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敘事手法、非線性敘事結構分析

2021-01-09 小黃影視劇

摘要:非線性敘事手法是諾蘭電影中慣用的敘事手法, 雖然這種敘事手法使影片變得十分撲朔迷離,但是他又總會在撲朔迷離之中設置好能夠將劇情連接起來的線索,這就使得影片劇情雖然錯綜複雜,但是環環相扣。同時故事也不再像線性敘事一樣有著單一的角度和結果,非線性敘事手法使得故事的情節和結果變得多樣化,問題的角度變得多元化。

一、非線性的敘事結構

「非線性電影敘事結構的最大特徵在於單一時間向度被打破和解構,時間成為不連貫的片段且前後顛倒。」諾蘭將倒敘、插敘、並敘等等一系列的敘事手法雜糅在一起,電影的情節時常看起來十分不連貫,影片具有很強的拼接感。諾蘭的非線性敘事結構最鮮明的體現就在他的《記憶碎片》這部電影中,這部影片拍攝僅僅用時25天,拍攝的內容本是不多的,但是諾蘭將電影的片段反覆的通過倒敘、插敘的手法重複的展現和拼接,雖然其中的每一段都為順敘,但是每一段的拼接使得整部影片選的十分破碎且十分複雜。如果這部影片按照順敘來展現的話,影片的素材完全不足以構成一部一個多小時的電影,劇情也不會具有那麼強烈的懸疑感。諾蘭通過將劇情分成多個片段的方法對其進行二次拼接,使影片的劇情不再簡單和單一。觀看影片時就要仔細觀看上一段發生了什麼,才能在觀看完整部影片後再腦海中拼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無論錯過哪一部分,都會使故事變得不完整。

電影《記憶碎片》

同樣的敘事方法在諾蘭的處女作《追隨》中也有體現,《追隨》的敘事風格也是將本來連貫的劇情打亂然後進行重新拼接。這種敘事方法在影片前期有製造懸念的作用,觀看整部影片之後劇情才完全展現出來,此時又有了茅塞頓開之感。由此不難看出,非線性敘事手法也使影片具有了很強的解謎性質。

諾蘭導演電影《追隨》

《星際穿越》中一開始諾蘭也使用了並敘和插敘的手法將兩個時空發生的事情拼接在了一起。在影片開始,主人公的女兒一直受到「幽靈」的幹擾,而在之後的劇情中則可以看出,「幽靈」並非真正的幽靈,而是主人公自己,這裡也是通過非線性的敘事手法,在影片前期製造懸念,在影片後期則又起到了解釋和說明的作用。

電影《星際穿越》

二、情節撲朔迷離、環環相扣

諾蘭在電影中慣常使用的交叉剪輯手法和非線性的敘事結構使得他的影片劇情在很多情況下都顯得十分錯綜複雜、撲朔迷離,然而雖然運用了非線性的敘事結構手法,影片中的每一條線索也依然是環環相扣、相互呼應的。

《致命魔術》這部電影一開始就設置了安吉爾被伯登害死的這個懸念,使用倒敘加插敘的手法來描述影片的劇情,加上最後複製人的出現,人物似乎也隨之增多,這就使得影片複雜的元素也越來越多,看起來越來越有懸念感,但同時複製人的出現也是安吉爾被伯登害死但又出人意料的復活的原因和線索。又比如《星際穿越》中一開始墨菲一直受到「幽靈」的幹擾,但最後卻實際是自己的父親庫伯在另一時空中對自己的提醒,而庫伯本人也是直到最後才知道幹擾女兒的「幽靈」是自己。這些片段雖然在影片中相隔甚遠,但又是解開影片前半部分的懸念的線索。由此看來,環環相扣這一特點使得觀眾在非線性敘事的複雜中找到了它們相互呼應的線索,使觀眾能有解開謎題之感。

