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裡「會動的房間」,呈現張恩利30年探索

2020-12-06 澎湃新聞
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3月7日,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舉辦中國藝術家張恩利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個展「會動的房間」。展覽由侯瀚如策展,集中呈現藝術家過往近30年藝術生涯各階段的百餘件繪畫作品,以及根據博物館建築空間創作的多件沉浸式繪畫裝置「空間繪畫」。

從1990年代的具象人物畫,到千禧年後的靜物畫,再到近年來超越於畫布之外的「空間繪畫」,張恩利始終認為他在描繪著「人的肖像」,在不同的物體與空間中發現人的存在痕跡與人性。或許正因如此,他會將這一次展覽的回顧視為「見到了許久未見的人」,「這個人經過了變化,可能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但又帶有原來的一些印象,」他對澎湃新聞說道。

30年的「輪廓」

「會動的房間」是張恩利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場個展,可以被視為對他過往30年藝術生涯的一場回顧。從90年代的具象繪畫、千禧年後的靜物畫,到2007年開始的一系列「空間繪畫」,展覽呈現了藝術家對於繪畫這一傳統媒介的長期探索。

張恩利在「會動的房間」展覽現場

「會動的房間」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佔據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三樓和五樓的兩大展廳,不同於一些繪畫展的緊湊安排,幾乎每一幅作品都被給予了充分的空間,展廳中的移動得以讓人走入藝術家的一個個時空,而事實上,這場展覽對於張恩利自己而言也是難得的「回顧」。

「很多畫我自己也有好多年沒見了,老作品和新作品放在一起,我會有種很強烈的感觸,就像是你突然見到了30年前認識的一個人,這個人經過了變化,可能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但又帶有原來的一些印象,」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張恩利這樣形容道,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展覽折射出90年代至今的種種變化。

「會動的房間」展覽現場

「會動的房間」展覽現場

張恩利的藝術生涯中有幾處明顯的變化:從描繪人物到靜物,又從畫布邁向空間,在他看來,這些變化都不是突然的,「有時候,你可能會突然回到20年前的某一個點上,過去和現在產生某種聯繫,」張恩利解釋道。今年,疫情讓人感受到未知與變動的力量——正如展覽標題「會動的房間」所指向的那樣,但對於張恩利來說,這種變化反而讓他回到了早期的創作狀態。

張恩利在布展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張恩利,《二斤牛肉》,1993,布上油畫,藝術家供圖

「大約二十多歲的時候,我一幅畫會畫很長時間,比如說牛肉,我可能會畫一兩個月,今年的疫情給了我幾個月這樣的時間:沒有展覽,沒有飛行,也沒有社交,非常安靜,又讓我回到過去的這種狀態,」張恩利透露,這次展覽中有幾張新作,每張都畫了一個多月,在這樣的繪畫狀態下,他也體會到快速生活中突然靜止的奇妙。

張恩利1965年出生於吉林,現在生活工作於上海。從90年代至今,他的藝術已經受到國際認可,其作品被蓬皮杜藝術中心、泰特美術館、倫敦皇家藝術研究院、等機構收藏。談及此次回顧展,他認為,這是一種對於進程的反映,不是他藝術的全部或終點,「它也不是一個匯報,而是過去30年的一個輪廓。」張恩利說道。

接下來會做什麼?張恩利一直在探索,最終似乎都落回到畫筆上。對於近年來的盛行的一些媒介,例如影像,他也嘗試過,但在他看來,繪畫仍然是他身為藝術家釋放能量的最佳場所。「我考慮的不是技術,更多的是一個人的體能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可以完成多少事情,這裡面包含著我作為畫家,對於空間和時間的理解,」張恩利對澎湃新聞說道,他以古代畫家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完成壁畫或天頂畫為例,這些在空間上繪畫的努力最終可能會「化為烏有」,「這些付出看上去是某種犧牲,但是當時的自我體驗是非常強大的,它包含了存在和消失的過程。」

張恩利在布展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物和肖像

在張恩利的繪畫中,靜物佔據了重要的部分。水管、紙箱、皮球、床,平凡的物件被他從日常生活中取出,放入了繪畫所創造的空間裡,它們真實又「空泛」,面無表情又充滿情感。

這些靜物畫的創作大致始於千禧年後,在此之前,張恩利主要以反映人生存狀況的具象繪畫出名,誇張的形象和陰鬱的色彩使畫中人的處境昭然若揭,他曾因此被冠上「表現主義」的標籤。在當時,擺脫標籤是張恩利從畫「人」轉向畫「物」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他在物體中找到了人的痕跡,從中看到了更多的人性。

