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神經上皮的腫瘤統稱為腦膠質瘤(膠質細胞瘤),佔顱腦腫瘤的40-50%,是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根據病理又可分為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多形膠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母細胞瘤等。
膠質瘤是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在臨床工作中將WHOⅠ-Ⅱ級的星形細胞起源、少突膠質細胞起源及混合性膠質瘤稱為低級別膠質瘤。低級別膠質瘤約佔膠質瘤的15%-25%。癲癇發作是低級別膠質瘤最常見的症狀,約三分之二的患者發生癲癇,有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現頭痛及肢體乏力,其他症狀如視乳頭水腫、智力損害及失語等症狀較為少見。
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是難治性癲癇的一個重要病因。國內外研究發現,這類腫瘤大部分是一些低級別腦膠質瘤,主要位於皮質,生長緩慢,除慢性癲癇外,沒有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和體徵,從癲癇發作到確診為腫瘤的時間往往需要數年或數十年。
低級別膠質瘤的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癲癇發作,部分是難治性的。低級別膠質瘤引起癲癇的原因並不是腫瘤本身單一因素所致,而是由於腦腫瘤的壓迫和刺激使瘤周腦細胞變性和膠質增生而產生致癇灶,構成癲癇病灶複合體。
因此,手術既要爭取全部切除腫瘤,同時配合中醫藥又要消除或減輕患者的癲癇症狀。從而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社會的負擔。
癲癇是由先天或後天不同因素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其特徵是細胞的突然過度放電引起的反覆性發作,伴隨不同的臨床和腦電圖表現。其中繼發性癲癇又稱症狀性癲癇,是由急性或慢性腦病或腦的器質性損傷所引起。
繼發性癲癇常見的病因有先天性疾病、產前期和圍產期疾病、高熱驚厥、損傷、感染、顱內腫瘤及手術原因、腦血管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營養代謝性疾病以及變性疾病及脫髓鞘疾病等,在神經外科領域中顱內腫瘤、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病變則是常見的原因,也可能是最早和唯一的臨床表現,其發生率平均為33%。
腦腫瘤患者繼發性癲癇的發生與腫瘤的部位、生長速度及病理性質有關,鄰近大腦皮層緩慢生長的高分化膠質瘤,如少枝膠質細胞瘤、神經節膠質瘤及星形細胞瘤等,易於繼發癲癇。
文獻報導,繼發頑固性癲癇的膠質瘤大多為高分化型膠質瘤或稱為低度惡性膠質瘤,佔82%, —98%,低分化型或高度惡性膠質瘤僅佔2%-18%,其中星形細胞瘤佔24.7%-78%,神經節膠質瘤佔6%-44.5%。
許多研究發現:低級別膠質瘤是難治性癲癇的一個重要病因,年輕人多發,主要發生在大腦半球皮質或皮質下區域,生長緩慢,佔位效應輕微,除慢性癲癇外,沒有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和體徵。77%患者有癲癇發作,其中80%為局限性癲癇。低級別膠質瘤中少枝突膠質細胞瘤的癲癇發病率最高(86.7%),其次為I一Ⅱ級的星形細胞瘤(74.2%) 。低級別的星形細胞瘤癲癇發生率明顯高於惡性膠質瘤。
對於繼發癲癇、尤其是僅有繼發性癲癇表現的膠質瘤,因其預後相對較好,因而其最佳治療方案仍存在較多爭論。單純手術治療單純放射或中醫藥治療均可以減少癲癇發作頻率並提高生存率,也有主張隨診等待的,一些作者認為腫瘤根治性切除術後再行放射治療配合中醫藥是最佳治療方法。
文獻中較少提及化療觀點。在現代診斷和治療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由於僅有繼發性癲癇表現的膠質瘤大多數為高分化型、位置表淺、鄰近皮層,臨床表現相對較早,易於早期發現和診斷,手術治療的效果又相對較好,因此無論從控制癲癇、提高生存率和防止高分化型膠質瘤向低分化型轉化方面,手術治療配合中醫藥仍為首選治療方法。
腦瘤一般的治療情況,手術,中醫藥,有選擇的放化療,可作為綜合治療的重要措施,首先考慮手術治療,凡生長在可以手術切除部位的腫瘤,均應首先考慮手術治療。對生長在不能手術切除部位或多發性腦瘤,需採用中醫等保守治療。
大部分惡性腦瘤手術具有像割「韭菜」一樣,再次增長復發的特點,單純的手術切除反而會刺激並加速腫瘤的增長速度和惡變程度。所以中醫藥和有選擇的放化療治療是術後必不可少的治療方法;中醫中藥治療主要是控制大部分腦瘤的發展、轉移、緩解病情和減少放療、化療的不良反應西醫放化療能夠快速殺死腫瘤,中醫藥可以對西醫治療中出現的副反應加以緩解,使西醫治療得以繼續進行,兩者互補,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命期。很多腫瘤患者在手術之後都會找到永旺腦病高允旺教授配合中醫藥治療,這樣下來就可以大大降低復發的機率,同時術後也需要做好術後的護理工作,飲食上要補充營養豐富的食物,術後做好適當的段煉,保持良好的心態都有助於延長患者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