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敘述角度、隱喻手法、人物心理看美國驚悚電影《可愛的骨頭》

2020-12-06 娛丸兒

文/恬暢

《可愛的骨頭》是由彼得·傑克遜導演,西爾莎·羅南、馬克·沃爾伯格、蕾切爾·薇茲出演,該電影於2009年12月26日上映於紐西蘭。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艾麗斯 西伯德的處女座同名小說。這部小說自 2002 年出版以來連續七十餘周高登暢銷榜,總發行量超過三百萬冊,被紐約時報推薦為年中五部「最佳中的最佳」小說。由小說改編的電影也獲得了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第67屆金球獎等多項大獎的提名。

電影講述了14歲少女蘇茜,在放學後被領居大叔誘騙到地洞裡姦殺後,在另一世界裡以靈魂來感受情人對失去她的痛苦和思念。對謀殺的仇人的痛恨,從而想反設法的讓親人接受她已經死去的事實,引領父親揪出殺害他的兇手,為她復仇的故事。這個故事將一個少女的離世,從此與父母陰陽兩隔,彼此不能相見的痛苦表現的玲離盡致,讓觀眾感受到其中令人痛徹心扉的親情。

影片從蘇茜的離世展開,以家人尋找兇手為主線,作者採用大膽的敘事技巧,將一樁人間悲劇化作懸疑處處悲傷卻又溫馨有趣的故事。在整部電影中作者運用了奇特的敘述角度、隱喻手法、人物心理的描寫,將故事的情感表達登上高峰,今天我就從這些角度給觀眾,深度解讀這部極富魅力的電影。

一、敘事角度:第三人稱隱性視角與第一人稱顯性視角相互嵌套,形成「天堂」與「人間」兩個世界的聯繫,讓觀眾感受到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可愛的骨頭》採用第一人稱顯性敘事和第三人稱隱形敘事的方式進行故事的講述,使得整個故事更加豐滿,更具立體感。劇中14 歲少女蘇茜被鄰居(一個連環變態殺手)姦殺後肢解,靈魂升入天堂,她在天堂觀看了父母、弟弟妹妹、同學、警察以及兇手在她死後十年的生活。從敘事學的角度看,作者通篇以第一人稱進行敘事,故事中發生的一切都是通過故事的主人公「蘇茜」的口吻講述出來的。因此第一人稱是該故事的顯性敘事視角。

單純的第一人稱敘事存在著一個最主要的弊端,那就是以第一人稱視角所能觀察到的世界很有限。因此小說裡把第三人稱隱性視角與第一人稱顯性視角相互嵌套,形成了「天堂」與「人間」兩個世界的聯繫。作者賦予了主人公蘇茜靈異的本領,使她死後靈魂升入天堂,並在天堂俯瞰人間發生的一切。這樣,原本已經失去敘事能力的主人公蘇茜再次被賦予敘事能力,使得人間的一切對敘事者來說都毫無阻礙。

第一人稱顯性敘事使整個故事充滿活力,故事的開頭「我姓沙蒙,聽起來就像』三文魚』,名叫蘇茜」。還有「我坐在車子後座,爸爸一邊開車我一邊做白日夢,想到後來幾乎得意忘形。」同時這樣的敘事方法有效地縮短了敘事者與讀者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得故事顯得更加真實、親切。主人公被殺後升上天堂並俯視人間的一切,這樣的故事聽起來會有些離譜,但是通過第一人稱敘事,使讀者忘記了故事的虛構性,隨著敘事者的敘述,使讀者產生一種不是在讀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在聽一個女孩講述她的真實經歷的錯覺。

第三人稱的隱性敘事使蘇茜可以從天堂的視角去觀察人間的變故,營造出一種第三人稱敘事的感覺,讓讀者更清楚的了解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心活動。例如在描寫妹妹「她深深吸了一口氣,張嘴結舌地坐到地上,手裡仍握著照片。」和在描寫爸爸因「我」的死而痛心的表述「……但他非但沒有這麼做,反而緊捏著床單,頹然地倒在我床上低聲啜泣,淡紫色的床單被他捏得皺成一團。」這樣的表述方式使敘事者的視角無限拓寬,仿佛可以窺測到人間一切正在進行的,甚至是已經發生的事情,使整個故事更加細緻、流暢。總之,第一人稱顯性敘事和第三人稱隱性敘事相互嵌套,使得兩種敘事視角互相彌補,相得益彰,將款款濃情抒發的淋漓盡致。

