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電影《喜歡你》中,飲食背後的情感隱喻

2020-12-05 小解說說說

飲食題材的電影一直備受全世界影迷喜愛,而電影《喜歡你》正是以美食為基調,融入了喜劇和愛情的元素,講述了男女主在美食聯結下產生了交集,並且在一餐一飯之中漸漸產生感情,但因為兩人的個性和身份迥異,故而中間發生了多次誤會,最終消除誤會走到了一起。電影中鮮活的人物角色,各種食物特寫的鏡頭,快節奏的剪輯,都給觀眾呈現了一場豪華的視聽盛宴,而影片中飲食背後的隱喻也是十分值得探討的。

一、從視覺到味覺的通感

在電影裡,飲食活動在選材、配料、烹製過程乃至飲食環境都透著一種由內而外的「精緻」。電影開篇,高速攝像機鏡頭下的牛肉在鐵板上的烤制過程讓人看了垂涎欲滴,食材的高貴同時也暗示了男主的身份背景。隨之對主角面部表情的特寫鏡頭,表現出了食物在製作過程中的精美與人在咀嚼美食時的享受,仿佛是在欣賞一場武術大師的對決,將廚藝和武藝相結合,廚房的刀光劍影吸引觀眾目光。

影片中大量的美食特寫鏡頭呈現在觀眾眼前:各種菜品整齊地擺在案板之上,各色食材在鍋中沸騰翻滾,透過快速的剪輯鏡頭,能夠帶給觀眾更好的感受。男主角半夜煮泡麵的情節通過導演的剪輯,更是讓不起眼的泡麵也成了美味。在拍攝女主做「蛋」主題的菜品時,背景音樂融合了舞蹈,快節奏帶給人視覺上的強烈衝擊,最後的「一期一會」、和雞蛋裡包裹的墨魚汁,食物的複雜性層層遞進,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也隨之逐漸深入。在這段戲中,一邊是女主在廚房忙碌,另一邊是男主在餐桌前細細品嘗,猶如兩個人在蒙著雙眼打擂臺,有一種棋逢對手的快感。

二、從食慾到情的表達

一部好電影不僅要實現視覺上的愉悅感,還需達到情感上的舒適,以及思想深邃的統一性。從感官上單純吸引到情感逐漸深入交流,電影以視覺畫面為基礎進行了全方位的表達。而美食題材的電影,則運用影像再現美食製作過程和精美的食物,以及食用者的享受,來滿足觀眾對視覺、嗅覺、味覺的通感享受。借飲食所講述的故事、表現出的情感訴求,無一不吸引觀眾投入其中,通過飲食的能指,剖析飲食的所指,領會飲食的意指,由其表面意義延伸到深層的意義,並深入到潛在的意義。這是美食作為具象符號,在電影世界中實現的最基本的隱喻含義。

當感情的本能與食慾的本能在電影表意空間中結合,食物構成了隱喻的文本和象徵場域。而這部電影則回歸了當下年輕男女的感情世界,將美食與情感作為一部作品的核心,把食慾與情感這兩種人間情感做了簡單直接的聯繫。在電影中,導演設置了許多食物和愛情的雙關。有些表現得含蓄,比如食物從烹飪到被吃掉的過程對應的正是戀愛過程;而食客點餐廚師做飯和食客用餐,恰好呼應了男女關係中你來我往的甜蜜心思。

影片中女主的那句「你怎麼可以吃兩個人做的菜」臺詞,也體現出在女主的觀念裡,愛情如同吃飯一樣重要,愛一個人就要一心一意,兩個人鮮明的個性從這些臺詞中躍然而出。影片將「吃」和「愛」貫穿始終,讓兩者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當舊愛出現,女主作為新歡的內心面臨崩潰,新歡舊愛談判橋段,臺詞說得是做飯,但實際上卻是拿做菜來隱喻婚姻。而男女主角對於人生和愛情的領悟同樣來自於「吃」。

三、從飲食到愛情的確立

「吃」能夠讓男主在高強度的工作中卸下防備,找尋自我,因而在女主出現之前,男主常常獨自用餐。當女主和男主開始在一起吃飯時,也就意味著兩人之間情感關係的建立,另外,廚房是作為廚師的女主的工作場所,更是她事業和精神的寄託之處。當作為食客的男主闖入廚房,二人打破了作為食客和廚師的曖昧疏離,開始彼此靠近,建立情感,進而走向菜市場重逢的高潮,即二人關係發展的最後一個意義空間。電影結尾男主在追尋女主時闖進菜市場,他也走進了作為廚師的女主的內心空間。

