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的殺傷力,有時實在不可小覷。本周上榜圖書裡,至少有3本書算得上是「舊書」——門羅的《逃離》、龍應臺的《目送》、餘秋雨的《文化苦旅》。
去年10月,門羅獲得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其中文版譯作《逃離》也迅速問世。這不是一本新書,除裝幀的變化,它採用的是著名翻譯家李文俊先生2009年的譯本。門羅獲獎後,其中文譯作「新鮮出爐」了很多本,但能上排行榜的,還是李文俊的這本舊作。
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在微博上的話或許能說明原因:「中國當代的文學翻譯存在很多很大的問題。其實,最重要、最基本的還不是中文或外文水平,而是老老實實的職業素質。」
龍應臺的「人生三書」之一,《目送》的全新彩色插圖版本在大陸再度大賣,或許是因為它永恆的主題——「人生的不完美」。
龍應臺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有人說,作為一本生死筆記,龍應臺的《目送》可稱為升級版的朱自清的《背影》。
時隔22年後,餘秋雨的新版《文化苦旅》「鉚著勁」回來了。在新版《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刪掉舊版37篇文章中的13篇,新增文章17篇,其中入選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篇目也全部進行了改寫、修訂。
時間在變,書的內容也在變,餘秋雨對於種種爭議的態度似乎並未改變。他在新版序言中說:「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個外出的浪子。它『出門旅世』的時間更長,帶給我的麻煩難以計數。所有麻煩,都來自於它的極度暢銷。」
眼下,新版《文化苦旅》又被讀者們推上了暢銷書之路。然而,它還會有多大殺傷力? 記者歐陽春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