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從中國飲食中「吃」出來的隱喻和文化

2020-12-04 極致研習社

《漢書》曰:"民以食為天",孔老夫子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千古農耕為飽肚,人們歷來把吃飯當作頭等大事。可以說,一個人要生存,擴展到一個民族要生存,首要條件就是吃飯。

在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加上天災人禍等原因,吃的問題一直是人們的困擾。《書·洪範》八政之首曰食,古代國家君王為了江山穩固,必以百姓為治國之本,而首要之事就是保證百姓吃飽。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吃"在中國人生活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從日常飲食中發展升華出文化,而飲食文化又反過來滲透在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密切相關,飲食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國這種在飲食方面形成的獨特文化,又創造出大量與生活相關的"吃"的隱喻和俗語,詞語簡單卻意蘊深刻。而這些隱喻和俗語反過來又豐富了飲食文化,從而讓傳承上千年的飲食文化更加光輝燦爛。

1.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吃在生活,吃出文化

前幾年,國內推出一檔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節目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起講述了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拍攝之精美,廚藝之精湛,飲食之豐富……一經播出,引爆全國。

正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簡簡單單的食材根據不同的配方,不同的烹飪技術,比如燒、烤、煎、炙、爆、焙、炒、燻、烙、烹、煮、涮、膾、蒸、煨、熬等等,烹飪出不一樣的美食。

中國飲食多種多樣,從簡單到複雜,從家常便飯到滿漢全席,從"禮食"到"八珍百饈",菜式鹹甜交錯,葷素搭配,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

比如八大菜系,魯菜文化底蘊濃厚,"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川菜"七滋八味"盡在其中;蘇菜"金齏玉膾",技法精妙,玲瓏剔透;湘菜,香甜酸辣,諸味俱全,風味濃鬱;徽菜古色古香,河鮮家禽,盡入其味;浙菜南料北烹,味貫南北,清鮮爽脆;閩菜清鮮和醇,色香味形,無一不備;粵菜清淡鮮活,博採眾家,影響深遠。

中國的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各種菜系精彩紛呈,就連菜名也是五彩繽紛。有簡單的、通俗的命名,比如以味道命名的有五香肉、酸辣湯等;以形命名的有櫻桃肉、菊花魚等;以色命名的有金玉羹、琥珀肉等;以地名命名的有北京烤鴨、涪陵榨菜等;以人物命名的有東坡肉、麻婆豆腐、宮保雞丁等。還有複雜的、文雅的命名,以典故命名的有掌上明珠、陽關三疊等;以比喻、寄意、抒懷命名的有麒麟魚、螞蟻上樹等。

除各種菜餚之外,更有花樣繁多的風味小吃,鹹甜酸辣,各式各樣、琳琅滿目。比如,僅僅是八月十五中秋月餅,按產地分的有京式月餅、廣式月餅、蘇式月餅、港式月餅、徽式月餅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鹹甜味、麻辣味等;從餡心講,有五仁、豆沙、玫瑰、蓮蓉、白果、肉鬆、芝麻、火腿、蛋黃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等。品種繁多,風味各異。但是月餅不僅僅只是一種食品,還是一種象徵,象徵著"團圓",是流傳千年的飲食文化的一種。

還比如,南方除夕吃"黏糕",黏糕與"年高"諧音,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的嚮往;年夜飯中一定要有魚,也是因為"魚"諧音"餘",叫"年年有餘";湯圓寓意"合家團圓",二月二龍抬頭龍鬚麵是"豐年";冬至吃餛飩則是慶祝"一陽始生"之意;端午的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等等。

"吃"在中國蘊含了深刻的文化意味。不僅食物如此,就是和食物相關的器皿桌椅都沾染著文化的味道。比如,火鍋就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如其不拒葷腥,不嫌葷素,用料不分南北,調味不拘東西,來者不拒,一律都可以入鍋,表示"兼濟天下"或"容納天地";葷素雜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道滲透,又體現了一種"中和之美"和"五行之說",金木水火土,皆在其中;火鍋置於桌子正中,一群人繞桌而坐,體現了團團圓圓,和和氣氣。

另外,對於國人來說,"吃"已經不僅僅表示填飽肚皮了。"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飲食與禮的起源相連,就給這一生活行為賦予了倫理化的內涵。國人習慣把生活的喜怒哀樂、婚喪喜慶、應酬交際導向飲食活動,用以禮尚往來,增進人與人的關係,成為人們社交的一種方式。

比如,聯絡感情。親朋好友許久不見,肯定要聚一聚,吃吃喝喝,聊聊近況;普通百姓的婚喪嫁娶,都是少不了筵席宴會的,將多日不曾聯繫的親朋好友攏在一起,增進感情;就連國家之間的外事活動,也是免不了擺國宴的。