影片中並沒有親密的畫面,幾乎全是透過食物來隱喻兩人的情感關係,雙方的感情拉鋸都藉助食物含蓄地表達出來。甚至影片結尾,鏡頭畫面緩緩移到屋裡一對老人和衣躺在床上,也含蓄地表達了生活由最初的挑剔、講究到回歸平淡,恰好點題。

通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雖然故事設置並不是很新穎,但影片中食物線索貫穿始終,導演透過食物的隱喻探索男女關係的情感本質,可以說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相關焦點

  • 夏薇:《紅樓夢》飲食中的隱喻
    隱喻一般都有其約定俗成的規律,都不能擺脫主觀意識的選擇。說白了,隱喻就是一種「重組」,它要表達的不再是事物孤立的樣子,而可能涉及到一個完整的領域。再進一步說,「隱喻僅僅存在於形上學中」(海德格爾),即隱喻屬於思想範疇。「真正的詩歌是什麼呢?海德格爾說(第207),真正的詩歌』喚起最廣闊的視野』,』使語言從其起源處攀升』,』使世界呈現出來』。」
  • 《楚門的世界》隱喻解讀,影片中隱藏的多個細節,你發現了嗎?
    該片無論是劇情還是角色的演繹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特別是影片中隱喻的種種社會現實和所表達的情感,更讓它成為無法替代的經典佳作。大家好,這裡是三清。今天和大家一起來解讀電影《楚門的世界》中隱藏的多重隱喻,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 納蘭性德詞中情感隱喻的類型及認知闡釋
    納蘭性德作品的魅力更在於其抒發內心情感事時創造的隱喻,即情感隱喻。其主要類型可分為自然現象情感隱喻、植物情感隱喻以及動物情感隱喻。納蘭性德詞情感隱喻中始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產生的理據是作者基於自己的具身體驗在其內部情感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一種同一性,這也正是如"桃花"等具有積極寓意的事物在納蘭性德詞中映射的卻是消極情感原因所在。
  • 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隱喻美學分析
    摘 要: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由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該片獲獎無數,導演李安憑藉此片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導演,本文將以此電影為研究對象,對其隱喻美學進行分析。運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從命名中的隱喻美學﹑圖像中的隱喻美學﹑影像敘事中的隱喻美學三個方面進行解析。
  • 反類型災難電影《呼吸》:情感懸置的警世寓言
    《呼吸》基本遵循了這一敘事結構,但又逐一進行了細微調整,使其區別於一般的災難電影。電影初始,導演用八分鐘展示了災難前非正常的家庭狀況:夫妻處於離異狀態;女兒身患敗氣症十二年,只能生活在無菌氧氣艙中;夫妻二人因是否去加拿大為女兒治病而發生爭吵。緊接著,災難發生。
  • 民以食為天,從中國飲食中「吃」出來的隱喻和文化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吃"在中國人生活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久而久之,從日常飲食中發展升華出文化,而飲食文化又反過來滲透在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密切相關,飲食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 電影中的倫敦:時代的隱喻
    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電影有一種抵抗現代性、擁抱舊世界的普遍趨勢;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遺產電影,成為英國獨樹一幟亦是最具影響力的電影類型,多改編自文學經典、展現維多利亞時代,如《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和《理智與情感》。當我們在電影的虛構地點和它所援引的真實地點之間穿行時,要留意倫敦在電影中有一種很強的轉喻性:代表著英格蘭、英國、大英帝國、政府。地標倫敦的意象,意味著空間,也意味著時間。
  • 印度電影《調音師》中「盲」的隱喻敘事解碼
    印度電影《調音師》中「盲」的隱喻敘事解碼 李明娟 徐玉梅 印度電影《調音師》於2019年4月3日在國內上映以來,獲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調音師》講述的是窮困潦倒的鋼琴師阿卡什為了湊足20萬盧比去倫敦參加比賽,通過假扮盲人來獲得尊重與機會。
