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類型腦膠質瘤 如何做到最大化安全切除-馬曉東 孫國臣

2020-12-03 騰訊網

佳品有約

解放軍總醫院神外醫學部主辦 第10期

本期內容:《腦膠質瘤外科治療》專題之一;訪談文字要點僅供參考,完整訪談內容請觀看視頻

訪談視頻及要點

專訪解放軍總醫院馬曉東教授:低級別和高級別腦膠質瘤的手術策略

在許百男教授提出的精準神經外科理念指導下,我們的膠質瘤診療工作從30年前就系統開展了,還引進了全國第一臺術中高場強磁共振。

腦膠質瘤的手術切除範圍,經過了不斷演變的過程。除了醫生的理念和技術之外,還得以於目前的多模態輔助。

我認為無論低級別還是高級別膠質瘤,都應該在保留功能的前提下,做到最大化切除。復發之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應該儘快再次手術。

低級別的浸潤程度比高級別相對短一些,但做手術時,常不易找到腫瘤和周圍腦組織之間的區別。根據NCCN的指南及我們的經驗,基本依據T2Flair邊界進行最大化切除;對於高級別膠質瘤首先要做到NCCN指南上的磁共振增強範圍的切除,另外無論高或低級別,還要考慮腫瘤和重要功能區的關係和距離,來決定切除範圍。在非功能區切除要儘可能擴大。

如果術後在接近功能區的位置復發,那可能手術做到位了,如果在非功能區就是遠離功能區的部分復發,那可能手術切除的還有些欠缺

現在,還有很多多模態輔助技術,可以應用到膠質瘤手術中,如顯影劑5-ALA對高級別膠質瘤更容易判斷邊界,黃螢光也在切除上有指導意義,另外還有增強超聲結合導航指導手術、實時術中磁共振等。未來可能還會有代謝導航、分子影像、分子病理的輔助,如術中拉曼光譜來判斷腫瘤細胞殘存程度等。

專訪解放軍總醫院孫國臣副教授:島葉膠質瘤的手術策略

從手術切除角度,我們團隊把島葉膠質瘤分為純島葉部分和非島葉部分,非島葉部分又分成功能區和非功能區部分。手術上我們通常選擇經側裂入路切除,這得益於我們團隊帶頭人許百男教授有著深厚的血管手術功底與認識。

選擇側裂入路切除島葉膠質瘤,有很大的優勢。廣泛分開側裂,暴露M1、豆紋動脈腦池段、M2,這樣利於血管的保護;同時能暴露出手術定位的重要解剖標誌,其中環島溝是我們切除範圍和深度的重要標識。深面的殼核及腦實質段的豆紋動脈是切除深度的標識也是極限,外觀差別及直視血管是關鍵。若把島葉比做「山」的話,側裂入路是從山頂向山底方向切除島葉膠質瘤,廣泛分開側裂後可以從容切除島葉的部分;還有一個工作角度是順著額島方向從側方切除,適合額島葉膠質瘤的島葉部分切除,效果也是比較滿意的。

非島葉的非功能區部分的切除,我們通常擴大切除,當然也是個體化考慮,我們認為至少要比影像學邊界擴大切除一個腦回。為什麼呢?因為膠質瘤沿著纖維束侵襲,相鄰腦回間有U型纖維存在,影像學上相鄰腦回侵襲的可能性最大。

對於非島葉的功能區部分的切除,要更多應用精準神經外科理念,術前要定位語言區、口唇運動區等功能結構,在顯微鏡下功能神經導航指引下,擴大切除到我們定位的功能邊界,必要時還有使用術中喚醒技術。

我們團隊把島葉膠質瘤分為純島葉部分和非島葉部分,非島葉又分成功能區和非功能區兩部分。手術上我們通常選擇經側裂入路切除,這得以於我們團隊帶頭人許百男教授有著深厚的血管手術功底與認識。

