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獨到的文化沉澱,苦旅,苦在哪裡?3層含義給出答案

2021-01-07 貓叔談史

相信大家都讀過各種各樣的書籍,有小說,史記,散文,詩集等。當代偉大的文豪作家也數不勝數,這篇文章就講一位偉大作家的文學作品《文化苦旅》。這本書初發行時,實在可稱為「洛陽紙貴」,被捧得火熱,引起巨大的反響。一本散文能被眾人追捧,自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

談到《文化苦旅》,就不得不提起這本書的作者——餘秋雨。一位教授,辭職後毅然走出校園,踏上文化旅途的道路,記載著中國文化,世界文化和自己的思考,實屬不易。作者餘秋雨先生,在1993年從上海戲劇學院辭職後,執筆走上尋找文化沉澱的道路,普通人或許沒有這種勇氣和決心嘗試這樣的體會,如苦行僧般磨礪意志,傳承著一種精神。

1.何來《文化苦旅》?

不惑之年的戲劇學院教授,決然辭職,握一桿筆,走出校園而踏上艱苦的旅程。這本書,就是餘秋雨先生在旅行過程中對中國文化,外國文化的感悟和沉澱,接著寫下自己獨特的思考。初次看到這本書,可能會覺得這本書是在記載「遊記」,旅行的樂趣和意義,其實不然,這本書沒有寫過多的放鬆旅遊的內容,而是對歷史的哀嘆和人生的激勵。

這本書簡單介紹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若是看他人的遊記,可能都是推薦哪裡好玩,哪裡值得遊玩。然而,餘秋雨先生記載的旅行確實是去的不同地方,不同的是能夠頓悟更深層次的歷史含義。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餘秋雨先生,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緯度,徜徉在歷史和文化的長河中。

作者妙筆生花,看,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用人民的辛勤勞作來改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中華文化的美好與讚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寧古塔之下,留藏這「東坡被貶」的無奈與不甘,文中《寧古塔》這章可以說是全文文化苦旅中最苦的一章,作者對歷史的領悟和描寫,生動還原當時的不公和無奈。

《文化苦旅》的誕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作者走過中國的大好河山,寫下見聞感悟,在遊山玩水之中,體會人生的真諦。記載的方式,並不只是浮於表面看看而已,看到場景體會這裡在歷史上發生的一切,走過的路,記載著滄桑變化。文化苦旅,就是這樣誕生發展而來,來自於餘秋雨眼中所看,內心所感,腦中所想,耳中所聽。一聲聲吶喊不斷敲擊著歷史,一字字落筆訴說著文化。

2.為什麼說「文化苦旅」,艱苦呢?

旅行不等於旅遊。旅遊是放鬆的心情去遊山玩水,放鬆逍遙。旅行是帶有任務和目標去不同的地方體會人生的真諦,感悟歷史的滄桑。《文化苦旅》中的「旅」,指的就是旅行。旅行的過程是艱苦的,感悟到的文化是艱苦的,體會到的風土人情是艱苦的,所以才稱為「苦旅」。

文中記載著《莫高窟》,裡面就寫出體現苦旅的過程,這份苦不單單指自己旅行的身心之累和艱苦,更是指當時的文化艱苦。敦煌莫高窟,中國文化的聖地,可是被「王圓籙」的人用低價轉賣大量重要的經文,那充滿古文化的土牆,卻被遊客們用彩色的顏料亂塗亂畫,這就是對中國文化的褻瀆,作者又無法改變,所以稱為「苦旅」。

陽關雪

最喜歡的當然是《陽關雪》,作者文筆優美。「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後,一桿竹管筆偶爾塗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一句看到陽關,想到古代的詩人的文字魔力。「這兒應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極美,與自然渾和,奪人心魄。可惜它們後來都成了兵士們心頭的哀音。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忍聽聞,它們也就消失在朔風之中。」哀嘆民族文化的沒落,看到風景想到文化流失,這才是文化苦旅的含義。

苦,在於品味歷史的滄桑和時代的更替,在於把歷史的文化和眼下的風景相融合,品味出的苦澀與難忘。這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思維深度的人,才能品味出的感覺,之後再寫下這本書,看似記載的是旅行的地方,實際是記載著深入文化的思考。就像是我們普通人品茶,只能嘗出茶的味道,而只有種茶賣茶的人,能品出裡面的艱辛和不一樣的甘甜。

