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飲食中的旨文化,甜酸苦鹹四味外,大和民族才知道的第五味

2021-01-19 美食智在說

大家好,歡迎關注智在怪談,每日一文,探討美食文化。

壽司、刺身、拉麵、鍋物、炸物,日本飲食文化雖然包羅萬有,但只需了解三個字,已可以看懂和食。和食,即大和民族的飲食,這個叫法帶有傳統色彩,也側重文化內涵。那麼,和食有什麼特點呢?三字以蔽之:生、旨、旬。

日式拉麵

昨天講到了日本飲食文化中的「生」,大家如果沒看可以回顧一下:

【日本飲食文化】生:大和民族愛生吃,刺身也許是唐朝味道?

小編將會分三篇文章來講講和食的"生、旨、旬"的特點,今天是第二篇,講「旨」

德國心理學家漢斯.亨寧從三原色得到啟發,提出四原味:鹹、甜、酸、苦,所有的味道都是由這四種味組合而成。此外的澀味、辣味等不屬於味覺,澀味是口舌表面收縮的觸覺,辣味是疼痛的感覺。但日本人說,還有一味,叫」旨味(umami)「。這是他們很古就在食物中發現的,津津有味,它不是其他原味的合成,與甜鹹酸苦並立。

魚生與湯是和食的重頭戲。學廚藝先要學習做「出汁」(下略為「出」)。這個詞最初出現在公元1295年以後成書的《廚事類記》裡,煮出汁,熬成湯,相當於我們今天中餐說的吊湯,吊出來的是高湯。正規和食店講究做出汁,用來給各種菜調味,我們叫提鮮。

煮出汁,熬成湯,相當於我們說的吊湯

公元1223年,道元渡海到南宋取經,遇見一個廣利寺的燒飯僧,來港口買日本船販來的「倭椹」(實際上就是日本產的幹香菇),說是做「面汁」。此事記在他撰寫的《典座教訓》裡,好像就是他第一個學來了中國的吊湯技術。

大廚就地取材,中國的高湯多是用雞肉什麼的,我記得此前看過CCTV 7有一集介紹過魯菜大廚做吊湯,一鍋湯整整用了10斤精肉、2隻雞,10斤排骨,一鍋清湯耗時三四個小時。但別忘了我們上期講過,日本不吃肉,做法又取自中國的禪林素菜,以至有人說「精進料理」是日本人味覺的原點,所以用海帶、幹鰹魚、香菇等熬汁也自然而然。

日式海參,湯水那個清a

曾經在日本旅遊吃涮肉,令我們驚奇的是,一鍋清水放一塊海帶煮一煮,就算是鍋底。海帶是俗稱,本來叫昆布。古時候居住在北海道的阿依努人和大陸貿易,聽他們說kompu,當時的中國人就取了諧音,用漢字寫作昆布,大約是日本的奈良時代(公元710至784年間),這個詞傳入了日本,據某些專家考證,中國人現在反倒把這個詞當作了日語,確實耐人尋味。按照這種做法,出汁的味道應該很不錯,估計如果孔夫子嘗到也要說一聲「旨矣」。

和食三大旨味來源之一,幹香菇

這種旨味到底是什麼呢?一九〇八年,池田菊苗教授覺得吃鍋子用海帶煮湯,別有味道,終於從海帶中提取出穀氨酸,原來旨味就是這種"味之素"給人的感覺。接著一九一三年池田的弟子小玉新太郎從蒸焙黴曬而成的"鰹節"(幹鰹魚)裡發現肌苷酸,一九六〇年國中明從香菇中發現鳥苷酸,被稱作三大旨味成分。

和食三大旨味來源之一,鰹節

文化人類學家石毛直道說:日本料理缺少油脂,依賴胺基酸。歐美一直不承認天下有什麼旨味,認為那不過是甜鹹酸苦的合成味道。二〇〇一年以後科學家相繼在味蕾的感覺細胞上發現穀氨酸接受體,旨味終於被認知,列為第五種原味。

日本地域上分為東西兩部分,兩地的文化頗有差異。關東做出汁主要用幹鰹魚,關西用昆布。這兩種出汁具有相乘效果,混起來旨味更濃厚。以前幹鰹魚、香菇是貴重物,一般人家用幹鰯魚等煮汁熬湯。

日語的旨味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味覺的名稱,這是科學的定義,再是很好吃的滋味,乃日常生活的感受。前者用假名,不寫「旨」這個漢字。和食被當作文化遺產後,日本更宣揚「旨味」為日本所獨有,但實際上世界各地的飲食都不乏其味,我們自古稱之為鮮味。鹹味和旨味基本不影響食材本身的味道。旨味不是「顯」味,需要加鹽才能顯出它的味道來,這就是我們說的提味,以致旨味常常被誤會是加鹽的結果。