二、隱喻手法:茶花、燈塔、冰錐、生命樹,隱喻出「魔幻」的藝術表達,讓觀眾在觀看和感知映象時,理解影片所表達的內在情感

影片中的表現手法是多模態的,帶給觀眾的情感也是多維度的,故事中隱喻的具體表為,通過一系列活動影像,將虛幻莫名的故事情感傳輸給觀眾。讓觀眾在觀看故事的時候更深刻去理解影片所表達的情感,使得影片的藝術表現在具有「魔幻」的同時,又能夠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其中最為突出的隱喻有茶花、燈塔、冰錐、生命樹、街心亭等事物和場景的利用。

茶花的隱喻意味:鮮花般的小女孩的生命茶花很美、美得嬌豔、美得搶眼、美得彌足珍貴令人喜愛,罪犯哈維就是在茶花叢前看到14歲的蘇茜,小女孩如同茶花綻放般的美麗讓這個鄰居的犯罪有了想要摧殘她的欲望。而當小女孩的生命戛然而止後,警方和父親在追查真兇無果時,小女孩用天堂的靈魂引導父親,看到在天堂中置身於一朵鮮豔的茶花中的女兒。

讓父親隱約感受到茶花就是找出真兇的證據,從而最同樣種植茶花的領居哈維產生懷疑,雖然鄰居哈維種植的已經調謝,可當小女孩的父親將這個鄰居家一朵枯萎的茶花捧到手中時,我們分明看見黃褐色的茶花在慢慢變得如同女兒屍身下的茶花花朵一樣的嫣紅。通過這樣的場景回眸,足見茶花在影片中的隱喻意味著鮮花般的小女孩的生命。

冰錐的隱喻意味:正義的化身,為小女孩復仇的工具冰錐是一種有條件存在的物體在影片中冰錐圖像的投影下蘇茜的父親恍惚看到了殺害女兒真兇的影子,又仿佛看到了女兒在另一個世界中寬慰自己,不要在過度的悲傷中不能自拔。冰錐的圖像同樣出現在兇手哈維的映像中,電影的最後,一個個冰錐在頭頂上方高高的懸掛著,其三角形體的尖角直對著他,他感到冰冷無情的恐懼,感受到這個物體仿佛就是被他摧殘的小姑娘的索命工具,讓他渾身發冷發抖到無處可躲,他駭然地尋找擺脫冰錐壓迫的窘境,但是一把冰錐刺向他,他無力擺脫在冰錐刺他的同時墜下懸崖。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罪犯不但在人世必須被繩之以法,以命償命就是在任何形態的靈魂感應的環境下,也絕不姑息,就連冰錐這樣的恍如並無生命的物體都要代小姑娘復仇,要罪犯的命這樣的隱喻意味是何等的鮮明啊!

金黃色的隱喻意味:小女孩的美好生活與未來影片中的色彩主基調為金黃色,金黃色是一個夢幻般的顏色,劇中隨處可見如金黃色的田野,金黃色的樹木、金黃色的家裝、蘇茜金黃色頭髮和金黃色的褲子,以金黃色做基本色調無疑隱喻著蘇茜生活的環境是多麼的美妙和怡然,在她的花季年齡裡對未來的生活有著無限的憧憬,也反襯出兇手剝奪女孩生命的兇殘。

黃色的背景主基調一經變幻是蘇茜被拋屍的汙濁不堪的垃圾場,強烈的視覺反差帶來的是一條鮮活的美麗的富有生長能量的生命,與一副屍骨和一片骯髒環境的強烈反差,讓這個小女孩失去生命的悲慘境況更加令親人難於接受,也讓故事的悲劇效應更加撞擊受眾的心靈,熱愛生命關懷生命保護兒童少年堅決打擊狀害兒童少年乃至人的生命的劍子手的情感在受眾的心靈中必然會洶湧。

