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博物館經濟學:當代藝術引發的「蝴蝶效應」

2021-01-11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藝術博物館經濟學:當代藝術引發的「蝴蝶效應」

  在美國,每年約850萬人參觀博物館,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大聯盟運動和主題公園(在2011年約4.83億)。如果將動物園,歷史學會,植物園和相似的歷史或文化遺址包括進來,美國的博物館數量在2014年已經超過了3.5萬,是90年代的一倍多。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部

  藝術博物館對當代文化的傳播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 ,其中約1575所藝術博物館非常受歡迎。這些博物館裡最有名的是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後簡稱「大都會」),它在2015年參觀總人數的最高紀錄達到了650萬人,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三大最受歡迎的藝術博物館。

  隨著當代文化的不斷發展和演進,也給當代的博物館的發展造成了不少的困難,以大都會和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當代藝術」為例,來解讀藝術博物館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MoMA VS 大都會

  但參觀記錄並不等同於收益記錄。就在上個月,大都會表示,它正在裁員100多名員工中,為的是試圖抹掉1000萬美元的預算赤字,短短幾個月後,宣布停止招聘。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同時,和大都會位於同一街道上的競爭對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卻現金充裕,並且剛剛獲得一億美元進行擴建和改造。然而,在2015隻有約三萬人停下來參觀它的藝術展,在世界上排名僅僅第十五名。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如何解釋為什麼會有這麼不同的發展軌跡?為什麼一些藝術博物館會蓬勃發展,而有一些卻在不停地掙扎?

  最近我一直在探索文化和藝術市場的新經濟學,為了一本準備在2017年出版的書,名為《美國的藝術經濟學:藝術,藝術家和市場體系》。我的研究使我相信這裡有三個關於為什麼不同藝術博物館都有不同的命運的理由:

  流行趨勢(fashion)

  人口統計(demographics)

  億萬富翁(billionaires)

  偉大的博物館也面臨資金缺口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大都會這兩家是美國的頂級藝術博物館,因此以他們為例子來說明一些當今藝術博物館所面對的資金問題。

  除了當代藝術作品非常缺乏以外,大都會是世界上持有藝術品最全面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它擁有約3億美元的年度預算。然而,博物館目前正面臨著約1000萬美元的資金缺口,如果它不開始裁員,將迅速增長至4000萬美元。但它仍然在擴大其現代的當代藝術展覽空間。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內部

  在當代藝術領域,對願意付出大量資金的投資人的爭奪是非常激烈的。

  除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必須與惠特尼(Whitney)(它新開在市中心的繁華地段)和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Guggenheim),以及數十家開在美國各大主要城市的博物館相互競爭,例如The Broad藝術博物館,一個新開在洛杉磯市中心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與此同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也正在有著自己的問題: 附加擴建項目導致的問題。由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一個4億美元的附加擴展計劃,該藝術博物館的某些部分將在項目中予以關閉,進而導致參觀人數和收入的減少。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有一個對一些不再需要的員工提供的自願控股收購計劃。

  

  MoMA藝術博物館內部

  儘管如此,捐贈基金正在接近十億美元,這是一個非常良好的狀態。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偉大的藝術博物館一定會解決現在的問題,但所提出的這些基本問題反映了當今美國很多的藝術博物館面臨著一些關鍵的經濟問題。

  追逐不斷變化的品味客戶

  首先,從文章的上半部分可以看出大都會博物館受到的財政挑戰說明了所有博物館面臨的一個長期問題:購畫政策。

  大都會的館長增加藏品,使之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化博物館--伴隨著一個重要的例外: 很少涉及現代和當代藝術。這讓它處於競爭劣勢。已故的大都會館長託馬斯·霍芬(Thomas Hoving)集中搶購文藝復興和早期繪畫大師的作品,如委拉斯開茲(Velázquez)的「胡安·德·帕雷哈的肖像(Portrait of Juan de Pareja)」和埃及典德爾神廟(gyptian Temple of Dendur)。他還開發了有關旅遊這個時下流行主題的展覽,引起了大轟動,這讓來博物館的觀眾的花了額外的費用。