比如,請別人幫忙時,要請人吃飯,在飯桌上,酒意正酣,氣氛熱烈,正是談事情、提要求的好時候,也是察言觀色的好時機。還比如,一起吃飯是為了解決爭端,調節衝突,商討要事。可以說,酒席,是人生最好的談判席。

歷史上最出名的飯局莫過於鴻門宴。在酒宴上,雖不乏美酒佳餚,但卻暗藏殺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劉邦戰戰兢兢,亞父範增恨鐵不成鋼,項羽猶豫不決,出賣盟友曹無傷,導致最後劉邦逃走。鴻門宴已不僅僅是一場宴會,更是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劉邦和項羽這場鬥爭的終結。後人更是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

2.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鹹,吃在隱喻,吃出文化

"吃"與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吃"可以折射出人的性格和心理,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際遇和職業,甚至可以反映出人們對事、對物的態度,所以,"吃"是人們普遍而又樸素的認知方式。長此以往,人們便從"吃"創造、總結出很多隱喻和俗語,詞語簡單而意蘊深刻。

以人為主體,關於"吃"的隱喻和俗語非常之多。比如,表示一個人的性格或品性,像是"吃獨食",比喻獨佔利益;"吃軟怕硬"表示一個人只會欺負弱小卻懼怕強硬的人;"吃裡爬外"則是比喻接受這一方面的好處,卻為那一方面賣力;"吃著碗裡瞧著鍋裡"比喻人的貪心不足;等等。

比如,表現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或情緒。比如,房玄齡的老婆不允許他納小妾,寧願喝毒藥也不同意,由這個典故而來的俗語叫"吃醋","酸溜溜","醋意大發"都表示嫉妒,"寡醋"指平白無故的嫉妒,沒有根據憑空的嫉妒則叫做"吃飛醋"。"爭風吃醋"也用來形容嫉妒,但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由心理狀態進展為動作,因嫉妒而爭鬥。比喻故意誇張渲染,添加一些本來沒有的內容則叫做"添油加醋"。

比如,表達一個人的際遇或遭遇。"吃苦"表示生活很艱苦,"吃香"則表示生活富足,還表示受人歡迎,受人重視;"吃虧"或"吃了啞巴虧"表示被人佔了便宜;"吃豆腐"表示女士被人佔了便宜,有了輕薄的意味;遭遇挫折後吸取教訓叫做"吃一塹,長一智";惹出大麻煩了還有"吃不了兜著走"、"吃官司"。

比如,表示人的能力。"吃閒飯"、"吃乾飯"、"吃素的"、"酒囊飯袋"等等都表示一個人的無能;而"吃得住""吃得開""吃得消"等表示人的能力強。

"吃"甚至還可以表達一個的職業或生存手段,比如,"吃青春飯"表示某些人依靠年輕的魅力賺錢過日子;"吃老本"比喻依賴原有的知識、本領或功勞過日子,現在指滿足於現有的條件,沉醉於以前的"高光時刻",不去根據環境變化而與時俱進;"吃工資""吃救濟" "吃皇糧""吃軟飯"等等都表示依靠某種事物或某種方式來生活。

以物為主體,關於"吃"的隱喻和俗語也不在少數。比如,在下棋時人們會說"吃了他的炮",在軍事上,"吃掉一個步兵團",這裡的"吃"有表示消滅的意思;比如"吃力""吃功夫""吃重"等,這表示消耗、耗費之意;如"吃透教材","吃透精神","吃"表示理解,認真體會某件事的意思;還有用"吃水深淺"表示船隻的載重等等;"吃得開""吃不開"的主體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這產品在市場上吃不開。"

另外,還有很多成語也是源於飲食文化,比如,"秀色可餐"既形容婦女美貌,也形容景物秀麗。"膾炙人口"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傳誦;如果文章缺乏欣賞價值,那就是"平淡乏味",甚至是"味同嚼蠟"。"細嚼慢咽"形容刻苦研究,對問題或知識等研究的不深刻,剛入門就停止鑽研被稱為"淺嘗輒止","囫圇吞棗"表示不求甚解等等。

漢語中"吃"的隱喻和俗語在數量不勝枚舉,在內容上豐富複雜,它們是一種日常語言現象,普遍存在於語言中,從細膩的心理活動到人們生活方式的選擇,從抽象的精神現象到具體的現實行為等無不可用它們來表達,可以說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吃是人們的普遍存在方式,而"吃"折射出我們樸素普遍的認知方式和廣泛的社交方式等諸多方面的文化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完善,體現出顯著的民族文化特徵。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說:"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後,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於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誠然,"飲食文化"在中國歷史及文化中的重要性為無數人承認,其底蘊之深厚、生命力之旺盛非旁人可比,它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

