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在前一個半小時的戲,瑣碎平淡,它們的存在似乎就為了襯託最後半小時洶湧澎湃的噴薄而出。倒茶、吃飯、偷聽、竊喜、端盆倒水、伸手接水、疾走、削土豆、暗中觀察,從無法克制的喘息,到最後的黯然失落,什麼都沒發生什麼都沒說。
然而一個孤村女子的孤獨與期待,在每一個動作細節裡湧動。如同她身上那件桃紅色的衣服,在暗啞的村落裡如此顯眼,她在影片裡的驚豔出場也很難不被吸引,她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在演繹、在述說。導演對於「無意義時刻」的處理,完全可以讓他承載所有的溢美之辭,夏季渝東那氤氳水氣,突如其來的暴雨,曲折泥濘的山路,又給一個曖昧的故事提供了最好的沃土,那到底是什麼讓得影片最後的觀感如此欠缺呢?或許章導可以去和畢導聊聊。針對這部電影,我略微發表一些看法。
第一點:在電影劇情方面,《冥王星時刻》這電影看著確實有點無聊,但是讓你覺得總會發生什麼,可是就是沒發生,特別壓抑。重點戲後頭那個村裡的女子見到男主時非常熱情,過於主動給男主倒洗腳水,遞擦腳布,然後嚇得男主把盆搞翻了,水灑了一地,透過木板流到了樓下鄰居的房間,男主伸手接水往臉上擦。據稱這三分鐘是年度情感流露最真實的戲份,雖然它還是什麼都沒發生。原來冥王星是一個代指,指某種等待,期待,冥冥之中,又不可能發生。主人翁隨波逐流,往下一個地點被河流阻隔。依然選擇往前碰碰運氣。每個等待或者十字路口的選擇,都是冥王星時刻。從來從來沒有想到我會喜歡上這種風格的文藝片,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對文藝片的審美停留在王家衛水平,對於鄉村紀實類的電影一向都是避而遠之的。
第二點:在情感描述與理念表達方面,這部電影完全顛覆了我之前的看法,無論是場景還是人物塑造還是理念表達,我都太迷這個導演的風格與手法了。這是一部被豆瓣評分嚴重低估的片子,之後也許會更多地去嘗試一些寫實類的片子,我幾乎敢斷定這會是我2019年看過的最棒的電影。實際上朋友圈中鋪天蓋地的好評,亦或者所謂的追隨藝術二字都讓我期盼過高,大量不成熟的鏡頭以及紀錄片形式中大家庭在歲月中的變遷,儘管裡面摻雜了有關於新生、逝去以及血緣中摻雜的眾多曖昧不清的連接。但我並不是很喜歡,生活流的紀錄片有很多,但是此部紀錄片並沒有真正打動我內心的觸動感,相反是我認為每個鏡頭都有著極為做作的刻意感,能讓我們看到這個家庭裡每個人的獨特點。這與記錄二字有點多餘,我們的生活實際上與其有點脫軌。
後者影片實際上最讓我觸動的便是紀錄片中的敘事成分,它並非僅僅是我們眼中看到的一群影視民工堪景的記錄形式,而是連接在這個記錄樣貌下的敘事角度,我能顧看到導演、製片和兩位年青人之間逐漸崩塌的信念亦或者現實的染指,以及樹林裡永遠存在傳說之中的野人和那首葬禮上的歌曲,最終歌曲如約而至,他們心中的信念也如期崩塌。我心中最佳的紀錄片仍然是四年前觀看的《幼兒園》,畢竟小孩子是無法偽裝他們的面具而展現出的真正現實。
第三點:在電影主題定位方面,《冥王星時刻》這部電影該是一部什麼類型的電影?像一部愛情故事電影,但卻如此失敗;像一部劇情電影,但卻凌亂的可以說沒有劇情;勵志那就更加荒唐了,或許定義為一部一段自己人生的自傳該更貼切點。電影的結尾或是電影的開頭!天蒙蒙亮的時候,正是冥王星最亮時刻。其實,這是一部不錯的不像電影的電影!不要以為看不懂說它不好看,它其實就是自己。像做夢一樣的觀影體驗,聯想到《路邊野餐》,就這種體驗而言,後者就顯得刻意露骨多了。
最後,看完此片,自然就理解了片名,你會發現這樣的時刻每天都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轉而拍手稱快,總算是有人填補了藝術揭示生活真相的一小處空白。就像我這種文藝片商業片都不拒絕的人的觀察,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冥王星時刻。我不認同這是很私人的電影!也許我理解的私人與其他影評人說的私人不一樣。是不是個人的風格化、影像化就是私人?是不是個人的故事或者非群體的故事就是私人?是不是涉及公共領域的話題才不是私人?
如果說藝術的手法和表現形式是私人的、個人的,那我也是這樣認為的。藝術嗎?不是私人的、個性的、自我的,還搞什麼藝術創作呢,難道來一個統一的格式,寫成八股文這樣才可以嗎?
(針對這部電影大家如果還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和觀點,歡迎大家一起和小編交流,感謝大家的支持,小編會繼續努力創作更加優質的內容。)