電影《致命魔術》結尾

三、人物的塑造與故事的展現

諾蘭的《蝙蝠俠》並不是嚴格按照原著去拍攝的,這也就造成了觀影者的評價有兩極分化的趨勢,有一部分遵從原著的人不太認可諾蘭對原著進行的一些自己風格和創意的改變的做法,認為諾蘭拍的蝙蝠俠僅僅是根據他自己對漫畫的理解而拍攝的,並不是真正的蝙蝠俠。但也有部分原著粉十分認可諾蘭獨特的創意和想像力,認為他雖然將自己的理解加入了電影,塑造了一個與人們想像中不太一樣的蝙蝠俠,但是也算是給了觀眾更多思考的空間,讓人能夠通過電影更深刻的認識到蝙蝠俠的心理世界,更深切的體會到蝙蝠俠作為一個沒有超能力的凡人所克服的各種心理以及生理上的痛苦,以及影片中蝙蝠俠一直想要塑造給高譚市人民的一個理念:「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蝙蝠俠,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英雄。」這是諾蘭想要賦予蝙蝠俠這部電影最重要的一個符號,蝙蝠俠之所以穿著蝙蝠的服裝,一是為了保護身邊的人,二就是為了創造一個符號,一個誰都可以成為的符號。諾蘭的人物設定都十分明確的體現了他想要賦予影片的主題。

電影《蝙蝠俠·俠影之謎》

諾蘭在電影中對人物的塑造有著自己獨特的特色,他的電影基本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好人與壞人,在他的《蝙蝠俠》系列中,蝙蝠俠就一度被人認為是壞人,蝙蝠俠本人也有受到他人的引導而被傷害而感到愧疚並從而對自己產生過懷疑。而作為超級反派的雷肖古、小丑和貝恩也不是完全沒有善惡之分的人,他們慘痛的過去造成了他們對這個社會的不滿以及想用自己的手段去殺盡一切壞人的心理。《白夜追兇》中的警長殺了自己的同伴,同時又要追蹤另一宗案件的兇手,在他和兇手的角逐中人們不難看出他和另一個兇手都有自己的苦衷,但也正如最後他對女警長所說的話:「Don't lose your way.(不要迷失你的方向)」雖有苦衷,但不可迷失方向。這也是諾蘭想要賦予整部影片的主題思想。用不同的人性衝突表達電影的主題,是諾蘭戲劇化敘事手法的表現方法之一。

電影《白夜追兇》

諾蘭電影的故事情節也大多十分跌宕起伏,《蝙蝠俠》中就設定了一個又一個的普通反派和超級反派來使得故事的節奏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緊張,片中使用了大量帶有暗示性質的鋪墊,每處鋪墊都與一個故事情節相呼應。比如《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的泰特最後突然變成反派這一劇情,其實就有蝙蝠俠在地下被關時別人給他講的那個故事做鋪墊,只是諾蘭設置了貝恩這個障礙來模糊焦點,使得泰特最後變成反派這一事實十分出乎觀眾甚至是蝙蝠俠本人的意料。

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綜上,諾蘭電影的敘事手法主要就是敘事結構為非線性、情節設置環環相扣、電影人物的塑造能夠鮮明的體現出電影的主題。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敘事手法,才使得諾蘭的電影十分引人入勝,讓人想要重複觀看。

