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研究發現幫助腦腫瘤細胞蔓延的蛋白質

2021-01-15 生物谷

2013年9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近日,伯明罕阿拉巴馬大學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分子途徑,此分子途徑幫助惡性膠質瘤細胞傳播和入侵原先健康的腦組織。研究結果發表在2013年9月19日的PLOS ONE雜誌中,新研究發現了新的藥物治療靶標。

腦膠質瘤佔腦腫瘤的約三分之一,存活率不佳。惡性膠質瘤是臭名昭著的,不僅是因為他們抵抗傳統的化療和放射治療,也因為他們侵入周圍腦組織的能力,從而引起神經損傷和死亡。

膠質瘤的一個標誌--腦侵襲,有助於膠質瘤細胞逃避治療策略。Fathallah-Shaykh說,一個低含氧量環境誘導膠質瘤細胞積極運動,遷移和腦浸潤。

一個相對較新的以縮小腫瘤為目的癌症戰略是切斷腫瘤的血供,即通過抗血管生成藥物的使用來實現。

這項研究確定了四個膠質瘤細胞株,當處於低氧氣的環境時,他們的能動性極大地增加,在大腦中的其他地方創建一個新的「殖民地」。

Fathallah-Shaykh和他的團隊發現兩種蛋白質形成的一個通路與低氧或缺氧相關。研究確定了一種信號蛋白Src被缺氧激活,還確定了下遊蛋白質神經Wiskott Aldfich症候群蛋白(N-WASP)。

然後,研究人員使用蛋白質抑制劑關閉Src和N-WASP,當任一蛋白被抑制,低氧氣失去了增強細胞運動的能力。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SRC、N-WASP和它們之間的聯繫,是幹擾細胞運動能力的重要靶標。如果能阻止腦瘤細胞移動,那麼抗血管生成的藥物應該有效得多。(生物谷Bioon.com)

c-Src and Neural Wiskott-Aldrich Syndrome Protein (N-WASP) Promote Low Oxygen-Induced Accelerated Brain Invasion by Gliomas

Zhuo Tang, Lita M. Araysi, Hassan M Fathallah-Shaykh.

Malignant gliomas remain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and high morbidity because of their ability to invade the brain; furthermore, human gliomas exhibit a phenotype of accelerated brain invasion in response to anti-angiogenic drugs. Here, we study 8 human glioblastoma cell lines; U251, U87, D54 and LN229 show accelerated motility in low ambient oxygen. Src inhibition by Dasatinib abrogates this phenotype. Molecular discovery and validation studies evaluate 46 molecules related to motility or the src pathway in U251 cells. Demanding that the molecular changes induced by low ambient oxygen are reversed by Dasatinib in U251 cells, identifies neural Wiskott-Aldrich syndrome protein (NWASP), 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 -Catenin, and Cofilin. However, only Src-mediated NWASP phosphorylation distinguishes the four cell lines that exhibit enhanced motility in low ambient oxygen. Downregulating c-Src or NWASP by RNA interference abrogates the low-oxygen-induced enhancement in motility by in vitro assays and in organotypic brain slice cultures. The findings support the idea that c-Src and NWASP play key roles in mediating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low oxygen-induced accelerated brain invasion by gliomas.

 

