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物學和當代藝術相遇時

2020-11-27 中國網

我們常說18、19世紀是物理學的時代,兩次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社會進程;20世紀是電子科技的時代,世界越來越扁平,變成了地球村;而我們身處的21世紀可謂是生物的時代。1858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現代生物由此發軔。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人類開始深入到分子層面研究生命的奧秘。進入21世紀,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轉基因工程等都是熱門的研究領域。人類先賢在兩千多年前發出的諸如「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等問題,或許可以通過生物學技術給出一個更接近真實的窺探角度。

藝術家關心新興事物,對社會的發展甚為敏銳,每次科技的突破總會成為藝術運用的元素。而生物藝術(Bio Art)作為生物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當代藝術的一個最新分支,反映著當今時代科學與藝術的深入交叉。生物藝術是指涉及活體、細菌、活性組織以及生命過程的藝術,通常會運用生物工程(如基因工程、組織培養和克隆)等科學手段的藝術形式。本·弗萊(Ben Fry)和朱利安·沃斯-安德裡亞(Julian Voss-Andreae),是生物藝術中比較溫和的兩位嘗試者。

本·弗萊

本·弗萊在MIT(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美學與計算小組獲得博士學位,方向是「基因製圖學」,簡單說就是把基因中鹼基的排列組合方式繪製成可見的圖像,從一種微觀三維變成宏觀二維。他的代表作品是《染色體21號》。這件作品遠看是一幅極簡主義抽象畫,近看細部,其實是由深淺不一的連續但不重複的CGAT幾個字母組合而成的,而這些字母正是該畫名稱的來源。看似無序的排列其實是完全按照人類第21號染色體中四種鹼基的實際順序羅列的,這四種鹼基分別是胞嘧啶(縮寫作C)、鳥嘌呤(G)、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藝術史上,新印象派作品如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在畫布上布滿了微小的色點,近看無法察出什麼具象的效果,但在遠處利用光色規律便能通過人眼的視覺混合效應變化出熟悉的形象。而《染色體21號》這幅作品恰恰相反,是近看具象,遠看抽象,這不禁令人想到一種理解上的可能性:人們在微觀的DNA層面,都是由相同的鹼基序列組成的,就如同這幅作品的名稱。但是離遠看這幅畫,因為抽象原因,每個人都能看出不一樣的視覺內容,就如同相同的鹼基序列在宏觀世界的不同表徵,組成的人類在形態、品味、個性方面均有差異。

 

本·弗萊第21號染色體噴繪2016年聶槃/攝

《染色體21號》採用了微噴方式,包含了人體第21號染色體上的4800萬個鹼基(由4800萬個字母組成),顏色的深淺代表著有效性與否——深色代表有效,淺色代表無效,而灰色代表尚未確認其功能,基因測序儀所「不可讀」的區域則用斜線表示。這幅畫的規格達到了400cm×400cm,比大衛的名作《跨越阿爾卑斯山聖伯納隘道的拿破崙》還要大上將近一倍。實際上第21號染色體是人類最短的染色體之一,轉化後仍有如此大的規格。大衛的作品放置在凡爾賽皇宮內,被當作皇權的一種象徵,展示著國王的勇武形象和神聖力量。而《染色體21號》僅僅是人類最短的一條染色體中信息的鋪展,這幅作品是伴隨著社會進步而誕生的,用如此大的畫幅來展示人類最基礎最普遍的構成單位,剩餘的45條染色體如果拿來創作,其場面應該更加壯觀,會遠超歷史上任何專為王公貴胄繪製的畫作尺寸。

 

本·弗萊染色體21號 (局部 )噴繪 2016年圖片:slate

朱利安·沃斯-安德裡亞

朱利安·沃斯-安德裡亞先後在柏林、愛丁堡和維也納學習物理、數學和哲學,也獲得過雕塑專業學位,現主要致力於量子物理學的研究。他有兩件著名的3D列印作品,名為《蜂毒素》和《侏儒》。作品體積很小,據說是實際雕塑作品的微縮版,色彩純淨而明豔,造型蟠曲纏繞,線條硬朗,也很抽象,實際上兩件作品是蛋白質分子的真實結構。其中《蜂毒素》較為易懂,再現的是蜂毒肽的蛋白質結構,從某些角度和勢態看去,很像一條騰雲駕霧的龍。而另一件作品《侏儒》再現的是腸道細菌分泌的MJ25(小菌素J25)蛋白質。它擁有非常罕見的索套結構:其尾部伸進了環狀結構中,這種結構能夠通過抑制其他細菌的蛋白合成機制來殺死競爭者。從名字看,「侏儒」二字無疑加上了作者的主觀感受,賦予了蛋白質分子以擬人化的特徵。這件作品的英文名「Nanos」,在希臘語中就是「侏儒」的意思。正如導言中所說的,這個命名暗示了MJ25的納米級體量,同時也因為其索套結構酷似侏儒的巨大腦袋。

