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瘤專家高允旺提醒:低級別腦膠質瘤,引發的癲癇要重視

2020-12-02 騰訊網

源自神經上皮的腫瘤統稱為腦膠質瘤(膠質細胞瘤),佔顱腦腫瘤的40-50%,是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根據病理又可分為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多形膠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母細胞瘤等。

膠質瘤是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在臨床工作中將WHOⅠ-Ⅱ級的星形細胞起源、少突膠質細胞起源及混合性膠質瘤稱為低級別膠質瘤。低級別膠質瘤約佔膠質瘤的15%-25%。癲癇發作是低級別膠質瘤最常見的症狀,約三分之二的患者發生癲癇,有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現頭痛及肢體乏力,其他症狀如視乳頭水腫、智力損害及失語等症狀較為少見。

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是難治性癲癇的一個重要病因。國內外研究發現,這類腫瘤大部分是一些低級別腦膠質瘤,主要位於皮質,生長緩慢,除慢性癲癇外,沒有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和體徵,從癲癇發作到確診為腫瘤的時間往往需要數年或數十年。

低級別膠質瘤的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癲癇發作,部分是難治性的。低級別膠質瘤引起癲癇的原因並不是腫瘤本身單一因素所致,而是由於腦腫瘤的壓迫和刺激使瘤周腦細胞變性和膠質增生而產生致癇灶,構成癲癇病灶複合體。

因此,手術既要爭取全部切除腫瘤,同時配合中醫藥又要消除或減輕患者的癲癇症狀。從而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社會的負擔。

癲癇是由先天或後天不同因素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其特徵是細胞的突然過度放電引起的反覆性發作,伴隨不同的臨床和腦電圖表現。其中繼發性癲癇又稱症狀性癲癇,是由急性或慢性腦病或腦的器質性損傷所引起。

繼發性癲癇常見的病因有先天性疾病、產前期和圍產期疾病、高熱驚厥、損傷、感染、顱內腫瘤及手術原因、腦血管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營養代謝性疾病以及變性疾病及脫髓鞘疾病等,在神經外科領域中顱內腫瘤、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病變則是常見的原因,也可能是最早和唯一的臨床表現,其發生率平均為33%。

腦腫瘤患者繼發性癲癇的發生與腫瘤的部位、生長速度及病理性質有關,鄰近大腦皮層緩慢生長的高分化膠質瘤,如少枝膠質細胞瘤、神經節膠質瘤及星形細胞瘤等,易於繼發癲癇。

文獻報導,繼發頑固性癲癇的膠質瘤大多為高分化型膠質瘤或稱為低度惡性膠質瘤,佔82%, —98%,低分化型或高度惡性膠質瘤僅佔2%-18%,其中星形細胞瘤佔24.7%-78%,神經節膠質瘤佔6%-44.5%。

許多研究發現:低級別膠質瘤是難治性癲癇的一個重要病因,年輕人多發,主要發生在大腦半球皮質或皮質下區域,生長緩慢,佔位效應輕微,除慢性癲癇外,沒有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和體徵。77%患者有癲癇發作,其中80%為局限性癲癇。低級別膠質瘤中少枝突膠質細胞瘤的癲癇發病率最高(86.7%),其次為I一Ⅱ級的星形細胞瘤(74.2%) 。低級別的星形細胞瘤癲癇發生率明顯高於惡性膠質瘤。

對於繼發癲癇、尤其是僅有繼發性癲癇表現的膠質瘤,因其預後相對較好,因而其最佳治療方案仍存在較多爭論。單純手術治療單純放射或中醫藥治療均可以減少癲癇發作頻率並提高生存率,也有主張隨診等待的,一些作者認為腫瘤根治性切除術後再行放射治療配合中醫藥是最佳治療方法。

文獻中較少提及化療觀點。在現代診斷和治療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由於僅有繼發性癲癇表現的膠質瘤大多數為高分化型、位置表淺、鄰近皮層,臨床表現相對較早,易於早期發現和診斷,手術治療的效果又相對較好,因此無論從控制癲癇、提高生存率和防止高分化型膠質瘤向低分化型轉化方面,手術治療配合中醫藥仍為首選治療方法。

腦瘤一般的治療情況,手術,中醫藥,有選擇的放化療,可作為綜合治療的重要措施,首先考慮手術治療,凡生長在可以手術切除部位的腫瘤,均應首先考慮手術治療。對生長在不能手術切除部位或多發性腦瘤,需採用中醫等保守治療。

大部分惡性腦瘤手術具有像割「韭菜」一樣,再次增長復發的特點,單純的手術切除反而會刺激並加速腫瘤的增長速度和惡變程度。所以中醫藥和有選擇的放化療治療是術後必不可少的治療方法;中醫中藥治療主要是控制大部分腦瘤的發展、轉移、緩解病情和減少放療、化療的不良反應西醫放化療能夠快速殺死腫瘤,中醫藥可以對西醫治療中出現的副反應加以緩解,使西醫治療得以繼續進行,兩者互補,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命期。很多腫瘤患者在手術之後都會找到永旺腦病高允旺教授配合中醫藥治療,這樣下來就可以大大降低復發的機率,同時術後也需要做好術後的護理工作,飲食上要補充營養豐富的食物,術後做好適當的段煉,保持良好的心態都有助於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相關焦點

