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新成果!科學家發現維持細胞外蛋白質健康的新方法!

2020-12-08 生物谷

2020年7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隨著機體年齡增長,尤其是在諸如阿爾茲海默病等神經變性疾病中,蛋白質會易於發生錯誤摺疊,並且會在細胞內外進展成為有害的堆積物,其中分泌性蛋白在調節機體功能和抵禦感染上扮演著關鍵角色,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圖賓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阻斷分泌性蛋白在細胞外部形成堆積物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在體液中保持蛋白質的形狀或能有效幫助抵禦機體衰老和感染。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Tübingen

機體會利用蛋白質來作為細胞內的基本元件,但比如在酶類形式中,蛋白質則負責多種機體代謝過程,為此,構成蛋白質的長鏈胺基酸就必須摺疊成為正確的三維形狀;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重點研究細胞內部蛋白質的質量控制機制,其能幫助有效避免錯誤蛋白質的聚集,但諸如錯誤摺疊的堆積物則常常發生在細胞外部,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堆積物是如何被調節的,因為在諸如小鼠等實驗動物中很難調查這一過程。

為了能夠識別胞外的調節子,研究人員利用秀麗隱杆線蟲開發出了一種胞外蛋白質聚集的新型模型,他們在秀麗隱杆線蟲中發現了57種蛋白質聚集的胞外調節子,當通過聯合研究後,研究人員進一步識別出了首個胞外調節子,其能結合併且穩定線蟲機體中錯誤摺疊的分泌蛋白,細胞內的這種較好的蛋白質質量控制或能幫助動物變得長壽,目前研究者發現,細胞外部的這種質量控制機制或許也會發揮作用。