其實在小編看來,說了半天這個玄之又玄的「旨味」,按照現代科學,應該稱之為"味之素",俗稱味精。提到這點,我想起此前看過的有趣的事。,在1950年5月11日,周作人先生也寫過一篇《味之素》的小文,講述了一個故事:說是一九三幾年的時候,十多年前了,日本的天皇御廚房派人到中國來搜羅中式料理的做法,第一站到了北京,看中了一道名菜,鍋貼豆腐。為此特意到當時北京久負盛名的東興樓學習。學成回到日本後試做,卻發現怎麼做都無法複製東興樓那麼好吃,心想肯定是什麼秘訣師傅藏技了。當月就備了重金賄賂大師傅,師傅如實回答,「你做菜的時候,沒有擱一點味之素麼?」這其實就和中國將海帶稱為昆布,但年頭久遠,講「昆布」定為日本「舶來品」一樣,也正好說明了,發明的新東西不是關鍵,用得好用得巧,才是本事,食物也一樣。

好了,關於和食文化的「旨」,今天就先講到這。如果你對吃感興趣,歡迎關注我,我們明天同一時間來講講和食中的「旬」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56個民族為何沒日本大和民族?東北人立功了
    中國56個民族為何沒日本大和民族?東北人起到關鍵作用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國內也擁有這56個民族,這些民族中各有各的特色,譬如俄羅斯族,蒙古族等,為什麼眾多民族中沒有日本族呢?前幾天小編發了一篇關於日本民族的文章,引起了網友的議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
  • 他們才是真正的日本人,歷史上卻被大和民族滅的差不多了
    現在我們提起日本人一般是指大和民族的日本人。其實日本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的國家,除了大和民族,還有阿伊努人(也叫蝦夷人)和琉球人。無論日本人承認與否,阿伊努族確實與日本大和族有別,長相上來說就很不一樣。阿伊努族普遍膚色比較暗,低額多須,深眼窩,毛髮極為濃密,有點捲髮。而大和族則普遍皮膚白皙,臉型瘦長,鼻子窄高。再者,兩族的起源地也大不相同。大和族來源於中國,後來從日本的島根縣一帶輻射出去。
  • 日本人的祖先起源不同,血統不同,為何都稱為「大和民族」?
    前言:現在很多人都想了解清楚日本人起源到底在哪裡,真的是秦朝徐福帶去的遺民嗎?從現代的日本的基因圖譜留下的證據來看,日本人的血統很複雜,可以看出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那麼為什麼現代日本人都是大和民族呢?這就是今天要說的日本人的起源了。
  • 五味調和的進食觀念——「中和」調味論
    五味調和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核心。它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在中國烹飪中「五味」是本體,「調」是手段,「和」是目的。它是一個烹調目的和手段的統一體,是一個系統。長期以來五味調和不僅促進了烹飪原料的開拓,烹飪工藝的發展,而且促進了烹飪手段的多元建設,更重要的是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營養觀念,以飲食的「性味」為人「興利除弊」,通過五味與五臟的不同「親和力」產生的功能調和五臟和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之精充、氣足、神旺、健康長壽。五味調和,貴在調和。各種食物,無論具體形式是什麼,它都具有自己特定的性味與功能。
  • 我不知道食物的四性五味,談論健康和健康是空談
    因此食物的飲食習慣與藥物食同源相同。根據「 藥食同源」,食品和藥品之間的界限非常模糊,其實,藥和食都來自大自然,很多食物都有四氣五味的特點,所以也可以治病。食物既有食用性又有藥用性,我們的中國祖先經常把食物當作處方。例如:牛肉是家裡常見的一道菜,滋補脾胃,益氣補血,與中醫中的黃芪具有相同的功效,古籍中也有記載:「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
  • 明明是一個民族,後來被異化成妖怪,日本歷史上的「土蜘蛛」
    「土蜘蛛」,這個名詞聽著還挺嚇人的,喜歡二次元的朋友可能有聽過這個詞,這是傳說中日本的一種妖怪,日本這個國家我們知道,民間「泛靈信仰」比較廣泛,然後流行文化發達,所以一些民間傳說的神怪妖魔形象容易被用到流行文化元素當中。土蜘蛛也是一樣,在日本傳說中,這是一種體形異常巨大的蜘蛛,經常在山中出沒。
  • 《米花之味》:現代性視域中少數民族地區女性隱喻的文化表達
    現代化進程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文化具有新時期的歷史影響意義,《米花之味》以詩意化的鏡頭對少數民族地區老中少三代女性形象的建構,細微入致地將傳統村寨社會轉型期的矛盾與衝突深度體現出來,構建了「女性」作為個體與集體的民族文化認同符號的現代性,並試圖以女性性別隱喻的方式進行文化表達。
  • 傳統衝繩飲食-著名的日本長壽縣飲食文化
    什麼是衝繩飲食? 衝繩飲食以日本琉球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命名。歷史愛好者可能會從二戰期間打過的衝繩戰役中認出這個名字。但是,如今,這在歷史書籍中還有另一個原因: 衝繩的人們生活了非常非常長的時間(直到最後一天都健康)。 美國的平均壽命為78.8歲,而日本為84歲,而100歲的衝繩人口是日本其他地區的五倍。
  • 全國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國外飲食文化試題
    課程代碼:00989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4小題,每小題1分,共14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______是文化的主體。
  • 夏薇:《紅樓夢》飲食中的隱喻
