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小鼠味蕾中發現一種超級味覺細胞 一次就能識別出苦甜酸鮮四味

2020-08-14 前瞻網

味蕾可以把食物從單純的能量來源變成一頓難忘的大餐。現在,研究人員在小鼠的味蕾中發現了一組超感知細胞,它們可以探測到味蕾所識別的五種味道中的四種:苦、甜、酸和鮮味——這些細胞都可以捕獲到它們。

這很讓人吃驚,因為人們通常認為味覺細胞非常特殊,只能探測到一種或兩種味道。一些已知的味覺細胞只對一種化合物有反應,例如,對甜味三氯蔗糖或苦味咖啡因有反應。但新的結果表明,一個更為複雜的過程正在發揮作用。

當神經生理學家Debarghya Dutta Banik和他的同事在小鼠身上關閉了更多特定味覺細胞的感知能力後,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還有其它細胞對味道做出反應。研究小組於8月13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上發表報告稱,將這些細胞從嚙齒類動物的味蕾中提取出來,讓它們嘗嘗幾種化合物的味道,發現有一組細胞能夠感知不同口味的多種化學物質。

「我們從來沒有預料到任何一種[味覺]細胞會對這麼多不同的化合物產生反應。」印第安納波利斯的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Dutta Banik說。

但是味覺細胞在日曬下對味道沒有反應;大腦和舌頭如同引領潮流者一樣共同工作。因此,科學家們對小鼠的大腦進行了監控,看看當小鼠缺少一種關鍵的蛋白質時,它們的大腦是否會接收到苦味、甜味或鮮味的信號,而這種蛋白質是這些具有廣泛味覺的細胞傳遞信息所必需的。紐約水牛城大學的研究人員Dutta Banik說,這些觀察結果表明,如果沒有蛋白質,大腦就無法獲得味道信息,這一點在當小鼠把苦的溶液當作水喝時也能得到體現,儘管嚙齒類動物討厭苦味。

雖然這些廣泛感知的細胞是獨立的,但大腦似乎也會錯過其他更具體的味覺細胞的信號,比如那些感知苦味的細胞。因此,廣泛感知的細胞可能與其它細胞一起傳遞味覺信息。

紐約布法羅大學的神經生理學家Kathryn Medler說:「這些(新發現的)細胞的存在完全打亂了人們對味蕾工作方式的認識。」

沒有功能味覺細胞的生活將是無味的。Medler說,味覺對生存至關重要。隨著年齡的增長或接受化療等治療後,當味覺減退時,人們可能會失去食慾,變得營養不良。工作的味覺也有助於保護我們不吃變質或有毒的東西。

Medler說,既然味覺在小鼠和人類身上的作用是相似的,弄清這些細胞是如何工作的也許有一天能幫助科學家們為失去味覺的人找回味覺。

「長期影響相當深遠,」佛羅裡達州科勒爾蓋布爾斯邁阿密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史蒂芬·羅珀(Stephen Roper)說。雖然沒有參與這項工作,但他說,了解了這些細胞是如何感知的,以及信息是如何在它們之間傳遞的,有一天人們就可以設計出味覺信號。

雖然味覺看上去普普通通,但關於它的研究科學家從未忽視。味覺使我們能夠識別食物中的化學物質,並能作出判斷,判斷這些化學物質是包括我們生存所必需的營養素,還是會對我們造成傷害的有毒物質。對於甜、鮮、鹹、酸、苦這五種基本味道,我們擁有各自的感受器蛋白質味覺感受器。在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領域,利用細胞在實驗環境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生物蛋白質已經成為可能。

2016年,日本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味覺受體蛋白的胞外區域通過將味覺物質結合在一起而發生結構變化。這種結構變化被認為是將味覺物質的細胞外結合傳遞給味覺細胞。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我們對味覺機制的基本認識,以及開發一種利用味覺受體結構變化的篩選和檢測的味覺評價系統。

苦的還是甜的?味覺細胞是如何決定它們的?2017年,來自莫奈爾中心和合作機構研究了不同生長階段的味覺器官,以確定在味覺細胞產生的每個階段哪些基因是開啟的,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舌頭上的幹細胞是如何成長為不同類型的成熟味覺細胞的理解,這些味覺細胞能夠感知甜味、鹹味、酸味、苦味和鮮味。

利用一種名為RNA-seq的強大基因技術,這些實驗揭示了幾乎所有基因的完整列表,其中包括一些以前未被識別的、指導味覺細胞發育的基因。研究還發現,在味覺細胞分化的過程中,這些基因會影響一個特定的味覺細胞最終是否會對鹹、甜、酸、苦或鮮味做出反應。

