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一種蛋白質在保護血液幹細胞不受損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020-11-10 cnBeta

愛丁堡大學和倫敦瑪麗女王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一種蛋白質,它在保護人體血液幹細胞在感染過程中免受損傷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發現可能會帶來減緩衰老過程的新方法。

造血幹細胞(HSCs)存在於骨髓中,並從那裡產生其他血液和免疫細胞。眾所周知,當感染侵襲身體時,造血幹細胞會加緊生產,以對抗感染--但這在過去給科學家提出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它們如何保護自己不受損害?

「我們知道,感染誘導的炎症途徑迫使血液幹細胞迅速產生免疫細胞,以幫助對抗感染,」該研究的通訊作者Kamil Kranc說。「然而,這些途徑最終會使幹細胞筋疲力盡或導致其過早衰老,了解如何阻止這種情況是很重要的。」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名為YTHDF2的蛋白質,它似乎負責這項重要工作。當感染出現時,HSCs會產生更多的免疫細胞,但同時這也會引發炎症過程,從而損害幹細胞。研究發現,YTHDF2蛋白可以調節控制這些炎症過程的基因,保護幹細胞不至於過早衰老。

為了研究YTHDF2的作用,研究小組將小鼠設計成缺乏該蛋白,然後給小鼠注射一種類似病毒感染的化學物質。果然,小鼠的造血幹細胞出現了慢性炎症,改變了不同血細胞類型的產生。有趣的是,這些年輕動物的血液開始與年長得多的小鼠的血液相似。

新的研究似乎與之前的報告一致,年輕動物向老年動物輸血可以改善受血者的健康狀況,甚至可以減緩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的發展。因此,該團隊表示,未來的工作可以研究操縱YTHDF2的水平是否可以成為一種潛在的抗衰老治療方法。

