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可作為抗癌藥物新標靶

2020-12-03 中國生物技術網

人體內有眾多不同的DNA(脫氧核糖核酸)修復網絡,負責抵禦每個細胞每天遭受多達七萬次的DNA損傷事件。雖然,當中不少的DNA修復蛋白,已被開發為癌症生物標記和藥物標靶。然而,其中最為重要、專門負責保護DNA當中基因編碼區的機制,至今仍有待發掘。基因編碼區雖然僅佔整體DNA的百分之五,但卻記錄了人體各個細胞所需的蛋白質製造藍本,對細胞運作尤其重要。

近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解構了一組全新的DNA修復網絡,為癌症治療和管理開拓新方向

相關研究成果現已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題目為:Screen identifies DYRK1B network as mediator of transcription repression on damaged chromatin。

研究背景

DNA是遺傳訊息的載體。當人體細胞暴露於不同物質都可能構成DNA損傷,包括陽光、菸草、煙霧、致癌物等。DNA亦稱為遺傳物質,由四種鹼基組成,獨特的組合和序列讓這些鹼基成為人體內以兆計細胞的獨有藍圖-遺傳編碼。任何可引致遺傳編碼變異的事件,均有機會對生物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人體基因改變可以隨時間累積,最終可能引致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估計,隨著人口老化,至2030年,癌症新發病例將增加百分之四十。癌症作為香港的頭號殺手,反映現時對癌症風險評估缺乏足夠認知,以及現有癌症治療的成效有限。因此,研發可發現癌症早期病變的檢測方法,以及個人化治療方案成為近年癌症研究的大趨勢。

研究發現

這項研究的其中一項重點發現為DYRK1B及其網絡,這些乃是哺乳類動物DNA損傷反應的新分支。DNA損傷反應是人體細胞用以保護DNA完整性的一系列策略。DYRK1B是一種蛋白激酶,其表達的增加與癌症病變以及化療抗藥性有關。此外,DYRK1B基因突變被視為是代謝綜合症的元兇,這顯示DNA修復缺陷可能會導致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研究也指出DNA修復在人類健康和長壽中發揮多種作用。

領導該研究的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創新及科技)及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禤承恩教授表示:「我們鑑定DYRK1B為一種新型的DNA修復因子,這不僅解釋了DYRK1B的錯誤表達將如何助長癌症發展,我們的發現亦將引導DYRK1B抑制劑的研發和使用,以作為與基因組不穩定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案。有鑑於DNA修復與腫瘤抑制之間的關係,這些嶄新的DNA修復機制,不僅能作為生物標靶以輔助癌症風險評估,亦可作為藥物靶點,為個人化醫學時代提供嶄新的治療選項。」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6/30/2002193117