相關焦點

  • 這可能是最全的諾蘭追劇指南 從敘事結構到劇本創作全解析
    曾憑《記憶碎片》及《盜夢空間》入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導演Christopher Nolan(克里斯多福·諾蘭)自編自導的電影總是未演先轟動,不論是探索宇宙的《星際穿越》,或者刻畫蝙蝠俠心理的《黑暗騎士》三部曲,皆受到影迷們的熱烈關注及討論。
  • 《蝴蝶效應》:解讀電影中獨特的敘事方式帶來的魅力
    這部影片雖然已經上演了十幾年了,但是如今在豆瓣依然有著8.6的高分,其魅力可見一斑,今天我嘗試從電影的敘事結構、劇情的設定、敘事視角以及影片的主題和現實意義,來解讀一下這部影片的魅力。01、敘事結構:非線性結構以及多種可能性羅列式電影敘事結構帶來的震撼效果①懸疑式的開頭,不僅為觀眾留下了一個大大的疑慮,更是為後面的故事設置了必不可少的鋪墊影片的一開始就是男主人公埃文慌慌張張地潛入醫生辦公室,在幽暗的燈光下寫下了遺書,氣氛緊張而詭異,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心,有迫切想要看下去的欲望,試圖破解謎底。
  • 抗戰影視--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
    1945年到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1905年到2005年,中國電影百年曆程。在中國電影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平行線上,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雖然戰爭已經過去60年,但中國電影的抗戰敘事卻已經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成為永恆的影像。
  • 蒙大奇手法:幾種主要表現形式(敘事蒙太奇)
    蒙太奇手法可以從敘事和表現兩個角度來區分:敘事蒙太奇是影視劇中最常用的敘事手法,它以交代情節、展示事件為主旨,按照情節發展的時間流程、因果關係來分切組合鏡頭、場面和段落,引導觀眾情,敘事蒙太奇包含下述幾種表現形式:
  • 開創了《蝴蝶效應》分段敘事結構的他是當代歐洲殿堂級導演
    今天小編Dr.G為大家介紹一位近代歐洲最偉大的殿堂級導演。他是被譽為「電影詩人」和「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的波蘭電影導演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說起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相信熟悉電影的人首先會想起他的代表作藍白紅三部曲(在圖解電影app裡也有這三部曲)。
  • 《致命魔術》中諾蘭「魔術」般的電影敘事與令人唏噓的魔術人生
    「我是克里斯多福·諾蘭,是一個典型的英國人,像我的前輩希區柯克那樣,不僅僅是一個導演,也是一個擁有著奇想能力的人。」執迷是諾蘭經常反映的主題。他的非線性講述手法也是為人熟知的。在《追隨》、《記憶碎片》、《致命魔術》中都有突出表現,一幕幕呈現的場景引發了觀眾產生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的疑問。而《失眠症》、《蝙蝠俠誕生》雖然採取了較線性的講述方式,但依然有閃回式的情節。
  • 蕭紅小說中的空間性敘事結構:《生死場》的鏈條型結構
    小說敘事學運用大量的理論來解釋作品的結構,力圖尋找敘事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形式結構,對小說的敘事研究不可缺少的就是對小說的結構的分析。「寫作過程中,結構既是第一行為,也是最終行為,寫作的第一筆就考慮到結構,寫作的最後一筆也追求結構的完成。」
  • 北國蒼茫:中國當代電影中的北方敘事
    資源密集型城市的轉型,伴隨著人性的裂變,是盛產故事的富礦,青年導演競相在這一領域收穫自己的第一桶金。父輩們腳下的北大荒,曾是一塊塊待開墾的處女地,如今,對於中國電影同樣是一片片待挖掘的沃土。與此相應的是,電影呈現給我們的漫長而孤獨的冬天。
  • 國產兒童電影的敘事特色丨調查報告
    近年來,一些優秀的國產兒童電影在敘事上有所突破,體現出了鮮明的兒童本位意識。兒童本位論強調兒童不是縮小化的成人,擁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志趣、意志和行為習慣。在電影創作範疇內,「兒童本位」意識則要求電影創作以兒童為本源,以兒童作為觀賞的主體進行創作,以服務於兒童為重心。國產兒童電影在兒童本位意識的推動下,在主體敘事視角、影像敘事風格和故事敘事節奏上,都呈現出獨特的敘事藝術特色。
  • 電子遊戲的敘事研究
    早在亞里斯多德時代,他便在詩學(Poetics)中定義了三幕式的敘事結構,將故事分為三個部分:故事的開端(背景與衝突)、故事的發展(衝突的提升),故事的結局(問題的結局),這樣的敘事結構我們可以在許多小說、電影甚至遊戲中看到。
  •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盜夢空間》中,二元對立關係的展現通過對克里斯多福·諾蘭當電影中的敘事文化進行剖析不難發現,在他的作品中,傳統的經典的電影敘述方式己經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造。這種改造既體在諾對於電影中人物身份和道德邏輯的顛覆,也體現在其所創作的各種故事中所暗藏的碎片化、不確定性和非原則性等特點上,而這些特點恰好也是後現代主義文化的主要特徵。
