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了《蝴蝶效應》分段敘事結構的他是當代歐洲殿堂級導演

2021-01-16 圖解電影

今天小編Dr.G為大家介紹一位近代歐洲最偉大的殿堂級導演。

他是被譽為「電影詩人」和「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的波蘭電影導演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說起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相信熟悉電影的人首先會想起他的代表作藍白紅三部曲(在圖解電影app裡也有這三部曲)。

因為這三部曲是為他贏得最多榮譽的電影系列。

不過,跟大家不同的是,小編是通過看《機遇之歌》而了解這個導演的。

簡單科普一下:《機遇之歌》是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的一部劇情片。

影片講述一個在醫藥大學讀書的波蘭青年,在接到父親病故的消息後,決定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匆匆趕往火車站想趕到華沙。但當他到達站臺時,火車已經開動。

影片就在這裡開始呈現截然不同的三種發展可能,從他趕上火車、趕不上火車的三種情形分別敘述了不同的故事情節。

許多人都聽說過《羅拉快跑》的特殊分段式敘事方式。然而,並不是太多人知道,其實《羅拉快跑》的創意根源是來自於《機遇之歌》的基氏首創敘事結構。

正是由於有了《機遇之歌》的啟發,後來才有了諸如《蝴蝶效應》《滑動門》《紐約提喻法》《無姓之人》等一批優秀的基氏敘事結構的優秀電影。

接下來,正式介紹這名偉大的導演:

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被譽為「當代歐洲最具獨創性、最有才華和最無所顧忌的」電影大師。

但是,令眾多影迷感到困惑的是,當被問及是否喜歡電影時,他竟面無表情地回答說,「不。」

但也許,這正是他與其他導演的不同之處,電影於他只是一種工具或方式,用以進行對人的思考和研究。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經說過他寧可看書而不去電影院,生活和文學是他創作的重要靈感。

在被問到關於文學對他的影響這個問題時,他舉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託馬斯·曼、卡夫卡和加繆四人的名字。

優秀的導演有很多種,有些如特呂弗以細膩深入地刻畫人物見長,法國自由浪漫的氣息洋溢於片中;有些則如庫布裡克擅長編織瑰麗詭秘的奇異世界,讓觀眾在虛幻與真實之間留而忘返。

相較之下,基耶斯洛夫斯基並不是一個編故事的好手,他的大多數作品沒有緊湊的情節,以娛樂為目的的觀眾面對他的影片肯定會失望之極,甚至昏昏欲睡。

而打造動人的故事贏得觀眾也從來不是基氏的興趣所在,他所關注並終生探討的是個體的精神世界。

可以說,他更接近於運用電影語言講述個人存在狀態的哲人,因而被哲學家劉小楓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

由於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基氏電影流派獨具一格,不同於其他的傳統的電影敘事方式。

因此,要了解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首先要了解一下其生活經歷,這有助於大家理解電影中傳遞的濃厚的神秘主義和悲觀色彩。

>>>>

早年經歷 (40-50年代)

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波蘭華沙(Warsaw, Poland)。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童年相當顛沛流離,由於父親罹患肺結核,使得全家必須在不同的療養院間往返遷徙。

16歲時進入消防員訓練學校就讀,雖然為期頗短,卻形成了他日後對制服和教條這類的約制相當憎惡的意念。為了逃避兵役,基耶斯洛夫斯基又回到學校當學生,隨後進入華沙學院修習劇場技術。

1965年24歲的他終於如願進入著名的洛茲電影學校就讀,之前該校已經拒絕過他好幾次了,這所名校曾經培育出羅曼·波蘭斯基、安德烈·瓦依達、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及克裡斯多夫·贊努西)等人。

>>>>

紀錄片年代(60-70年代)

1960至70年代共產黨統治時期,波蘭極度動蕩,因此電影被視為關鍵性的傳播媒體,以茲宣揚社會意識,但必須相當謹慎地處理。

當時,紀錄片被視為具有極高的藝術性,且其商業價值和劇情片等同,因此基耶斯洛夫斯基轉向紀錄片的創作。

>>>>

故事片年代:揚名國際影壇(80年代)