來源:Biodaily

相關焦點

  • 港大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 以作為癌症藥物新標靶
    人體內有眾多不同的DNA(脫氧核醣核酸)修復網絡,負責抵禦每個細胞每天遭受多達七萬項的DNA損傷事件。雖然,當中不少的DNA修復蛋白,已被開發為癌症生物標記和藥物標靶。然而,其中最為重要、專門負責保護DNA當中基因編碼區的機制,至今仍有待發掘。基因編碼區雖然僅佔整體DNA的百分之五,但卻記錄了人體各個細胞所需的蛋白質製造藍本,對細胞運作尤其重要。
  • PNAS:香港大學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可作為抗癌藥物新標靶
    雖然,當中不少的DNA修復蛋白,已被開發為癌症生物標記和藥物標靶。然而,其中最為重要、專門負責保護DNA當中基因編碼區的機制,至今仍有待發掘。基因編碼區雖然僅佔整體DNA的百分之五,但卻記錄了人體各個細胞所需的蛋白質製造藍本,對細胞運作尤其重要。
  • 科學家發現修復受損DNA的新方法
    同源重組(在兩個DNA分子之間交換遺傳信息)的過程在DNA修復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特定的基因突變會破壞基因的穩定性。比如,腫瘤抑制基因BRCA2的突變會導致最嚴重的乳腺癌和卵巢癌。德雷塞爾大學醫學院的Alexander Mazin教授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Francesca Storici助理教授開展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楚能夠促進DNA修復的蛋白質及其機制。
  • 多篇突破性研究直擊抗癌藥物新發現
    一直以來,癌症藥物抵抗是限制臨床應用激酶抑制劑靶向治療癌症,提高治療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員發現在人類和小鼠黑色素瘤以及人類肺腺癌細胞中,靶向BRAF,ALK和EGFR的激酶抑制劑會誘導細胞產生一個複雜的分泌信號調節網絡。這種靶向治療誘導的分泌信號會刺激產生藥物抵抗的癌細胞克隆進一步生長,擴散和轉移,並且促進藥物敏感性腫瘤細胞存活,最終導致腫瘤的復發。
  • 摔爛癌細胞這個「破罐子」,揭秘「合成致死」藥物抗癌機制
    2014年,全世界第一個按照「合成致死」理念設計的抗癌藥物PARP(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劑Olaparib,獲得FDA批准用於治療卵巢癌。隨後,在2016年和2017年,PARP抑制劑Rucaparib和Niraparib先後閃亮登場。 一種全新的抗癌手段崛地而起。
  • 科學家找到受損DNA修復「關鍵」,抗癌新方法有望問世!
    德雷塞爾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Rad52蛋白質是DNA修復的關鍵所在。最新的研究發表結果發表於《分子細胞》雜誌中,在報導中,研究人員解釋了Rad52蛋白質同源重組的重要功能,這一發現有助於確定治療癌症的新目標目標。
  • 化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的藥物發現策略,用於「不可藥物」的藥物靶點
    事實上,膜蛋白佔所有FDA批准的小分子藥物目標的60%以上.G蛋白偶聯受體(GPCR)超家族作為最大的細胞表面受體,是所有臨床藥物中~34%的靶點.然而,儘管具有重要意義,抗膜蛋白藥物的發現卻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這主要是由於其自然棲息地的特殊特性:細胞膜。此外,膜蛋白也很難以一種孤立的形式進行研究,因為它們往往會失去基本的細胞特徵,並且可能被失活。
  • Cell:科學家發現DNA修復的關鍵酶
    圖片來源:www.phys.org2016年11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DNA修復過程中的必要組分,該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新型抗癌藥物提供一定的思路。
  • 驗舌癌更快更便宜 港大醫學院推新法找細小腫瘤
    驗舌癌更快更便宜 港大醫學院推新法找細小腫瘤 2008年03月07日 11:5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香港大學醫學院率先發現並利用超聲波技術替代磁力共振素描檢查,找出細小腫瘤位置,免除患者皮肉之苦。  香港每年約有130宗舌癌新症,病發年齡介乎10至80歲。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耳鼻喉科教授袁寶榮說,縱使醫學界知道舌癌細胞有30%至40%風險轉移至淋巴結,但現今醫學技術仍未能準確檢測,「幾十粒至約百粒癌細胞,現今科技無可能發現到。」
  • DNA修復能力與生物鐘有關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一個團隊發現,小鼠的DNA(脫氧核糖核酸)修復能力與生物鐘有關。這一發現有望為調整癌症患者給藥時間提供新依據。 日前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這項研究顯示,24小時生物鐘周期內,小鼠正常組織DNA修復能力在黎明前和黃昏前最為活躍。
  • 茶多酚可增強柔紅黴素抗癌作用
    最新出版的肝臟病學雜誌Hepatology,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由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合作完成的題為《羰基還原酶1作為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對抗肝癌的一種新型靶標》的研究成果。這是中國科學家在研究肝癌發生發展及化學藥物治療中的又一新發現。
  • 新發現人體抗癌細胞亞群可用於癌症疫苗研發
    新發現人體抗癌細胞亞群可用於癌症疫苗研發 原標題:   時至今日,癌症仍然是人類最為恐懼、付出代價最大的疾病之一。雖然現代醫藥技術日新月異,癌症依然是醫藥界無法攻破的堡壘。
  • 港大教授介紹新發現:含金屬鉍藥物或可有效治療新冠病毒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 香港大學表示,港大化學和微生物學者研究團隊發現一種臨床常用的含有金屬鉍的抗潰瘍藥物–枸櫞酸鉍雷尼替丁(RBC),具備潛力作為有效的抗新冠病毒藥物。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專訪該藥物的研究者香港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孫紅哲教授,請他介紹該藥物如何針對新冠病毒感染進行治療。
  • Nat Commun:超級酶或可加速細胞DNA的修復
    ,一種名為PARP3的酶類能夠幫助加速細胞DNA的修復。研究者指出,PARP3主要參與DNA的修復過程並且幫助維持遺傳代碼的完整性,但截止到目前為止,該酶類引發的精確DNA的修復激活機制研究者還並不清楚。
  • 近期DNA修復領域成果一覽
    文章中,研究者闡明了如何使得這種名為Mcl-1的蛋白質失去功能來促進癌細胞對DNA複製壓力變得更加敏感,靶向作用Mcl-1蛋白的化合物或許就能作為一類新型的抗癌藥物。文章中,研究者就發現了諸如上述化合物,實驗結果表明,這種化合物能同當前已知的藥物結合有效殺滅小鼠模型機體中的肺癌細胞。
  • 如何調節人類DNA修復?DNA斷裂和修復平衡有助於抗癌和衰老
    新發現對橫紋肌肉瘤等化療耐藥癌症意義深遠,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結果還證明維持DNA斷裂和修復平衡還有助於對抗衰老引起的記憶力、認知力和學習能力下降等神經退行性變
  • 醫學部基礎醫學院尹玉新團隊發現抗癌基因PTEN家族新成員PTENβ
    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系統生物醫學研究所尹玉新教授課題組最近取得研究突破,首次鑑定出抗癌基因PTEN家族的新亞型蛋白PTENβ。PTENβ定位於核仁,參與調控rDNA轉錄和核糖體生成,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 港大學者發現一種臨床常用抗潰瘍藥物可抑制新冠病毒繁衍複製
    10月12日,香港大學官網發文稱,由港大理學院化學系教授(生物無機化學)孫紅哲和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傳染病學)袁國勇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臨床常用含有金屬鉍的抗潰瘍藥物——枸櫞酸鉍雷尼替丁(RBC),有望成為有效的抗新型冠狀病毒藥物。
  • 南京醫科大學研製成功新型抗癌藥物載體
    原標題:南京醫科大學研製成功新型抗癌藥物載體  日前,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技術系姚俊博士,利用味精的原料——穀氨酸,為抗癌藥物打造了一輛「好車」。這輛車既能運藥,又能精確打擊癌細胞,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該發明叫作「γ-聚穀氨酸納米藥物載體」,目前已獲國家專利。
  • 重大發現!科學家觀察到一種全新的DNA損傷修複方式
    他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DNA修復機制,可以安全地修復酒精代謝物乙醛導致的DNA損傷。  不過,他們意外地發現,除了FA通路,好像還有一個更快的修復機制存在,大約有一半的乙醛誘導的DNA交聯是未知的修複方式修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