三、人物心理:從蘇茜的心理變化分析悲劇的原因,以及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在寒冷的冬天的一天裡,14歲的蘇茜抄近路從玉米地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鄰居哈維先生。 她認為對方是大人,鄰居,並跟父親談過化肥的事,當哈維與她打招呼時,就停下了腳步。如果出於禮貌與鄰居簡單的寒暄是可以理解的話,那麼導致慘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好奇心的驅使

當哈維請她看他挖的地洞時,她想知道地洞的構造,她想知道裡面是不是溫暖,於是,她跟隨哈維來到了地窖。當哈維談到地洞是為了鄰居小孩建的俱樂部時,蘇茜雖然覺得他在說謊,但心生憐憫,在健康教育課上,蘇茜聽說過像他這樣的男人,這樣的男人沒有結婚,每天晚上吃冷凍食品,他們生怕受到拒絕,連寵物都不敢養,蘇茜對此為他感到難過。只是在蘇茜要離開地洞時,她才真正意識到哈維的真實意圖。 蘇茜在絕望之中,拼命地想擺脫哈維,但最終難逃悲慘的命運。

我們可以從蘇茜遇見哈維到慘遭殺害的整個過程中看到蘇茜的心理變化過程。 輕信、好奇、疑惑、憐憫、絕望和難過。然而,好奇是心理變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促使悲劇發生的關鍵所在。從蘇茜的身上,從蘇茜的眼中,我們體會最多的是瀰漫書中的濃濃的愛意。 這其中有蘇茜對父親的愛,對母親的愛,對妹妹的愛及對男友的愛。 然而,這些愛中又有不同之處。 蘇茜在書中所表現出來的愛,使蘇茜的形象趨於豐滿,我們能體會到她對家人,對友人的濃濃的柔情與熾熱的激情。蘇茜的愛中既包括了陪伴愛也包括了激情愛,我們可以從她的具體表現形式中體會到愛的感人至深之處。

近年來類似與蘇茜悲劇的新聞並不少見,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正確保護自己呢?

1、控制好孩子的好奇心,特別是面對陌生人誘惑時

所謂好奇心是某件事情或某個東西對小孩的吸引力,吸引力越大好奇心也就越強,心理學上曾對好奇心進行過研究,並得出:「好奇心不僅有狀態成分,還有特質成分。狀態好奇心是短暫的而卻有變化不定的動機性質。特質好奇心則是穩定而持久的人格特徵。」

好奇心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它是兒童學習新事物的動力源泉,也是培養兒童思維的有效手段。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害怕抹殺孩子的好奇心,然而好奇心也並非絕對的好,它也會變成壞人的工具。《可愛的骨頭》中,兇手哈維正是利用了小女孩的好奇心將她們騙到自己的窯裡,將其殺害,俗語說「好奇害死貓。」許多悲慘的案件中,兇手都是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理從而達到自己犯罪的目的。

不僅對於小孩子,成人們也難逃好奇心的誘惑,當朋友告訴引誘你吸毒或犯罪時常常會利用你從未嘗試過的好奇心,如帶一個從未喝過酒的女孩去酒吧,將對方灌醉後實行犯罪。這也提醒著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辨別事物的真偽,守住好奇心。百分之九十九對你好的陌生人都是別有意圖的,我們不排除世界上有很多善良的好人,但平白無故對你好的人確實要提防。

2、不要輕易相信別人,特別是行為詭異的「熟人」

劇中十四歲的蘇茜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她明明知道領居叔叔是一個奇怪的人,他終年一個人生活,吃冰箱裡冷凍的食物,沒有朋友。可她卻沒有想到遠離這樣一個行為詭異的人,而是善良的想到書本上說過的他們很孤獨,害怕被人拒絕。另一面蘇茜搭理哈維的原因便是,她知道哈維是自己的領居他曾經看見他和爸爸媽媽們說話,在小孩天真的認識裡或許認為那些和父母說話的人都是好人。

然而從近年來犯罪案件統計的數據來看其中熟人犯罪的比例高達70%至80%,你還敢放心的讓孩子和隔壁的叔叔玩嗎?