課件

向上滑動閱覽

參與本次錄製專家簡介

許百男,醫學博士,現任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醫學部學術主任、全軍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顱內腫瘤、腦血管病、顱腦損傷的臨床診治和基礎研究。在複雜顱內動脈瘤的手術治療、顱底和腦深部病變及腦幹腫瘤、顱腦損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2009年在中國率先引進首套高場強術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經導航技術平臺,首次提出「精準神經外科」的理論,實現了「病變切除最大化,功能損傷最小化,手術結果最佳化」,推動了我國神經外科的發展,使我國術中影像和功能神經導航技術跨入世界先進水平。主編、參編書多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百餘篇。曾獲國家及軍隊各項科技進步和醫療成果獎16項。承擔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點課題。曾獲總後科技銀星稱號及第二屆王忠誠神經外科年度醫師獎,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馬曉東,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博士學位,留美博士後,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腦腫瘤、尤其是膠質瘤的診治及研究,亦善長於缺血性腦血管病、脊柱脊髓疾病、放射外科及顱腦創傷的診治。創建了301膠質瘤亞專科並使之成長為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中心之一。目前任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調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委員會常委等職。曾獲中國科協科蕾杯三等獎、解放軍總醫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青年獎、解放軍總醫院「百位名醫」培養對象、解放軍醫療成果二等獎、北京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等。2016年度享受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先後主持國家、軍隊、北京市及解放軍總醫院研究課題16項,發表論文50餘篇,主編參編及參譯著作共11部。指導畢業研究生20餘名。

陳曉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23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神經內窺鏡手術和術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經導航下的腦重要功能區手術。2009年在國內率先開展高場強術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經導航的臨床工作,2008年在國內最早開發了高血壓腦出血神經內鏡治療的完整臨床工作流程,並研發了相應的器械。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多篇,其中11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被SCI著名國際期刊收錄。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國家自然基金課題3項,負責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1項。曾任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工作秘書,青年委員會委員,現任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六屆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專業英語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孫國臣,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神經外科學博士。致力於腦腫瘤的手術治療,尤其是腦膠質瘤的精準手術。腦外傷、腦出血的手術及術後綜合處理。個體化方案治療顱內囊性病變、腦積水。對顱內病變的影像診斷及鑑別診斷具有較豐富的經驗。在精準神經外科手術輔助手段領域中,發表學術論文58篇,其中第一作者發表SCI論著8篇。參編精準神經外科著作一部。在顱內膠質瘤外科治療方面,以第一申請人獲7項課題資助。獲軍隊醫療成果二等獎1項,解放軍總醫院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1項。現為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顱腦損傷學分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外科分會青年委員,北京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青年委員。享受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

張治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技師,2013年年畢業於泰山醫學院醫學影像專業,隨後聘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神經外科。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術中核磁技術員。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8年,協助完成術中磁共振和功能神經導航下的腦重要功能區手術。

往期回放

佳品有約專欄

本欄目由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學部主辦、神外前沿新媒體採編製作,旨在報導神經外科領域最新前沿進展;歡迎業界專家供稿與支持;轉載需註明出處並保障文章的完整性。

