力進行分析。
1.老齡產業市場潛力的影響因素
(1)人口老齡化趨勢。老年人口是養老服務需求的主體。中國人口老齡化和老齡人口高齡化都呈現逐步加深態勢。根據歷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和有關人口預測的結果,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7.63%持續增加到2050年的34.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4.91%持續增加到2050年的28.1%,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6.59%持續增加到2050年的22.36%。
持續增加的龐大老年人口群體是老齡產業發展的人口學基礎。人口預測結果顯示,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分別達到2.55億人、3.71億人、4.37億人和4.83億人,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分別達到0.29億人、0.43億人、0.67億人和1.08億人。
(2)老年人消費水平及變化趨勢。一方面,從消費水平絕對值看,老年人消費水平高於人均消費水平。老年階段的人均消費水平在整個生命周期中並不低,老年人均消費水平已高於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即老年人口的人均消費水平高於少兒和勞動力人口相加的人均消費水平。藉助CHARLS(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的測算結果發現,2011年我國老年人均消費開支約1.18萬元,同年全體居民人均消費開支約1.03萬元。可以看出,當年我國老年人的人均消費開支是全體居民人均消費開支的1.15倍。另一方面,從消費水平變化趨勢看,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老年人的購買力將不斷增強,老年人的消費水平有望提高。
2.測算思路和參數設定
受各方麵條件所限,藍皮書僅對老年人總消費做粗略測算。測算總體思路如下。首先,以《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報告》的人口預測為基礎,確定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和2050年60~69歲、70~79歲和80歲及以上年齡的老年人口數量。其次,以2017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基礎,假定60~69歲、70~79歲和80歲及以上年齡的老年人人均消費傾向分別為當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1.1倍、1.3倍和1.5倍,確定2017年老年人的年人均消費水平。接著,根據GDP預測、GDP增長和消費水平增長的關係,確定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和2050年的年人均消費水平及對應的各年齡段老年人的消費水平。最後,結合前三步的老年人口數量預測和老年人消費水平估測,計算得出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和2050年的老年人消費規模。
(1)2017年老年人消費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定義,居民消費支出是指居民用於滿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費需要的全部支出,既包括現金消費支出,也包括實物消費支出。消費支出可劃分為食品菸酒、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及服務八大類。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發展統計公告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
隨著年齡的增加、健康水平和自理水平的下降,老年人消費,尤其是醫療健康消費將顯著增長。據此,本報告假定2017年60~69歲、70~79歲和80歲及以上年齡的老年人消費傾向分別為當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1.1倍、1.3倍和1.5倍,那麼,2017年60~69歲、70~79歲和80歲及以上年齡的老年人人均消費分別為20154元、23819元和27483元。
(2)老年人消費水平預測估計。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各年的GDP增長率分別為7.4%、6.9%、6.7%和6.9%,相應的全國居民消費支出(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分別為7.5%、6.9%、6.8%和7.1%。可以看出,全國居民消費支出增長率與全國GDP增長率非常接近。
同時,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2011~2015年中國的平均潛在GDP增長率將降至7.75%,2016~2020年進一步降低至6.70%,2050年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將降至4%以下。
據此,藍皮書將老年人的年人均消費水平的年均增長率分別假定為2017~2020年6.5%、2021~2030年6%、2031~2040年5%和2041~2050年4%,估算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和2050年的老年人總消費。
(3)老年人消費規模測算。測算結果顯示,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和2050年的老年人口總消費分別達到了7.01萬億元、11.36萬億元、18.33萬億元、26.81萬億元、36.36萬億元和61.26萬億元。
(參見《大健康產業藍皮書:中國大健康產業發展報告(2018)》p149-15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月)
皮書發布責任聲明
(一) 本新聞稿經本皮書主編授權發布。
(二) 本新聞稿僅代表皮書報告作者(或課題組)的觀點,不代表作者(或課題組)所在單位立場,也不代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立場。
(三) 任何媒體、個人未經同意不得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名義發布皮書新聞稿。
(四) 任何媒體(包括網絡)、個人對本書的報導請以本新聞稿為準,涉及作者及發布會現場嘉賓的言論,報導時請與作者和嘉賓本人聯繫確認。
註:本聲明面向媒體,在皮書新聞稿發布時使用。
(責任編輯:汪升蘭 HF034)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