張恩利,《紅管子和綠管子》,2013,布上油畫,藝術家供圖

「當我們直觀地去描繪人物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對人的認識是最簡單的,」張恩利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中時說,「物是一面清楚的鏡子,你看到任何東西,最終指向的都是某一個人,通過人的設計和使用,物體變得複雜,人性就存在於其中。」在他看來,物體和人的生活非常緊密,例如馬路上的電線,如果把它們從日常景觀中抽離出來的話,就變成與人的情感或是某種符號相對應的節奏。於是,在那些盤互交錯而難分始末的水管線條裡,你似乎能看到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簡單的床,讓人想到城市裡動蕩或安逸的生活;封好的紙盒子裡藏著什麼,就像命運的各種未知——當然,這一切都允許主觀解讀,而藝術家只是提供了開放的可能。

張恩利,《水桶 1》,2007,布上油畫,藝術家供圖

張恩利,《水槽》,2006,布上油畫,藝術家供圖

「人」始終是張恩利作品中關照的對象,而肖像一直是他所關注的問題,「任何東西都可能是一種肖像」。在張恩利最近幾年的作品中,出現了一些讓人以為是「抽象」的東西:《企業家》裡滿是暗色的色塊,《歌手》則是淺色底上的「黑斑」。對此,張恩利表示,他畫的始終是具象,是「人」的肖像。「現在的這些畫更多是來自於記憶和潛意識,它們代表的不單單是某一個人,這種肖像表達的是共性,而不是個體。」張恩利說道。

張恩利,《吃 (三)》,2001,布上油畫,藝術家供圖

張恩利,《外科醫生》,2020,布上油畫,藝術家供圖

張恩利,《手藝人1》,2019-2020,紙上油畫,藝術家供圖

空間繪畫:變成紙箱的格子

張恩利的畫裡有一個他特有的習慣:格子。它以鉛筆的線條出現在一幅畫的最底層,像是沒能「掩蓋」的草稿痕跡。在描繪了地板或是瓷磚的那些靜物畫中,這些格子又一次理所當然地出現。到了「空間繪畫」,格子有時候會變成紙箱,仍然承擔著繪畫過程中的一些基本功能。格子似乎引導著藝術家與觀眾的視線,但又不止於此。

張恩利,《未完成的空間(一)》,2013,布上油畫,藝術家供圖

「鳥籠,臨時的房子:張恩利於博爾蓋塞美術館」展覽現場,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Arthub,義大利羅馬,2019。藝術家供圖

「格子在我的繪畫中非常重要,它是我的『小動作』,是潛在的視覺依賴,」張恩利告訴澎湃新聞,格子起初是用來輔助放大草圖或者照片的,但是當繪畫已經不再需要這种放大時,它們仍然保留了下來。這與他對繪畫的理解有關,「錯誤也可以成為畫面的組成部分,」他說道。從格子開始,他的繪畫成為了一種過程的展現,不同的信息不斷地在畫面上疊加,疊加在一起,從而變得複雜與豐富。

在「空間繪畫」中,那些紙板箱似乎充當了格子的角色。「空間繪畫」在某種程度上是張恩利對於繪畫技術過度成熟所帶來的精緻與乏味的回應,也是對於古代壁畫原始生命力的回應。他擺脫畫框的限制,直接在現場牆面和各種建築部件上繪畫,讓繪畫順應又超越牆體,變成一種對空間壓倒性的幹預行為。有時,他又使用成百上千個紙箱構建出私域空間,在其中隨心所欲地現場發揮。

「張恩利——空間繪畫」,展覽現場圖,於香港K11藝術基金會Pop-up Space,中國香港,2014

在「會動的房間」中,張恩利根據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空間創作了新的「空間繪畫」。進入三樓展廳之前,你會看到一個小房間,房間外有一扇「貨真價實」的門,擰動門把手進入,腳下是似乎沒有打掃乾淨的瓷磚,眼前則是幾個門牌號,仿佛一下子進入了某個生活場景。而在五樓的展覽空間中,張恩利用紙板箱堆疊出幾個空間,這些空間非常低,像是要把你牢牢包裹。特別的是,他為這些紙板箱覆上了各種色彩,遠看的話,又變成了有格子的繪畫。

在張恩利看來,「空間繪畫」是一種突破,讓他發現繪畫的更多可能,最終回歸的依然是平面的繪畫。這與他和繪畫的關係是相通的:往前走,有時候又回到起點。他的創作有某個特定方向嗎?