相關焦點

  • 腦膠質瘤如何做到最大程度安全切除?
    腦膠質瘤的治療總也脫離不開手術治療,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腦膠質瘤的安全切除。  1、腦膠質瘤有哪些治療方法?  當前腦膠質瘤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電場治療以及參加臨床試驗等方法。  手術是膠質瘤治療的第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 得了腦膠質瘤該怎麼治?
    腦膠質瘤亦稱神經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葉組織的腫瘤。在我國,腦膠質瘤佔顱內腫瘤的33.3%~58.9%,平均43.5%。其治療難度較大,目前腦膠質瘤無法根治,但是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相信我們離攻克腦膠質瘤的那一天也不會太遠了。
  • 與腦膠質瘤發病相關的風險因素研究進展
    腦膠質瘤是指起源於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約佔所有原發性腦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6.5%。腦膠質瘤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切除、化學療法、放射療法、靶向治療等,但療效欠佳,高級別腦膠質瘤5年生存率不到20%。因此,預防腦膠質瘤發病成為目前臨床工作的重點。本研究就腦膠質瘤發病的風險因素進行以下綜述,為腦膠質瘤的預防提供參考。
  • 腦膠質瘤成新「癌王」,高級別中位生存期僅1年
    腦膠質瘤的發病率男性明顯高於女性,比例大約為2-3比1,最容易襲擾中年人,高發年齡在45—55歲。這部分人正好是社會及家庭的中堅力量,因此對社會及家庭的破壞性非常大。儘管腦膠質瘤的發病率在全身腫瘤中並不屬高發,但由於其治療難度非常高,致殘、致死率也很高。腦膠質瘤「可怕」在哪裡?
  • 問答|得了腦膠質瘤能不能治好?
    近日,李敖先生不幸因病撒手人寰,其罹患疾病「腦癌」(腦膠質瘤)再次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5%,其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見。後者根據惡性程度由低到高分為4個不同級別,分化良好的星形細胞瘤(WHO I級)生長緩慢,預後良好,膠質母細胞瘤(WHO IV級)惡性程度最高,進展迅速,預後極差。年齡分布上,男性略多於女性;發生部位上,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而兒童以小腦和腦幹較為多見。腦腫瘤的發生及發展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至今尚無定論。
  • AI識別腦膠質瘤基因突變 準確率超過97%
    近日,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工智慧可以僅通過檢查大腦的3D圖像來識別腦膠質瘤中的特定基因突變,其準確率超過97%。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惡性原發性腦瘤,佔所有惡性腦瘤的3/4。儘管具有IDH酶突變的腫瘤通常預後較好,但高級別腦膠質瘤(HGG)仍是「致命殺手」,五年生存率僅為15%。
  • 專家:將可用電場療法聯合手術、放化療等治療腦膠質瘤
    中新網廣州11月5日電 (蔡敏婕)相比肺癌、胃癌等常見惡性腫瘤,腦膠質瘤不被民眾熟知,卻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容易復發,致殘、致死率高。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神經外科主任牟永告近日在廣州介紹,近10年來,醫生沒有新「武器」治療腦膠質瘤,尤其是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仍面臨著5年生存率小於10%的臨床困境。根據《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顯示,隨著中國醫療質量和診療能力的提升,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已從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上升空間。
  • 腦膠質瘤病人靜息態默認模式網絡研究進展
    腦膠質瘤病人常伴隨認知功能障礙,可能與膠質瘤引起的腦區間網絡異常相關,包括腫瘤同側和對側半球間腦區的網絡連接。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mode network,DMN)與自發認知功能、外部環境監控功能、內部心理活動相關。研究膠質瘤病人DMN對於更好地理解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指導重要腦網絡保護及臨床治療評估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腦膠質瘤DMN的研究歷史、概念理論及目前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人源腫瘤組織異種移植在腦膠質瘤中的應用進展
    膠質瘤PDX複製方法:①採用外科手術、組織及活檢等方法,採集一部分腦膠質瘤的組織標本,將其餘腦膠質瘤組織置於甲醛溶液中冷凍保存,待用分析;②將採集的腦膠質瘤組織標本行去除壞死組織等預處理後,用無菌手術刀將膠質瘤組織切成小塊(1~3mm3)或將組織製備單細胞懸液;③將處理好的膠質瘤組織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中,通常將腫瘤組織移植於小鼠背部皮下