 

安德裡亞侏儒3D列印2016年聶槃/攝

安德裡亞 蜂毒素  3D列印 2016年 圖片:ycwb

引人爭議的生物藝術

嚴格來說,上述兩位跨界藝術家所運用的,與其說是科技手法,不如說是藝術手段對科學微觀的再現表達,是一種較為溫和的將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在形式上還頗具美感,不過生物藝術涉及的更多手法就沒那麼客氣了。2000年,生物藝術家愛德華多·卡茨(Eduardo Kac)創造了螢光兔子Alba,他將一種螢光水母的DNA加入到了Alba體內,因此Alba的皮毛能夠在黑夜中發出綠光,卡茨將其作為自己的藝術作品,引發了軒然大波,會發綠光的兔子讓人們想到了科幻電影中的可怕生物,讓人不寒而慄,也引起了人們對轉基因的再次關注。

 

愛德華多·卡茨  Alba兔 基因藝術 2000年 圖片:rabbit

2003年,來自澳大利亞的藝術家帕翠西亞·皮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了一件名為《年輕家庭》的作品,作品是運用矽膠材料製作了一組人狗雜交的新物種群像,細節逼真,仿佛是活生生的存在。小傢伙們正在吮吸母乳,本應溫馨的哺乳畫面卻因被替換的雜交物種而顯得十分驚悚,引發了爭議和廣泛的討論。

 

皮奇尼尼年輕家庭2003年裝置圖片:multispecies-salon

另一個例子是在2008年,西澳大學生物藝術研究實驗室的藝術家奧隆·凱茨(Oron Catts)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無害皮夾克》,他將人類及老鼠幹細胞置於實驗室玻璃生物反應器中,通過管飼小牛胚胎血清進行培養,並將其打造成了一件皮夾克的外形,這是一個正在生長的活物。一段時間後這件「夾克」出人意料地瘋長起來。最終館方為了限制它的增長,不得不停止為其提供營養素。這件藝術作品以這樣的結果收尾引起了一些爭議:生物學應用的倫理該如何規範? 

奧隆·凱茨  無害皮夾克 2008 年  裝置圖片:changasart

生物藝術是伴隨著生物科技的進步而產生的,科學家將微觀層面的生命過程,諸如細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呈現出來,也讓藝術家有了新的創作對象。生物藝術作為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新案例,是藝術領域的新進展,但是相比於其他新媒體藝術,它伴隨著更大的爭議,關於其中涉及的生物倫理、轉基因以及動物權利等內容的討論不絕於耳。目前該藝術門類還比較新,因為很多創作過程都需要較高的科學技術手段,專門從事該領域的藝術家還很少,在國內更是鳳毛麟角。不過當代藝術的一大特點就是對於社會議題的反映,生物藝術無疑有著鮮明的社會性和批判性,藝術家通過生物工程手段創作的作品對於科學、生命、人類以及自然的關係有著深入的探討,這些生物與藝術結合的作品,反思現代生活中無孔不入的科技,不僅給觀眾帶來了思考,也讓科學技術發展領域的有關人士產生思考,在某種程度上推動有關部門加強相應的立法、監管。