其它的實驗擴展了這一發現,為分子信號提供了線索,這些分子信號可能會引導味覺幹細胞走上一條或另一條路徑。研究人員利用藥理學方法,在未成熟的味覺細胞中發現了所謂的信號蛋白,它能使發育中的細胞增殖並轉變為特定的細胞類型。這些研究揭示了幾種信號通路的重要作用,包括一些以前不知道在味覺中起作用的通路。

「這是最好的基礎研究。」研究人員表示,「我們需要知道味覺細胞在正常情況下是如何生長和工作的,然後我們才能利用這些知識來幫助人們。」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cells-mice-sense-multiple-taste-buds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genetics/article?id=10.1371/journal.pgen.1008925

相關焦點

  • 在味蕾中發現的新型味細胞
    在小鼠中進行的研究發現了一個味覺細胞,該細胞可以檢測除鹽以外的所有口味。嘴巴可能是一組新發現的多任務味覺細胞的所在地,與大多數已知的檢測單個味覺的味覺細胞不同,它們能夠檢測酸味、甜味、苦味和鮮味刺激。由布法羅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報告了這一發現。口中的味蕾對於人們的生存至關重要,並有助於確定食物是營養的良好來源還是潛在的毒物。
  • 不存在「味覺分區」 每個味蕾都能嘗到五味
    資料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付雲鵬/攝 真相卻是,分辨各種味覺的細胞存在於每一個味蕾內,而味蕾在舌頭表面和口腔內都有分布,也就是說,舌頭上有味蕾的區域都能對所有味覺進行靈敏的分辨,傳言中的「味覺地圖」其實並不存在。這條教科書級的流言其實來自學者對文章的謬譯。
  • 舌頭的味覺及認識盲區
    澀味是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質凝固時而產生的一種收斂感覺。澀味不是食品的基本味覺,而是刺激觸覺神經末梢造成的結果,不是味覺。盲區4:鮮甜二味有關嗎?        我們經常會用甜來形容鮮這種味覺,也就是所謂的「鮮甜鮮甜」。在烹飪的過程當中,少量的糖也會被用於提鮮。        那麼甜和鮮這兩種感覺究竟有什麼關聯呢?
  • 【舌頭上特定區域專司一種味覺】是真的嗎?
    【流言】舌頭上特定區域專司一種味覺,舌尖對甜味最敏感,舌根對苦味最敏感,而舌兩側,則負責品嘗酸味和鹹味。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味覺地圖」。【這是假的!】【真相】「味覺地圖」並不存在。分辨各種味覺的細胞存在於每一個味蕾內,而味蕾在舌頭表面和口腔內都有分布,因此舌頭上有味蕾的區域都能對所有味覺進行分辨。
  • 舌頭「味覺分區」的真相
    他通過在人舌頭的不同區域滴上鹹、甜、酸、苦四種味道的樣品後,發現在舌頭不同區域的味蕾敏感性是不一致的。他發現舌尖和舌邊的味蕾是最敏感的,但他並沒有斷言這種現象和味道相關。但他用示意圖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的發現,隨即使得不同舌頭區域對應不同味覺這一想法深入人心。
  • 「味覺地圖」欺騙了我們半個世紀
    後來科學家也發現,這是由一個叫TAS2R38的基因*決定的,在人類的7號染色體上。 *註:TAS2R38的基因有兩種類型:顯性G和隱性C。其中G基因可編碼人類舌頭味蕾上的苯硫脲受體,而C基因編碼的受體則無法嘗出這種苦味物質。GG基因型的人可稱得上這種苦味的「超級味覺者」,而CC基因型的則被稱為「苦盲」。
  • 舌頭上有味覺地圖?醫生:這顛覆三觀的冷知識,一次說清
    劇中對舌頭有過明確的一段介紹,比如舌尖上分布著甜的味蕾,而苦的味蕾則是分布在喉嚨處,而酸的味蕾則是分布在舌頭的兩側。所以零零發信誓旦旦的說到:在品嘗紅酒時,應將舌頭捲成一圈,以此來避開酸的味蕾。其實,早在1974年美國研究者就通過一項實驗發現,舌頭每個區域都能嘗出酸、甜、苦、鹹、鮮等幾種物質的味道,只不過是敏感閾值不同而已。這是因為,味蕾中包括了50-150個左右的味覺受體細胞,而食物的味道就是通過這些受體細胞傳遞給神經的。
  • 味覺改變警惕疾病徵兆
    味蕾辨別酸、甜、苦、鹹   人的味覺是可以有變化的。有老年人「食之無味」的漸進式變化,也有突變性的改變。用醫學術語表示,就叫做「味覺減退」、「味覺喪失」、「味覺錯亂」。  大家知道,人的口腔裡有無數個味蕾,主要隱藏在舌頭的菌狀、葉狀和輪廓乳頭裡,它們是感覺味道的「先鋒」,能辨別「酸、甜、苦、鹹」四味。食物入口,味蕾就將味覺信號通過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三叉神經等傳遞到大腦皮層的味覺區,人就能感覺出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了。可見,這條「通路」的任何一環出了毛病,都會影響到味覺。
  • 為什麼說辣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