  委拉斯開茲(Velázquez)的「胡安·德·帕雷哈的肖像(Portrait of Juan de Pareja)

  他的繼任者,菲利普德蒙特貝羅(Phillipe de Montebello),也沒有增加多少博物館的現代收藏。他的觀點是,像有的藝術博物館,如現代藝術博物館已經開始通過購買在世藝術家(有些在職業生涯中期)的當代藝術作品作為收藏,這種行為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或者風險。

  

  委拉斯開茲的畫作

  雖然大都會的當代收藏近幾年有所增加,但還是一直無法迅速地追隨越來越喜歡現代和當代藝術的博物館觀眾的變化的品味。

  從經濟學上來看,如果像大都會這樣不能跟上其客戶的品味變化的博物館,收入很可能會下降。時間也許會證明這一點。而它現在再去購買作品來迎合大眾品味已經來不及了,因為藝術所需的成本是天價的。

  由於博物館無論是捐贈或購買,都缺少非常優秀的作品,唯一的選擇是從其他機構或私人收藏家獲得 「傑出」的作品系列。而這樣的選擇只對少數美國博物館有效,究其原因就是第二個關鍵問題——美國藝術品資源的分配和全球收入及其對博物館的財務和經營的帶來的影響。

  

  等待參觀美術館的隊伍

  億萬富翁的「泡沫」

  我們生活在一個繁榮的當代藝術時期(有些人會說這是一個「泡沫」)。

  在一個約有1800位億萬富豪的世界, 這只會將少數的高端藝術品的價格推向天文數字。

  大量的拍賣行,藝術博覽會和畫廊已經適應了這個迅速發展的市場。在當代藝術中無可爭議的大師,德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Gerhard Richter)的作品曾在近幾年產生的12億美元的銷售額。

  格哈德·裡希特畫作

  除此之外一些有很大名聲的藝術家,像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和巴內特·紐曼(Barnett Newman),還有1955年以後出生的一些熱門年輕藝術家的取得了最高的拍賣價格。 從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在拍賣價格上,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克里斯多福·伍爾(Christopher Wool)和傑夫·昆斯(Jeff Koons)分別達到了3,300萬美元26.5萬美元和2,300萬美元,這還只是單件藝術品的價格。

  

  讓·米歇爾·巴斯奎特的作品

  

  克里斯多福·伍爾的作品

  

  傑夫·昆斯和他的雕塑作品

  

  格哈德·裡希特畫作

  這些飆升的價格意味著博物館通常無法跟上,必須依靠捐贈將它們最好的作品編匯出一些作品集,不然他們就會在市場裡沒有優勢。

  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億萬富翁們開始建立他們自己的一些私人藝術博物館,比公共藝術博物館更有能力去獲得一些更好的作品。

  人口問題對博物館的影響

  第三個相關的問題是人口問題,稅收施加的壓力加重了博物館財務和業務的問題。

  失業、提前退休和人口老齡化都為美國增加了參加各種類型的博物館。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在許多方面是這樣。 但是更多流量意味著更高的成本,當這些額外的參觀者不會提供更多的收入時,盈利率將下降。這是因為長期存在的博物館的「免費」開放的活動,是通過個人、政府或企業「贊助」成本。但當提供的預算費用減少或有其他原因,博物館必須選擇承擔費用或不通過贊助人,自己開始收取費用。

  

  博物館紀念品店

  證據表明,博物館參觀人數是反周期的。當經濟增長放緩時,它上升。 但這也是這些「贊助商」最有可能開始消失的時候。換句話說,大都會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創下紀錄表面上聽起來很棒,但可能會導致其預算缺口,增加其成本。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藝術博物館將何去何從