3、學會結伴而行,遠離偏遠的地方

許多關於犯罪心理學的書籍都有提到許多罪犯的內心,為此他們往往在人群中表現的極其憨厚,然而在遠離人群的封閉場所則會暴露出陰險的一面。這也是劇中哈維為何選在在玉米地、家和地窯中行兇的原因。另一面越是偏僻的地方遇見危險的概率越高,每年國家都會有很多連環殺手沒有被抓捕,這些人和可能就藏在某個深山老林中。

從中也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告訴他們避開前往密閉的場所比如別人的家、偏僻的小巷子、沒有人的深山及草地。

4.運用情境教學法對孩子進行自我保護教育的策略

情境教學法就是充分利用具體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孩子的學習情緒,將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生動、逼真,能夠把孩子帶入一種意境,使孩子產生一定的情緒情感,便於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情境教學法易於孩子理解和接受,教育效果顯著。

在此基礎上家長可以通過情景教學的方法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如讓自己的朋友扮演陌生人以給孩子糖果或玩具為誘惑邀請孩子去自己家中玩。家長從而從孩子的反應中確定之後教育孩子的方法。既能起到未雨綢繆的作用,也能讓家長心裡有一桿秤。

四、寫在最後

整部電影以蘇茜的靈魂幫家人找出殺害自己的兇手為主題,在她離開的這十年裡,蘇茜也漸漸從最初那個懵懂無知的少女變的成熟。而小說的作者艾麗斯也有著和蘇茜同樣不幸的遭遇,艾麗斯在讀大一時曾被強姦,而她最終勇敢面對了自己的遭遇,親自指認了兇手,這也是作者的寫作背景。

儘管如此,這段不幸對於她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作者藉助蘇茜的自我救贖,最終將自身的救贖影射到人物身上。可以說,蘇茜的救贖之路就是艾麗斯精神世界轉化過程的真實寫照。讀者從蘇茜口中所知,便是艾麗斯心靈的剖析,也是那些遭受同樣不幸的人們的心聲,願這樣的悲劇人間不在有