  • 為什麼說辣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因為舌頭上不存在味覺地圖
    生活中,我們常把「酸甜苦辣鹹」放在一起,作為我們從食物中能品嘗出來的基本味道。可是你知道嗎?其實一直以來我們熟知的「辣」其實並不屬於味覺,而是一種痛覺。 如果做一個小小的實驗,取一小勺辣椒醬塗抹在手中,你會發現仍能夠感覺到刺痛感。很有趣吧?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先要給味覺下個定義。 味覺是什麼?
  • 原來吃辣不是享受 而是因刺激味覺神經而產生的一種錯覺
    那麼味蕾是從哪裡產生的呢?味覺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內對味覺器官化學感受系統的刺激並產生的一種感覺。味覺的適宜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質。味覺是進食時進行自我保護的最後一道屏障,告訴我們哪些東西有營養,哪些東西不健康。
  • 味覺都有哪些?人為什麼會有味覺?學做飯從味覺開始!
    我們平時如果不注意保護舌頭,那麼你的舌頭有可能患上味覺的「近視」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頭表面的乳狀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皺褶處的乳狀突起中最密集。味蕾一般有40-150 個味覺細胞構成,大約10-14 天更換一次,味覺細胞表面有許多味覺感受分子,不同物質能與不同的味覺感受分子結合而呈現不同的味道。
  • 日本飲食中的旨文化,甜酸苦鹹四味外,大和民族才知道的第五味
    小編將會分三篇文章來講講和食的"生、旨、旬"的特點,今天是第二篇,講「旨」旨德國心理學家漢斯.亨寧從三原色得到啟發,提出四原味:鹹、甜、酸、苦,所有的味道都是由這四種味組合而成。此外的澀味、辣味等不屬於味覺,澀味是口舌表面收縮的觸覺,辣味是疼痛的感覺。但日本人說,還有一味,叫」旨味(umami)「。
  • 【冷知識】關於鯨豚類生物的味覺,你知道多少?
    絕大部分哺乳動物都具有豐富的味覺,「酸甜苦辣鹹」五味,對於一個地道的吃貨而言,喪失味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簡直不敢想像。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鯨豚類的味覺知識,在講述之前,首先先為大家細細講解一下關於「味蕾」的構造。
  • 科學家發現酸甜苦鹹鮮外第六種味道:「肥」
    提醒一下,辣味兒科學上講其實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感受,一種燒灼感,一種痛感,如果你喜歡辣,那是因為你喜歡那種被灼燒的痛感。  也許你還會辯解,還有澀味、麻味、金屬味等等其他的味道,但那些只是基本味覺摻雜在一起的感受,或者是基本味覺和痛感、麻感等味覺與感受混雜的味道。
  • 連英文都無法翻譯出來的,海鮮的「鮮」到底是種什麼味兒?
    01,什麼是食物的「鮮」?1908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偶然間在昆布(海帶)中提取到一種物質,發現它能增加食物的鮮味。在亞洲,為了提高食物的鮮味,味精是很流行的調味品,而最初的味精就是提取自昆布,它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是一種胺基酸。
  • 辣是一種痛覺,麻是60赫茲的電流,肥肉味才是第五味覺...
    這是一種神奇的「味道」,因為我們的味蕾根本吃不出來這種「味道」,但是卻往往欲罷不能。然而欲罷不能的原因,卻是一種仿佛SM的心理,這種「味道」是一種強鹼,刺激燒灼我們的舌頭,產生一種痛的快感。這就是辣帶給人類味蕾的奇妙SM體驗。
  • 舌頭對味覺真的有分區嗎?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後來發現「味覺分區」這個說法十分深入人心,很多人都認為酸甜苦鹹在舌頭上各佔一個區域,例如舌尖對應甜味,舌根對應苦味。那麼我們的舌頭真的分工這麼明確嗎?實際上這是一個翻譯錯誤帶來的誤會。「味覺分區」的說法最早來自於1901 年德國科學家大衛 · 保羅 · 海尼(David Pauli Hänig)撰寫的論文。
  • 科學家發現潛藏在人類嘴巴裡的一種新味蕾:能探測多種味道
    據外媒報導,世界上似乎每天都在發生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科學進步,你可能會認為像人類嘴巴這樣簡單的東西不再會有什麼特別的發現。如果你真想那麼你就錯了,最新發表在《PLOS Genetics》上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可能會有一種全新的味蕾潛伏在我們的嘴巴裡,科學家們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