相關焦點

  • 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
    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的「米修與木心」展,於9月9日起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展品包括兩位作者近50件畫作,以及各自的詩集。該展策劃人是弗朗索瓦·米肖與董強,旨在呈現其米修與木心的內在關聯和迥異之處,構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亨利·米修是20世紀重要的法國詩人及現代主義畫家,而木心則是死後聞名的中國畫家與詩人。米修酷愛東方文化,曾於上世紀30年代泛遊亞洲,極度迷戀中國的書法、水墨和戲劇。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藝術』在當代藝術界中並不是新詞。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即出現了由基因技術,引發了一批科學家與藝術家開始探討生物技術可能會帶來的倫理上以及人們對於世界感知層面新的可能性。」費俊告訴記者:「克隆技術剛研發出來時有的人興奮,有的人恐懼。
  • 透過當代藝術,感受油罐藝術中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和想像中的藝術館不太一樣,這裡似乎並不只屬於藝術家和文藝青年,佔地面積六萬平方米的油罐內外,前來看展的遊客既有年過耄耋的老人,也有還穿著校服的學生,甚至還有剛剛晉升父母的小夫妻抱著襁褓中的嬰兒一同前來,感受當代文化藝術氣息。上海人有看展的習慣,在全國來說,上海也算得上主動花錢買票看展氛圍最濃的城市。
  • 藝術博物館經濟學:當代藝術引發的「蝴蝶效應」
    原標題:藝術博物館經濟學:當代藝術引發的「蝴蝶效應」  在美國,每年約850萬人參觀博物館,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大聯盟運動和主題公園(在2011年約4.83億)。如果將動物園,歷史學會,植物園和相似的歷史或文化遺址包括進來,美國的博物館數量在2014年已經超過了3.5萬,是90年代的一倍多。
  • 現代物理學·科幻·當代藝術
    這些思想實驗與既可證實又可證偽的科學實驗一起,共同推動現代物理學和人類知識的不斷發展。當代藝術恰恰也是一種不斷追求超越性和超脫性的思想實驗。從杜桑的現成品《泉》、約瑟夫·科索斯的《一把與三把椅子》、安迪·沃霍爾《Brillo盒子》到哲學家格拉漢姆·哈蒙參加2012年卡塞爾文獻展的藝術文本《第三個桌子》,當代藝術的思想實驗不但沒有引來藝術的終結,反倒因為解放思想,祛除既有體制和慣性的遮蔽、規約和馴化,迎來藝術發展的新的開端。思想實驗體現了藝術觀念與實踐哲學的演化和刷新,從而雙向重構了歷史框架和藝術未來學。
  • 達·文西的藝術:遇見「不可能的相遇」
    4月16日至5月23日,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與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中心聯合呈現的全球藝術教育推廣項目中國首站「達·文西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在中央美院美術館舉行。展覽將收藏在羅浮宮、烏菲奇美術館、梵蒂岡博物館等世界重要展館的17件達·文西經典代表作品,包括《最後的晚餐》 《蒙娜麗莎》 《施洗者聖約翰》等,通過高清拍攝和仿真原大輸出技術進行高質量複製,高度還原畫面質感與色調色溫,集中重現達·文西最重要的藝術創作遺產。這也是中央美院美術館在探索文化遺產再利用的新形式,以及普及大眾美育的新方法上的開放態度和努力嘗試。
  • 洛杉磯布羅德博物館:與世界共享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反映了我們生活的時代正在發生的變化,也讓我們換一個視角來觀察世界。」現年84歲的布羅德先生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回答了為何捐出1.4億美元修建這座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布羅德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有實力的收藏家之一,也是美國商界傳奇之一,2015年以72億美元淨資產排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85名。
  • 在紐西蘭「傳遞」中國當代藝術
    新華社惠靈頓2月20日專電(記者宿亮)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劉建華作品展「傳遞」20日在紐西蘭惠靈頓周邊小城下哈特的道斯藝術博物館開幕。當天,劉建華應邀與數十名當地學者和藝術愛好者「坐而論道」,交流作品的內涵,「傳遞」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全球化時代的思考。
  • 德勒茲的事件哲學與當代前衛藝術
    因此也有眾多的學者和評論家就索性將其思想冠以「事件哲學」的稱號。此種界定是頗有根據的。雖然作為一個哲學概念,事件絕非德勒茲的原創,但他確實從先哲(斯多葛、萊布尼茲、懷特海等)的論證之中生發出種種獨到的意味,並進一步以此為線索對時代的狀況進行了深刻闡釋。尤其重要的是,事件對於我們理解當代藝術乃至藝術的本質都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 古典時期、近現代和當代的藝術起源論:藝術是如何產生的?