  • 專家提醒:重視腦健康體檢
    專家提醒:重視腦健康體檢 通訊員 蒲欣 延廷 澎湃新聞記者 屠俊 2017-08-19 19:56 來源:澎湃新聞
  • 腦膠質瘤成新「癌王」,高級別中位生存期僅1年
    點擊查看 腦膠質瘤是最為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原發腫瘤。據統計,中國腦膠質瘤佔顱內腫瘤的35.2%-61.0%,平均49.7%,年發病率為3-6人/10萬人,是原發性腦瘤中發病率最高的腫瘤。
  • 腦膠質瘤並不遙遠 40歲以上一定要規律生活
    由於腦膠質瘤和正常腦組織並無特別顯著的界限,手術很難完全切除,且相較於其他癌種,腦膠質瘤對放療、化療不敏感,容易復發,患者整體生存期特別短。」目前臨床上腦膠質瘤和膠質母細胞瘤(GBM)的治療方法有限,亟須創新的治療方法,專家建議,腦膠質瘤的發生與情緒有一定關係,想要遠離腦瘤,人們應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態平衡、心情愉悅,並呼籲社會應給予腦膠質瘤更多關注。
  • 長期使用手機會致腦瘤?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消息解讀
    ●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手機電波定義為第三類--可能致癌物,因為手機的使用和惡性腦瘤膠質瘤、良性腦瘤聽神經瘤之間有聯繫。什麼是腦膠質瘤?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腫瘤,約佔顱內腫瘤的45%-50%。發生於神經外胚層的腫瘤,起源於神經間質細胞,半數以上屬惡性,嚴格說是腦癌的一種,而且是發病率最高的腦癌,會引起精神障礙,肢體癱瘓、癲癇,晚期大多危及生命,在人類十大常見腦腫瘤中的致死和致殘率高居第二和第四位。
  • ——腦膠質瘤前兆要注意
    腦子裡長瘤可以說是最恐怖的事情,而腦癌也是除了胰腺癌外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如果腦子出現下面的情況,請不要忽視,有可能是腦膠質瘤的前兆。  腦子有病的徵兆——頭痛  頭痛時大多為跳痛、脹痛,部位多在額顳部或枕部。
  • 得了腦膠質瘤會有哪些表現?
    【摘要】得了腦膠質瘤會有哪些表現?頭痛頭暈、視力模糊等都是。腦膠質瘤因為血腦屏障的存在,在治療上的難度很大,現代中藥人參皂苷Rh2是小分子結構有利於穿過血腦屏障,對腦膠質瘤比較適用。
  • AI識別腦膠質瘤基因突變 準確率超過97%
    近日,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工智慧可以僅通過檢查大腦的3D圖像來識別腦膠質瘤中的特定基因突變,其準確率超過97%。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惡性原發性腦瘤,佔所有惡性腦瘤的3/4。儘管具有IDH酶突變的腫瘤通常預後較好,但高級別腦膠質瘤(HGG)仍是「致命殺手」,五年生存率僅為15%。
  • 兒童腦膠質瘤不應該只關注手術!
    近年來兒童患腦腫瘤越來越多,患兒家屬由於不相信自己那麼小孩子會患上腦瘤而耽誤診斷和治療,其實腦瘤在兒童腦瘤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成人患腦瘤大家心理上還能接受,小小的孩子為什麼會得腦瘤?這是很多家長都難以接受的事實。 其實腦腫瘤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兒童與青少年患腦瘤的機率也非常高。
  • 專家:將可用電場療法聯合手術、放化療等治療腦膠質瘤
    中新網廣州11月5日電 (蔡敏婕)相比肺癌、胃癌等常見惡性腫瘤,腦膠質瘤不被民眾熟知,卻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容易復發,致殘、致死率高。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神經外科主任牟永告近日在廣州介紹,近10年來,醫生沒有新「武器」治療腦膠質瘤,尤其是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仍面臨著5年生存率小於10%的臨床困境。根據《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顯示,隨著中國醫療質量和診療能力的提升,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已從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上升空間。
  • 問答|得了腦膠質瘤能不能治好?
    近日,李敖先生不幸因病撒手人寰,其罹患疾病「腦癌」(腦膠質瘤)再次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5%,其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見。後者根據惡性程度由低到高分為4個不同級別,分化良好的星形細胞瘤(WHO I級)生長緩慢,預後良好,膠質母細胞瘤(WHO IV級)惡性程度最高,進展迅速,預後極差。年齡分布上,男性略多於女性;發生部位上,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而兒童以小腦和腦幹較為多見。腦腫瘤的發生及發展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至今尚無定論。