    《韓非子·揚權》說:「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齒,說情而捐精。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⑧認為美食和美色一樣,會損害人的身體健康。要想不受損害,就要拒絕膏粱厚味。不僅美味的食物令機體生病,吃得時機、方式和內容不對,也會有損健康。古人十分注重五味調和,《呂氏春秋·本味》說:「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
  • 隨筆:「五色五味」韓國料理
    新華網首爾5月13日電(記者彭茜)在韓國,飲食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韓國素有「食為五福之一」的說法,飲食特點可相應歸納為「五色」,即紅、白、黑、綠、黃;「五味」,即甜、酸、苦、辣、鹹。    最能體現「五色五味」的韓國料理,當屬韓式拌飯。
  • 一個悲慘神秘鮮為人知的日本北方原住民族——阿伊努人
    說起日本的民族構成,大多數人的印象,日本是單一民族的國家,而且都知道這個民族是大和民族。其實情況不是這樣的,日本還有一個鬆散神秘古老的民族阿伊努人。阿伊努人,是日本北方的一個原住民族群,居住在庫頁島和北海道、千島群島及堪察加的原住民。
  • 最後一個才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材料包括土耳其酸奶,鹹鹹的,奶味很濃。還有茄子,在土耳其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多達上百種做法,烤熟後打成蓉。土耳其烹飪發源於東亞,發展於安納託利亞,在某種意義上說是遠東與地中海烹飪的過渡,肉類、蔬菜和豆類充當了土耳其菜系的主要部分,而肉類又以牛、羊、雞為主。其特點在於突出原料(主要是肉類和奶製品)的自然風味,講究原汁原味並以黃油、橄欖油、鹽、洋蔥、大蒜、香料和醋加以突出。
  • 只剩下2萬人了,日本土著阿伊努人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在全球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中,日本一直強調自己是單一的民族國家。而日本最古老的居民,生活在北海道地區的阿伊努人先是被當做蠻夷之民,備受壓迫和歧視。1899年,日本政府頒布《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宣布阿伊努人是大和民族的支脈,對其進行強制同化。直到上個世紀末,該法案才被廢除,承認阿伊努民族的原住民族身份。
  • 民以食為天,從中國飲食中「吃」出來的隱喻和文化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吃"在中國人生活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從日常飲食中發展升華出文化,而飲食文化又反過來滲透在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密切相關,飲食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日本一個土著民族,如今人口僅剩20萬,官方:血統純正的只有2萬
    日本可不止是一個大和民族,其實很早以前就有土著民民了,至於他們的先祖是怎麼在這個四周環海的島國出現就不得而知了。首先這支比大和民族更久遠的民族叫阿依努族,是日本的一個土著民族,與大和民族有著明顯的不同。外貌特徵有的是捲髮白皮膚,有的是棕色皮膚,像是西歐人種,又像蒙古人。歷史上很多個國家的土著民都會被外來民族進行毀滅性打壓。
  • 文化苦旅:獨到的文化沉澱,苦旅,苦在哪裡?3層含義給出答案
    這本書簡單介紹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若是看他人的遊記,可能都是推薦哪裡好玩,哪裡值得遊玩。然而,餘秋雨先生記載的旅行確實是去的不同地方,不同的是能夠頓悟更深層次的歷史含義。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餘秋雨先生,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緯度,徜徉在歷史和文化的長河中。
  • 日本人不是「日本人」,他們的血統最純正,卻被日本稱為「蝦夷」
    自古以來,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就十分複雜,從唐朝時期開始,日本就派遣使者前往長安參觀訪問,懇求皇帝為其建設國家,傳播中國文化。經過多年的扶持,日本緊跟中國的發展腳步,逐漸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特色,創造了本國文字,並稱自己的民族為「大和民族」。
  • 說的是倫敦英語,住的是大和飯店,日本海軍為何如此貴族?
    日本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學生,縱觀其發展歷史,基本上就是誰強就學誰,而且是近乎模仿般的粘貼複製。比如當初日本學唐朝,從制度到文化,全方位的吸收,以至於如今的日本保留傳承下來的唐文化,比咱們這個老師都還要完整。到了近代,列強扣關,國門大開,日本又立馬改換門庭,瘋狂吸收西方的一切。
  • 他們是日本的原住民,卻被日本人驅趕,刻意雪藏多年!
    我們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相親相愛,共同生活在一起。而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比如我們的鄰居日本,民族就比較單一,只有一個民族,和族,日本人把自己稱作是大和民族。但是儘管是單一民族的日本,也有我們不曾知道的土著,這就是小編接下來要和大家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