  博物館肯定會繼續存在,並提供數以百萬計有關於我們的文化的寶貴見解, 過去的和現在的。

  但是他們有必要在經濟原理下存在。品味會改變,收入分配會改變,藝術的可用性和人口也會改變。

  然而這些因素都不能否定藝術博物館的重要性,而這些別的因素將為明智的管理者從經濟學角度考慮所用。

 

相關焦點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二樓的大平臺,澎湃新聞看到了一排排長長的陳列桌,手稿、書籍、照片、私人物件並排放著,陳列桌的一側有一面以60倍速度高速運轉的鐘,和桌上的這些物品一起,帶著人們穿過上海雙年展24年的歷史。
  • 洛杉磯布羅德博物館:與世界共享當代藝術
    布羅德博物館外觀(趙漢榮攝)「我們崇尚當代藝術。當代藝術反映了我們生活的時代正在發生的變化,也讓我們換一個視角來觀察世界。」現年84歲的布羅德先生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回答了為何捐出1.4億美元修建這座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布羅德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有實力的收藏家之一,也是美國商界傳奇之一,2015年以72億美元淨資產排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85名。
  • 《時空書寫:中國抽象藝術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時空書寫:抽象藝術在中國」展覽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李旭策展,邀請了來自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天津、重慶、深圳等地的28位中國藝術家,參展作品66組,共計174件,涵蓋了水墨、油畫、雕塑、裝置、攝影和錄像等各類表現方式。
  • 策展團隊|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
    策展人:策展團隊 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A學術性:B策劃執行:C現場效果:D公眾認知及影響力:E國際化能力:策展理念:呈現作品在展示之外的另一種狀態「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2019年9月20日,PSA首次推出館藏大展「客人的到來」,對7年來的收藏進行梳理,此次展覽在策劃上有別於結果型的展覽
  • 洛杉磯:美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新中心(圖)
    分享到:複製連結|加入收藏|[只看新聞圖片]    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    厚實的學術根基    洛杉磯是一座當代藝術的殿堂,除了有大量畫廊外,還有極具學術意義的藝術院校和各種類型的博物館。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藝術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如何?這種藝術形式是否被大眾所接受?它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期「藝視野」欄目,記者採訪了批評家、策展人高嶺,藝術家李山以及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數碼媒體工作室主任費俊,對生物藝術的概念進行解讀,對其發展現狀與爭議重點進行討論,帶大家一同走進生物藝術的世界。
  • 章明作品: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章明、張姿、丁闊 建築以一種歷史敘事的方式結束了其輝煌的工業時代的使命,六年的艱辛設計歷程見證了一個昔日能源輸出的龐大機器如何轉變為推動文化與藝術發展的強大引擎。
  • 當代藝術作品有哪些人在購買?
    不誇張地說,收藏現代藝術的藏家們在收藏了藝術家的作品的同時,亦收藏了藝術家的生活方式。收藏家本身亦嚮往這樣的生活方式,有的甚至藏而優則畫,也舉辦了個人畫展。有人說這是作秀,搞名人效應,作品根本一「棒槌」,任嘛兒不通。
  • 在紐西蘭「傳遞」中國當代藝術
    新華社惠靈頓2月20日專電(記者宿亮)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劉建華作品展「傳遞」20日在紐西蘭惠靈頓周邊小城下哈特的道斯藝術博物館開幕。當天,劉建華應邀與數十名當地學者和藝術愛好者「坐而論道」,交流作品的內涵,「傳遞」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全球化時代的思考。
  • 當生物學和當代藝術相遇時
    藝術家關心新興事物,對社會的發展甚為敏銳,每次科技的突破總會成為藝術運用的元素。而生物藝術(Bio Art)作為生物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當代藝術的一個最新分支,反映著當今時代科學與藝術的深入交叉。生物藝術是指涉及活體、細菌、活性組織以及生命過程的藝術,通常會運用生物工程(如基因工程、組織培養和克隆)等科學手段的藝術形式。