該研究發表在《實驗醫學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13年陳文鬥等對13例急性SCI患者進行胎兒來源的NSCs移植治療,第一次靜脈移植1000萬個NSCs,隨後進行5次鞘內注射,每次1000萬個細胞,間隔5d,期間進行針灸等康復訓練,3個月後進行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評分,患者感覺功能明顯改善,但運動功能改善不明顯。
  • 研究發現STING信號通路對神經幹細胞的調控作用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過程都被基因與外部信號之間的相互作用精確地調節,任何異常的刺激均可能改變神經幹細胞的命運,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已有研究證明,DNA損傷會影響神經幹細胞的增值與分化。STING信號通路已被證實是動物細胞自主性固有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在DNA損傷的情況下可被激活。STING信號在多種細胞類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如心肌細胞、腸上皮細胞、癌細胞。
  • 【學術前沿】衰老乾預研究進展——來自幹細胞的miRNA
    在衰老乾預領域中,藥物和基因治療等手段無疑佔領了研究「C位」,而「垃圾序列」因不編碼生命活動所需的蛋白質,一直被大家所忽視,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其可能發揮重要功能,接下來,小編為大家獻上2019年11月發表在Ageing Research Reviews上的綜述文章,題目為「Emerging role of stem cell-derived extracellular microRNAs in
  • Cell:揭示細胞保護它們的DNA免受機械應力損傷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老化生物學研究所、科隆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不僅通過讓細胞核變形,而且還通過讓遺傳物質變得柔軟來保護自己免受由這樣的機械應力(mechanical stress)帶來的損傷。
  • 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多種疾病前景可期
    外泌體由細胞分泌釋放出來,在血液等體液內傳播,最後又可被其他細胞吞噬,是細胞間通訊的重要介質。外泌體與心血管疾病近年來,幹細胞源性外泌體的心臟保護機制已成為研究熱點。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幹細胞源性外泌體具有與幹細胞相似的心臟保護功能,能促進血管生成,減少細胞凋亡,減少應激帶來的損傷。
  • DNA損傷與細胞凋亡研究取得進展
    當DNA損傷發生後,細胞通過一系列的應答反應,包括細胞周期停滯,DNA修復以及細胞凋亡等,使基因組的穩定性得以維持。這些應答反應需要多種調控因子的參與。蛋白質精氨酸甲基轉移酶(PRMT)通過甲基化修飾不同的蛋白質底物而參與調控細胞的多種重要生命活動,其中包括DNA修復等。但PRMT在細胞對DNA損傷的其它應激反應如細胞凋亡過程中是否發揮作用,目前尚知之甚少。
  • 高紹榮/鞠振宇/樂融融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幹細胞》,有助於...
    端粒是一種存在於真核細胞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染色體的「帽子」結構,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細胞的分裂能力。該研究在小鼠胚胎幹細胞中進行了ALT相關因子的篩選,發現Dcaf11在小鼠早期胚胎和胚胎幹細胞ALT介導的端粒延伸和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Dcaf11缺失會導致小鼠端粒縮短,進而引發小鼠骨髓造血幹細胞功能異常和應激狀態下損傷修復能力的顯著下降。
  • 淋巴細胞分泌的蛋白減少心臟損傷後的細胞死亡促進心臟再生和修復
    來源: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在發達國家,心臟病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許多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刺激心肌細胞增殖,作為改善心臟修復的工具。雖然幹細胞或移植細胞等技術已經在臨床試驗中得到了探索,但這些努力已經證明是困難的。但研究發現淋巴管系統,一種輸送全身炎症細胞的血管網絡,其新功能被發現包括在肥胖、神經系統疾病、青光眼和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 研究鑑別幹細胞生物學調控基因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其中有三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與已知在哺乳動物中參與調控胚胎幹細胞的蛋白極其相似。這些幹細胞生物學的新見解或將推動實現幹細胞在再生醫學中的應用。相關研究論文在線發表在3月2日的《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雜誌上。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他們在可視化這一過程中還發現,一種與脆性X染色體症候群有關的蛋白質缺失與這些分子移動具有重要關聯。相關研究在線發表於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神經幹細胞像神經細胞一樣需要長距離運送mRNA(信使核糖核酸)等各種分子,但這次顯微鏡跟蹤成像首次發現,mRNA能自行沿著神經幹細胞通道高速移動。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Blesch等將神經營養素-3基因修飾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大鼠脊髓損傷模型中,2周後發現基因修飾組有大量的感覺神經投射形成,並且60%分化為神經元,3%分化為膠質細胞。Lian等將EPO增強子和RTP801啟動子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因融合後轉入小鼠神經幹細胞,該細胞在缺氧環境中表達VEGF,而VEGF具有神經保護和促進神經生長的作用,因此在脊髓損傷的模型中大大提高了移植細胞的生存率。
  • Nature:揭示多能性幹細胞不依賴於TRF2的染色體末端保護機制
    2020年11月29日訊/生物谷BIOON/---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特殊結構,它保護我們的DNA,確保細胞健康分裂。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和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幹細胞中的端粒保護機制是極其獨特的。
  • 在組織修復與再生醫學中,幹細胞如何「妙手回春」?
    幹細胞是一種多功能細胞,能夠再生人體的各種組織,因此在創傷治療中有一定的臨床潛力,特別是在骨折癒合、軟骨癒合及創傷後炎症等方面。 局部細胞和組織損傷後,機體對損傷所形成的缺損進行修補恢復的過程稱修復。修復是機體抗損傷的表現,組織修復主要是通過再生來完成的。
  • 科學家發現ROS保護心肌細胞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活性氧簇(ROS)在間歇性低壓低氧(IHH)保護心臟抵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和新機制。 及時恢復血液灌注是臨床上治療缺血性心臟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手段,但該過程伴隨著嚴重再灌注損傷的發生。缺血再灌注造成的鈣離子超載和ROS大量釋放是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主要原因。但ROS還可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參與細胞保護。
  • 【AbMole科研】異丙酚下調穀氨酸誘導的PC12細胞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本期與您分享的是:異丙酚通過下調穀氨酸誘導的PC12細胞中的microRNA-19a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異丙酚是一種經認證的、具有抗炎、抗腫瘤作用的靜脈鎮靜劑。但異丙酚在腦損傷中的作用及其機制尚不清楚,因此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用異丙酚處理PC12細胞,並暴露在穀氨酸(Glu)溶液中。
  • 幹細胞在組織修復與再生中到底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幹細胞是一種多功能細胞,能夠再生人體的各種組織,因此在創傷治療中有一定的臨床潛力,特別是在骨折癒合、軟骨癒合及創傷後炎症等方面。 局部細胞和組織損傷後,機體對損傷所形成的缺損進行修補恢復的過程稱修復。修復是機體抗損傷的表現,組織修復主要是通過再生來完成的。
  • 胚胎幹細胞保護染色體末端的獨門秘笈
    圖片來源:Pixabay根據癌症研究中心(Center for Cancer Research,CCR)科學家的一項新的研究顯示,胚胎幹細胞有一種獨到的方法來保護端粒。端粒作為染色體兩端的結構,隨著每次細胞分裂而縮短。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4期)
    需要注意的是,在腦脊髓等所有神經組織中,不同的神經幹細胞類型產生的子代細胞種類不同,分布也不同。 神經幹細胞的治療機理是:(i)患病部位組織損傷後釋放各種趨化因子,可以吸引神經幹細胞聚集到損傷部位,並在局部微環境的作用下分化為不同種類的細胞,修復及補充損傷的神經細胞。
  • 多篇文章解讀DNA損傷領域重要研究成果
    在最近這項研究中,作者開發了一種新的手段,能夠分析高危型的血統特徵(即大範圍,多代系的遺傳病,患病人群的數量較多,因此不被人為是偶然突變導致的)。利用這種方法,作者對11個存在較高的患多發性硬化疾病的家庭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有兩個基因對於疾病的發生存在重要影響。其中一個基因參與了DNA損傷的修復,而另外一個基因則參與了DNA的組裝。
  • ...蔡廣研團隊合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
    在此情況下,除了異體腎移植手術外,基於成體組織幹細胞(前體細胞)移植的再生醫學新技術有望為臨床上治療這類疾病帶來新的思路。為了研究人尿液中各種細胞類型的組成和作用,研究團隊採集了健康成年人尿液進行單細胞測序分析,最終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從尿液中鑑定到了7種細胞類群,包括4種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群體和3種泌尿系統來源的上皮細胞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