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Mole科研】異丙酚下調穀氨酸誘導的PC12細胞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2021-01-09 騰訊網

AbMole精研抑制劑十年,最新的科研動態不斷與您分享。本期與您分享的是:異丙酚通過下調穀氨酸誘導的PC12細胞中的microRNA-19a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異丙酚是一種經認證的、具有抗炎、抗腫瘤作用的靜脈鎮靜劑。但異丙酚在腦損傷中的作用及其機制尚不清楚,因此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用異丙酚處理PC12細胞,並暴露在穀氨酸(Glu)溶液中。通過CCK-8、流式細胞術和western blot檢測細胞活力、凋亡電位、凋亡相關蛋白和自噬連接蛋白。螢光定量PCR檢測miR-19a在受糖刺激細胞中的表達。接下來,研究人員使用miR-19a模擬轉染來評估miR-19a在Glu或異丙酚處理的細胞中對細胞凋亡和自噬的影響。最後通過western blot檢測AMPK和mTOR通路。

暴露於Glu促進了PC12細胞的凋亡和自噬,而異丙酚則減弱了Glu觸發的細胞凋亡和自噬。此外,異丙酚降低了miR-19a在谷蛋白刺激的PC12細胞中的表達。同時,過表達miR-19a逆轉了異丙酚對糖誘導的細胞凋亡和自噬的影響。此外,異丙酚通過阻礙miR-19a的表達,增強了受谷蛋白刺激的PC12細胞中的AMPK和mTOR通路

CCK-8試劑盒 (Abmole, M4839) 為MTT 法的替代方法,是一種基於WST(水溶性四唑鹽,化學名:2-(2-甲氧基-4-硝苯基)-3-(4-硝苯基)-5-(2,4-二磺基苯)-2H-四唑單鈉鹽)的廣泛應用於細胞增殖和細胞毒性的快速高靈敏度檢測試劑盒。

作者在研究過程中,證實了異丙酚可抑制Glu誘導的PC12細胞凋亡。PC12細胞用異丙酚和/或glu處理24小時。之後,分別採用CCK-8法檢測細胞活力、流式細胞術和western blot分別檢測凋亡比值和凋亡蛋白(Bax、Bcl-2、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 -9)的表。CCK-8即購自Abmole,在研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鳴謝:Yu S , Xin W , Jiang Q , et al. Propofol exerts neuroprotective functions by down‐regulating microRNA‐19a in glutamic acid‐induced PC12 cells[J]. BioFactors, 2020.