相關焦點

  • 蒙大奇手法:幾種主要表現形式(表意蒙太奇)
    表現蒙太奇主要作用不是敘述情節,而是表達某種心理、思想、情感和情緒。從表現蒙太奇的角度來劃分,有幾種主要的形式1、抒情蒙太奇抒情蒙太奇是一種在保證敘事和描寫的連貫性的同時,表現超越劇情之上的情感和思想。抒情蒙太奇,往往是在一段敘事場面之後,恰當地切入象徵情緒情感的空鏡頭。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3個角度再看《機器人總動員》
    我是第一次看《機器人總動員》這部電影,並不知道裡面的故事情節,所以一邊看一邊聽妹妹講解,看完之後感覺這真是一部非常暖心的電影,瓦力和伊芙的愛情很讓人動容。妹妹說:"一直在尋找這部影片,因為忘記了它的名字,所以一直沒有找到。我還記得小時候看到瓦力受傷的那一段,哭的稀裡譁啦。"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這部影片的名字錯過它。
  • 心理剖析電影推薦(中)
    鋼琴教師 La pianiste類型: 劇情 / 愛情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法國 / 德國 語言: 法語上映日期: 2001-09-05(法國) 片長: 131分鐘心理學看點:繼《藍絲絨》以後最卓越的性心理變態電影傑作
  • 一次看到過癮的20部美國恐怖電影
    美國恐怖電影一直是恐怖電影的集大成者,不管是在情節上還是劇情上都給人很大的觀影體驗,那麼今天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美國恐怖電影史上最讓人難忘的20部經典之作。1.《驚魂記》(1960)8.9人格分裂的鼻祖,在60年代希區柯克就拍出了在今天看來也毫不過時的電影。2.
  • 從色彩和視角隱喻 看馮小剛《夜宴》裡類型電影敘事程式的引入
    幸運的是,簡安當時是因為偶爾間看到裡面的一幕情節,被那一幕的畫面吸引著而翻出這部電影想看看,而不是第一動作就是去豆瓣看評分才決定要不要看。誠然,放在看慣各種特效、各種敘事方式的現在,這部電影有一定的弊病,這無法否認。但,假如時間回退到14年前,美國好萊塢的電影發展已經經歷穩定期,處於又再次企圖改革的階段,而中國的商業電影環境,還不穩定。
  • 一場關於西方神話的寓言,深度解讀《潘神的迷宮》中的「隱喻」
    我們都知道,傳統電影往往以故事的邏輯性、人物情感的連續性來建構情節。而《潘神的迷宮》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影片,它像一部視覺寓言一樣引人入勝。  電影開始,潘神出現了,像一棵大樹站在迷宮中央,不但沒有迎接奧菲利亞,反而用了一種驚悚的方式與之相遇,說他是她的僕人。然而,他卻握有考察奧菲利亞的權力。  對潘神身份交代得不是太清晰,大概就是導演隱藏的玄機。他通過對這種含糊不清的身份的方法做了一個小隱喻,也就是讓奧菲利亞在與之交往中判斷他的善與惡。
  • 寧靜的泳裝,陶虹的巧笑,姜文的隱喻,組成了《陽光燦爛的日子》
    文 | 程靈素隱喻是當今電影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幾乎所有知名導演都涉及過這一領域。作為鬼才導演的姜文,在電影導演中他突破了外在形式,利用物像作為隱喻的載體與途徑,向觀眾們傳達出更深層次的對人性生命的思考,也留給觀眾們更多的自我感知空間。
  • 再看《我和我的祖國》:洞見主旋律電影創作新思路
    1.1 拍攝角度創新:溫情敘述代替宏大敘事在我國,主旋律電影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特殊存在,它通常被看作「唱讚歌式」的命題作文,扮演著傳達國家意志、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角色。由於其政治特殊性,創作者們往往容易陷入一種宏大敘事的固化思維,即從宏觀的歷史事件出發,以居高臨下的俯視視角,大量使用政治色彩濃厚的臺詞、口號,運用刻意煽情的手法,生硬地、機械地去謳歌偉大事件或讚頌英雄人物。它們大多旗幟鮮明、單刀直入地表達電影的中心思想,試圖將創作者的意圖強加給觀眾。
  • 《地心引力》:偉大的美國電影
    一部電影若帶有目的地去拍攝就會顯得面可憎,若不功利心又難免陷入孤芳自賞的窠臼。《地心引力》算是兩者兼具的電影,在視效大片的表皮底下,是對人類永恆的孤獨感的關懷。這部災難電影實際上已經擺脫了類型片的束縛,它是對生命本身的讚頌。一位太空女英雄的誕生背後是不言自明的美國價值觀。
  • 讓人膽戰心驚的電影,碼住,拉朋友一起看!
    大家好,我是小編老貓,今天給大家分享幾部值得一看的驚悚懸疑電影,碼住跟朋友一起看哦~ 而且每句話都有不同地方的錯誤…… 沒有很多血腥的場面,單單依靠鏡頭、配樂的運用及心理暗示營造驚悚的氛圍,不得不讓人感嘆導演對人物心理把握的精準。
  • 科幻電影推薦:《湮滅》劇情燒腦景色美麗,科幻懸疑驚悚全都有