80年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受到國際電影界廣泛認可的年代,這裡將做詳細描述。

1979年,《影迷》Amator將基耶斯洛夫斯基推向國際影壇,這部描述一位沉迷於8釐米攝影機的工廠工人的作品為基耶斯洛夫斯基嬴得莫斯科國際影展大獎、柏林電影節,他也終於以導演的身份獲得全世界的認可。

80年代初期,波蘭政局劇變。在1980年8月,他推出了兩部紀錄片──《車站》及《談話頭》,此時波蘭團結工聯方才成立,接著便是一連串社會自由的實現。

1981年12月,波蘭公布了一項軍事法,讓電影工業不得不向政府低頭,即政府不再供給電影工業的短期補助和硬體支援,在1982年這項法令暫緩實施,但由于波蘭整個經濟狀況都已十分緊縮,因此在1984年的《無休無止》後,基耶斯洛夫斯基沉寂了四年。

1988年,基耶斯洛夫斯基獲準拍片,即為波蘭電視臺所拍攝的十段故事《十誡》。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

在同一年,1988年的《殺人短片》Krótki film o zabijaniu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最終獲得國際影評人獎和評委會大獎。

>>>>

法國時期(90年代)

在80年代獲得國際的認可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創作轉移到了法國,也是在這一時期,誕生了偉大的藍白紅三部曲。這裡將做詳細的描述。

《十誡》的大獲成功,熱情的法國人向基耶斯洛夫斯基伸出了熱情的雙手。之後他的電影創作也就此轉移到了法國。

由於國家體制的問題,他也覺得法國寬鬆的創作環境可以給自己更大的創作空間,所以他決定到法國去。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任何一部作品裡幾乎都能提到法國,最後他把自己的電影生涯也轉移到了法國。

波蘭和法國的密切關係不僅因為雙方共同的天主教背景,更由于波蘭夾在德國和俄國兩大強敵之間,而法國卻總是他的堅決支持者。

除了二戰,波蘭歷史上的多次亡國危難,都依靠法國為首的盟友復國。兩國之間,精神上的親近感極為強烈,這也是許多波蘭知識分子、藝術家在出國時喜歡選擇法國作為第二故鄉的原因。

1991年《維羅尼亞的雙重生活》(中文翻譯為《兩生花》)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來到法國拍攝的第一部影片。獲得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最終獲得國際影評人獎和評委會大獎。

有人說,這是他當時內心感受的真實再現。故事中,分別身在法國與波蘭的姑娘,卻能夠找尋到生命軌跡的重合點。從尖銳滑向溫情,從表象走入內心。

此時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經將電影創作的方向做了徹底的改變。原先紀錄片中的政治概念已經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對人作為一個個體在自由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與掙扎進行關注。

而這種人文的懷念,在之後的藍白紅三部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1993年-1994年基耶斯洛夫斯基用法國國旗的三種顏色,詮釋了自由、平等、博愛這些夠成生命整體重要的情感因素。《白色》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

《藍色》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紅色》獲得10項國際大獎,還包括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獎提名;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1996年基耶斯洛夫斯基因心臟病需要手術,在進手術室前,大師表示取消退休的想法,在手術結束後,重新拍電影,內容也是三部曲,關於地獄,煉獄和天堂的三部曲。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1996年3月13日,基斯洛夫斯基死於一次心臟病突發後的開心手術中,後葬在波蘭華沙的Powazki公墓,接近圍牆的地方。

墓上有一尊以黑色大理石造成的雕塑,坐落在一個一米多高的底座上,形狀為由兩隻手比出一個矩形框的手勢,下面刻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字和生卒年代。

當基耶斯洛夫斯基合上雙眼時,仿佛一種因他而生的電影流派也就此終結了。他以一種平靜、自省和富於同情心的方式,注視著自己塑造的那些陷於兩難境地的主人公,這種注視,讓他成為史上最具人文關懷的電影導演。