相關焦點

  • 「AbMole科研」異丙酚下調穀氨酸誘導的PC12細胞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AbMole精研抑制劑十年,最新的科研動態不斷與您分享。本期與您分享的是:異丙酚通過下調穀氨酸誘導的PC12細胞中的microRNA-19a發揮神經保護作用異丙酚是一種經認證的、具有抗炎、抗腫瘤作用的靜脈鎮靜劑。但異丙酚在腦損傷中的作用及其機制尚不清楚,因此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 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複雜性熱驚厥中發揮保護作用的新機制
    11月3日,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附屬二院胡薇薇教授和藥學院陳忠教授團隊在Cell Reports在線發表了題為「Microglial displacement of GABAergic synapses is a protective event during complex febrile seizure」的研究論文,本研究首次揭示了小膠質細胞可通過取代穀氨酸能神經元胞體周圍的
  • 「AbMole科研」Artemisinin新倍半萜內酯下調NF-κB信號通路
    AbMole精研抑制劑十年,最新的科研動態不斷與您分享。本期與您分享的是:青蒿素的新倍半萜內酯Artemargyinolide E通過下調NF-κB信號通路抑制炎症反應。從傳統中草藥艾蒿中分離出一種新的倍半萜內酯-青蒿內酯E(AE)。基於對光譜數據的廣泛分析,闡明了其結構。
  • 烏司他丁的神經保護作用及神經病理性疼痛應用研究進展
    1985年UTI在日本上市,應用於細胞溶酶體膜破裂、水解酶外溢、功能亢進引起的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臨床治療中。研究表明,UTI有神經保護作用,也對神經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表現出有益作用,可能成為新的預防和治療NP的措施。本文現就UTI神經保護作用和對NP的作用和機制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自閉症個體誘導多能幹細胞的非典型神經發生
    從患有大頭畸形的自閉症個體中產生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s)也表明產前發育是這種疾病的關鍵時期。但是對於自閉症產前階段早期細胞活動的改變知之甚少。 近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Deepak P.
  • 巴克研究所科學家揭示細胞衰老如何導致神經退行性變
    圖註:在穀氨酸存在下,將非衰老或衰老的星形膠質細胞(紅色)與神經元(藍色)共培養。在穀氨酸存在下,衰老的星形膠質細胞損害神經元的存活。圖片來源:Chandani Limbad,博士儘管研究人員已知慢性炎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具有某種聯繫,先前的研究已經證明細胞衰老在衰老和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在內的幾種與年齡有關的病理學中的關鍵作用,但是,關於細胞衰老的過程仍存在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關於衰老在大腦中的潛在作用的了解相對較少。
  • 全身麻醉藥發育神經毒性的機制及其防治研究進展
    NRl亞基是參與構成NMDA受體離子通道的基本亞單位,因此,神經元NMDA受體NRl亞基的代償性增高,使其更易受到穀氨酸的興奮性刺激作用,引起細胞內鈣超載導致細胞凋亡。/2)信號通路和磷脂醯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jnositol 3-kinase,P13K/Akt)信號通路發揮神經保護作用。
  • 硫化氫緩釋供體ADT-OH對神經前體細胞增殖的調控
    GYY4137對脂多糖誘導的小鼠急性肺損傷有保護作用,硫氫化鈉作為一種神經源化合物已被廣泛用於研究神經元氧化應激模型中。腦室帶區神經前體細胞:又稱為神經祖細胞,這些祖細胞既可增殖亦可分化為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胚胎發育第12天之前,神經前體細胞進行大量增殖形成一個細胞池,為後期大腦皮質的發育提供條件。
  • 薑黃素及其代謝修飾產物對PC12細胞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
    (四氫薑黃素和薑黃素-β-D-葡糖苷酸)對H2O2誘導的大鼠腎上腺嗜鉻瘤PC12細胞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以期為揭示薑黃素的健康功效機制提供依據。薑黃素、四氫薑黃素及薑黃素-β-D-葡糖苷酸處理對H2O2損傷的PC12細胞均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其中,與H2O2損傷組相比,薑黃素處理組和薑黃素-β-D-葡糖苷酸處理組對細胞的保護作用均呈現出明顯的劑量依賴性,隨著藥物處理劑量的增加,細胞存活率顯著增加(P<0.05)。
  • ...β1誘導的細胞凋亡和上皮細胞向間質細胞轉變的作用及相關機制
    細胞凋亡和上皮細胞向間質細胞的轉變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 在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細胞凋亡和EMT的失調會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例如腫瘤的形成和轉移、肝臟和腎臟纖維化和胚胎發育的異常等。