    《湮滅》海報今天美叔帶來的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集合了科幻、懸疑、驚悚等時下流行的元素,由娜塔莉·波特曼領銜主演,看完之後讓人回味無窮,該片就是2018年2月上映的《湮滅》(Annihilation),本文可能會有少量劇透
  • 看·電影|解析《誤殺》羊之隱喻:嫌疑人Y的獻身
    1905電影網訊 以電影為橋,以審美為道,回歸電影本體,見證評論力量。《今日影評》特別策劃《看·電影》,50部近五年熱片,50位專業影評人,一堂電影深度賞析課,一場影評人實力大考。五月將至,影院卻仍遲遲未開。眾多社交媒體分別發起「在電影院看的最後一場電影」討論,而很多小夥伴的選擇,都是去年年底上映的《誤殺》。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情感表達的角度解讀《比海更深》獨特魅力
    《比海更深》這部影片,繼承了是枝裕和一貫的溫情而平淡的風格,延續著屬於「是枝電影」的家庭哲學。今天,我將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三角度來賞析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本文第四部分,我會談談這部電影帶給我的一些思考和啟發。
  •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敘事手法、非線性敘事結構分析
    同時故事也不再像線性敘事一樣有著單一的角度和結果,非線性敘事手法使得故事的情節和結果變得多樣化,問題的角度變得多元化。一、非線性的敘事結構「非線性電影敘事結構的最大特徵在於單一時間向度被打破和解構,時間成為不連貫的片段且前後顛倒。」諾蘭將倒敘、插敘、並敘等等一系列的敘事手法雜糅在一起,電影的情節時常看起來十分不連貫,影片具有很強的拼接感。
  • 盤點美國網友最愛的15部恐怖電影
    近日,美國BuzzFeed網站評選出網友最喜愛的23部國外恐怖片,其中包括《烏鴉》《惡魔》《怪房客》等經典老片,也包括近幾年比較成功的恐怖片,如《晚安媽咪》《茱莉婭的眼睛》《自殺俱樂部》等。不過至於選擇看哪部,還要看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啦,總之」量力而行「吧!1.
  • 《花樣年華》:從三個角度去偵破史上最燒腦、最懸疑的愛情電影
    導演將人物之間的衝突儘量隱去,使得觀眾很難看出影片的進展。同時,導演把本是簡單的情節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淡化,省略了很多敘事,還用巧妙的手法對人物進行「缺席」處理等等。並設計了大量的視覺密碼,用完全獨一無二的手法演繹了一個婚外情的故事,燒腦程度絲毫不亞於犯罪懸疑片。
  • 4部暗黑電影,帶你進入蒂姆伯頓的世界,感受驚悚面具下的溫柔
    《理髮師陶德》看過蒂姆電影的觀眾都會對影片獨特的表現手法印象深刻,但是《理髮師陶德》這部作品恐怕就不是"深刻"二字能夠形容的了。英國人班傑明·貝克是個理髮師,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女兒,一家人過著簡單而平凡的生活。但是,平靜的日子卻因為法官覬覦貝克妻子的美貌而被打破,法官巧立名目、以莫須有的罪名(罪名為:愚蠢)將班傑明·貝克流放,並強佔了他的妻子和女兒。
  • 從人格主義與多模態隱喻看《至暗時刻》:平凡的偉大領袖
    而這,也正是傳記電影所面臨的難題,史實必不可少,但一昧羅列只會顯得生硬,稍作裁剪又會喪失人物立體性,就算能把握好這個度,也很難塑造出豐滿,富有人格魅力的形象。在後來的發展中,電影越加重視人的內心世界,而這又在傳記電影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與其像史學研究一樣去做各種邏輯推導,不如放大人物內心,強調情感,讓觀眾與傳主共享喜怒哀樂,最終接近傳主的人格。
  • 一部大爆的驚悚電影《小丑》,可能引發美國大規模槍擊事件。
    與此同時,一部名為《小丑》的驚悚電影在北美上映,首周即大爆9620萬美元的收入強勢登頂北美周末票房榜,創下北美影史10月份上映影片首周末最高票房紀錄。電影熱映的同時,也引發了影迷的激烈爭論。託德·菲利普斯的《小丑》是蝙蝠俠獨創的頭號殺手的一部驚悚片,描寫了一個溫文爾雅的邊緣人物在精神疾病的折磨下,被推向社會崩潰的邊緣後,成為殺手的故事。影片充滿了想像力,華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的衷心真情的表演,以至於讓影院擔心有人會模仿劇情從而導致安全問題。儘管如此,這部影片還是打破了首映周末的票房紀錄。
  • 《完美陌生人》:從意象隱喻、封閉敘事和開放結局解讀生活的本質
    著名辯論節目《奇葩說》提出過《該不該看伴侶的手機》這樣一個辯題,正反雙方從生活情趣、伴侶雙方彼此的信任、隱私、尊嚴甚至人性的角度激烈展開,最終正方以微弱的優勢獲勝。但辯論的獲勝,不代表真實的生活,該不該看伴侶手機背後隱藏的邏輯,是對人性的試探——但人性,向來是最經不起試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