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中充滿大量DNA突變的癌症通常對一種叫做檢查點阻滯劑的藥物有良好的反應,這種藥物可以釋放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但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被稱為膠質瘤的惡性腦瘤通常對免疫治療藥物沒有反應,即使腫瘤細胞發生了「超突變」——有成千上萬的DNA突變,在其他種類的癌症中,這些突變會引發免疫系統進入攻擊模式。
波士頓和巴黎的科學家在《Nature 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份對一萬多個膠質瘤和臨床結果的分析報告。分析發現,使用檢查點阻滯劑治療腫瘤發生超突變的膠質瘤患者實際上沒有明顯的療效。這一發現有些出乎意料,因為免疫檢查點阻滯劑已被證明通常對其他類型的癌症有效——包括黑色素瘤、結腸直腸癌和子宮內膜癌——如果它們的細胞有缺陷的DNA損傷修復機制並發生突變。這項研究的結果進一步證明了惡性腦瘤所帶來的挑戰。惡性腦瘤最初是通過手術治療的,但很難完全切除,因此需要進行系統的放療和化療。
近年來,免疫治療已成為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但其對腦腫瘤的治療效果尚未見明顯改善。「看起來在神經膠質瘤可以有成百上千的DNA變異和免疫系統仍是抑制,最終不能識別癌細胞是不正常的,」研究人員說。
結果還表明,在預測誰將從免疫檢查點治療中受益時,突變的質量,而不僅僅是它們的絕對數量,可能是重要的。作者寫道:「我們的數據表明,神經膠質瘤缺乏免疫反應可能是由於大腦中免疫抑制的幾個複雜方面造成的,這需要進一步的表徵。」「增加腫瘤微環境中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浸潤的方法可能需要改善神經膠質瘤的免疫治療反應。」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還顯示了使用替莫唑胺治療——神經膠質瘤的標準化療——如何導致腫瘤發生超突變並對進一步治療產生耐藥性。研究人員說,替莫唑胺(Temodar)確實對患者有益,但在一些患者中,它似乎也會導致能夠抵抗該藥的超突變細胞的出現,然後這些倖存的膠質瘤細胞會導致腫瘤的進展。研究人員說,這些結果並不意味著替莫唑胺不應該用於膠質瘤患者,但一旦產生耐藥性,進一步使用替莫唑胺治療將不會有效。相反,他們發現另一種名為洛莫司汀(CeeNU)的化療藥物對某些患者似乎仍然有效。
「我們已經證明,人們服用替莫唑胺的時間越長,他們的腫瘤越有可能發生突變,」研究人員表示。他說,用洛莫司汀治療與超突變耐藥狀態無關的發現是一線好消息。「如果病人對替莫唑胺產生了耐藥性,那麼就沒有多少藥物可以提供給他們,但這表明有些病人可能會從洛莫司汀中獲益。我們的數據表明,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惡性膠質瘤毫無辦法嗎?可怕的瀰漫性橋腦內膠質瘤重大進展
James T.Rutka教授,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旗下世界神經外科顧問團核心成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大外科系主任、多倫多大學兒童醫院SickKids腦瘤研究中心主席、世界知名神外雜誌《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主編。在其《Evolution of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Brain Tumors and the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論文中,James T.Rutka教授綜述了尋求治療瀰漫性橋腦內膠質瘤(DIPG)方面正在取得的兩個重大進展。
包括多倫多大學在內的科學家已經取得了兩項關鍵進展。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的四篇獨立論文確定了一種DIPG生物標誌物:ACVR1基因突變,這種突變在一些DIPG腫瘤中發現。James T.Rutka博士說,這種突變「現在是一種可能阻止DIPG的新藥或製劑的目標」。
一些小組已經開始對DIPG患者進行常規的影像導向立體定向活檢,此外,活檢已被納入一項臨床試驗,以確定哪些DIPG患者可以受益於EGFR抑制劑的靶向治療。從DIPG患者身上獲取組織的範式轉變不僅增加了醫學對該疾病的分子生物學知識,而且提出了重要的臨床考慮。最近的一項研究使用了從腫瘤組織中提取的DNA,這些DNA是通過趨利器活組織切片診斷獲得的,並鑑定了TP53(40%)、PI3KCA(15%)和ATM/MPL(5%)的致癌突變。事實上,PI3KCA是DIPG中描述的第一個突變致癌基因。
文章轉載自: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