  • 腦膠質瘤並不遙遠 40歲以上一定要規律生活
    由於腦膠質瘤和正常腦組織並無特別顯著的界限,手術很難完全切除,且相較於其他癌種,腦膠質瘤對放療、化療不敏感,容易復發,患者整體生存期特別短。」目前臨床上腦膠質瘤和膠質母細胞瘤(GBM)的治療方法有限,亟須創新的治療方法,專家建議,腦膠質瘤的發生與情緒有一定關係,想要遠離腦瘤,人們應養成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態平衡、心情愉悅,並呼籲社會應給予腦膠質瘤更多關注。
  • 科學家公布腦膠質瘤中融合基因全景圖
    圖一、中國人群腦膠質瘤融合基因的全景圖中,67種為讀碼框內融合基因。圖中顯示這些融合基因在不同級別的腦膠質瘤中染色體間的分布及融合情況。  該研究提供了首個針對中國人群腦膠質瘤的高通量NGS測序資料庫,發表了腦膠質瘤中融合基因的全景圖,發現了新的膠質瘤的分子特徵,並首次在繼髮膠質母細胞瘤(secondary glioblastoma)中發現了多次重複出現的PTPRZ1-MET融合基因及其四種不同的融合方式,並且利用獨立的192個病例驗證了這一發現。
  • 兒童腦膠質瘤不應該只關注手術!
    其實兒童腦瘤和成人治療一樣,八到九成兒童腦瘤需手術切除。小兒顱內腫瘤以手術切除為主,佔比高達80%~90% ,與成人手術不同,兒童腦腫瘤切除手術難度非常大,一次手術完不成的,多至兩三次進行的情況不少。 因為孩子身體小,血容量低,出血一多了或塊了,血容量降得更低,實際操作中,往往要做好隨時中止手術的準備。
  • 腦部兩大最可怕疾病:腦膠質瘤、動脈瘤 你知道多少?可惜很多人對...
    腦膠質瘤手術後兩年,突然又出現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63歲的吳大伯(化名)以為是腫瘤復發了。幸虧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專家在樹蘭(杭州)醫院坐診,通過精準評估,專家判斷吳大伯並不是腦膠質瘤復發,而是放射性腦病引起的。
  • 腦瘤專家高允旺提醒:低級別腦膠質瘤,引發的癲癇要重視
    源自神經上皮的腫瘤統稱為腦膠質瘤(膠質細胞瘤),佔顱腦腫瘤的40國內外研究發現,這類腫瘤大部分是一些低級別腦膠質瘤,主要位於皮質,生長緩慢,除慢性癲癇外,沒有神經系統損害的症狀和體徵,從癲癇發作到確診為腫瘤的時間往往需要數年或數十年。 低級別膠質瘤的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癲癇發作,部分是難治性的。
  • 得了腦膠質瘤會有哪些表現?
    【摘要】得了腦膠質瘤會有哪些表現?頭痛頭暈、視力模糊等都是。腦膠質瘤因為血腦屏障的存在,在治療上的難度很大,現代中藥人參皂苷Rh2是小分子結構有利於穿過血腦屏障,對腦膠質瘤比較適用。
  • 癌症最新治療技術,治好了腦膠質瘤……
    TTF由一種可穿戴的電池供電設備提供交替的電場,該設備的商品名為Optune(Novocure),已在美國和歐洲獲批用於腦膠質瘤的治療。TTF可以幹擾實體腫瘤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某些關鍵分子,從而破壞細胞分裂。 早在2001年,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榮譽教授尤蘭姆·帕耳提醫生(Dr.
  • miR-210/VMP1信號傳導通路在腦膠質瘤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膠質瘤(2007WHO)可分為星形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腫瘤、室管膜細胞腫瘤和混合性膠質瘤,但隨著對其病理機理研究的深入,2016年WHO從分子特徵上將膠質瘤分為瀰漫性星形細胞瘤和少突膠質細胞腫瘤、其他星形細胞腫瘤、室管膜腫瘤。 我國腦膠質瘤的發病率在顱內腫瘤中躍居首位,最近幾年發現膠質瘤呈年輕化趨勢發展。
  • STAT3信號通路在惡性腦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根據WHO分級可分為4級,其中Ⅲ~Ⅳ級稱為惡性腦膠質瘤。其具有惡性度高,對常規手術切除、放療和化療均不敏感的特點。儘管近年來治療手段不斷進步,但高惡性度腦膠質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僅為1年左右。但這些新興的治療方法都是建立在對惡性膠質瘤細胞中信號通路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因此本文綜述了惡性腦膠質瘤中STAT3的經典信號通路及其相關通路。
  • 腦膠質瘤是惡性腫瘤嗎?為什麼呢?
    腦膠質瘤是惡性腫瘤的,這個也是我們在顱腦腫瘤當中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形式,佔整體顱腦腫瘤的40%到50%。  膠質瘤這個是來源於神經上皮的腫瘤,他和惡性腫瘤的生長方式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源自一些細胞不斷的不受限制的分化以及增長,侵蝕周圍的組織和器官,引起了各種臨床症狀,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不斷的侵犯周圍的組織,造成非常難以一次性切除
  • 預防腦膠質瘤 別把手機放枕下
    老百姓一提到腦癌,就感覺這是很嚴重的一種疾病,事實上腦癌,也就是腦膠質瘤確實是一種可怕的絕症,這種癌症還偏愛四五十歲的中年男性,在原發性腦腫瘤中發病率居首位,成為除胰腺癌之外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患有這種癌症的人會頭痛欲裂,痛不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