「會動的房間」展覽現場

「方向不是一個箭頭,它是我們每天的腳步,你並不知道你走到哪裡去,但是你每天都在走,20年以後,你肯定會到達另外一個地方。」張恩利說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7月31日至11月15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重現51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60餘件歷屆上雙參展作品,涵蓋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除了歷屆參展作品外,展覽還呈現了由藝術家提供的各種私人物件,作為「個人文獻」,與雙年展的歷史形成呼應。
  • 十一月的上海,作為「比較」的理由
    而熱情與期待之間卻始終有著一個詭異又悖論的邏輯是:11月的上海盛況全然來自於同期兩個大型藝博會(ART021和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的舉辦,才使得11月成為上海各個機構與畫廊規劃展覽著重考量的黃金檔期,進而在這條生態上越發豐富出各種藝術事件發生。
  • 當藝術家開始用藝術討論公共議題,他們亦在記錄時代|11月滬京展覽...
    記者 | 陳佳靖 林子人編輯 | 林子人1【上海】張恩利個展:會動的房間展覽時間:2020年11月7日-2021年3月7日展覽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門票:免費「會動的房間」,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現場 攝影:林子人「會動的房間」是藝術家張恩利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個展
  • 章明作品: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章明、張姿、丁闊它的落成改變了人們對工業建築改造的傳統認知,充分挖掘了上海工業遺產在新時期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人文情感價值,將建築根植於豐厚的場所精神之中。
  • 策展團隊|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
    導言:「雅昌月度策展人影響力榜單」是雅昌藝術網從媒體角度對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與展覽呈現進行全面搜集、記錄與跟蹤,從專業角度解讀「策展人」每月所策劃的展覽在學術性、策劃執行、公眾認知及影響力、國際化推廣、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與創新。
  • 上海12月份展覽大全,魔都周末看展行李寄存攻略
    年11月10日-2021年1月31日免費2、左右美術館《無相》——周軍喜個展2020年11月21日-2021年1月20日地址:浦東新區金海路18號天物空間內3、昊美術館被打斷的飯局 Interrupted Meals8月8日-12月11日30元4、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青策計劃五周年,聚焦新媒體藝術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第五屆「青年策展人計劃」近日正式開幕。「有毒」 (策展人:呂凝珏、李靜秋、任心怡)與「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策展人:陳子澂、張瀞尹)兩組方案從61份有效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今年的獲勝者。這兩組方案都表現出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策展人及藝術家對時代的思考和獨特的世界觀。
  • 《時空書寫:中國抽象藝術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時空書寫:抽象藝術在中國」展覽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李旭策展,邀請了來自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天津、重慶、深圳等地的28位中國藝術家,參展作品66組,共計174件,涵蓋了水墨、油畫、雕塑、裝置、攝影和錄像等各類表現方式。
  • 全球藝場與上海時間|西岸藝博會觀察:復甦與輻射
    德玉堂畫廊創始人劉燾直言,「我對中國本土藏家的實力及眼光都非常有信心,我相信今年許多被擱置的購買力會在年底的上海得到釋放。」銷售額達到千萬級別的畫廊包括白立方畫廊及裡森畫廊等;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畫廊至少有4家,包括立木畫廊、佩斯畫廊、常青畫廊與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截至本屆西岸藝博會結束,多家參展畫廊給出了高度評價。常青畫廊在此次博覽會上總計售出超過十件作品,總計銷售額近千萬。常青畫廊的工作人員Pierre Martinez表示:「中國收藏家表現出了他們對當代藝術的極大熱情。
  • 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
    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的「米修與木心」展,於9月9日起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展品包括兩位作者近50件畫作,以及各自的詩集。據悉,此次展覽是亨利·米修畫作首次在中國展示,也是木心畫作在上海首次展示。該展策劃人是弗朗索瓦·米肖與董強,旨在呈現其米修與木心的內在關聯和迥異之處,構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亨利·米修是20世紀重要的法國詩人及現代主義畫家,而木心則是死後聞名的中國畫家與詩人。
