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智在怪談,每日一文,探討美食文化。
壽司、刺身、拉麵、鍋物、炸物,日本飲食文化雖然包羅萬有,但只需了解三個字,已可以看懂和食。和食,即大和民族的飲食,這個叫法帶有傳統色彩,也側重文化內涵。那麼,和食有什麼特點呢?三字以蔽之:生、旨、旬。
昨天講到了日本飲食文化中的「生」,大家如果沒看可以回顧一下:
【日本飲食文化】生:大和民族愛生吃,刺身也許是唐朝味道?
小編將會分三篇文章來講講和食的"生、旨、旬"的特點,今天是第二篇,講「旨」
旨
德國心理學家漢斯.亨寧從三原色得到啟發,提出四原味:鹹、甜、酸、苦,所有的味道都是由這四種味組合而成。此外的澀味、辣味等不屬於味覺,澀味是口舌表面收縮的觸覺,辣味是疼痛的感覺。但日本人說,還有一味,叫」旨味(umami)「。這是他們很古就在食物中發現的,津津有味,它不是其他原味的合成,與甜鹹酸苦並立。
魚生與湯是和食的重頭戲。學廚藝先要學習做「出汁」(下略為「出」)。這個詞最初出現在公元1295年以後成書的《廚事類記》裡,煮出汁,熬成湯,相當於我們今天中餐說的吊湯,吊出來的是高湯。正規和食店講究做出汁,用來給各種菜調味,我們叫提鮮。
公元1223年,道元渡海到南宋取經,遇見一個廣利寺的燒飯僧,來港口買日本船販來的「倭椹」(實際上就是日本產的幹香菇),說是做「面汁」。此事記在他撰寫的《典座教訓》裡,好像就是他第一個學來了中國的吊湯技術。
大廚就地取材,中國的高湯多是用雞肉什麼的,我記得此前看過CCTV 7有一集介紹過魯菜大廚做吊湯,一鍋湯整整用了10斤精肉、2隻雞,10斤排骨,一鍋清湯耗時三四個小時。但別忘了我們上期講過,日本不吃肉,做法又取自中國的禪林素菜,以至有人說「精進料理」是日本人味覺的原點,所以用海帶、幹鰹魚、香菇等熬汁也自然而然。
曾經在日本旅遊吃涮肉,令我們驚奇的是,一鍋清水放一塊海帶煮一煮,就算是鍋底。海帶是俗稱,本來叫昆布。古時候居住在北海道的阿依努人和大陸貿易,聽他們說kompu,當時的中國人就取了諧音,用漢字寫作昆布,大約是日本的奈良時代(公元710至784年間),這個詞傳入了日本,據某些專家考證,中國人現在反倒把這個詞當作了日語,確實耐人尋味。按照這種做法,出汁的味道應該很不錯,估計如果孔夫子嘗到也要說一聲「旨矣」。
這種旨味到底是什麼呢?一九〇八年,池田菊苗教授覺得吃鍋子用海帶煮湯,別有味道,終於從海帶中提取出穀氨酸,原來旨味就是這種"味之素"給人的感覺。接著一九一三年池田的弟子小玉新太郎從蒸焙黴曬而成的"鰹節"(幹鰹魚)裡發現肌苷酸,一九六〇年國中明從香菇中發現鳥苷酸,被稱作三大旨味成分。
文化人類學家石毛直道說:日本料理缺少油脂,依賴胺基酸。歐美一直不承認天下有什麼旨味,認為那不過是甜鹹酸苦的合成味道。二〇〇一年以後科學家相繼在味蕾的感覺細胞上發現穀氨酸接受體,旨味終於被認知,列為第五種原味。
日本地域上分為東西兩部分,兩地的文化頗有差異。關東做出汁主要用幹鰹魚,關西用昆布。這兩種出汁具有相乘效果,混起來旨味更濃厚。以前幹鰹魚、香菇是貴重物,一般人家用幹鰯魚等煮汁熬湯。
日語的旨味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味覺的名稱,這是科學的定義,再是很好吃的滋味,乃日常生活的感受。前者用假名,不寫「旨」這個漢字。和食被當作文化遺產後,日本更宣揚「旨味」為日本所獨有,但實際上世界各地的飲食都不乏其味,我們自古稱之為鮮味。鹹味和旨味基本不影響食材本身的味道。旨味不是「顯」味,需要加鹽才能顯出它的味道來,這就是我們說的提味,以致旨味常常被誤會是加鹽的結果。
其實在小編看來,說了半天這個玄之又玄的「旨味」,按照現代科學,應該稱之為"味之素",俗稱味精。提到這點,我想起此前看過的有趣的事。,在1950年5月11日,周作人先生也寫過一篇《味之素》的小文,講述了一個故事:說是一九三幾年的時候,十多年前了,日本的天皇御廚房派人到中國來搜羅中式料理的做法,第一站到了北京,看中了一道名菜,鍋貼豆腐。為此特意到當時北京久負盛名的東興樓學習。學成回到日本後試做,卻發現怎麼做都無法複製東興樓那麼好吃,心想肯定是什麼秘訣師傅藏技了。當月就備了重金賄賂大師傅,師傅如實回答,「你做菜的時候,沒有擱一點味之素麼?」這其實就和中國將海帶稱為昆布,但年頭久遠,講「昆布」定為日本「舶來品」一樣,也正好說明了,發明的新東西不是關鍵,用得好用得巧,才是本事,食物也一樣。
好了,關於和食文化的「旨」,今天就先講到這。如果你對吃感興趣,歡迎關注我,我們明天同一時間來講講和食中的「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