相關焦點

  • 夏薇:《紅樓夢》飲食中的隱喻
    [5]因此,文藝作品中的隱喻最終能幫我們洞察到一部分創作者的思想和意圖。在這裡,我們不想研究隱喻和語義學、修辭學等之間的關係,我們要關注的是作品中「隱含於言語和思想中的意圖」,以及從「隱喻陳述字面意義的廢墟上」發現「它的隱喻意義」[6]。飲食的隱喻極其豐富,尤其是在有著悠久飲食歷史與傳統的中國。
  • 探討電影《喜歡你》中,飲食背後的情感隱喻
    電影中鮮活的人物角色,各種食物特寫的鏡頭,快節奏的剪輯,都給觀眾呈現了一場豪華的視聽盛宴,而影片中飲食背後的隱喻也是十分值得探討的。一、從視覺到味覺的通感在電影裡,飲食活動在選材、配料、烹製過程乃至飲食環境都透著一種由內而外的「精緻」。
  • 性隱喻、階級流動、文化象徵:認識一下辣椒寫作
    如4月新出版的由飲食文化史學者、作家斯圖爾特·沃爾頓寫作的《魔鬼的晚餐:改變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一書,就分「生物」「歷史」「文化」三個章節進行介紹。去年出版、並受到好評的曹雨寫作的《中國食辣史》分「中國食辣的起源」「中國文化中的辣椒」「辣椒與階級」,同樣關注到生物意義上的辣椒物種和更深層的文化意涵。這也符合20世紀以來重物質文化史的史學研究路徑。
  • 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孔子也代表魯國出使過國外,同樣需要參加各種應酬,中國自古就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傳統,宴席只是載體,很多事情都在宴席中解決的。所以不可能不交談。孔子在十四年的流亡生涯中,孔子要和各個國家的領導人打交道,不可能在應酬中不交流。3,《論語》裡多次提到孔子喝酒的事,比如孔子參加「鄉飲」,既然是聚會,怎麼可能不交談?
  • 外國人吐槽中國的飲食文化,對中國吃青蛙和蛇的討論,都上了熱搜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外國人吐槽中國的飲食文化,對中國吃青蛙和蛇的討論,都上了熱搜對於外國人來說她們一方面吐槽著中國的各種文化,但是隨著全球化的傳播也是忍不住去關注中國的發展當然中國的美食以中國獨有的特色文化的方式走出了國門,也是成為了現在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對於中國的飲食文化總是遭到外國人的吐槽,比如說外國人不喜歡動物的相關內臟,但是這對於中國的人們來說這都不是問題,只要能嘗試到美味。而且秉承著不要浪費的原則,中國的吃貨們總是不遺餘力的幫忙解決各種各樣的這樣的美食。
  • 飲食文化丨洪崖洞算什麼?重慶火鍋的九宮格你真的會吃麼?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今天的飲食文化。最近重慶的穿樓輕軌李子壩,千與千尋洪崖洞等等景點都成為網絡上的網紅。但是重慶的另一樣東西卻是到重慶旅遊必體驗的,那就是火鍋。說到火鍋,所有人想到的都是重慶火鍋的麻辣,重慶特有的氣候造就了,重慶火鍋特有的味道。
  • 不同飲食文化的中西方人,一旦吃起血來,個個都是津津有味
    這種飲食文化的差異,其實是跟很多因素有關係的。地域因素的差異,傳統文化的影響,都算是造成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但是不同差異之間,相互碰撞融合,以至於我們能夠看到。中國人對待飲食的理念,也更加的重視營養,西式的甜點也不斷地傳入中國,被中國家庭所接受。當然了,歷史沉澱下來的一些思想理念,家庭習慣下來的一些飲食差異,還是永遠都會存在的。
  • 《米花之味》:現代性視域中少數民族地區女性隱喻的文化表達
    現代化進程對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文化具有新時期的歷史影響意義,《米花之味》以詩意化的鏡頭對少數民族地區老中少三代女性形象的建構,細微入致地將傳統村寨社會轉型期的矛盾與衝突深度體現出來,構建了「女性」作為個體與集體的民族文化認同符號的現代性,並試圖以女性性別隱喻的方式進行文化表達。
  • 這些在不同國家和文化生活中出現的隱喻,你知道多少?
    17世紀的哲學家託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就是堅決反對語言中存在隱喻的人之一。雖然有些人同樣察覺到了隱喻所帶來的理性和想像力之間的衝突,但對於霍布斯來說,他認為隱喻的存在與謊言和欺騙無異,就像是「徘徊在無數的荒謬之中」——對,諷刺就諷刺在他用隱喻的方式來譴責隱喻的存在。
  • 澳大利亞奇葩的飲食文化:連國寶都當成食物,還有啥事做不出來?