  • 藝術博物館經濟學:當代藝術引發的「蝴蝶效應」
    原標題:藝術博物館經濟學:當代藝術引發的「蝴蝶效應」  在美國,每年約850萬人參觀博物館,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大聯盟運動和主題公園(在2011年約4.83億)。如果將動物園,歷史學會,植物園和相似的歷史或文化遺址包括進來,美國的博物館數量在2014年已經超過了3.5萬,是90年代的一倍多。
  • 洛杉磯布羅德博物館:與世界共享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反映了我們生活的時代正在發生的變化,也讓我們換一個視角來觀察世界。」現年84歲的布羅德先生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回答了為何捐出1.4億美元修建這座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布羅德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有實力的收藏家之一,也是美國商界傳奇之一,2015年以72億美元淨資產排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85名。
  • 上海「博物館奇妙夜」重啟,國外展館陸續重開
    一些國外藝術大家的展覽也終於回歸,如93歲美國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國內首展正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進行,緊隨其後,民生現代美術館、藝倉美術館也紛紛迎來國外藝術家展覽。浙博、南博、蘇博、寒山美術館等則新呈現了各自特色的文物展或當代藝術展,在臺北,新展「清代文書」帶人穿越歷史,以檔案重現清代王朝的面貌。
  • 當代藝術作品有哪些人在購買?
    2000年時開始了對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2006年起涉足西方當代藝術品收藏。現收藏有眾多當代頂尖藝術家的傑出作品,其收藏範圍涉及油畫、雕塑、照片、裝置等。楊濱認為,通過收藏當代藝術,我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與他們的交往和切磋又給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使我的心態年輕了很多。
  • 春暖花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上海又一批美術館和博物館開放
    圖說:上海各美術館及博物館逐步恢復開放近期,上海民營博物館美術館根據自身情況相繼復工,各類藝術機構開始以預約的形式與觀眾見面。昨日,徐匯西岸濱江聚集了許多出遊的觀眾。龍美術館門口的草地上櫻花開放,展覽吸引著不少宅家許久的觀眾。
  • 一周觀展指南|莫蘭迪「桌上風景」展北京,乾隆銅瓷臺北呈現
    展覽共分為6部分,分別為自然與裝飾、碎形圖案、阿拉伯式蔓藤紋、裝飾與數字科技、設計與奇幻、珍奇屋,以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設計」串聯起跨越百年的「裝飾」藝術圖景。張恩利個展:會動的房間展期:2020年11月7日—2021年3月7日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在紐西蘭「傳遞」中國當代藝術
    新華社惠靈頓2月20日專電(記者宿亮)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劉建華作品展「傳遞」20日在紐西蘭惠靈頓周邊小城下哈特的道斯藝術博物館開幕。當天,劉建華應邀與數十名當地學者和藝術愛好者「坐而論道」,交流作品的內涵,「傳遞」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全球化時代的思考。
  • 上海最值得一去的博物館,國內首座公立藝術博物館,內部展品奇特
    對於歷史有興趣的人會經常去一一些博物館,我們平時去的大多是一些省級博物館或者市級博物館,這些博物館裡大多展示的是一些當地出土的文物,在我國除了這些博物館,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博物館。在上海就有這麼一處非常特別的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起來看看吧。
  • 白氏兄弟上海呈現精品力作 陶瓷藝術展現從傳承走向創新的動人旅程
    他們從傳統陶瓷入手,不懈創新,銳意突破,創造了當代陶瓷的獨特審美。據悉,他們同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協會IAC會員,是當代陶瓷藝術界的領軍者。白磊從景德鎮陶瓷學院起步,後到日本研修,曾任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藝術室主任、總工藝美術師,現為蘇州大學教授。1990年,白磊獲得全國陶瓷藝術評比一等獎,1996年獲得日本陶藝學會「會長獎」,1997年獲日本東京都知事獎。
  • 上海展訊 | 用80場展覽為你的2020年畫上句號!
    這四位藝術家也正是現在當代藝術領域裡最具代表性的年輕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充滿了這個時代的不確定性還有未知。12張恩利個展:會動的房間2020/11/07-2021/03/07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市黃浦區苗江路6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