有意思的是,研究者還發現,線蟲能夠動員胞外的調節子用於對病原體所引發的感染產生反應,擁有較好胞外蛋白質質量控制機體的動物在病原體感染期間往往能夠存活超過30%的比例,這種胞外調節子或能增強宿主動物機體的免疫反應。研究者Maximilian Peters博士表示,線蟲和人類共享多種機制及蛋白質功能,此外,我們還在人類機體中識別出了與線蟲胞外調節子最為相似的蛋白質,我們的目標就是確定是否這些調節子能夠幫助抵禦胞外澱粉β蛋白聚集物(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大腦中存在的毒性蛋白聚集體),後期研究人員還將深入研究尋找能有效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新型療法;闡明更多胞外蛋白質質量控制機制或能幫助理解其如何促進機體健康衰老並能保護機體抵禦感染。(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Gallotta, I., Sandhu, A., Peters, M. et al. Extracellular proteostasis prevents aggregation during pathogenic attack. 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461-z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修復受損DNA的新方法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Rad52蛋白質在依賴於RNA的DNA修復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已發表在8日的《Molecular Cell》上(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研究結果揭示了同源重組蛋白質Rad52的重要作用。這項成果還有助於幫助癌症治療確定新的靶標。
  • Nature:一種靶向殺滅癌細胞且並不會損傷健康細胞的新方法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其或能通過選擇性地攻擊細胞分裂機器的核心來殺滅某些不斷繁殖的人類乳腺癌細胞,這種截止目前僅在實驗室培養和患者機體自身衍生的細胞中進行檢測的技術未來或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藥物,從而殺滅一部分患者機體的乳腺癌細胞,而且還不會損傷其機體其它健康的細胞。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近日,有研究人員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研究了星形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帕金森氏病(PD)病理的關係。
  • 科學家開發蛋白質 「讀糖」 新工具
    美國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一種被稱為 EXoO 的分子工具,可以解碼蛋白質上特定糖的附著位點,而這種改變可能是由疾病導致的。這項發表在《分子系統生物學》的研究成果,介紹了該工具的開發過程及其在人體血液、腫瘤和免疫細胞中的成功應用。人類細胞製造的所有蛋白質中有一半附著糖分子,其中以 N - 聚糖和 O - 聚糖最為常見。
  • 科學家們在囊性纖維化疾病研究領域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發表的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析囊性纖維化疾病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最新的藥物,即所謂的增強劑,針對的是一種叫做囊性纖維化跨膜電導調節劑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在患者身上發生突變。然而,儘管這些藥物可以幫助一些CF患者,但它們遠非完美。此外,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還沒有弄清楚這些藥物是如何起作用的。洛克菲勒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首次描述了在原子解析度下增強劑和它們所針對的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 「生命百科全書」發表模式生物研究新成果
    Elements)的一個多機構研究網絡發布了四篇重要的論文,以前所未有的細節繪製並比較了人類和兩種模式生物果蠅及線蟲的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圖譜。 第二個科學家小組調查了在三大物種中染色質的組織機制以及它對於基因調控的影響。利用modENCODE和ENCODE的數據,科學家們比較了細胞訪問內部DNA必需的染色質修飾模式,以及這些修飾所導致的DNA複製模式的改變。研究人員發現三個物種中具有許多相似的染色質特徵。
  • 科學網—新方法可辨別蛋白質摺疊關鍵因素
    本報訊 蛋白質摺疊模式幫助其執行特定任務。
  • 為什麼說幹細胞外泌體將是修復心臟功能的新主流?
    幹細胞外泌體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組織修復以及缺血性疾病等的治療研究,成為了醫學領域的新熱點。近期,幹細胞雜誌(STEM CELL)最新發表的綜述描述了幹細胞外泌體對於心臟的修復以及保護的作用,圍繞幹細胞外泌體的功能以及臨床應用研究,展示了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心臟相關疾病的潛力。
  • 細胞自噬,可能是一種減肥新方法
    自噬,一種鮮為人知的科學過程,被譽為減肥的新方法,能讓人看起來更年輕,還能延年益壽。 細胞的自我吞噬作用是一種自然的再生過程,能夠減少罹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並延長人們的壽命。 2016年,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因其在細胞自噬的工作機制上的突破性的實驗,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該研究成果促進了人們對帕金斯和痴呆症的了解。
  • Nature:中國科學家發現肝癌精準治療新靶點!
    2019年2月28日,由賀福初院士團隊、錢小紅教授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等完成的關於早期肝細胞癌蛋白質組研究成果在Nature上發表,文章首次描繪了早期肝細胞癌的蛋白質組表達譜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圖譜。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2020-09-09 15: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生物體中蛋白質和線粒體的質量控制對細胞基本活力的維持至關重要。細胞中的蛋白質穩態主要通過分子伴侶蛋白系統與兩個蛋白水解系統,即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和自噬-溶酶體系統的協調運作來維持。作為細胞的能量和代謝中心,線粒體具有相對獨立的質量控制系統,包括分子水平的氧自由基清除系統、分子伴侶蛋白系統和蛋白酶系統以及細胞器水平的融合/分裂機制和線粒體自噬機制等。
  • Nature: 腦結構及其細胞複雜性新揭密
    Allen and Jody Allen Patton共同投資興建的非盈利性質的醫療機構--腦科學Allen研究院,今天發布了一系列重要發現,這些發現對了解腦結構及其細胞的複雜性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通過Allen Brain Atlas關於基因表達的整體分析,在同等級別的期刊上,Allen研究院報導了腦結構已知分區的新亞區的發現;揭示了腦細胞分類的新標記方法;證明了腦中基因表達的複雜性。此篇文章的作者之一,Allen研究院的博士Allan Jones說道:「這篇文章的結果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我們和國際上的其他的科學家都只是剛剛開始發掘這個巨大的資料庫」。
  • 我國科學家發現「返老還童」新細胞
    誘導多能幹細胞及其產生的功能細胞移植被認為是治療遺傳病、器官損傷以及帕金森等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該領域的瓶頸是對此缺乏分子機理認識。最近,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細胞生物學機制,有望推動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更快地應用到疾病治療中。
  • 中國科學家發現提高T細胞抗腫瘤免疫功能新方法
    /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許琛琦研究組和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伯良研究組在一項合作研究中發現「代謝檢查點」可以調控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並鑑定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靶點——膽固醇酯化酶ACAT1以及相應的小分子藥物前體,為開發新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
  • 科學家在細胞外「重演」細胞分裂
    科技日報北京6月2日電 (記者劉霞)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夠了解細胞如何建立、移動、運輸和分裂背後的物理學。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美國團隊的最新研究首次在細胞外「重演」了細胞分裂過程,該成果將有助進一步洞悉細胞開展日常活動的物理過程,有朝一日催生出重大醫學突破,並為新型材料甚至人造細胞開闢新方向。芝加哥大學物理學教授瑪格麗特·加德爾和博士後基姆·韋裡奇領導了這項創新性研究。
  • 化學所發展基於深度學習的蛋白質單分子分析新方法
    化學所發展基於深度學習的蛋白質單分子分析新方法 2019-05-24 化學研究所 【字體: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方曉紅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發展分析活細胞體系蛋白質動態變化的單分子顯微成像新方法,所建立的利用光漂白計數定量表徵膜蛋白化學計量比等單分子研究方法,為化學生物學和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先進的技術(
  • 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為衰老疾病的發生原因提供了新解釋
    一項在EMBO Journal 雜誌發表, 生物體中蛋白質和線粒體的質量控制對細胞基本活力的維持至關重要。細胞中的蛋白質穩態主要通過分子伴侶蛋白系統與兩個蛋白水解系統,即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和自噬-溶酶體系統的協調運作來維持。
  • 《Nature Methods》介紹細胞生物學新研究工具
    來自阿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使用光控制生物細胞水平的新方法。
  • 科學家治療聽力損失新發現:蛋白質在新耳蝸毛細胞發育中的作用
    其中一些細胞放大進入耳朵的聲音,而另一些細胞則將聲波轉化為傳導到大腦的電信號。Ronna Hertzano,博士,博士,UMSOM耳鼻喉科頭頸外科副教授,史丹福大學博士後博士,證明了這種叫做GFI 1的蛋白質對於決定胚胎毛細胞是否成熟為功能性的成年毛細胞還是變成更像神經細胞或神經元的不同細胞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發表在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