    而且最近還發生了很多事情,讓更多人對澳大利亞的看法發生了改變,事實上在以前還是很多人喜歡去到澳洲旅遊的,只不過現在越來越多人不願意去澳洲了,一方面是很多人發現澳洲的景色說不上多好看,再加上這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實在有點奇葩。澳大利亞位於澳洲,可以說大部分城市都是靠近海邊,因此澳大利亞的海鮮非常的豐富,其中最出名的自然是澳洲大龍蝦。
  • 英國一日三餐的飲食文化是什麼?
    英國的飲食比較注重營養均衡,在每天的日常飲食中都會有大量的新鮮蔬菜和水果,肉類以雞肉牛肉等為主,忌吃動物肝臟,肥豬肉等。 早餐 在英國早餐一般喝粥或牛奶,配有麵包雞蛋等食物,量不是很大。
  • 「民以食為天」用英語怎麼說?
    大家好,歡迎來的餅哥英語的頻道,今天我們分享一個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達——民以食為天,其正確的表達是: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 民以食為天I know you're trying
  • 習俗有言:「秋風起,蟹肥時」,漫談中國飲食文化中的蟹文化
    在全球經濟化的今天,中國若想向全球展示文化底蘊,國人引以為傲的四書五經因語言不通,難以迅速大面積普及,而戲曲、茶藝等,沒有一定的專業常識也只能夠淺嘗輒止,要說什麼才能真正完整地代表中國的千年文化,非飲食莫屬。
  • 在中國吃飯什麼感覺?外國人:我意識到烏龜、河鰻不會吃壞我
    這是因為中餐烹飪方式豐富,食材眾多,當然我們也有民以食為天這樣的文化,從食物中獲得樂趣。當老外來到中國也會被我們豐盛的菜餚種類折服,發現原來他們在國外吃過的那些中國菜,原來並不是中國人的真正食物,菜餚不會太油膩也不會太甜,口味豐富,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在國外問答論壇就有老外提問道「在中國吃飯什麼感覺?」
  • 中國十大禁菜,《末代皇帝》中提到過一道,網友:難以下咽
    中國十大禁菜,《末代皇帝》中提到過一道,網友:難以下咽中國的文化可謂是萬古垂青的,不管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都是一等一的。而中國人對於飲食更是格外的鐘情,所謂民以食為天嘛,吃飯可是頭等大事,自然是馬虎不得的。
  • 翻譯中回譯和隱喻的處理
    在中國,旗幟容易和政治運動相聯繫,在英譯時可以淡化這一個概念,這裡旗幟就是帕客的標記,所以可以譯為a staring badge。兩個「帶領」形成對照,所以使用while一詞連接。實際上,手帕也有不環保的一面,重拾手帕其實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後,有網友把帕客譯成 Pake或Paker都是不必要的,因為原文已經提供了充分的解釋,「帕客,顧名思義,是指鍾情手帕,追求環保的人士。」
  • 食:民以食為天
    吃得好了,人們才能安居樂業,才能和諧生活。一粒米裡看世界,兩根箸間話國情。從老百姓日益豐盛的「菜籃子」裡,從普通家庭的餐桌上,不難尋找出答案:中國人民飲食文化的發展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一樣讓我們驚喜。
  • 傳統衝繩飲食-著名的日本長壽縣飲食文化
    現代研究人員在研究健康和長壽時會一直使用一種飲食:衝繩飲食。研究人員對衝繩縣的居民進行了多年研究,其答案既取決於典型的衝繩飲食,也取決於島嶼對飲食的態度。 衝繩人的飲食已經恢復了基礎。它強調飲食富含黃色,橙色和綠色蔬菜。 衝繩人真的吃了很多魚嗎?在受到西式飲食的影響之前,他們吃了多少肉和奶製品? 我們如何以及為什麼知道這一點?
  • 徐天博等:隱喻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基於中英文財經新聞的比較分析
    徐天博等:隱喻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基於中英文財經新聞的比較分析 2020-08-15 0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墨西哥飲食文化:配著龍舌蘭酒吃Taco
    這裡有古老的瑪雅文化遺址,有不同於埃及的金字塔,有大量的古印第安人文化遺址,當然,還有獨一無二的墨西哥飲食文化,到墨西哥旅遊,就一定不能錯過這個。正宗的墨西哥菜,材料多以辣椒和番茄主打,味道有甜、辣和酸等,而醬汁九成以上是辣椒和番茄調製而成。墨西哥人的食品離不開玉米和辣椒。玉米餅、玉米粥、玉米湯、玉米卷、玉米粽子、玉米春卷……真是多得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