相關焦點

  • 新發現!腦腫瘤完全消失,最難治的癌症迎來新希望
    血腦屏障的存在,對於組織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血腦屏障同時也阻止了大多數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例如肽,蛋白質和基於基因的藥物)的轉移,嚴重限制了神經中樞系統疾病(例如神經退行性疾病、腦腫瘤,腦部感染和
  • 【中國科學報】螢光碳點捕捉腦腫瘤細胞
    前不久,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再成的研究小組、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謝志剛和景遐斌的課題組,與四川大學高會樂副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螢光活體成像系統,觀察了碳點在荷瘤小鼠內的生物分布,為腦腫瘤的早期診斷和進一步構建智能化納米藥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科學家以iPS細胞重現兒童腦腫瘤 鎖定治療目標基因
    中新網3月6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東京大學腫瘤病理學教授山田泰廣等人在5日的美國科學雜誌《細胞通訊》發表研究成果稱,已使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重現難以治療的兒童腦腫瘤,鎖定為了治療應當攻擊的基因。據稱這可能有助於新藥的研發。
  • 腦腫瘤是怎麼引起的
    核心提示:腦腫瘤疾病的發生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甚至是會威脅到我們的生命安全,所以說對於腦腫瘤疾病必須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的原則,在平時生活中還要注意做好腦腫瘤的預防,那麼腦腫瘤是怎麼引起的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 小鼠味蕾中發現一種超級味覺細胞 一次就能識別出苦甜酸鮮四味
    當神經生理學家Debarghya Dutta Banik和他的同事在小鼠身上關閉了更多特定味覺細胞的感知能力後,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還有其它細胞對味道做出反應。研究小組於8月13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上發表報告稱,將這些細胞從嚙齒類動物的味蕾中提取出來,讓它們嘗嘗幾種化合物的味道,發現有一組細胞能夠感知不同口味的多種化學物質。
  • PLOS ONE新研究引爭議
    原文連結: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40965#pone.0240965.ref001論文中顯示:在我們的研究中,74%的患者為COVID-19重症患者,32.8%的患者維生素D充足。在對混雜因素進行調整後,結果顯示維生素D充足與COVID-19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院內死亡率和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的降低以及淋巴細胞百分比的增加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
  • PLOS Genetics | 植生所李來庚團隊發現調控擬南芥次生細胞壁形成新機制
    許多生物學過程都是由泛素化調控的,這是一種翻譯後修飾,涉及SUMO(小泛素樣修飾劑)與蛋白質的結合。
  • 全球最大規模的新年目標研究告訴你,2021年的flag如何不翻車 | PLOS ONE
    一項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對新年目標的研究顯示,相較於抹除某些習慣,把目標設定為建立新習慣更有可能堅持下來。這僅僅是一種在表達決心時的句式轉變——從「我要戒掉」變為「我將開始」。這可能不會讓你的生活在一夜之間煥然一新,但是研究表明,習慣性的微小努力最終會積攢出顯著的成果。
  • PLoS ONE:巨噬細胞可幫助癌細胞轉移
    一篇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文章研究人員通過分析老鼠的乳腺癌細胞的運動,發現有一類特殊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s)能夠使惡性腫瘤細胞在身體內發生轉移。該研究發現的這類巨噬細胞或許能提供一種治療癌症有用的靶標,通過藥物治療的方法或許能夠阻斷癌變的過程。
  • PLoS ONE:薑黃素的抗炎功效
    薑黃素是香料薑黃中發現的天然化合物。阿育吠陀(Ayurvedic)醫學使用薑黃素治療疾病(如過敏、糖尿病和潰瘍)已經有幾個世紀的歷史。科學證據表明,薑黃素通過降低炎症而促進了健康,但是食品或添加劑中的薑黃素停留在胃腸道中無法很好的被人體吸收,而被吸收的薑黃素部分會被迅速代謝。許多研究小組正在研究薑黃素對結腸癌、骨關節炎的作用。
  • 腦腫瘤完全消失,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最難治癌症迎來新希望
    ,僅允許特定類型的分子從血流進入大腦神經元和其他周圍細胞。這也是第一項證明全身或靜脈內輸送治療藥物也可以穿越血腦屏障到達腦腫瘤的研究。Maria Castro 已經開始研究治療膠質母細胞瘤,她發現了抑制癌細胞發出信號的STAT3等通路,能夠欺騙免疫細胞安全通過大腦,然而,她始終沒能突破血腦屏障。