相關焦點

  • 不喜歡電影的他卻被封為當代歐洲最偉大的導演
    今天小編Dr.G為大家介紹一位近代歐洲最偉大的殿堂級導演。他是被譽為「電影詩人」和「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的波蘭電影導演——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許多人都聽說過《羅拉快跑》的特殊分段式敘事方式。然而,並不是太多人知道,其實《羅拉快跑》的創意根源是來自於《機遇之歌》的基氏首創敘事結構。
  • 《蝴蝶效應》:解讀電影中獨特的敘事方式帶來的魅力
    01、敘事結構:非線性結構以及多種可能性羅列式電影敘事結構帶來的震撼效果①懸疑式的開頭,不僅為觀眾留下了一個大大的疑慮,更是為後面的故事設置了必不可少的鋪墊影片的一開始就是男主人公埃文慌慌張張地潛入醫生辦公室,在幽暗的燈光下寫下了遺書,氣氛緊張而詭異,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心,有迫切想要看下去的欲望,試圖破解謎底。
  •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敘事手法、非線性敘事結構分析
    摘要:非線性敘事手法是諾蘭電影中慣用的敘事手法, 雖然這種敘事手法使影片變得十分撲朔迷離,但是他又總會在撲朔迷離之中設置好能夠將劇情連接起來的線索,這就使得影片劇情雖然錯綜複雜,但是環環相扣。同時故事也不再像線性敘事一樣有著單一的角度和結果,非線性敘事手法使得故事的情節和結果變得多樣化,問題的角度變得多元化。一、非線性的敘事結構「非線性電影敘事結構的最大特徵在於單一時間向度被打破和解構,時間成為不連貫的片段且前後顛倒。」諾蘭將倒敘、插敘、並敘等等一系列的敘事手法雜糅在一起,電影的情節時常看起來十分不連貫,影片具有很強的拼接感。
  • 《蝴蝶效應》時隔16年,導演新作上映,依舊精彩!
    之後過了六年,他和J·麥凱伊·格魯伯導演共同執導的,第二部電影《蝴蝶效應》上映了,也徹底為他在電影界打響了名聲。該片是一部由艾什頓·庫徹、艾米·斯馬特、約翰·派屈克·阿梅多利、傑斯·詹姆斯等主演的科幻驚悚電影,於2004年1月23日在美國上映。
  • 蝴蝶效應!
    下雨所謂蝴蝶效應,其實也是這個道理,蝴蝶在太平洋那邊扇了下翅膀,另一邊可能因此颳起颱風。颱風1颱風2蝴蝶效應電影《蝴蝶效應》是一部由埃裡克·布雷斯、J·麥凱伊·格魯伯執導,艾什頓·庫徹、艾米·斯馬特、約翰·派屈克·阿梅多利、傑斯·詹姆斯等主演的科幻驚悚電影,於2004年1月23日在美國正式上映。
  • 16年後,《蝴蝶效應》導演終於拍了第二部影片,那熟悉的味道
    這根蔥的確看著陌生,因為《戰爭幽靈》才是他的第二部導演作品。但是,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是《蝴蝶效應》,一部創意滿滿腦洞大開讓人蔥白的軟科幻經典。如果說埃裡克·布雷斯就是《蝴蝶效應》的導演,很多影迷會豁然開朗。一聲驚嘆,原來,就是他啊!
  • 升級版《蝴蝶效應》,時空逆轉也能收穫圓滿結局,快來看看吧
    導讀:升級版《蝴蝶效應》,時空逆轉也能收穫圓滿結局,快來看看吧 看過《蝴蝶效應》的觀眾幾乎都對裡面的設定感到不滿,因為它對於時空逆轉後所引發的結局的設定太消極,幾乎做不到圓滿,甚至會出現最壞的結果。
  • 北國蒼茫:中國當代電影中的北方敘事
    曾幾何時,「北方」在當代中國電影的意象中,越來越冷,成了某種寓言。從張猛的《鋼的琴》,刁一男的《白日焰火》、 賈樟柯的《天註定》、忻鈺坤的《暴裂無聲》到蔡成傑的《北方一片蒼茫》,這些藝術電影,都把鏡頭聚焦於中國廣袤的北方大地。
  • 藝術博物館經濟學:當代藝術引發的「蝴蝶效應」
    原標題:藝術博物館經濟學:當代藝術引發的「蝴蝶效應」  在美國,每年約850萬人參觀博物館,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大聯盟運動和主題公園(在2011年約4.83億)。如果將動物園,歷史學會,植物園和相似的歷史或文化遺址包括進來,美國的博物館數量在2014年已經超過了3.5萬,是90年代的一倍多。
  • 這部懸疑片,比《蝴蝶效應》更讓人眼花繚亂!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在一篇論文中提到了一個效應。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沒錯,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量子蝴蝶效應更令人困惑