3.「苦旅」的「苦」,苦在這三層含義。

第一層,苦在探尋文化的旅程的艱苦。這一層的苦,大家都能夠讀出來。就算是普通的旅遊,取得地方多也會感到身心疲憊,這是身體上的苦澀。那麼,餘秋雨先生踏遍中國山河,自然感到身心疲憊之苦,尤其是作者去過中國許多艱苦地方,跨越四川,甘肅,河南,廣東等省份,體會不同景觀的不同感受。同時,堅持創作和思考,自然痛苦,這是表面的痛苦。

第二層,苦在文化傳承命運曲折之苦。這第二層的苦,在於作者看到文物,歷史,遺蹟等珍貴的中國文化被摧殘,藝術的畫面如今竟然變成一片廢墟,這是整個民族乃至中國的悲哀,由此產生痛苦的情懷。文化的傳承必然經歷挫折,可是眼睜睜看著文化的毀滅和遺失,自己卻無能為力,自然會感到失落和不甘,義憤填膺,那份「苦」自然是由心產生,無法言表,只能寫在文中。

第三層,苦在對歷史文人的悲痛之苦。第三層的苦,多數是指讀者從所見所聞中,得知歷史的文人墨客,風流才子因為時代變遷,社會動蕩導致被君主流放,痛苦死於途中的那種感同深受之苦。其實,餘秋雨特別能夠體會當時文人才子心中的所思所想,感同身受,才會感到無比痛苦無奈。這份感情,是作者獨有的體會,對古代文人命運曲折感到無奈所產生的苦。