  • 與腦膠質瘤發病相關的風險因素研究進展
    腦膠質瘤是指起源於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約佔所有原發性腦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6.5%。腦膠質瘤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切除、化學療法、放射療法、靶向治療等,但療效欠佳,高級別腦膠質瘤5年生存率不到20%。因此,預防腦膠質瘤發病成為目前臨床工作的重點。本研究就腦膠質瘤發病的風險因素進行以下綜述,為腦膠質瘤的預防提供參考。
  • 癌症最新治療技術,治好了腦膠質瘤……
    TTF由一種可穿戴的電池供電設備提供交替的電場,該設備的商品名為Optune(Novocure),已在美國和歐洲獲批用於腦膠質瘤的治療。TTF可以幹擾實體腫瘤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某些關鍵分子,從而破壞細胞分裂。 早在2001年,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榮譽教授尤蘭姆·帕耳提醫生(Dr.
  • 王大陸母親因腦腫瘤破裂突然離世,面對毫無症狀的腦瘤該怎麼破?
    早期腦瘤無明顯症狀 生長於顱內的腫瘤統稱為腦瘤。我們都知道,腫瘤有良性、惡性之分,腦瘤又可分為由腦實質發生的原發性腦瘤,和由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至顱內的繼發性腦瘤。
  • 藥物研究有望抑制腦膠質瘤—新聞—科學網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江濤教授團隊、香港科技大學王吉光教授團隊與北京師範大學樊小龍教授團隊合作,闡述了首次在繼髮膠質母細胞瘤中發現MET的第14號外顯子跳躍(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關變異可促進腦膠質瘤惡性進展
  • 預防腦膠質瘤 別把手機放枕下
    老百姓一提到腦癌,就感覺這是很嚴重的一種疾病,事實上腦癌,也就是腦膠質瘤確實是一種可怕的絕症,這種癌症還偏愛四五十歲的中年男性,在原發性腦腫瘤中發病率居首位,成為除胰腺癌之外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患有這種癌症的人會頭痛欲裂,痛不欲生。
  • 頻繁使用手機患腦瘤?
    有意思的是,2012年,義大利最高法院也曾判處過一例因使用手機導致腦瘤而獲賠案件。  來自法新社的報導稱,在電信公司工作了15年的羅伯特·羅密歐,由於每個工作日要使用3—4個小時的手機,2010年被診斷出患上腦瘤。  手機的輻射是否增加了人們患腦瘤的機率?這一問題從移動電子設備發展的最初階段便一直被爭論不休。那麼,腦瘤到底和打手機有沒有關係?
  • 專家訪談 | 邱曉光教授:對低級別膠質瘤治療的一些認識
    2018年12月國家衛健委頒布了包括腦膠質瘤在內的18個腫瘤病種的腫瘤診療規範,《腦膠質瘤診療規範(2018版)》的頒布,對於提高我國腦膠質瘤的診療能力和規範化水平將起到重要作用。其二是最近十年來關於膠質瘤分子生物學的進步,把膠質瘤分成了不同的類型,我們可以根據膠質瘤的分子分型判斷其預後,據此來決定膠質瘤患者的治療策略。和高級別膠質瘤一樣,低級別膠質瘤的治療首先是手術切除,不能手術的患者進行部分切除或者活檢,取得病理和分子病理,根據這些醫學信息來決定下一步的治療策略。關鍵是哪些患者是屬於術後必須治療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高危患者呢?
  • 腦外科專家顧建文:缺氧下基因突變可致腦膠質瘤
    治療腦血管疾病、癲癇、帕金森、脊柱疾病.獲得2008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十餘項省部級獎勵。完成手術6000餘臺。腦膠質瘤是神經系統原發腫瘤中的最常見類型,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及綜合治療技術的進步,腦膠質瘤的診斷與治療有了很大提高,但其療效預後並沒有明顯改善,因此,積極探索膠質瘤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並在腫瘤防治上尋找新的突破仍是當前醫學研究的熱點。
  • 不同類型腦膠質瘤 如何做到最大化安全切除-馬曉東 孫國臣
    》專題之一;訪談文字要點僅供參考,完整訪談內容請觀看視頻 訪談視頻及要點 專訪解放軍總醫院馬曉東教授:低級別和高級別腦膠質瘤的手術策略 在許百男教授提出的精準神經外科理念指導下,我們的膠質瘤診療工作從30年前就系統開展了,還引進了全國第一臺術中高場強磁共振
  • Erdafitinib治療腦膠質瘤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將在天壇醫院啟動...
    神外前沿:低級別膠質瘤治療中,免疫和靶向治療,有哪些有效的方案可供臨床選擇? 陳寶師:對於低級別膠質瘤的標準治療,目前仍存有爭議,對於年齡小於40歲,腫瘤全切的低級腦膠質瘤患者,一般認為可以延期放療或延期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