    蝴蝶效應最早可能是由龐加萊在20世紀初「發現」的,他試圖從天體物理學角度揭曉3個相互作用的天體問題,如果你在空間中與兩種物體產生引力和交互作用,對其建模就相對簡單:它們彼此相互影響效果,但是當空間中與3種物體產生引力和交互作用時,就很難進行建模。
  •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蝴蝶效應的理論由來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N.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在以後的演講和論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詩意的蝴蝶。
  • 戰爭+驚悚+燒腦+科幻,《蝴蝶效應》導演,十六年後又一力作
    02融入眾多科幻概念,夾雜戰爭諸多題材,導演的大手筆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埃裡克·布雷斯,在16年前,創造過一部科幻燒腦片的經典之作《蝴蝶效應》。之後就一直沒有新作品來襲,在《蝴蝶效應》中,夾雜了平行宇宙和時空穿梭的概念。個人經歷與愛情來回交織,給影迷帶來一次震撼的頭腦風暴。
  • 「蝴蝶劇場」的「蝴蝶」效應
    「蝴蝶劇場」的「蝴蝶」效應(深觀察)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靈,雲乃蝶之裳,花乃蝶之魂,但為君之故,翩翩舞到今……2021年元旦小長假,在越聲清韻中,杭州西湖邊的「蝴蝶劇場」連續上演了三晚新版越劇《梁祝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
    蝴蝶效應最早可能是由龐加萊在20世紀初「發現」的,他試圖從天體物理學角度揭曉3個相互作用的天體問題,如果你在空間中與兩種物體產生引力和交互作用,對其建模就相對簡單:它們彼此相互影響效果,但是當空間中與3種物體產生引力和交互作用時,就很難進行建模。
  • 蝴蝶效應:成大事者需注重細節
    20世紀60年代初,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混動學開創人之一)利用計算機進行「數值天氣預報」的試驗。他發覺,只要輸入的資料存在微小的差異,計算機結果就會出現極大分別,「差之秋毫,失之千裡」正是形容這種情況。這說明:「數值天氣預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測性。
  • 《蝴蝶效應》、《恐怖遊輪》及《盜夢空間》的經典臺詞及點評
    一,南美洲的蝴蝶震翅可以引發北美洲的一場暴雨;《蝴蝶效應》是一部描寫穿越時空的影片,回到過去改變命運並不一定很美好,反而會因為機緣巧合的轉變,而常常造成物是人非的人間悲劇。你覺得你了解我?連我自己都不了解我自己。《蝴蝶效應》即使細微如蝴蝶鼓舞,也能煽動千裡之颶風。
  • 三體、蝴蝶效應……它們共同構成了模糊而混亂的混沌現象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黃逸文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混沌的建立20世紀60年代,美國數學家斯梅爾在研究典型電路性態的完整分類時開創了現代動力系統理論,從而打開了一扇奇妙的大門。沿著這扇門,深入探險的數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神奇的現象。
  • 量子世界裡蝴蝶效應還成立嗎?無蝴蝶效應會讓量子世界自動修復
    很多人對這種所謂的蝴蝶效應都很熟悉。這種想法最早可以追溯到科幻作家雷·布拉德伯裡1952年的小說《雷鳴》中。在那個故事中,一名穿越到遙遠的過去捕獵雷克斯暴龍的男子,無意中踩死了一隻蝴蝶。當他回到現在後發現,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 全球影院都在等諾蘭新片救市,他十年前拍的科幻片卻至今無人超越
    結果劇組意外在勘景時,發現了一大批波音舊飛機,導演和工作人員在一番權衡之下決定用真飛機實拍,以此提高真實度,做到精益求精。無論從故事還是風格,以及現在放出的預告片來看,《信條》的故事架構和他十年前的作品《盜夢空間》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