其實,在《文化苦旅》中,旅是作者走過的路,見過的人,聽過的事;苦是作者如影相隨的感悟,這是文化的沉澱,有助於我們去思考文化的歷程,更要珍惜當下。

如果你對《文化苦旅》感興趣,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評論:新版《文化苦旅》還有多大殺傷力?
    評論:新版《文化苦旅》還有多大殺傷力? 本周上榜圖書裡,至少有3本書算得上是「舊書」——門羅的《逃離》、龍應臺的《目送》、餘秋雨的《文化苦旅》。  去年10月,門羅獲得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其中文版譯作《逃離》也迅速問世。這不是一本新書,除裝幀的變化,它採用的是著名翻譯家李文俊先生2009年的譯本。門羅獲獎後,其中文譯作「新鮮出爐」了很多本,但能上排行榜的,還是李文俊的這本舊作。
  • 餘秋雨《文化苦旅》:腳下的江流,挾著寒風,吐著白沫,凌厲銳進
    《文化苦旅》第二篇:《都江堰》原文經典段落:腳下的江流,從那麼遙遠的地方奔來,一派義無反顧的決絕勢頭,挾著寒風,吐著白沫,凌厲銳進。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湧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這便是道。
  • 餘秋雨《文化苦旅》中25句經典語錄,句句包含人生哲理
    3.誰在這裡吃過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於規整,付之於期盼,付之於眾目睽睽。4.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澈的人類學的思考。5.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6.腳在何處,故鄉就在何處,水在哪裡,道路就在哪裡。
  • 遺鷗的生命苦旅:顛沛流離於氣候變化、填海造陸和海水汙染之間
    在哪裡還有新的繁殖地?全世界都將目光投向了生瑞恆最早發現遺鷗的地方——中國。 弱水,正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別稱,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農業開發以來,黑河上遊的用水量劇增,流入額濟納旗的河段經常斷流,黑河的尾閭湖居延海早已乾涸。
  • 漢服熱:不僅是一種美麗,還有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
    漢服的再一次出現,或許就已經註定了它可以風靡全國,因為漢服熱的背後,不僅只是一種美麗,還有著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 2002年人們普遍認為唐裝,旗袍,馬褂才是漢民族服飾,所以我們在漢語文件當中可以發現漢服有3層含義。 第一是很明確的指出漢服是漢朝歷史上的服裝,第二則是指華夏族漢人的民族服飾,第三人們把漢服定義為,它能代表中國的華服和中國人的民族服飾。
  • 全視之眼的多重文化含義
    這座金字塔共十三層,代表美國建國伊始的十三個州。金字塔黑暗的一面朝向西方.暗示了當時蠻荒未被探索過的北美西部。金字塔是古埃及的象徵,埃及文明是人類古文明的主要策源地之一。此圖表明美國不僅是英格蘭新教精神的天然之子,而且也與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一脈相承。未完工金字塔,象徵著合眾國會繼續無止境地上升,強盛不衰。
  • 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哪裡?廣義和狹義上的文化分別指的是什麼
    我們經常提到文化這個詞,在生活中更是經常見到,那麼文化這個詞,你知道它出自哪裡嗎?他還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呢,並不想我們平時所理解的僅僅是一個詞這麼簡單。「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其有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2018年自考《中國文化導論》基礎試題及答案
    2018年自考《中國文化導論》基礎試題及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在言語形式方面,主張言辭質樸的是( )A.孔子 B.曹丕C.左丘明 D.陸機2.漢代,經典通用字體是( )A.小篆 B.隸書C.楷書 D
  • 語言與文化爾雅答案
    ()(1.0分)1.0分A、普遍性B、特殊性C、差異性D、共同性我的答案:A2首先發現了最大序數悖論的數學家是()。(1.0分)1.0分A、康託爾B、布拉裡·福蒂C、華羅庚D、塞萬提斯我的答案:A3「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這體現中國哲學重視()。
  • 神秘的三星堆真的是外星文化嗎?考古學家給出這樣的答案
    而而三星堆則得名於河道南岸的3個大士堆。話說1929年2的一天,家住附近的燕氏父子在澆灌農田的過程中無意中鋤到了一塊石板,撬開石板,竟然發現滿坑光彩奪目的玉石器,他們卻肯定這是寶物,於是在深夜將300多件玉器取出搬回家中。一年後燕氏父子見周圍並無異常反應,便將這些玉器偷偷販賣,這些被他們變賣的玉器至今仍下落不明。事情不脛而走,人們紛紛去尋覓寶物。
  • 英語國家文化中,不同動物代表的含義
    英語和漢語中雖然有不少的共通之處,但終究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對很多事情的所持有的感情色彩不一樣。比如動物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中常常承載著不同的感情色彩。然而,在英語文化中,」dog」通常在絕大多數場合,語境中都是褒義詞語,用於形容可靠值得信賴的人,譬如,as faithful as a dog. 並且關於」dog」 的短語句子幾乎是褒義的。
  • 這裡擬建1幢10層辦公樓以及1幢3層商業、文化建築,方案公示中→
    這裡擬建1幢10層辦公樓以及1幢3層商業、文化建築,方案公示中→ 2020-11-30 13: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風水文化四大神獸名字、含義由來
    中國古代風水中講過,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也為四大神獸,這四大神獸分居,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又配上我四季、四種顏色,他們叫這種名字又有什麼含義和由來?玄冥起初是佔卜的一種形式,由於古代人佔卜都是用烏龜的殼,所以最早的玄武指的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又把冥中的神秘結合到了一起,以後玄武的含義就漸變成了烏龜與蛇,所以現在的玄武呈現給我們的就是龜蛇合體。
  • 為什麼茶水都帶有苦澀味?好茶就沒有苦澀味嗎?3個常識了解一下
    要弄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大家必須對這些常識有一定了解。1.茶葉的苦味從哪裡來?茶葉的成分比較複雜,有一部分成分,是茶葉苦味的主要來源,比如兒茶素,這種物質自帶天然的澀味,而且會溶於水中;還有一些成分,比如咖啡鹼、茶葉鹼、茶皂素等,這些物質也會溶於水,這些物質會釋放出苦味。所以,大家泡茶的時候,會發現茶葉自帶苦澀,多是由這些物質溶解於水所致的。
  •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新華社記者周瑋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心;生活在哪裡,哪裡就是舞臺——60多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為人民大眾服務,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文化發展的價值取向。
  • 四川三星堆挖掘出來的地下文化,為何與中國文化有著巨大差異?
    四川三星堆遺址古文化,其特殊器型確實有別於其他地區考古學發現,但也屬於中國文化,因為地區、習俗、傳統、工藝等因素文物表現有所迥異正是中國文化的特點。,開國何茫然」,能夠澆灌出古巴蜀大地的獨特文化和富饒,先祖們走得太苦,太累。
  • 審痛:這一方面真的不如基督文化中的西方人,這痛苦能懂嗎?
    四諦的頭一條就是苦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盛陽苦……苦個不了。似乎活著就是受苦受罪,要想不苦,只有涅盤一路。但這個罪也不是基督教所言的原罪,只是苦果。痛苦之因不同,本質不同,對痛苦的態度也就不同。在基督教看來,人不是苦蟲,而是上帝創造的榮光。活著並沒罪,也不苦,只有人的離棄上帝,不肯向善的那種心性才造成彼此的大痛苦,才造成了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