    實際上,藝術的起源問題一直都是藝術學界討論的話題之一。古今中外的很多學者提出了很多有意義的見解。關於藝術起源的學說,我認為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認知階段由淺入深,從個別到一般,向我們展示並且揭示了藝術起源的問題。這三個階段分別是古典時期、近現代時期和當代綜合時期。
  • 當代藝術作品有哪些人在購買?
    2000年時開始了對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收藏,2006年起涉足西方當代藝術品收藏。現收藏有眾多當代頂尖藝術家的傑出作品,其收藏範圍涉及油畫、雕塑、照片、裝置等。楊濱認為,通過收藏當代藝術,我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與他們的交往和切磋又給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使我的心態年輕了很多。
  • 洛杉磯:美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新中心(圖)
    分享到:複製連結|加入收藏|[只看新聞圖片]    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    厚實的學術根基    洛杉磯是一座當代藝術的殿堂,除了有大量畫廊外,還有極具學術意義的藝術院校和各種類型的博物館。
  • 當代藝術界為何偏愛德國藝術?
    呂佩爾茲在70年代初的作品裡,曾將納粹時期的各類符號:軍帽,鋼盔、鏟子和棋子引入繪畫中,創作了「德國主題」系列。他說這是在看義大利戰爭片時偶然發現的題材。有時,他會揭穿藝術的創作過程,在圖像上嵌入鋸子、錘子和電線,使畫面顯示出深深的傷痕,象古希臘雕像一樣有斑駁的痕跡,又如二戰為德國留下的精神傷痕。
  • 當代藝術不簡單 創作不僅要懂藝術還要會物理化學生物和編程
    來自中國、美國四所美術學院的30餘位青年藝術家,把國際前沿的數字藝術帶到瀋陽。包括動態影像、互動裝置、沉浸式藝術、生物藝術、機械裝置、聲音視覺等40件作品,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豐富的感官體驗,觀眾在這一新式展覽中可以「聽見兩面、看見聲音」。當地時間10月28日,記者就走入其中,感受藝術與科技融合的當代藝術。
  • 全球化、市場化、去政治化 中國當代藝術的十年之變
    四川美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何桂彥博士在接受雅昌藝術網採訪時,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在2005年至2015年間進入「高速市場化、資本化,以及『去政治化』的時期」。與此同時,雙年展、美術館、畫廊、拍賣等機構與機制也在不斷完善。當代藝術開啟了合法化的進程,官方與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了相對開放的態度,同時,官方與非官方、體制與體制外、政治訴求與市場取向,在「去政治化」的前提下形成了默契。
  • 最後的晚餐:1.8億中國「當代藝術」神話背後的金融和歷史泡沫
    新的中國「當代藝術」神話不僅震撼了藝術市場,也令無數對「當代中國藝術」並無興趣的讀者側目。神話背後有怎樣的故事或者泡沫?事實上,蘇聯也出現過這樣充滿政治性的「當代藝術」,惡搞蘇聯領袖和標誌,所謂「政治波普」。科索拉波夫將五角星與納粹徽章重疊在一起,還把列寧頭像與可口可樂標誌畫在一起,索可夫則把史達林和夢露畫在一起。少先隊員更是蘇聯「當代藝術」的主要題材之一,如科馬爾和梅拉米德畫過少先隊員向史達林敬禮的《雙重自畫像》。這樣的蘇聯「當代藝術」受到美國大力扶助,在紐約火爆一時,屢創高價。
  • 【絲促會頭條】「當藝術與科學相遇···」之遇見
    【絲促會頭條】「當藝術與科學相遇······」之遇見2020/8/21 14:05:49 來源:西安絲促會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有文化大師領軍塑造和諧文化,有科學家團隊夯實絲路科技基礎,我則幸福地蕩漾在這新絲路上的陽光雨露裡。
  • 直播預告 | 【雲飯局】現代物理學·科幻·當代藝術
    這些思想實驗與既可證實又可證偽的科學實驗一起,共同推動現代物理學和人類知識的不斷發展。當代藝術恰恰也是一種不斷追求超越性和超脫性的思想實驗。從杜桑的現成品《泉》、約瑟夫·科索斯的《一把與三把椅子》、安迪·沃霍爾《Brillo盒子》到哲學家格拉漢姆·哈蒙參加2012年卡塞爾文獻展的藝術文本《第三個桌子》,當代藝術的思想實驗不但沒有引來藝術的終結,反倒因為解放思想,祛除既有體制和慣性的遮蔽、規約和馴化,迎來藝術發展的新的開端。思想實驗體現了藝術觀念與實踐哲學的演化和刷新,從而雙向重構了歷史框架和藝術未來學。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二樓的大平臺,澎湃新聞看到了一排排長長的陳列桌,手稿、書籍、照片、私人物件並排放著,陳列桌的一側有一面以60倍速度高速運轉的鐘,和桌上的這些物品一起,帶著人們穿過上海雙年展24年的歷史。
  • 《時空書寫:中國抽象藝術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時空書寫:抽象藝術在中國」展覽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李旭策展,邀請了來自北京、上海、杭州、廣州、天津、重慶、深圳等地的28位中國藝術家,參展作品66組,共計174件,涵蓋了水墨、油畫、雕塑、裝置、攝影和錄像等各類表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