  • 哈佛藝術博物館舉行主題對話活動
    哈佛藝術博物館舉行主題對話活動 2019年07月18日 16: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侯麗 字號 內容摘要:當地時間7月10日晚,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Museums)舉行了一場人文與藝術的主題對話活動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五周年,聚焦新媒體藝術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第五屆「青年策展人計劃」近日正式開幕。「有毒」 (策展人:呂凝珏、李靜秋、任心怡)與「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策展人:陳子澂、張瀞尹)兩組方案從61份有效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今年的獲勝者。這兩組方案都表現出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策展人及藝術家對時代的思考和獨特的世界觀。
  • 「蝴蝶劇場」的「蝴蝶」效應
    「蝴蝶劇場」的「蝴蝶」效應(深觀察)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靈,雲乃蝶之裳,花乃蝶之魂,但為君之故,翩翩舞到今……2021年元旦小長假,在越聲清韻中,杭州西湖邊的「蝴蝶劇場」連續上演了三晚新版越劇《梁祝
  • 現代物理學·科幻·當代藝術
    相對論描述了宇觀世界的規律和秩序,解釋了質能守恆定理、黑洞、引力透鏡效應等問題,提出了奇點、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脹等理論假設。量子力學描述了微觀粒子運動的規律和秩序,提出了不確定性原理、量子糾纏、量子退相干、量子場論等原理。
  • 走進美國布洛德博物館 開啟生動有趣的藝術之旅
    2017年7月30日訊,美國洛杉磯,布洛德博物館。座落於洛杉磯市中心格蘭大道上的布洛德博物館(The Broad)是由洛杉磯知名企業家、慈善家布洛德夫婦(Eli And Edythe Broad)捐資1.4億元修建的。布洛德博物館收藏有近2,000件Broad先生的藝術收藏品,其中包括戰後最有名的作品及來自全世界各地的當代傑出藝術品。
  • 馮雪:藝術檔案與美術博物館的藝術史建構
    」的藝術家檔案,就如同對塵封記憶的重新翻找,而利用檔案研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這樣屬於「當代」的藝術家,則更像是一場探險。他在筆記中寫道,偶然和意外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他欣然接受這些不同人物的圖像散落在工作室地板上、相互疊壓後形成的視覺圖像,或者是繪畫材料滴落、浸染在上面所引發的奇異組合。培根還經常有意製造很多新的折壓和撕扯痕跡,並將不同的照片訂在一起。而他的繪畫則是對這些視覺效果的「拷貝」和強化,該板塊展覽中選擇的作品著重印證這一點。
  • 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
    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的「米修與木心」展,於9月9日起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展品包括兩位作者近50件畫作,以及各自的詩集。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裡「會動的房間」,呈現張恩利30年探索
    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3月7日,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舉辦中國藝術家張恩利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個展「會動的房間」。展覽由侯瀚如策展,集中呈現藝術家過往近30年藝術生涯各階段的百餘件繪畫作品,以及根據博物館建築空間創作的多件沉浸式繪畫裝置「空間繪畫」。
  • 一周文博 | 川普對伊朗藝術市場產生寒蟬效應
    導語近年來,對伊朗藝術的興趣似乎蓬勃發展。但川普重新實施經濟制裁併發布旅行禁令後,這引發了人們對藝術繁榮是否會停止,甚至逆轉的質疑。而並非所有人都悲觀。CAMA Gallery的艾娃莫拉迪(Ava Moradi)表示:「無論如何,伊朗藝術市場都將繼續走高。」
  • 連接社區與博物館,在日常生活中創造藝術體驗
    8月2日晚,由北京保利藝術中心有限公司與加拿大運動生活方式品牌lululemon在保利藝術博物館共同舉辦了一場藝術瑜伽活動。 今夏在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未來未來Not yet. Not yet》-保利「學院之星」當代藝術展。現場的瑜伽愛好者們可以在練瑜伽的同時感受當代藝術的濃鬱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