  • PLoS Genet:神經退行性疾病:蛋白質錯誤摺疊新發現
    2012年9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可以引發許多類型的神經變性疾病,如脊髓小腦共濟失調症(SCAs)或者亨廷頓病,這些疾病都是由於大腦中缺失發育中的神經元所致。近日,來自德國馬克斯-德爾布呂克分子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研究者識別出了21種蛋白質,其可以特異性地結合到稱為ataxin-1的蛋白質上發揮作用。
  • 皮膚「逆齡」可望實現 研究發現逆轉細胞老化關鍵蛋白質
    日前,韓國一項聯合研究從分子水平闡明了幹預和逆轉人類真皮成纖維細胞老化的機理和關鍵蛋白質。相關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研究人員建立了細胞衰老調控網狀模型,通過仿真發現,PDK1蛋白質(3-磷酸肌醇依賴性蛋白激酶1)可能逆轉細胞的老化進程。
  • 科學家發現維持細胞外蛋白質健康的新方法!
    2020年7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隨著機體年齡增長,尤其是在諸如阿爾茲海默病等神經變性疾病中,蛋白質會易於發生錯誤摺疊,並且會在細胞內外進展成為有害的堆積物,其中分泌性蛋白在調節機體功能和抵禦感染上扮演著關鍵角色,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圖賓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阻斷分泌性蛋白在細胞外部形成堆積物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研究構成肌細胞基本收縮單位的蛋白質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
    具體來說,他們能夠從「Z-圓盤」開始,從相鄰肉瘤之間的邊界開始,在肌層的特定亞區繪製蛋白質圖譜。這本身就是在研究橫紋肌方面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做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肌球蛋白,組成條紋肌纖維的三種主要蛋白質之一,似乎進入Z盤。肌球蛋白、肌動蛋白和彈性支架蛋白Titin共同作用的模型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肌球蛋白纖維穿透Z盤結構的可能性。
  • PLoS ONE:Mdm2-p53通路新發現
    近日,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Mdm2內RING結構域的突變使其喪失了E3泛素連接酶活性,卻增強了p53的轉錄活性及p53-p300之間的相互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29日發表在PLoS ONE上。
  • 勃起功能障礙藥物可幫助細胞破壞錯誤摺疊的蛋白質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哈佛醫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激活細胞蛋白質質量控​​制系統並提高其處理錯摺疊蛋白質(包括已知會引起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蛋白質)的能力的新機制。在報告的美國國家科學院論文集6月,研究人員描述了如何PDE5抑制劑-其中包括勃起功能障礙藥物西地那非和他達拉非-降低突變蛋白的積累和降低神經變性的斑馬魚模型的細胞死亡和解剖缺陷。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由FUNDC1和HSC70介導的這條新途徑可以通過啟用線粒體自身的蛋白酶系統或線粒體自噬機制來幫助細胞維持蛋白質穩態,但是非摺疊蛋白在線粒體上的過度積累會損害線粒體的完整性、激活AMPK並導致細胞衰老的發生。所以這種由線粒體介導的蛋白質的補償性降解方式是以犧牲線粒體自身的正常功能以及細胞的健康和活力為代價的。
  • 研究發現一種蛋白質在保護血液幹細胞不受損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愛丁堡大學和倫敦瑪麗女王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一種蛋白質,它在保護人體血液幹細胞在感染過程中免受損傷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發現可能會帶來減緩衰老過程的新方法。造血幹細胞(HSCs)存在於骨髓中,並從那裡產生其他血液和免疫細胞。眾所周知,當感染侵襲身體時,造血幹細胞會加緊生產,以對抗感染--但這在過去給科學家提出了一些問題。
  • PLoS Biol:特殊蛋白質如何殺滅癌細胞
    近日,一篇發表於國際雜誌PLoS Biology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澳洲莫納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免疫細胞保護機體不為人知的一面。利用同步加速器和低溫電子顯微檢查技術,研究者對名為側耳溶血素(pleurotolysin)的蛋白質的功能進行了研究,從而為開發新型靶向藥物及工具提供了新思路;通過分子快照技術,研究者就可以將側耳溶血素的活動過程轉化成為視頻影像來展現其特殊的打孔蛋白,這種打孔蛋白可以在靶向細胞上打孔進而有效殺滅細胞,同時也為其它殺傷性細胞提供了一個作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