  • 豐乳肥臀的背後,是經典文學奇妙的性隱喻
    這就要談到文學中的隱喻了,從古至今,豐乳以及肥臀都是女性的象徵,在中國的鄉土文化中,有「豐乳肥臀者,好生養」的意思,尤其是在唐代,普遍以豐乳和肥臀兩個特徵作為好身材的標準,楊玉環之所以受到唐玄宗的寵愛,和她豐乳肥臀的身材分不開。
  • 看·電影|解析《誤殺》羊之隱喻:嫌疑人Y的獻身
    1905電影網訊 以電影為橋,以審美為道,回歸電影本體,見證評論力量。《今日影評》特別策劃《看·電影》,50部近五年熱片,50位專業影評人,一堂電影深度賞析課,一場影評人實力大考。五月將至,影院卻仍遲遲未開。眾多社交媒體分別發起「在電影院看的最後一場電影」討論,而很多小夥伴的選擇,都是去年年底上映的《誤殺》。
  • 陳哲藝導演新作《熱帶雨》,師生禁忌戀下的隱喻和轉喻
    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都遭遇個人生存危機,這些個人危機的背後折射出社會問題。電影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繫也必然影響電影的創作走向。在《爸媽不在家》中,小男孩家樂因得不到父母的感情關懷,轉而對女傭由對抗、摩擦、生疏培養出很深的感情,直接描寫了現代社會家庭情感交流的缺乏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 《美人魚》:周星馳童話背後的海豚灣真相
    運用隱喻手法,將海豚擬人成擁有人類同樣面容語言,有情感智慧的美人魚,闡釋對自然生態的憂患與關懷。 1. 《海豚灣》與《美人魚》
  • 從敘述角度、隱喻手法、人物心理看美國驚悚電影《可愛的骨頭》
    在整部電影中作者運用了奇特的敘述角度、隱喻手法、人物心理的描寫,將故事的情感表達登上高峰,今天我就從這些角度給觀眾,深度解讀這部極富魅力的電影。二、隱喻手法:茶花、燈塔、冰錐、生命樹,隱喻出「魔幻」的藝術表達,讓觀眾在觀看和感知映象時,理解影片所表達的內在情感影片中的表現手法是多模態的,帶給觀眾的情感也是多維度的,故事中隱喻的具體表為,通過一系列活動影像,將虛幻莫名的故事情感傳輸給觀眾。
  • 《信條》2個入門級隱喻,簡化理解逆時空奇觀,與隱藏的時間之謎
    並指出本片在人物塑造上的薄弱點,缺乏動機與情感衝突的人物,成為名副其實的工具人。筆者認為,《信條》是諾蘭20年前《記憶碎片》表達方式的延伸,並借用了博爾赫斯的小說《小徑分叉的花園》中探討的時間之謎,打破日常固有認知,創造奇觀的同時,探尋隱藏著的龐大主題,包含決定論中的因果關係、人在時間、在命運中的所處。
  • 從人物隱喻、衝突構建、情感升華、導演意圖,透析《美麗心靈》
    年輕的納什憑藉其數學領域的天賦異稟一舉成名,但是理性孤僻的性格讓他難以融入周遭環境,逐漸陷入自我構建的虛幻世界中,現實與虛幻的不斷碰撞使得納什的生活一度陷入絕境。所幸妻子艾麗西婭及時出現並始終相守,最終納什與虛幻世界和解,尋得歸途。下面我將從人物隱喻、衝突構建、情感升華、導演意圖四個方面,來全面深入剖析這部電影。
  • 這些在不同國家和文化生活中出現的隱喻,你知道多少?
    我們經常依靠隱喻來談論自己的情感或想法,例如「我的心碎了」,吉裡說,「這就是將心比喻成化石一樣,在任何我們用來傳達含義、複雜性和實質性的詞語中我們都可以找到隱喻的存在。」我們傾向於將隱喻視為通過詞語來表達的一種方式 ,但這實際上是一種思考方式。
  • 溝通的奧秘,是在酸甜苦辣中,蘊藏著那些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
    「鵝毛大雪」就是打開我們這套意義系統的「芝麻開門」口訣,這背後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賴以生存的——隱喻。在《公眾輿論》裡,李普曼寫道「語言就是一部暗淡的隱喻組成的辭典」。亞里斯多德在《詩學》是這樣描述隱喻的——「以他物之名名此物。」也就是說一個東西,是或者像另一個並不是他自己的東西。與詩歌和哲學一樣,隱喻是一種古老的智力活動。
  • 《羅馬》中的隱喻,現實與期望的交纏
    觀眾可以代入主人公的視角,感受戲劇衝突帶來的情感衝擊。而《羅馬》採用的是類似於《地久天長》《童年往事》的平淡敘述手法,故事上本身就欠缺起伏,不夠吸引人。再加上阿方索·卡隆在片中老愛使用廣角鏡頭,且不喜歡把人物至於屏幕中央,技術上又再次導致了觀眾的注意力失焦。不過,阿方索·卡隆對此似乎並不在乎。
  • 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隱喻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書中, Lakoff & Johnson以隱喻為焦點,探討了語言的本質以及隱喻的本質,用大量的英語隱喻例證來證明語言與隱喻認知結構的密切相關性。他們發現,英語的許多表達方式,均來自基本的隱喻。
  • 英語習語中的概念隱喻
    英語習語中的概念隱喻 2018年04月28日 10:26 來源:《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徐云云 俞珏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