  • 幹細胞療法的這3大作用有助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神經修復
    多年來,經過科學家孜孜不倦的研究,發現幹細胞因具有細胞再生、組織修復、神經保護等多種功能,已被廣泛應用於如神經與心血管等多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中(更多的詳情可了解「幹細胞療法」)。如何改善和幹預這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在神經科領域中存在一片空白,成為科學家們鑽研探討的問題。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在損傷後,自我修復能力是有限的,有學者認為是腦部誘導神經幹細胞增殖並向神經元分化的力量太弱所致。大量研究實驗證明幹細胞療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可能成為解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 自噬作用如何保護大腦神經元細胞免受損傷?
    研究者指出,自噬似乎保護了大腦中的神經元細胞,而其背後的原因或許與此前假設的並不相同,當研究人員利用遺傳技巧關閉自噬介導的細胞廢物處理系統時(並沒有像預期那樣檢測到蛋白質沉積物),他們發現,細胞中內質網的水平升高了,而內質網是一種由膜囊組成的系統,除了其他功能外,其還充當了鈣質的儲存器,這就會導致神經遞質釋放的升高,最終引發致命性的神經元過度興奮。
  • Neurosci|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新方向:Nrf2和鐵死亡
    另一方面,亞精胺/亞精胺N1-乙醯基轉移酶1(SAT1)作為p53的轉錄靶標,其表達誘導脂質過氧化,並在ROS誘導的壓力下使細胞發生鐵死亡,而敲除SAT1或抑制ALOX15的表達則部分阻斷了p53介導的鐵死亡。2. 胺基酸代謝胺基酸代謝在鐵死亡調節中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 文獻精讀 | 激活神經病理性疼痛下行調控的神經環路
    本研究使用光遺傳學方法來檢驗特定穀氨酸能BLA輸入mPFC的作用,揭示mPFC信號處理失調的分子基礎,並闡明涉及慢性神經病理性疼痛狀態的下遊大腦迴路。同樣,在第5層錐體神經元(穀氨酸能投射或PN)中得到相似的結果:電壓鉗記錄到藍光誘導的eEPSC和eIPSC,兩者都能被TTX消除(圖1e)。4-AP只能恢復興奮性電流,而GABA能神經元介導的突觸前饋抑制不能恢復。因此,輸入mPFC的穀氨酸能BLA與PVIN和PN形成單突觸連接。
  • JBC:AMPK信號通路參與調控神經幹細胞增殖
    無論是在胚胎發育階段還是成體階段,神經幹細胞的自我增殖都受到內因基因表達水平及外因微環境的精細調控,這種調控作用與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腦功能的維持和修復都有密切關係。近日,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研究員、南發俊研究員和馮林音研究員課題組等協作進行的對小分子化合物調控神經幹細胞命運及其作用機制研究中,首次發現了小分子化合物AICAR對永生化神經幹細胞C17.2及來源於不同發展時期,及不同部位來源的神經幹細胞均有明顯誘導分化為神經膠質細胞的作用,該作用可能並不依賴於其傳統胞內靶點AMPK信號通路。
  • 論文速遞 | 線粒體中的NF-κB調節脂多糖誘導損傷後PC12細胞的凋亡
    中文摘要:目的:探討線粒體內核轉錄因子(NF-κB)的表達與脂多糖(LPS)誘導損傷後神經細胞的凋亡之間的關係創新點:(1)LPS誘導後,線粒體中NF-κB的增加導致細胞凋亡;(2)腺嘌呤核苷酸轉位酶1(ANT1)活性決定線粒體中NF-κB的水平.
  • 中國科學家發現,穀氨酸能...
    研究人員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在激活的狀態下,會釋放睡眠誘導因子腺苷,隨著腺苷的積累,我們感受到的睡眠壓力就越大,直到被困意擊倒。如果破壞小鼠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小鼠清醒的時間顯著增加,經過睡眠剝奪之後,這些小鼠只需要增加相對較少的睡眠時長,就能快速清除睡眠壓力。這個研究讓我們對調控睡眠穩態的神經機制有了進一步的認知,這一方面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另一方面或許也能幫助「特困戶」驅散困意。
  • Neuron重磅長綜述:星形膠質細胞在中樞神經系統炎症中扮演的角色
    例如,脂多糖(LPS)激活的小膠質細胞在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中誘導神經毒性表型,小膠質細胞分泌的IL-1a、TNF-a和補體成分1q(C1q)誘導了星形膠質細胞的轉錄反應,使其產生尚未確定的神經毒性因子,降低了吞噬細胞活性以及神經營養因子的表達(圖2A)。
  • 河北醫科大學溫進坤團隊證實丹參衍生的Sal-miR-58可誘導血管細胞...
    景傑學術 | 報導 自噬是針對炎症和氧化應激的一種細胞保護過程。在血管疾病中,自噬通過調節血管細胞起著關鍵作用。例如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中,自噬的缺乏引發炎症進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