  • 幕後故事|結合電影敘事經驗,為遊戲打造引人入勝的故事
    最後是針對《Unheard》非線性敘事結構遊戲,我們的故事設計思路。 僅是一些微薄經驗的分享,對剛入行的朋友,或入行已久的前輩,如果能引發一些啟發、迴響和交流,將是我最開心的事。 當電影經驗不能再幫助我們時: 遊戲敘事結構設計 如何把一個故事, 用貼合遊戲機制的非線性/碎片的方式講出來?
  • 《寄生蟲》:敘事策略和鏡頭語言的高明,讓它徵服了整個奧斯卡
    今天,我便從電影藝術手法的角度出發,以整體敘事結構框架、鏡頭語言兩個方面分析《寄生蟲》背後的故事結構、影片內容的寓意和隱喻,以及揭示奉俊昊對人性、階級的思考。經典因果式線性的敘事結構,成為影片堅實的藝術骨架因果式線性結構是以故事因果關係為敘述動力、以線性時間戲劇化展開故事的一種經典電影敘事結構,少用閃回、插敘,敘事鏈單一,故事可多線索發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是其最基本的模式特點,《寄生蟲》的整體敘事結構便正是遵循這樣的模式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情感表達的角度解讀《比海更深》獨特魅力
    《比海更深》這部影片,繼承了是枝裕和一貫的溫情而平淡的風格,延續著屬於「是枝電影」的家庭哲學。今天,我將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三角度來賞析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本文第四部分,我會談談這部電影帶給我的一些思考和啟發。
  • 從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3個角度再看《機器人總動員》
    下面我將從影片的敘事手法、人物塑造、鏡頭語言三個方面帶大家再一次感受《機器人總動員》的魅力。一、敘事手法:愛情故事線和人類努力返回地球的故事線敘事手法是指電影的敘事手法,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沿襲傳統小說敘事學的電影敘事學主要研究故事的情節安排、行動動機、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關注電影劇作的技巧層次。
  • 影評丨龍月:淺談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敘事方式
    電影《姜子牙》劇照。圖片來源豆瓣淺談國產動畫電影《姜子牙》的敘事方式文/龍月近些年來,國產動畫電影異軍突起,受到業內和影迷的廣泛關注,像國產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哪吒》都取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影片在人物形象和劇情結構上高度的類型化,亦自覺或不自覺地借用了好萊塢電影中經典的「英雄之旅」的敘事結構和立足本土化的敘事內涵,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國產動畫電影敘事的主要方式。
  • 2015年的獨立遊戲之光,非線性敘事推理佳作《她的故事》將推精神...
    這款由《寂靜嶺:起源》(Silent Hill: Origins)以及《寂靜嶺:破碎的記憶》(Silent Hill: Shattered Memories)的編劇 Sam Barlow 一手打造的非線性敘事推理解謎遊戲,史無前例地採用了真人全程動態拍攝,再按照一定敘事邏輯進行剪輯,最終呈現出來的是打亂後的視頻片段,而玩家要做的就是從中仔細觀察,抽絲剝繭得到線索,並順藤摸瓜找到真相,拼湊出一個完整而離奇的故事
  • 《無問西東》李芳芳四個時空交錯的敘事方式厲害在哪裡?
    這是唯一部片尾曲想起還久久不願離去的電影,既驚嘆於影片所表現的主題之大,也驚嘆於導演李芳芳能夠如此巧妙的安排敘事,雖有四個時空,卻有條不紊,詳略得當。影片的時間跨度非常大,一共分為四個時代背景。從1923年到21世紀,幾乎近百年的歷史,要把這些故事全部敘述出來,是非常考驗轉場的時間和拍攝手法的,每個故事要講多久,從哪裡切,切多少,在什麼時候讓另外一個故事插進來,都是非常考驗導演的。稍微把握不好就會讓人感覺混亂難懂,而李芳芳卻做到了。四個故事從始至終都敘述的非常有條理,哪裡該詳細哪裡該省略,都做的非常完美。
  • 《冥王星時刻》,主題偏於愛情電影風格,敘事風格非常新穎
    導演對於「無意義時刻」的處理,完全可以讓他承載所有的溢美之辭,夏季渝東那氤氳水氣,突如其來的暴雨,曲折泥濘的山路,又給一個曖昧的故事提供了最好的沃土,那到底是什麼讓得影片最後的觀感如此欠缺呢?或許章導可以去和畢導聊聊。針對這部電影,我略微發表一些看法。
  • 攝影—人類學研究:歷史敘事與未來想像
    桑塔格在《論攝影》中,花了很長的篇幅分析義大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72年在中國拍攝的紀錄片《中國》是如何遭到批判和抵制的,並由此推導出一種與西方極不相同的「中式攝影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